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面临哪些挑战
尽管各国都在展现积极姿态,但不可否认,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老生常谈”的分歧和博弈依然存在。
第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具体领域将如何体现?20多年来,伴随着世界经贸格局的不断演变,这一原则正呈现被弱化和淡化的趋势。
第二,融资问题如何落实?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建立资助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气候基金”,在2013年至2020年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然而,直到2014年,“绿色气候基金”总额才勉强超过100亿美元。这个巨大的窟窿如何填补?钱款来自国家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今后如何统计?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很难“一蹴而就”。
第三,新协议的性质如何,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美方表示,巴黎气候谈判不会达成一项从法律上要求各国减排的“条约”。但主办国法国却说,峰会结果必须具有法律约束力。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㈡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协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巴黎气候大会。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协定对中国的影响如下。
根据巴黎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㈢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签订《巴黎协定》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巴黎协定》涵盖长期目标、减排目标、资金援助、透明度审查、损失评估等多项内容专。根据协定,各缔属约国要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在此基础上再做出升幅小于1.5摄氏度的努力。各缔约国同意“尽可能快地”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期在21世纪下半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能自然地被森林和海洋所吸收。各缔约国所取得的相关进展,每5年要得到一次审查。此外,协定敦促缔约国中的发达国家继续为欠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到2020年,这些国家每年要提供总额为1000亿美元的援助款,协助后者减排或适应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的达成,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欢迎。
柒月黑瞳 2
㈣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内陆核电正在选址尚在进一步论证当被问及内陆核电重启问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发布会上表示,内地现在在选址,到底什么时候建、在何地建,可能还在进一步论证。他说:“关于核电的问题,最近国家又开工了一些核电项目。如果我们真正把煤和火电比重压下来,单纯发展可再生能源可能还不足以达到我们确定的2030年占比20%的目标,必须要发展一些核电。核电的发展首先要确保安全,包括设备的安全、管理的安全、厂址的安全,国家现在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内地现在在选址,到底什么时候建、在何地建,可能还在进一步论证。但是,现在在沿海条件成熟的地方已经开始建,而且这些核电技术也在更新,从二代、二代半到三代,现在都在更新。核电的发展,就中国的国情来说还是要搞。”发达国家1千亿美金/年支持发展中国家当谈到此次协定会对今后国际社会之间的合作产生什么积极影响时,解振华表示:协定中要求发达国家必须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明确了2020年之间每年1000亿美金以及2020年之后在此基础上扩大的指标。他说:“《协定》当中要求发达国家必须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的加强南南合作,也动员了私营部门的资金进入到气候变化市场当中去。在《决定》当中明确发达国家有义务,2020年之前拿出每年1000亿美金支持发展中国家,2020年之后还要在1000亿的基础之上继续扩大支持规模。应该说,整个协定既动员了所有的国家都来采取行动,又体现了区别,是一个公平合理,很包容的协定。所以我觉得这个协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作用。”中国在气候变化上做出的改变与治理雾霾有协同效应关于中国解决雾霾和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有什么关系,解振华表示两者之间有协同效应,主要目标是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根据中国国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是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采取的气候应对变化的措施。比如,我们过去公布2020年之前的目标,今年又提交了2020年之后的目标和2030年的目标,确定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实现等等,还有碳强度、非化石能源占比等等目标。这些目标都是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这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且我们必须要做好,这不是别人让我们做的,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二是现在我们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实际上对解决雾霾有协同效应。我们主要目标还是节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能提高能效实际上也是一种新能源,如果我们能效提高1倍,经济能够翻一番,但是我的能源不需要增加这么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能提高能效也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能源。另外,我们调整能源结构,现在的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今年年底是占12%,我们原来的目标是11.4%,现在已经达到12%了,到2020年要达到15%,到2030年达到20%左右,能源结构在做大的调整。按照国外的评论,在中国确定自主贡献的目标当中,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最困难的,我们完全赞成这么一种评论。另外,还要增加森林碳汇、植树造林,搞森林养护,对改善环境、增加碳汇会有好处。如果我们这些目标能够实现的话,实际上对解决雾霾的污染降低了42%,这是我们专家做的一个评估。我们国家已经发布的“大气污染治理10条”,这10条采取的措施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有贡献,这两个具有协同性。能源结构调整艰难,未来会有改观当问到巴黎协定会对中国今后5年新能源的转变有怎样的推动作用时,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会逐步提高,能源结构在艰难地做调整。他说:“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现在主要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这几年发展非常快,最近这十年,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发挥了显著的变化。比如水电这十年增加了2.57倍,风电增加了90倍,光伏发电装机增加了将近400倍,整个总装机容量占全球24%。装机增量这部分,我们大体占了三分之一。由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整个可再生能源成本大体上降低了50%。这是中国在这方面做的贡献,因此我们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中国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要采取这些措施在被问及中国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要采取哪些措施时,谢振华表示:实现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是重要战略手段,全球一半以上的节能是通过中国的努力取得的,未来的潜力也很大。他说:“我们国家确定的自主贡献有几个内容,和其他国家也有不同之处。发达国家自主贡献只是减排,不符合现在协定要求,还要增加适应的内容,而且特别要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他们要写到贡献里面。中国的自主贡献既包括减缓也包括适应,要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还有哪些行动,应该说是既有目标,又有配套政策措施,还有行动工程,是有保障的。我们对外宣布减缓的目标包括:·2030年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要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可能早达到峰值。我们也公布了中国适应战略,也是确定了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减灾防灾的能力,各个领域怎么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对老百姓的损失损害,这是我们确定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第一,调整结构。调整结构是节能提高能效的根本性的措施,从结构上先来解决问题。第二,在工业、建筑,交通和人民生活消费这个领域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方面我们国家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应该说,我们综合能耗水平比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我们已经作出了很大成绩,但是差距还很大。最近20年,中国的节能降耗累计节能量占了全球52%,全球一半以上的节能是通过中国的努力取得的。即使这样看我们潜力还是很大,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点上继续在各个领域节能,特别是工业节能,我们还有很大潜力。另外,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筑领域的节能和交通领域节能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老百姓消费生活方式也应该有根本变化,也就是说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搞环保,大家都要参与,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些事。第三,调整能源结构,现在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虽然暂时不能够改变,但是我们从长远来看,必须要进行调整,煤电、火电存量必须继续提高效率,更清洁、更环保、更节能。增量这一部分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除了可再生能源之外,核能还要继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把能源结构调整过来,实际上这是一场革命。第四,要增加森林碳汇,植树造林。植树造林不光是增加碳汇,也很环保,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增加我们的生物多样性,这也是非常利国利民长远的措施。这些措施现在我们国家政策当中,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方面要逐步体现对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的鼓励和限制,尽可能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政策鼓励节能减排,在我们国家自主贡献里面都体现了。整个国家自主贡献的方案也是一个变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发展机遇的方案。有专家算了一下,如果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完成这个目标,大体上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这种投入成本来看可能需要41万亿人民币,6.7万亿美金。但是我想,如果真正实行起来不会这么多,为什么?因为技术要进步,五年一个技术更新,成本就会降下来,我们的目标可能会早一点实现。”巴黎协定重拾走绿色低碳道路的信心相比六年前的哥本哈根会议,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对此次巴黎气候大会有着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在会上表示:“经过六年前的哥本哈根会议,当时大家对多边进程、人类合作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似乎失去了信心,通过巴黎协定谈判磋商的过程,达成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是重拾了国际社会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信心,进程还会继续走下去。还有一个巴黎协定给国际社会对世界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发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气候变化这样严峻的危险,世界经济必须走一条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出这样的信号,对于工商业界,对于市场都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也会大大推动世界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㈤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协定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经过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维普、同方教育等数据库检索: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亚洲事务首席顾问杰弗里·巴德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令人印象深刻。”他认为,中美两国今后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也非常重要。
美国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宋然平认为,中国在《巴黎协定》通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作为第一批国家签署协定,并表示在今年9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前正式加入,更是为协定的早日生效注入强大动力。
“法国新闻电台”高度评价中国为落实《巴黎协定》所作努力。该电台22日在其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的战略举措不仅能够减少污染,还有助于建立以绿色工业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中国还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尽管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但中国作出的努力是实实在在的。”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04/24/c_135306753.htm
㈥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协定将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协定将对中国的影响有:
1. 绿色低碳转型目标要求企业尽快改变发展模式
2. 绿色金融政策将给企业带来新的影响
3. 推进气候变化立法将增加企业合规压力
4. 碳市场的相关建设将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5. 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将促使企业能源转型
6. 科学技术产品扶持将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7. 规范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将增加企业相关责任
8. 源审计工作发展将监督企业能源利用
㈦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签订的巴黎协定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巴黎协定》代表着全抄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智慧结晶。从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制定《京都议定书》,人类不断探索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