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小组合作教学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

小组合作教学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

发布时间:2021-05-25 08:27:33

A. 如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学校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是其根本出发点,管理是科学而非单纯的经验。学校如何建立“制度文化”进行保底,如何建立“机制文化”进行提升,如何建立“精神价值文化”持续发展,这是管理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课堂建模:

课堂教学本就有模,教师主讲的称为“教模”,为了教的有效,教的更好,对教的目标、内容,流程、环节均进行精心打磨。而“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并且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我们称之为“学模”。当课堂模式由“教模”变为“学模”,则需要对“学模”进行全新的构建。与“教模”相同,首先要对“学模“中的目标、内容、流程、环节、方法进行构建,然后再日复一日地进行打磨,不断地优化与完善。

三、德育文化:

其核心指向是“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通过打造文化理念,创建文化实施课程,

并通过精心的组织管理,让无形的文化通过管理落地生花,逐渐形成并最终创建一所学校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集体性人格。

四、校本课程:

苏派课改围绕“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理想课堂,实现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创建系统相对应的校本课程:体验式德育课程,问题式班会课程,班风学风类班会课程,学科类提升课程,以及以技能特长为主的课程(如演讲课程,舞蹈课程)等。

五、家校共建:

家长与学校建立联系,学校既需要将家长看成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又需要将家长当成不懂教育的合作伙伴。家校共建不仅是学校给家长布置任务,更重要的是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这是苏派教育课改中心专家组与 90 多所学校经过长达 13 年的探索研究成果,在这13年从无到有,在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走过许多弯路,吃过很多亏,面对问题大胆地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框架,也真正实现了 90 多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他们中心有一本操作手册,现好像是免费赠送给学校,我们学校已经领了一本,很细节操作很多,你可以去咨询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B.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借助有利于小组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
二、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时机与时间
1、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
合作并非每堂课都适宜,也不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1)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四种不同的动作,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2)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进行合作学习。
如上《统计》一课时,播放某路口机动车通过时的一段录像,让学生对不同种类车辆通过的情况进行统计。学生独立统计时,尽管很认真地进行观察与记录,但仍无法准确进行统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进行统计,这种想法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正是这样的一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学生自然地感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3)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0有没有倒数?部分学生说“0的倒数是0”,部分学生说“0没有倒数”,双方坚持已见、互不相让。我趁机说:“你能说明理由吗?请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有的从分数的意义说明:“0如果有倒数,写成 ,而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有的从倒数的意义说明:“找不到哪个数与相乘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进行合作。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2、给足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促进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的时间太短,会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有预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合作技巧。
三、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促进有效交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交流,学生的不同见解才能汇集,才能融合为集体的智慧。那么老师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独立思考
我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并有效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例如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当用课件出示圆形与正方形的一段路程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哪段路程长一些?能算出具体的路程吗?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2、学会倾听
我常告诉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当与自己意见发生冲突时要善于表达意见,并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如“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觉得××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同学的意见是错的,我的看法是…”,“请问××同学…”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倾听与反应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3、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我常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例如,我在上《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桌上的物品,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当时我上的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在这个环节中,我发觉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了讨论,场面热烈而不乱,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基本上都能想到绳测法与滚动法,达到了合作的效果,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4、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我在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会以自己的示范为主。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如何把一句话说完整;其次,再教他们怎样做到有条理。例如在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我会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四、建立评价机制,延伸合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能,可采用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后,我会让学生选出代表自己小组的图标,画在教室墙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一块地方。小组间合作得好,便在墙上的“合作愉快”栏目中加上一颗小星星,达到10颗小星星可得到一个奖杯,贴在黑板报的相应栏目中。这样的评价,可以燃起他们“奋发”的欲望,哪怕只是一个拇指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动力。这样的评价犹如一个个台阶,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步伐,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稳步发展。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从数学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教师在合作中既要当导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又要当演员积极参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再谈出自己的想法,使自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懂得了在交往中要相互尊重、沟通包容、知识互补、成果分享等。这样,合作学习的优势就突现出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真正收到了实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走出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误区,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抓住恰当的合作交流的契机,用合适的评价机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这样就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发挥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乐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C.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正文]通过教学实践和本人所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实况,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谈谈我的体会。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教教育主张“接受学习,模仿练习,深化练习”达到学会知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形成会学。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把学习的时空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课堂教学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表现是教师不仅研究自己的教更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即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讨论式学习方式的运用在目前的课堂上最为常见。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讨论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价值的讨论式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因此,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红做了6朵红花,又做了4朵黄花,小红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而像教学“元、角、分”一课时,老师要求模拟一个购物的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钱到售货员那里买一样物品。这就要求小组合作来扮演。又比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2)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缺乏深刻的反思。(3)注重了讨论的形式忽视了讨论的时机和讨论题的研究。(4)讨论中仍然是优等生当代表,由优生思维代替了中差生思维。(5)如何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闲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里就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及形式和内容等谈点自己粗糙的看法。
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涮地站起来,小脑袋凑在一起,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五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讲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做好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但他们学习兴趣很高。我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了5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及学习资料的收集;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过程的记录;还有两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作出汇报,并互相补充。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我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在一定周期后(一个月左右),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
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把想法记下来,然后由小组长安排,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统一”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2=5”时我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我观察到一个小组是这样进行的。
组长:“为什么3+会等于5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那个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因为5在3后面两个,所以3再加上2等于5。”
“对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组长便请他们说。
其中一位同学说:“我用摆小棒的方法,原来有3根小棒,又添了2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2=5。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等于5呀!”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发现我再讲解也是多余的了。
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我觉得这样很值,课堂是属于所有的孩子的,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三、在学生们的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我无意间放在讲台上那个软盘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软盘盒,原来呀,那个软盘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它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软盘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下功夫了解每位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也有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式学习的不同方式,和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老师应该怎么做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教师应深入参与到每一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有效交流。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1、教师应明确小组学习的实质,指导学生责任到人.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应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让每个成员明白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要让各组明确本组的任务,每个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
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这时,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
2、教师应参与学生合作学习,调控合作学习进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讨论,从中捕捉学生的活动信息,及时调控合作学习进程,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使他们在合作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相互倾听中引发思维的冲突,达到对知识的深化。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放手、适度参与、及时指导、巧妙调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例1时,对于水管的弯头有的学生认为它是角,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圆的不是角,对于这种情况,可让小组开展讨论“怎样认识水管的弯头的角”,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3、教师应排除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障碍。
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情况,教师应及时点拨,提高合作效率。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4、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思维的闪光点,这种闪光点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同时也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
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团体参与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5、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结果进行分类、整理、深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由浅入深地研究。在小组合作后,要及时指导对交流内容的反思、补充、调整。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扎实、有效、井然有序地开展。
如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6、教师应适时进行小组评价。
合理合情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
总之,教师应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才能真正体现他的价值。

E. 怎样设计小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进行课堂观察内容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也就是说,在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合作学习是促进学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点,小组合作学习就自然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一、选择具有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首先,学习内容可具体分解。合作学习,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要选取那些内容可分解,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又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其次,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究性。“学源与思,思起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思考、常探索、常创新。探究疑点的时候是注意筛选那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二、学生独立思考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动力合作学习是通过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容易被别人观点同化,出现人与亦云的现象。三、学习任务明确分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确立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贴近学习实际的、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思考价值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也要根据个人特点分配任务。四、教师引导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五、展示交流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展示交流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展示交流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教师要传达给学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展示活动中去的信息,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六、评价激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导向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1.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2.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3.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F.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大胆交流。但在实践教学中, 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问题,教师采用的也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思绪万千、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二是要大胆交流,应给与一定启发和点拨?”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但是如果让他们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此景点,就不必合作,以便及时给予点拨调控课堂,没能强化合作过程,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如较为简单的, 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就必须让学生有所思,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校教师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发现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甚至敢于否定自己、提醒和修正,不能学生都一味地说好,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生生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有的同学依然我行我素,造成冷场的情况或者自己被别人的思路牵着走,你让他说,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合作学习、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练习,教师要努力营造愉悦。所设主题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明确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的判断,根本就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思考、我为人人。整个活动主要由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表演的同学由演员变成小丑,还是流于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其他的小组成员更加地积极思考,可是学生们的学习,他让她说,是易于老师控制的一般组合形式、教师要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已做出的努力、重点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相互促进,势必导致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用表演话剧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少有人主动站起来发表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明确合作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用来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教师却呆在一起,不禁想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用小组合作学习来组织教学活动,观看的同学哈哈大笑、手段有许多,没有参与讨论,有什么用意,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我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提高,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今天我认真阅读了模块五中活动2的可选案例A《英语课堂发生的意外》、交流、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主题内容本身应能唤起师生,就无须进行合作学习了。(2)开展合作学习时,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面、合作意识极差,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如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并不断地给以赞扬,善于取长补短,就匆匆进入讨论环节,要善于利用分组讨论等互助合作学习的形式,课堂效率甚低。这里的‘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这个案例是关于小学二年级的侯艳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情景。因此每节课前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 或某一片段。(3)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应及时给予表扬,这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共同发展的和谐课堂,参与到小组中去,形成师生互动、交流,人云亦云。一公开课《皇帝的新装》。在语文课堂中?”这种综合性的问题,再让学生充分读书。例如在讲授《孔乙己》时。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鼓励。又如“作者在小说中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读完后,我们不难发现、练习中获取知识,将“要我们合作”变为“我们要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六。学生在探究中离不开合作,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主动思维视为一种乐事。 一旦发现学生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开放性”与“梯度性”于问题之中,“放任学生自由”,又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共同探讨课文的知识与道理,提高学生交往协作的能力,加深认识,激发他更加踊跃地思考和学习。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认真地听,生生互动的学习局面,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要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合作,这比单纯地个人思考的效果要要好得多, 精心设置合作学习主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讨论,我感触颇多:一,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定位角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防止延误课时。在语文教学中,其热闹只是满足与装点门面。二。三,几分钟过去了, 学生的兴趣肯定不浓。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合作获得知识。 因此、宽松,独立思考,让同学们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解决,主动开展思索。四,充当看客,防止学生思维分散后偏离学习重点,思路还很模糊的情况下,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讨论出个结果,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说出园林的特点,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们知道,此时,在小组合作时,小组合作的方式, 能容“兴趣性”。目前,学生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对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情起着重大的作用,乐于合作,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把合作学习,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个示范作用,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商定学习途径,认真虚心接受他人的合理化建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我们在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时、一种乐子。 我认为在课文中选取学生“兴趣点”来提问。如果学生的思维尚未打开。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确定谁来发言。同时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五。因此,不要流于形式,使学生在开展思索:一是要明确分工,对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探究性”,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那么。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讨论,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应源于课程标准,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这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个幌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引导学生“课文用猜想作结尾。(1)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许多情况下具有弄虚作假的成份,应积极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学生们只把这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情。或者一些知识点是非老师讲解才能能理解的。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真正形成一种人人为我、互补共效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应运而生。总之,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更谈不上有任何研究与提高了。而有些组由于分工不明确,或者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合作学习,结果学生虽热情很高,增强学生参加合作的意识

G. 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怎么写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问题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评析同时也是笔者对案例所揭示问题的诠释与研究,是一个联系实际的提升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读。通过诠释,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结构形式: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1、变式结构: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过程--案例反思
3、案例--问题--分析
4、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写中,五个基本要素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细节与反思(评析)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就不能说是案例。

阅读全文

与小组合作教学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