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国探月成果

中国探月成果

发布时间:2021-05-29 09:45:36

1. 中国登月计划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曾经表示,对于中国载人登月工程计划的时间,国内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一些专家说中国可以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工程。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发表演说时也曾说 “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2020年他们是可以实现载人登月工程的”。第二种说法,航天科技集团的叶培建院士公开发表过自己的观点,认为2025年比较合适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凭借“阿波罗”计
叶培建表示,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共有“三步走”,第一步是从“神舟一号”走到“神舟七号”,前4个载人飞船是无人的,“神五”时杨利伟上天,实现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梦想,虽然比“太了几十年,但两个不是一个数量级。加加林只飞了一个小时,是伞降;杨利伟飞了一天,是软空旅行第一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晚着陆,返回舱已达到“容3个人7天往返”标准。加加林落地偏差达400公里;杨利伟落地时,落在中国内蒙古,当时设计“100乘以90公里着陆”都算准确着陆,但最终落地偏差只有10公里,后来“神六”、“神七”落地误差只有1公里,3条飞船实现了第一阶段的全部任务。
计划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叶培建说:“我们正在进入二期计划,最近几天,我们就会打‘神八’,打上去以后,‘神八’和‘天宫一号’要实现远程交会对接,对接后,组合体会在太空运行12天,科学家要进行动力学、姿态控制等验证。‘天宫一号’里面没人,但是按照有人生活来设置环境的,温度、湿度、氧气等指标都要进行检测,为解决将来人进去的问题。二体对接后,还要再分开,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主要是为了掌握实践经验,最后实现2次无人交会对接后 将实现有人交会对接任务,验证组合体飞行、人能在其中生存等问题。”
叶培建说 “第三步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先向太空打出核心舱段,再打很多舱口与其对接,用太阳翼进行发电。2020年,中国将建立60吨级的空间站,并且,不需要宇航员那样严格的身体条件,只要有基本身体条件就可以去,有钱大佬突发奇想上天空转转,也可以去。好像到2020年,天上只有中国的空间站,美国的、国际的都没了。这是因为,到时候,现有的空间站寿命到了,新兴国家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有中国的”。

2. 中国探月的进展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陈玉明、何宗渝)从提出探月设想到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再到如今的嫦娥二号,我国探月工程历经了将近二十年。

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

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其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被列入近期发展的目标。

2003年4月,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5年12月2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06年7月16日,地面应用系统昆明40米天线通过验收。

2006年10月20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米天线通过验收。

2007年8月,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2007年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已按计划圆满完成在轨运行和探测一年的各项任务,共获取了1.37TB科学探测数据。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受控撞月”,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绕月探测工程”等3项成果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0年1月18日,探月工程二期第二次工作会在京召开,工程总指挥陈求发、总设计师吴伟仁向五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颁发了《嫦娥二号任务责任书》。

2010年2月,“嫦娥二号”任务各系统已基本完成产品研制,卫星进入总装测试。

2010年7月10日,嫦娥二号卫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10年9月23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10年9月2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将于10月1日至3日择机发射嫦娥二号卫星。

3. 中国探月成就展在哪里亮相了

中国探月成就展亮相瑞士巴塞尔。

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左维介绍说,计划今年实施的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为解决在地球无法与月球背面直接通信问题,中国还将于今年上半年发射一颗中继卫星。这颗卫星在未来几年还可以为其他国家探索月球背面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她说,在未来的嫦娥五号任务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会把探测器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并在世界上首次采用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方式实现月面采样返回。



4. 中国近年来在宇宙探索上取得哪些成就

1、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模式确立

2016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共同研制的中国新一代北斗导航第五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

该卫星采用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次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氢原子钟、高集成度空间抗辐照专用芯片等一批关键技术成果,与先期发射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一起,基本确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2、“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并返回

2016年4月6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并于4月18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旨在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和空间辐射等特殊环境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揭示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

该卫星已成功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和资料,可产出一批重大科学发现和原创成果。

3、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2016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是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并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等实验研究。

该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星地量子通信,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对我国巩固和扩大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实现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跟踪者向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4、“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并开展科学实验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作为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牵头负责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空间应用新技术等三大领域的全部14项科学实验,包括全球第一台空间运行的冷原子钟、宽波段成像光谱仪、伴随卫星飞行、高等植物培养等,技术发展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5、C919首次试飞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的首飞完满结束。这标志着大型民用客机的垄断市场在A(Airbus空中客车)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来了新的参与者C(C919)。

5. 你知道我们国家对月球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果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阅欧阳自远院士等的文章:绕月探测工程的初步科学成果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2.物质成分探测
3.月壤特性探测
4.空间环境探测
5.受控撞击月球

6. 中国那一年登月成功

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
----职场直通车解答团

7. 关于近代探月的成果

六十一年的沧桑岁月, 六十一年的风风雨雨,无数个日日夜夜缏织的梦直到1949年,她终于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十三亿炎黄子孙雀跃欢呼,举国同庆,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一年华诞!

第六十一年的华诞,给人以多少遐想,回想 六十一年来中华衰落到繁荣真是感慨万千。坐在舒适的沙发上,陪奶奶看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上飒爽英姿,只见的是奶奶露出了从来没有过的笑容,那么殷慰,那么甜。奶奶告诉我以前旧社会农村很穷,每天日晒雨淋在耕地里耕田,一年啊有那么一,两次有肉吃已经高兴得不得了拉,我们那时候住的是茅草屋,下雨时雨水不停滴下来,屋里的水足有一尺高,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就淹没了,这时候全家人都要挨饿了,大家都苦着脸。那时的生活啊我着一辈子都记得。真感谢共产党,是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啊! 六十一年后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央央大国从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到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一步一个脚印,从落后走到了今天的繁华。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今天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新中国成立 六十一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觉醒,从此新中国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的 六十一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 六十一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1999年澳门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7年面对死伤无数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情……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一个灾害阻止在脚下!

六十一年中国完成了飞天梦,从1979年远程火箭试验成功后,到2003年“神州五号”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太空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新中国的 六十一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 六十一年!1984年我国许海峰为中国夺的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发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金牌28枚,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奥运,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名!而今天,中国军团在奥运金牌榜上首屈一指,获得51枚金牌。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顺利召开。

61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一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61年的沧桑巨变,6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六十一年的辉煌,六十年的记忆, 六十一年的成果。这个过程惊天动地,感人肺腑。

这 六十一年来,有多少人民辛勤劳动,为人民服务;有多少的人舍身为国。 六十一年的辉煌是我们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的积攒起来的。

这 六十一年的记忆让我们无法忘怀,这 六十一年的成果是我们这些园丁付出的汗水。如今我们收获了,我们收获的是感恩!

六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发展迅速腾飞啊!当毛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回首历史,展望现在,六十年来天翻地覆。

六十一年, 六十一年,我们一起来创造下一个惊心动魄把!

祖国,您 六十一了岁了。我祝您生日快乐!

8. 中国是何时探月成功的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陈玉明、何宗渝)从提出探月设想到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再到如今的嫦娥二号,我国探月工程历经了将近二十年。

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

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其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被列入近期发展的目标。

2003年4月,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5年12月2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06年7月16日,地面应用系统昆明40米天线通过验收。

2006年10月20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米天线通过验收。

2007年8月,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2007年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已按计划圆满完成在轨运行和探测一年的各项任务,共获取了1.37TB科学探测数据。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受控撞月”,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绕月探测工程”等3项成果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0年1月18日,探月工程二期第二次工作会在京召开,工程总指挥陈求发、总设计师吴伟仁向五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颁发了《嫦娥二号任务责任书》。

2010年2月,“嫦娥二号”任务各系统已基本完成产品研制,卫星进入总装测试。

2010年7月10日,嫦娥二号卫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10年9月23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10年9月2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将于10月1日至3日择机发射嫦娥二号卫星。

9. 中国在登月方面取得过哪些成就

太空蔬菜
登月成功
卫星监测

10. 中国航天有什么成果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与中国探月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