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股文有什么历史功过
以下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王凯符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宋神宗(1068—1085在位)接受王安石的意见推行经义文章取士,至清末,历时九百余年,明清推行八股取士历时五百余年。对于这样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从其产生到取消,朝廷上下,在其功罪是非与存废上,几乎没有停止过争论。时至今日,人们对八股文与八股取士的认识,仍然有所分歧,有的偏于批评,有的偏于肯定。由于上述种种情况,有必要对八股文和八股取士的功过是非,做一个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分析。
对于八股文与八股取士,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八股取士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八股取士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得到了普及与强化。自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与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尽管儒家在后来形成过种种学派并互相争论不休,但各种学派对儒家的基本思想的认识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儒家思想在将近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了主导地位。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就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如果完全否定了儒家学说,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儒家学说,确有不少糟粕,但完全否定就走上了否定的反面。但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前,其影响远不如在宋朝以后那样深入人心,那样影响广大。究其原因,北宋中期推行经义文章取士,尤其是明清推行八股取士,就是重要原因之一。当年王安石主张经义文章取士的同时,又大力鼓吹兴学、立师、授经,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自宋至清,科举考试、学校教育,均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得到普及强化就是很自然的了。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的读书人便把儒家所宣传的道德观念当作立身行事的标准。宋朝以后,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之类的纲常伦理,经常挂在读书人的口头上。其中有的认真,有的假作;认真者可以成为忠臣孝子,假作者也可以成为佞臣逆子。明清时期,如严嵩、洪承畴、吴三桂那样的奸佞贰臣固然也有,但倍受士人尊敬的方孝孺、杨涟、左光斗、史可法、林则徐这样的忠烈之士也大有人在。而后者都是通过科举进身并依照儒家的道德规范认真去做的人物。
以儒家学说为内容的科举考试在民族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北方和东北的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曾长期统治中国,这些少数民族在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者之前,文化都比较落后,他们以武力夺取了政权,要统治中国,就不能不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辽、金、元、清入主中国全部或部分地区之后,无不接受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开办学校,推行科举。其中辽代科举即以诗文为考试内容,金、元更以经义为考试内容了。元朝经义文章,据元朝倪士毅所撰《作义要诀》介绍,已有“立说”、“冒题”(即“承题”)、“讲题”、“结题”等名目,实际已成为明朝八股文的先声。在上述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少数民族人士与汉人一样入学校,研习儒家经典,与汉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与汉人一样作经义、八股文章,在学习考试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日积月累,少数民族便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界限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如果说科举考试,包括八股取士有功于中国社会,促进民族融合应是其功效之一。
第二,八股取士促进了明清教育的发展。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重视教育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中国那样长久不衰和连续不断地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中国历史文明得以廷续并不断发扬光大的基本原因之一。之所以如此,中国的科举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读书与作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在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特别在推行八股取士的封建社会,这种观念是深入人心的。《明史·选举志》说:
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这就是说,要作官,就必须要上学读书,不上学读书,就不能作官。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明清为最。
为了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明清统治者对学校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明太祖建国之初即诏谕中书省臣:
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惟干戈,莫识俎豆。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由于朝廷的重视,明朝建立了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除北京、南京各设太学之外,全国各地城乡遍设学校,学校教育达到了相当广泛的地步。“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明史·选举志》)
清承明制,继续推行八股取士制度,并注意大力发展以科举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康熙《御制训饬士子文》云:“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习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雍正曾作《圣谕广训》,提出:“隆学样以端士习”,又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固无人不在所教之中。专其督率之地,董以师儒之官,以成人才而厚风俗,合秀顽、强懦,使之归于一致也。”这些颇能体现统治者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视。
清代学校教育较之明代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除了扩大国子监及府、州、县学的规模之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书院教育的普遍开设是其重要表现。清代基础教育的相对普及,体现在广泛开办社学、义学及私塾教育。社学主要在乡镇开设,顺治九年,朝廷规定,每乡区均要办社学。《清会典事例》说:“每乡设社学一区,择其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补充社师。”社学的普遍开办,为远离城市的乡村儿童少年入学读书,提供了方便条件。义学也称义塾,多为团体或个人捐资开办,以教育贫穷子弟为主,在清代这类学校不少。据张焘《津门杂志》说,光绪初年只天津一地就有义学三十余所。有些义学由官府开办,则与社学没有大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如康熙四十四年经礼部议准:“贵州省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将土司承袭子弟送校肄业,以俟袭替,其族人等并苗民子弟愿入学者,并令送学,该府、州、县复设训导,躬亲教谕。”当时云南、四川、湖广、陕西、甘肃、热河等少数民族地区均设有社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
书院的设立始于唐宋,明清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在清朝,各省重要府、州、县大都设有书院。《清史稿·选举志》云:
各省书院之设,辅学校所不及,初于省会设之。世祖颁给帑金,风励天下。厥后府、州、县次第建立,延聘经明行修之士为之长,秀异多出其中。高宗明诏奖劝,比于古者侯国之学。儒学寝衰,教官不举其职,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其裨益育才,非浅鲜也。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清代朝廷对书院的重视及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清代许多著名学者,都曾作过书院山长。如颜元主讲直隶肥乡漳南书院;蔡世元、沈廷芬主讲福建福州鳌峰书院;姚鼐主讲江宁、扬州、徽州、安庆之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孙星衍主讲浙江杭州诂经书院;李兆洛主讲江苏江阴暨阳书院;张裕钊、吴汝纶主讲直隶保定莲池书院;这些都曾名重一时。书院教育虽然也以八股取士为中心,都要教授八股举业,但自由讲学的学术空气较浓,所以“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也就不足为奇了。清代书院,仅广东一省可考者约有二百所,由此推算,全国十多行省,书院应有二、三千所之多,清代教育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是可以想见的。
明清以八股取士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尽管有种种弊端,但教育的发展,除了为统治阶级培养大批官吏之外,读书识字的人多了,对于文化的普及所起的作用,应该给以肯定。同时,由于教育的发展使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从事学校教育,解决了他们的糊口问题,其作用也不可忽视。
第三,八股文作为一种文章形式,不应该完全加以否定。
由启功、张中行、金克木三位前辈写的《说八股》一书(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对八股文的形式进行了精辟论述。启功先生说:“‘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可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也不能否认,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律诗、绝句、词牌之类,它们都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形式,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用它们表情达意。八股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章形式,它是运用汉语的特性(如单音、双音词多,讲究声调平仄变化等),吸收了古代诗文作法的一些长处,经过长期科举考试的实践形成的,它有骈有散,讲究内在逻辑和语言简练,所以经过八股文严格写作训练的人,再进行其它形式的诗文写作,就有了较坚实的基础。从清朝末年取消了八股取士之后以迄于今,一些从事语文教育和形式逻辑的研究者,常有人提出从八股文的作法中吸收某些有用的东西,其原因,盖出于此。
http://www.ccull.cn/ccull/Mole/HTML/20101215103043337.htm
㈡ 曹海东的学术成果
一、著作类:l.《聊斋志异全本译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3年。2.《诸葛亮:智圣人生》(独撰),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第l版;1994年由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书名改为《诸葛亮的人生哲学》。3.《历代寓言小品》(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4.《历代尺牍小品》(参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5.《后汉书辞典》(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6.《中华巫术》(与高华平合作),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7.《(今注)新译西京杂记》(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8.《(今注)新译燕丹子》(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9.《三言二拍佳篇鉴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5年。10.《爱国将领的故事》(与程翔章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1.《二十五史通鉴》(主编),团结出版社1997年。12.《书画同源》(与程翔章合作),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世界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的命运》(与程翔章共同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4.《中国古典诗文名篇选读》(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5.《古文阅读精要》(独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6.《古代汉语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7.《大学语文》(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8.*《(今注)新译曹子建集》(独撰),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 二、论文类:l.《也释“潦清”》,载安徽师大《学语文》1984年第3期。2.《〈离骚〉在时、空与我的关系中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载《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21期全文转载。3.《说“飞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l期。4.《〈楚辞〉语词别释三则》,载《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5.《试解“吹彻”的“彻”》,载广西大学《语文园地》1986年第2期。6.《关于虎符的一点说明》,载江西师大《读写月报》1986年第5期。7.《屈赋拾诂》,载《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8.《小议〈公输〉中的“云梯”》,载郑州大学《语文知识》1988年第10期。9.《关于〈五人墓碑记〉的一个问题》,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2期。10.《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名称之误》,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l期。11.《〈左传〉讽刺艺术浅论》,载《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6期。12.《“审谛”释义小议》,载《辞书研究》1989年第6期。13.《不能把柝与刁斗混为一谈》,载华南师大《语文月刊》1989年第7期。14.《屈原创作审美心态初探》,载《襄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l期。15.《〈孔雀东南飞〉悲剧美简议》,载《高师函授学刊》1991年第l期。16.《漫话古诗文中的蝉》,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哈尔滨《知识文库》1991年第8期全文转载。17.《略说〈鸿门宴〉的喜剧性》(合作),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l期。18.《王夫之诗论中的诗创作心理学思想》,载《时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1期。19.《八股文历史地位再认识》(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摘要转载。 20.《〈庄子〉艺术变形及其审美特征》,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21.《唐诗色彩描写漫说》,载武汉大学《写作》1992年第6期。22.《锐情开拓,新意迭出——读〈中国佛教与美学〉》,载湖北文联《艺术与时代》1992年6期。23.《〈唐宋词百首详解〉摘瑕》(与王武子合作),载《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6期。24.《清代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关系》(与王武子合作),载广东《图书馆论坛》1993年第3期。25.《简谈明清私家图书的藏与用》,载《时代青年研究》1993年第1期。26.《大潮中的图书馆人》,载1993年4月15日《长江日报》。27.《唐诗与唐代茶文化》,载1993年3月1日《湖北教育报》。28.《论八股文的衰亡》(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l期。29.《也释“羽校”》,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l-2期。30.《“望其旗靡”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5年第6期。31.《一部高品位的庄学专著——阮忠〈庄子创作论〉评介》,载《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图书出版工作》1995年第l期全文转载。32.《放达之中见悲愤,豪健之中藏忧勤——读陶渊明的〈杂诗〉》,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6期。33.《文化-心理视野中的〈庄子〉变形艺术》,载《湖北电大学刊》1997年第1期。34.《屈赋解诂一则》,载《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35.《古代南斗星名辨》,载《文史杂志》1997年第3期36.《“倾城倾国”释义商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37.《〈风尘三侠〉赏析》,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一书,中国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38.《唐代清明节与扫墓风俗问题辨证》,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39.《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40.《屈原赋语词考释二题》,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社科专辑。41.《〈离骚〉“鸷鸟”释义之我见》,载《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第1期。42.《“吹寒”、“寒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43.《关于宋词中若干熏香类词语的解释》,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44.《也释“香篆”、“宝篆”之类》,载《辞书研究》2002年第5期。45.《屈原赋“不豫”新解》,载《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46.《“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别解》,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47.《说“撩乱”》,载《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48.《〈楚辞〉解诂四则》,载《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49.《对〈马氏文通〉的一点质疑》,载《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50.《〈国殇〉“凌余阵”新诠》,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51.《〈九歌〉“展诗兮会舞”考辨》,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52.《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载《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53.《“灵轩”释义辨正》,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4.《“知方”释义辨正》,载《语文建设》2005年第7期。55.《说“麝煤”》,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5年第12期。56.《唐宋诗词释词二则》,载《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57.《吸取解释学精华 实现训诂学改造》,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58.《大学古汉语文选教学激趣法试探》,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59.《比较互勘在古文阅读及教学中的运用》,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60.《〈涉江〉“齐吴榜”释义商兑》,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61.《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62.《〈广雅〉考释二条》,载《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63.《朱熹的经典解释学原则》,载《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10期。64.《以类而推 脱然贯通——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65.《试论朱熹“切己体察”的解经方法》,原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66.《朱熹“随文解义”法简论》,载武汉大学《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67.《朱熹揆以常情的解经方法》,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68.《朱熹论经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条件》,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69.《以心体之 重复思绎——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与饶琪合作),载《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70.《朱熹经典诠释的社会担当意识》,载《光明日报》2009年10月19日第12版。
㈢ 明朝八股文说明了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㈣ 我想更多地了解明清时期关于八股文方面的事,请问可以阅读哪些书籍呢
河北教育出版社:清代八股文/邓云乡集;凤凰出版社:八股文史。
㈤ 关于八股文的资料急!!!!!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
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
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
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
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
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
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
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或偶
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
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
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
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其中
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
完整。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
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由于童试
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
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考官
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
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
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
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
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
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周易》依程传朱学本
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
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
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
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
无独立思考的余地。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
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
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
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
口气。
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
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
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
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
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
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
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
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
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
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
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
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
句。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不
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
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又叫收结或
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
《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
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
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
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
描写夸张华丽词语。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
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
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
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不论公私文书、文
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
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其弊
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
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㈥ 八股文的应用领域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
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 八股文由两千多年前就称为”古之教者“的远古说起,直到三五百年前的“八股文”鼎盛时代,其教育的根本形式,还是一直沿续着,那就是“私塾教育”,其所谓“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等县学、府学、国学类似的国家教育机构,似乎只起一些管理考查作用。
私塾教育的学习年限自由,遍布全国各省农村、城市、甚至穷乡僻壤的地区。“私塾”分为纯粹的“私塾”,和公办的“私塾”,私塾演变成后来的“家有塾”,后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纯粹的“私塾”包括城、乡有钱人家,为教育其子弟,请教师在家设帐,按年付教师聘金束修;或教师自己在自己家及其他公共房屋,如庙宇、会馆等处设帐招学生来读书,按月或按季节交钱给教师,等于学费,这就是纯粹的私塾。都是个人对个人,故曰纯粹的私。
公办的“私塾”包括,如一个村庄合请一个教师,立个书房,教本村小孩,谁家孩子来读书,就教些束修,像《儒林外史》第二回所写汶上县薛家集周进的书房,是村中付馆金每年十二两银子。来读书的小孩又多少送些“贽见”(即见面时礼金),这就是公办的了。另外如一族人办的义学,或用某项公款办的义学,也都有“公”的成份在内。
从教学程度分,私塾并不像现代的学校那样可分成小、中、大学三级甚至研究院等等,程度级别那样明显。私塾是高低程度浑在一起的,全看教师的水平,有的教师程度很差,只能在三家村的小书房中,教教识字课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论语》就困难了。
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师,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读完《四书》“五经”,而且会作八股文的,如前举《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的例子,他在县里考“案首”,即童生小考第一名,自然不但“五经”《四书》烂熟胸中,八股文一定也很不错了。可是时运不济,所谓“文章虽好难入考官眼”,连个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乡间去作“孩子王”,但这样的老师他教的幅度就比较大了,从启蒙教育,教教识字课“三”“百”“千”小书,一直教完《四书》“五经”,教会作“八股文”,甚至教出名家,教出状元,也一点不稀奇。也还有中了进士,甚至作了官,然后又因种种原因,再作教师的。如《红楼梦》所写贾雨村作黛玉的教师,就是中了进士、放了官又丢了官,才到林如海家教家馆的。自然,这样的私塾教师,不但可以教会作八股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考试经验传授给学生了。明、清两代不少很有名的学者名人,也都是长期教私塾出身的,如明末归有光、清代郑板桥,都作过很长时期私塾教师,郑板桥《道情》十首中咏塾师之作:“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亲切感人,等于是写他自己。
尽管好的私塾教师,能从启蒙教到参加全部科举考试,似乎是连贯制,不分等级。而就学生言,还是可分等级的。大约是这样:一是启蒙教育,即识字教育,约一至二年;二是读书教育,约三至五年;三是开讲、开笔作文教育,约五至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十年;五是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这就各人情况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旧时识字课本《七言杂字》中道:“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
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到学会作八股文,这个教学进程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三”“百”“千”《名贤集》《神童诗》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了。
一二年间初步完成了识字教育,即开始读书教育。所谓“读”,是读出声音来,琅琅上口,强调读熟背诵。
私塾的教育方法,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如同时十来个学生,不但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书,比如三个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书的,两个读《论语》的,两个读《孟子》的,三个读《诗经》的,两个读《左传》的……都可以同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一个房间中共同高声朗读。
㈦ 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
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
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据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引)这类读书人究竟于世何补?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愤而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甚至有人认为,明代亡国,就是用八股试士的缘故。“崇祯末,有人拟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贴于朝堂,亦愤世疾俗之忠言也。”(见吕留良《东庄诗集·真进士歌》自注)甲申之变,崇祯自缢,这一仪状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谶语。
其次是它缺乏实用的价值。八股文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只能作为博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别无它用。像归有光,既是时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虽然二者同样当行出色,但是人们唯独记得他“直据胸臆,信手写来”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抒情记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样绝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门知县书》)。因为八股文缺乏实用的价值,所以一经赶下历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诗赋,当不再被用作考试工具时,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于当今犹未衰竭。诚然,八股文也间曾有过实用的个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触及到时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抒风月之情怀,像近人杨度《“颜渊季路侍”章》写共产主义者理想,都不过是个别士人的偶尔笔触,或个别才子的一时逸兴,终至成为历史的绝响。
三是它形式主义严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规戒律,诸如怎样破题、承题、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在字数上也限定为五百或七百字。繁琐的程文格式,驱使人们只能亦步亦趋,不敢逾闲半步。顾炎武《日知录·程文》指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后来有人对这种程文烂调,仿墨卷作比语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庙之朝庭?”只求形式,了无内容,架床叠屋,时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题了无新意。《四书》《五经》总共只有那么多字数,那么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题目呢?数百年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作过了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做烂了,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至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等难以枚举的命题门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无奇不有。所以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感叹道:“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咸丰年间,俞樾为河南学政,割裂《论语》“异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阳货欲见孔子”,出无情截搭题《君夫人阳货欲》,语涉轻薄戏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题《王速出令反》,言若谋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检举,又事出咸丰时期,文网已不是那么严密,只怕人头都得落地了。
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
㈧ 研究八股文是啥感受
非常的枯燥无味。文言文会涩难懂,我认为非常的无聊,但是不得不做。
㈨ 八股文的积极作用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身前生后名 ;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熏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折,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
优秀八股举例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㈩ 关于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历史对八股文的正面评价:
1、让科举能够发挥朝廷选任人才的功用。
2、是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沉淀升华所得的规范准则。
3、引发研究古籍文理的风气。
历史对八股文的负面评价:
1、对学术的影响。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导致学子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
2、对政治的影响。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缺乏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导致一旦为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能委任幕僚及下级官吏决策,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10)关于八股文的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和发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