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刘合成果

刘合成果

发布时间:2021-05-29 03:33:28

A. 刘力的研究成果

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英文及法文论文
Kuang, L. & Liu, L. (2012).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to-urban migrants: The role of the hukou system in China. PLoS ONE 7(11): e46932.
Liu, L.(2012).HIV/AIDS related stigma: its origination and manifestation in China. In R.Permanadeli, D. Jodelet & T. Sugiman(Eds). Alternative Proction of Knowledge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pp.253-264). Jakarta: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Liu, L.(2012).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Bao in the Age of AIDS: The Case of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Conflict: Representation, Culture and Dialogue(pp.123-135).London: Routledge.
Liu, L. & Hong, Y. Y. (2010). 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2), 102-108.
Liu, L. (2008). To have and to be: Towards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3), 233-252.
Liu, L. (2008). Yang and Yin in communication: Towards a typology and logic of persuasion in China. Diogenes, 55(1), 120-132.
Lee, Y-T., Norasakkunkit, V., Liu, L., Zhang, J. X., & Zhou, M-J. (2008). Daoist/Taoist altruism and wateristic personality: East and West. World Cultures eJournal, 16(2), 1-19.
Liu, L. (2008). Filial piety, guanxi, loyalty and money: Trust in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Distrust: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pp.51-77).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Liu, L. (2007). Le yin et le yang dans la communication: Typologie et logique de la persuasion en Chine. Diogène, n°217, 150-165.
Liu, L. (2006). Quality of life as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5(2), 217-240
Liu, L. (2004). Sensitising concept, themata and shareness: A dialog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4(3), 249-264.

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中文论文
赵显、李晔、刘力、曾红玲、郑健(2012).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的作用. 心理学报,44(5):614-624.
赵显、刘力、张笑笑、向振东、付洪岭(2012). 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9-2088.
杨晓莉、刘力、李琼、弯美娜(2012). 社会群体的实体性: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20(8):1314-1321.
郑健、刘力(2012).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内容与结构. 青年研究,第4期:35-44.
杨晓莉、刘力、崔淼、杨萌(2012). 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研究评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5):22-27.
徐伦、林崇德、刘力、杨萌(2012). 金融危机背景下家庭社会地位对大三学生择业动机的影响: 社会支配倾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35(2):472-476.
邝磊、郑雯雯、林崇德、杨 萌、刘 力(2011).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3(9),1063−1074.
弯美娜、刘 力、邱 佳、杨晓莉 (2011).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心理科学进展. 19(5),723–730.
李 琼、 刘 力(2011). 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心理科学进展.19(7), 1061–1068.
刘力、杨晓莉(2011).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11,19(6), 803–808.
刘力(2011).从外推认同走向内生认同. 管理学家. 第5期,59-60.
刘力(2011).复合性主体的杭州经验. 管理学家. 第5期, 60-61.
崔淼 、林崇德、徐伦、刘力、李艳玲(2011).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择业依赖倾向的影响:当前经济信心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34(3),652-656.
曾盼盼、林崇德、刘力、 李远红(2011).大学生经济信心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9(2), 93-97.
王芳、刘力、许燕、蒋奖、孙晓敏(2011).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640-649.
程千、刘力(2010). 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及其变迁--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节目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 (2), 25-34.
刘力(2010). 敏化性感念、基耦与共享:社会表征的对话主义立场。徐冰(特约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pp.217-23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萌 刘力 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 金融危机中大学生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的关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教育科学,26(4),66-69.
杨晓莉、刘力、张笑笑. (201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心理科学进展. 18(5),840-848.
杨柳、刘力、吴海铮(2010). 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8(5),819-830.
李琼、刘力(2010).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8,365-373 。
刘力、程千(2010). 主流媒体话语表征中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 求索,第1期,110-112.
刘萍、刘力、邓羽、刘智丽(2009).高中生职业抱负影响及其妥协模式.新西部,第4期,155-156.
杨柳、刘力(2008).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6, 815-825
刘力(2007).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1), 58-64.
刘力、唐小艳、杨立政(2007). 艾滋病相关污名的成因与表现.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编):《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pp.307-315).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力(2006). 社会形态与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研究. 第1期,12-17.
王炜、刘力、周佶、周宁(2006).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1),47-51. 黎岳庭、刘力主编(2010).《社会认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B.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53年至1955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
山西永乐宫建筑群搬迁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58年至1964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杜仙洲、金荣、王仲杰、刘世厚、陈长林、李惠岩、吕俊岭、张中义、陈继宗、王真、梁超、赵仲华、贾瑞广、张智、崔淑贞、秦秀云、王德庆、律鸿年、姜怀英、何云祥、黎辉、张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护维修、复建工程
实施时间:1985年至1992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张之平、杨新、贾克俭、袁毓杰、闫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74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姜怀英、贾瑞广、蔡润、李哲元及云冈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79年
项目主持人:罗哲文;结构设计人:崔兆忠;设备设计人:白丽娟;参加人员:傅连兴、陶宗震、杨玉柱、李建勋、张思信等。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杨新;参加人员:崔兆忠、孔祥珍、袁毓杰、顾军。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80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李全庆、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杨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落架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63年至1999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李全庆、李方岚、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主持人:孔祥珍。参加人员:袁毓杰。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95年至2001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张立方、孙刚、甄文宜、鲍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与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李宏松、顾军、陈超平、葛川、王金华、刘忠平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门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阳桥修复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杨玉柱;参加人员:许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1981年至1982年
项目主持人:梁超;参加人员:杨新、孙致云等。
宁夏拜寺口双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6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参加人员:贾克俭、袁毓杰、闫明、孙燕英等。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测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8年至1981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玉柱、贾瑞广、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尔寺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6年
项目负责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招君、刘江、顾军、李宏松、王金华。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负责人:蔡润、王志良。
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8年至2006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顾军、刘江、王磊、李宏松、胡源、乔梁。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
实施时间:1994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李宏松;参加人员:王金华、陈超平、胡源、鲁民、何流等。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
实施时间:1994 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张同生;参加人员:杨新、袁毓杰、莫涛、闫明、颜华、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杨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护维修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子项负责人:丁燕、袁毓杰、闫明;参加人员:张秋艳、永昕群、查群、杨招君等。
湖南岳阳楼基础滑坡治理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5年
项目负责人:李竹君;基础抗滑工程设计:冯丽娟。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维修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参加人员:章忠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地质及基础勘察。
西藏布达拉宫维修保护工程
第一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贾瑞广、袁毓杰、陈超平、许言、莫涛。
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颜华、袁毓杰、莫涛、闫明、杨招君、杨新、刘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维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丁燕;参加人员:永昕群、闫明、颜华、陈超平。
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主持人:查群;参加人员:付清远、王志良。
天安门城楼、城台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2003
项目负责人:张之平
故宫中和殿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丁燕、肖东、闫明、颜华、袁毓杰。
甘肃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2年8月
项目主持人:沈阳;参加人员:肖东等。 宁夏西夏陵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1999年至2000年
项目负责人及文本编写人:付清远;审定人:王景慧、黄克忠;参加人:高洪莉、赵中枢、张文奇。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黄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6年
项目负责人:沈阳;参加人员:王金华。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7年
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参加人员:付清远。
内蒙古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负责及编写人:冯丽娟;顾问:张森水;审定人:付清远,参加人员:葛川、汪英华。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规划编制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陶刚、高洪莉。 1.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孟宪民
2.国家级其他项目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崔勇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郭宏
南方地区贴金彩绘石刻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詹长法、王金华
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及防灾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赫俊红
新疆出土文献的保护与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刘绍刚
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二期(茶胶寺)
实施时间:2005年至2014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3.国家文物局课题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碳酸盐石质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于 冰
新疆且末古国出土玻璃的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成倩
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1年
课题负责人:刘爱河
可移动文物标准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高峰
4.国家文物局委托课题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编制规则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李战崎
成立国际标准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范佳翎
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梁宏刚
古建筑木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性评定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古代发明创造数字展示项目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5.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按主要研究领域分类)
5.1岩石类(含石窟类)课题
(1)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的破坏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田兴玲
(2)安岳石窟圆觉洞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实施时间:2007.12-2008.12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3)河南龙门石窟潜溪寺石窟岩体构造特征及渗水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6
课题负责人:张兵峰
5.2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岩画渗水病害热红外成像探测及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7.9-2009.9
课题负责人:吴育华
(2)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在野外大型岩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实施时间:2008.5-2009.11
课题负责人:黄玉琴
(3)石灰岩质文物裂缝注浆材料及工艺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周 霄
(4)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孙延忠
(5)花山岩画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刘意鸥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与遗址加固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2010.2-2010.12
课题负责人:李 黎
5.3木构建筑类课题
(1) 应县木塔斗栱静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2)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二期工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颜 华
(3)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倾斜变形及其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4)古建筑木材横纹承压增强加固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5)辽代木构建筑大木结构研究
实施时间:2008.3-2010.3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6)木结构建筑不完全落架维修方法研究—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雪莹
5.4大运河相关课题
(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2)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于 冰
(3)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崔 明
(4)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赵 夏
5.5土遗址类课题
(1)南越王宫署土遗址保护材料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云峰
(2)北方地区非露天条件下既有土遗址加固材料保护效果评估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5.6高句丽壁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高句丽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分析与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成 倩
(2)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的检测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琴雅
(3)高句丽墓葬岩土结构前期调查与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9.9-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 川
5.7金属类课题
(1)室外铁质文物保护材料长期有效性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1.8
课题负责人:沈大娲
(2)沧州铁狮子加固方案支撑节点部位应力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0.7
课题负责人:永昕群
(3)高度矿化青铜器腐蚀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张治国
(4)浙江瓯海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腐蚀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马菁毓
5.8其他研究领域课题
(1)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建筑保护修复史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保护前期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12
课题负责人:李乃胜
(3)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范伊然
(4)天津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王晶
(5)国保单位申报标准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刘文艳
(6)意大利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与我国国保单位评审制度对比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王乐乐 科研期刊:
《出土文献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工程与科技保护专著: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
《周萨神庙(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
《大足石刻保护》
《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1-4)》
《天衣有缝-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基础工作类专著: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新中国出土墓志》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
译著: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国外文物保护科技编译参考》
《国外文物保护机构介绍》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文物保护研究论著:
《内庭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
《壬寅消夏录》
《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国出土墓志》
《银雀山汉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
《张家山汉墓竹简》
《吐鲁番出土文书》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尹湾汉墓简牍》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
教育培训主要出版物:
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班讲义;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东亚纸质文物保护——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会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修复理论——中文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三、卷四;
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届“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结果揭晓,我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两部图书从全国164种入围图书中脱颖而出,分别评为“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和“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最佳译著”奖。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获2002年国家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睡虎地秦墓竹简》——获首届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
《吐鲁番出土文书》——199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获得江苏古籍图书二等奖
工程项目: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获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化石质文物的渗透加固——1992年4月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获得2002年优质工程奖第一名
获得2000年香港十大优秀建筑奖
获得美国建筑学会亚洲惟一大奖(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揭裱技术——获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木、漆器脱水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吉林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壁画保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出土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方法—北周李贤墓彩绘陶俑保护方法的研究——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北周李贤墓壁画的揭取和修复新技术——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AC—I型防紫外线胶片的研制与应用——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C. 傅雷主要成就

傅雷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1924年积极参加“五卅”爱国斗争和反军阀学潮,在《北新周刊》、《小说世界》发表《梦中》、《回忆的一幕》两篇小说。

(3)刘合成果扩展阅读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傅雷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傅雷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做人应该是德才兼备且以德为先的,对于艺术家来说,优秀的道德素质的最根本的,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创作出高尚的艺术作品,在《傅雷家书》中他也在不断强调。

他讲到:“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紧的是先要把一个人尽量发挥好,没成为某某家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否则某某家不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在傅雷的教育观念中,对人道德素质的培养重于对技术与知识的培养,这也是他可以在教育中对傅聪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D. 刘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代表性科研成果:
(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79970059)和“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组织模式与管理研究”(74073005),建立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组织机制与管理模式理论框架,首次开展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及影响的专利计量分析,对于我国企业认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运行机制,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技术溢出效应,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基础性建设计划项目“中国基础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创建“中国基础研究网”,为中国基础研究政策、管理、数据共享和学术交流构建了权威性的数据平台。
(3)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前期专项“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调研与构建”和“科技评价前沿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研究”,研究成果直接支撑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的决定》以及科技部发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新时期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
(4)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长期规划项目“提升科学创新能力的人才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被《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采纳。
(5)主持完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国际科技合作资源监测模型研究”,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著名教授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首次提出“三个一流”国际科技资源概念,并建立系统的监测指标与模型,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资源监测系统。
(6)主持完成国防技术基础计划重点项目“国防科技评价制度体系研究”,负责起草《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科技管理发展规划》和《国防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研究成果对改进和完善国防科技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
(7)作为科技部组织的《“十一五”国家基础研究规划》编制工作专家组成员,参与调研和负责起草了《“十一五”国家基础研究规划》。
(8)主持撰写“中美科技合作第12届联委会”专题报告—《中美基础研究比较》,并作为中美科技政策论坛的特邀主报告。
(9)主持完成国防科工委“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主要国家国防工业技术创新政策与管理研究”、“促进军民结合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研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创新型产业问题研究”、“国防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开拓国防科技管理新领域,在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模式、构建国防科技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科技战略和科技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10)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科学基金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25年来的科学基金整体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提供支撑。
代表性著作:
刘云,董建龙.《英国科学与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8.
刘云.《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影响》,科学出版社,2007.12
张先恩,刘云.《科学技术评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3
郭万清,刘云.《外向带动战略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8.
陈德棉,刘云,陈玉祥.《化学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0.

E. 古今中外名人合作取得成功的事例

1、恩格斯与马克思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经济上却是严贫户,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本身一贫如洗,他的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

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从1852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看到这位全世界著名理论家的困境。

马克思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写信向恩格斯倾诉。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以后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

到底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饥饿贫困和家务琐事,困扰着马克思,他心情愤怒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和智慧进行理论创作。

对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当作是自己的困难。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2月初我将给你寄5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

即使我因此到新的决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当然,你不要因为我答应每月寄5英镑就在困难的时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写信要钱,因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办。”

此时的恩格斯在欧门——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办事员。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他后来做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从1860年以后,对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镑。

还常常“另外”给些资助。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对当时的恩格斯来说,这已是倾囊相助了。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友谊的基础。

2、孙权和刘备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

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于是,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

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将士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着船,说黄盖来投降了。

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

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

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但已经来不及。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

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3、廉颇和蔺相如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

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

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

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

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

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

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4、黄帝与炎帝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

列开了阵势。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用水熄灭火焰,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

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

躲回营内不敢挑衅。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

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

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

5、管鲍之交

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个人才,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候多分红,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知道他家里穷,管仲打仗的时候进攻后进,撤退先跑。

鲍叔牙也不认为管仲胆小,知道他家里有老母,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恒公让他推荐继任人,他没有推荐鲍叔牙。有人告诉鲍叔牙,鲍叔牙说,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当丞相会误事,管仲了解我啊。

F.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阶段性,是证明你做这是是有分阶段分步骤的,
阶段性成果,你这阶段的成果专或发现,
然后简述出来属。简述:简单的叙述。你可以这样说:xxx事情,的第几阶段(或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后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发现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
写论文,计划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这个阶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么数据
2。什么问题完成3.~~~
简述最好分点说明~

G. 钟登华的成果

现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名。
主持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工程委托科研项目等60余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获各类科技奖励1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青年奖。 [1]钟登华 刘杰 李明超 王刚.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优化研究[J].水利学报,2007,38(1)
[2]钟登华 李明超 刘杰.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统一建模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E辑,2007,37(3)
[3]钟登华 张发瑜 李明超 付金强.面向对象的堆石坝施工系统仿真与优化研究[J].水力发电,2007,33(3)
[4]宋洋 钟登华 段文泉.基于VR的水电站调度三维图形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3)
[5]钟登华 秦朝霞 李明超 胡兴娥.三维地质模型支持下的滑坡体稳定性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7,15(1)
[6]练继亮 钟登华.DamVSIS可视化仿真系统在混凝土坝施工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B06)
[7]钟登华 黄伟 张发瑜.基于系统仿真的施工导流不确定性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12)
[8]宋洋 钟登华.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多资源均衡优化[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9)
[9]刘东海 冯守中 钟登华 刘奎建.工程施工进度的实时仿真预测与控制[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3)
[10]钟登华 黄伟 安娜.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施工截流风险率估计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2006,37(10)
[11]宋洋 钟登华.基于可视化仿真的水电工程施工进度分析与控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8)
[12]高兴夫 钟登华 胡程顺.考虑动态投资影响下的资源均衡优化[J].浙江建筑,2006,23(11)
[13]李景茹 钟登华 刘东海 胡程顺.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与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6,18(1)
[14]陈耀明 钟登华 付金强.基于遗传算法的工程项目投资综合优化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6,8(7)
[15]钟登华 张成 宋洋.基于可视化仿真的水电工程动态信息管理与控制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6,8(2)
[16]钟登华 付金强 张静.混凝土斜拉桥施工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5,38(9)
[17]王振强 钟登华.基于模拟技术的大型水电项目财务风险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5)
[18]钟登华 南春辉 宋洋.水电工程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5,38(4)
[19]钟登华 王刚 李明超 王义锋.三维地质模型信息可视化与工程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5,38(1)
[20]刘东海 崔广涛 钟登华 彭文怀.泄洪雾化的粒子系统模拟及三维可视化[J].水利学报,2005,36(10)

H. 刘天河的成果

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新成果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参与研究成功推出42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14,省级科技成果28项。有7项科技成果奖。
1、《湖北省1959年农业技术纲要》一书,任主编,同年12月获湖北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2、主研成功推出的“湖北省稳步发展双季稻几个技术问题探讨”项目,1957年获湖北省科协学术研讨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3、主研成功推出的“农作物种子寿命研究”项目,1998年获湖南省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早、中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研究”项目,1998年9月获首界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优秀科技成果论文二等奖。1999年8月6日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
5、主研成功推出的“早籼稻新良种绥育三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项目,1980年12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
6、主研成功推出的“推广绥育三号良种成效较大”项目,1983年4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7、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寿命的研究”项目,1986年3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有7项科研成果属于国内首创,世界领先
1、主研成功推出的“甘薯水平栽培法”于1952年至1957年进行6年试验。此项成果于1953年在《中国农科通报》作了报导,研究论文“甘薯水平栽培法增产效果对比试验”一文,1959年发表在《农业学报》10(3):211—214。
2、参与国家级高新科技攻关课题“高频处理种子”研究,经全国16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成功推出的“辐射育种”新技术。
3、主研成功推出的“水稻高质量原种生产新途径”,研究论文《水稻高质量原种生产途径的研究》一文,1980年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4):41—43。
4、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少浸多露,湿润吸水浸种催芽法”,此法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杂交早、中、晚稻种子浸种催芽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研究论文“杂交早、中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一文,1998年发表在《作物研究》12(1):10—11;“杂交晚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一文,1993年发表在《植物生理学通讯》29(2):140。
5、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面喷施KH2PO4的增产方法”。研究论文“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面喷施KH2PO4的增产效应研究”一文,1999年发表在《杂交水稻》14(1):29—30。
6、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的保种新方法”即封闭低温冷贮法,采用此法,可延长种子寿命4—5年。研究论文“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寿命的研究”一文,1984年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4)42—44。
7、主研成功推出的“延长麦作种子寿命的新方法”,填补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对麦作种子寿命研究的空白。撰有科技成果论文146篇在国家级《农业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种子世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1篇,在省级《作物研究》、《杂交水稻》、《湖南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2篇。此外,在作物种子寿命、遗传育种、原种生产、作物高产栽培等方面均有独到的研究。著有专著《农业科研论文集》、《双季稻主要新品种》及农业中专教材《作物栽培》、《作物良种繁育》、《土壤与肥料》主编。被省、地、县评为先进工作者18次、荣誉奖2次;1994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校庆活动中,光荣被评为校英才;1983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荣誉证书及证章各1次。

I. 刘庄的成果贡献

近年来一直在纳米医学与肿瘤纳米技术领域从事研究。200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回国后独立发表通信作者论文70余篇,相当一部分成果发表于Chem. Soc. Rev., Nature Protocols, Angew. Chem. Int. Ed., JACS, Adv. Mater., Ad. Funct.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全部论文总引用已超过11,000次,SCI H-index为48。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一项。
当前研究兴趣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与生物安全性研究;基于碳纳米材料的生物成像、药物输送和治疗治疗研究;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以及癌症治疗上的应用;新型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多模态癌症成像与治疗上的应用;基于有机高分子纳米材料的肿瘤光学治疗与联合治疗;以及基于纳米技术的干细胞研究和细胞疗法研究等。
应国际著名期刊Biomaterials主编、美国工程院院士Kam W. Leong教授邀请,刘庄教授出任Biomaterials杂志新一届副主编。刘庄教授是该期刊新一届编委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副主编。

J. 刘特的主要成就

主要从事人物画创作,擅画历史人物和道释仙佛,兼画花鸟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曾获河南省美展一等奖,“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优秀奖”,《自勉图》获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和平画展“优秀奖”。1983,1984年曾参加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的中国画展和迎春联展。艺术成就曾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等多种辞典。2005年出版了《常胜作品集》,被列入河南国画家精品丛书。当代著名画家石齐先生为此书作序,对常胜的水墨人物和写意牡丹赞赏有加,称“......他的一切所为,促进了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这是不可多得的有价值的画家!常胜从此活跃在人才济济的中原大地上,中国人物画亮起了一道人们喜爱的彩虹!

阅读全文

与刘合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