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哥伦比亚成果显著

哥伦比亚成果显著

发布时间:2021-05-25 02:01:22

① 哥伦比亚的地理环境

哥伦比亚国旗启用于1861年11月26日,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自上而下由黄、蓝、红三个平行横长方形相连而成,黄色部分占旗面的一半,蓝色、红色各占旗面的1/4,黄色象征金色的阳光、谷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蓝色代表蓝天、海洋和河流;红色象征爱国者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洒下的鲜血。
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武装力量总司令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最高军事咨询机构为最高国防委员会。
实行高中生义务兵、普通义务兵和志愿兵制三结合的后备役制度。高中生义务兵服役期为1年,普通义务兵服役期为2年。陆、海军还征召部分志愿兵。哥伦比亚拥有拉美最现代化的装备。
现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弗雷迪·帕迪利亚·德莱昂(Freddy PADILLA de León)上将,陆军司令奥斯卡·冈萨雷斯·培尼亚(Oscar GONZALEZ Pe a)上将,海军司令吉列尔莫·巴雷拉·乌尔塔多(Guillermo BARRERA Hurtado)上将,空军司令豪尔赫·巴列斯特罗斯·罗德里格斯(Jorge BALLESTEROS Rodríguez)上将,国家警察局长奥斯卡·纳兰霍·特鲁希略(Oscar NARANJO Trujillo)少将。 与中国关系 双边政治关系
1980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哥伦比亚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同年6月和9月,中哥互设大使馆。1989年11月,两国就互设领事馆达成协议,中国驻巴兰基亚领事馆于1990年6月开馆。2011年12月,双方就哥在上海设立总领馆达成协议。
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哥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哥两国政府自1986年6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经贸混委会以来,已成功举行了八届混委会。第八届混委会于2012年10月在波哥大召开。
文化和教育合作
到2013年5月止,在哥伦比亚设有三所孔子学院、1个孔子课堂。分别是安第斯大学孔子学院、麦德林市孔子学院,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孔子学院,和新格拉纳达孔子课堂。 与韩国关系 2012年6月25日,历经两年半时间的哥伦比亚与韩国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结束。据哥伦比亚政府的数据显示,两国贸易额从2002年的3.58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5.1亿美元。 与美国关系 2009年10月30日,哥伦比亚与美国签署了关于美租用哥军事基地的协议,协议于即日生效。2012年5月15日,美国哥伦比亚贸易促进协定正式生效,美向哥出口的80%以上的消费品和工业产品、50%以上的农产品从此开始享受免税待遇。免税的消费品和工业产品包括农业和建筑业设备、建筑产品、飞机及零件、化肥、信息技术设备、医疗科学设备和木材等,此前哥伦比亚对美国出口的工业产品征收7.4%至14.6%的关税;免税的农产品包括小麦、大麦、大豆、高质牛肉、腌肉以及几乎所有水果和蔬菜,根据协议,未来15年内哥伦比亚将取消几乎所有针对美国农产品的关税。同时,哥伦比亚还向美国开放规模达1800亿美元的服务业市场,包括允许哥伦比亚企业雇佣美国专业技术人员和逐步取消有线电视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哥伦比亚是拉丁美洲第三大经济体,美哥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贸促协定将使美国商品出口增加11亿美元,加上出口带动其他产业产值增加,将进一步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5亿美元。2011年,美国向哥伦比亚出口的商品价值达143亿美元。 同欧洲国家的关系 欧盟是哥重要合作伙伴。2012年,哥伦比亚与欧盟签署自贸协定。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达哈尼、葡萄牙总理科埃略访哥。桑托斯总统访问葡萄牙。 同拉美国家的关系 与拉美国家保持密切的传统关系,与各国高层互访不断。哥同委内瑞拉、智利签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同厄瓜多尔建立自由贸易区。同墨、委签有三国自由贸易协定。同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哥积极谋求加强同南方共同市场的关系。2011年,哥与智利、墨西哥、秘鲁成立“太平洋联盟”,与智利、秘鲁三国联合股票市场正式运营。
2012年,哥伦比亚同域内国家交往活跃。桑托斯总统先后访问危地马拉、古巴、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巴拿马;奥尔古因外长访问古巴、海地、委内瑞拉。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墨西哥当选总统培尼亚、阿鲁巴总理哥德弗里德、厄瓜多尔外长帕蒂尼奥、秘鲁外长龙卡利奥洛、苏里南外长拉金、阿根廷外长齐默尔曼等访哥。4月,哥成功主办第六届美洲国家峰会。 同亚洲国家的关系 哥重视发展与亚太国家的政治和经贸合作关系。2012年,桑托斯总统访问中国、新加坡;奥尔古因外长访问中国、日本、越南。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哥。

② 哥伦比亚公司是索尼的子公司。那为什么哥伦比亚不算日本企业

哥伦比亚公司的确是被日本的索尼公司并购了,严格来说属于日本的企业,只不过总部还是在美国。毕竟哥伦比亚公司主要业务还是全球电影市场,而且美国的影视业更加发达,如果公司设在日本,那就没有什么发展潜力了。

③ 圣阿古斯廷文化是谁创造

圣阿古斯廷文化遗址位于今哥伦比亚境内马格达雷那河的源头,即分布在所谓的哥伦比亚群峰坡地上。从那里,一种独特的古代土著文化影响扩展到极其广阔的地区,但至今人们还不能确定其界限。据初步调查研究,所述的文化区范围大致包括了亚马逊盆地、考卡省和乌伊拉省一部分的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圣阿古斯廷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拥有数以百计的巨石雕刻,再加上巨大的建筑工程。这就提出了它同秘鲁和中部美洲的相互关系问题,然而,由于缺少对陶器形式的系统研究,所以几乎不存在它的编年史。上述因素阻碍了对所提出的理论建立必要的、确凿无疑的历史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至今人们还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圣阿古斯廷文化。

然而,由于学者们重视其刚起步的科学考察,现已发现这种内陆文化区已扩展到派斯河一带和考卡省西北部。在那里一个极其崎岖不平的山区,存在明显相似于圣阿古斯廷文化特点的文化。其最富有魅力的主要特点是地下墓穴,有时可通过旋梯进入,其墓墙饰有绘画。但是,现在还不能断定它同圣阿古斯廷文化的关系。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作出以下的判断:哥伦比亚的高级文化地区,并不只是存在奇布恰文化,也没有一个宏大的文化统一体。圣阿古斯廷文化应是各个地方文化中的一个小区域文化。实际上,各地方文化不可能建立相互关系,而是相对孤立演进的。换言之,在哥伦比亚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奇布恰文化区,相反,分布着一系列独特的小文化区。此外,由于哥伦比亚处于古代美洲四大土著文明潮流(中部美洲、加勒比、亚马逊和中部安第斯山区)的中心地带,所以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上述各种因素作用下,关于哥伦比亚各文化的历史来源及其创造者问题长期成为历史难题。

现在根据一些零星的材料,可大致勾划出它们的历史文化轮廓。到公元1500年左右,包括圣阿古斯廷文化在内的哥伦比亚的一些较发达文化,是以具有阶级结构的酋长国为特征的一种文化类型。西班牙人曾把它们叫做“联盟”、“邦国”和“王国”,但这些名称都是不确切的。其主要的社会经济特点是:它们可能已有较发达的农业,不断增高的人口密度和深化的军事和宗教实践。在神权政治下,宗教是巩固社会团结的主要手段。从其分布情况看,酋长国并不限于高山地区,而是向下扩展到低地热带稀树草原的广大地区。其自然条件是,没有极大面积的热带森林地区,且在一些地区内耕地需要进行灌溉。在一些部落里,精耕细作的农业提供了经济生活的基础,所以打猎、捕鱼和采集的意义从没有象对热带森林的农民那么大。在一些地区,用修筑梯田的方法来扩大耕地。作物的多样化是其另一特征。它不仅提供了更丰富的食品,而且保持了日常饮食营养的均衡。

长期以来,作物的引种和试验已经培育出来一系列驯化了的植物:在低地上有玉米、甘薯、甜木薯和苦木薯、豆类、花生、凤梨和鳄梨等;在较高的地方则有昆诺阿藜、美人蕉、马铃薯和块根落葵等。培育出来的作物种类繁多,与驯养出来的家畜的种类稀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缺少大的哺乳类动物作为食物的情况下,豚鼠、麝香鸭、野犬等提供了肉食品。在沿河一带捕获的鱼类是一种很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各种各样的纤维作物,其中特别是棉花,为纺织技巧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但是其实践可能同中部安第斯山区有联系。此外,珍珠、黄金和各种绿宝石是各部落人民贸易经济中三种贵重产品。

以上的描述表明,包括圣阿古斯廷文化区在内的哥伦比亚部分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得到显著的发展。但是,究竟是哪个部落集团创造和发展了圣阿古斯廷文化呢?根据其主要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关于其文化创造者问题,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种假设:

一是哥伦比亚的马格达雷那河上游地区土生土长的居民创造的文化。但是,从其文化特点看,它缺乏鲜明的广性和可靠的历史基础,因此,这一假设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二是来自秘鲁的古代移居者创造的文化。对阿古斯廷文化主要是以巨石雕刻为特点,同时引种了许多中部安第斯山区的作物,这表明它与古代秘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还需要大量的材料来充分论证这个问题。

三是来自中部美洲的古代移居者创造的文化。这一假设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圣阿古斯廷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特点与中部美洲古代文化差异较大。

以上三种假设的任何一个论点都还没有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都需要进一步探究。

④ 哥伦比亚的新戏剧是什么

作者简介:朱景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戏剧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运动,一大群戏剧家、演员、评论家和企业家积极从事戏剧活动,使哥伦比亚剧坛出现了日趋繁荣的新局面。这就是评论界所说的哥伦比亚“新戏剧”运动。

这种新戏剧产生于1956年。那一年,一个名叫正义曾野的日本人应邀到哥伦比亚建立一所戏剧艺术学校。他是日本有名的导演,他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带到了哥伦比亚,通过艺术学校进行了广泛传播。遗憾的是他不久就被撤销了职务,但是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发芽。真正的哥伦比亚戏剧的第一面旗帜就是他帮助举起来的。从此以后,陆续出现了大学剧团、圣烛节剧团、妈妈剧团、波哥大人民剧院、地方剧院、波哥大自由剧院、南蝎剧院、哥伦比亚塔列尔剧院和卡利实验剧院。这些剧院(团)第一个阶段是实验性的:演荒诞剧、黑人剧、外国剧等,以积累经验,培养演员。第二个阶段是实质性的:即提高演员的素质,解放思想等。这个阶段演出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第三个阶段是决定性的:即加强艺术修养,开展戏剧批评,认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此外,每个剧团还制定了四个重要目标:一是要有自己的剧院,二是要有自己的剧目,三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四是要有自己的观众。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这些目标都实现了。

到目前为止,哥伦比亚新戏剧已经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成绩是显著的。成绩的取得主要是由于戏剧工作者(导演、作者和演员)的齐心协力和密切合作:从编写剧本到上演,始终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为了提高水平,大家还不断进行自我批评,开展争论,排除有碍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最突出的成绩是培养了一批戏剧艺术家。他们热爱戏剧,扎根于戏剧,视戏剧为自己的生命。现在,哥伦比亚新戏剧已经成为拉丁美洲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

哥伦比亚新戏剧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它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社会倾向的戏剧,大多数剧本的内容是反映社会问题;

二,它自觉地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劳动者阶层;

三,它是一种年轻的非职业性戏剧。据1975年的调查,百分之七十八的演员不足25岁,只有百分之十的演员具有五年以上的工龄,剧团中的职业演员平均仅占百分之五点一。显而易见,“新戏剧”的大部分成员是年轻的业余演员,只有剧作者和导演是工龄稍长的职业工作者。

四,它是一种世界性的戏剧。因为戏剧工作者们热心引进当今世界戏剧的多种流派,比如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格罗托夫斯基。1956年,日本戏剧教授曾野先生通过教学最先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引进了哥伦比亚。哥伦比亚戏剧从此和世界戏剧发生了联系。

五,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发挥了“集体创作”的力量。

下面介绍几位新戏剧的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和导演。

一位是恩里克?布埃纳本图拉。他是剧作家兼导演。1925年生于卡利,他的剧作紧紧地和他的戏剧活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戏剧活动都是在他创建的卡利实验剧团进行的。他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剧本至少有二十多个。主要有《在主的右边》(1958)、《骗局》(1966)和《地狱里的角色》(1968)等。

关于艺术、文化和戏剧,他有自己的见解。他不相信“文化”,至少是那种外来的传统文化:“那种文化是在欧洲和美国培养和加工的东西,我们却想在这里贩卖。至于戏剧,它总是伴随着在公众面前宣扬它的一切说教来到我们这里。”但是他相信具有民族表现形式的人民文化,只要它不蜕变为旅游者们的娱乐品。他承认,哥伦比亚戏剧最初是政府宠爱的艺术,但是后来它却和国家制度发生了对立。他的剧作就总是对社会制度的本质提出怀疑。所以他的戏剧活动不属于政府可以接受的那种“文化”。

他不愿意搞那种商业剧,也不搞政治剧,而只愿意搞那种旨在针对国家制度的“真正反叛”的戏剧。因为商业剧和政治剧发展的结果会导致真正的人民戏剧发展的一切可能性被扼杀。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能够体现真正的艺术经验的戏剧,就是说一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戏剧。

他的剧本大多是在舞台上通过集体创作产生的,而不是在写作间里冥思苦想出来的。所以他的剧本很适合演出,演员很欢迎。其集体创作的方法是,先选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拟定一个表现戏剧冲突的提纲或框架,然后进行舞台上的即兴创作,边即兴表演边修改,直到形成满意的剧本。但是最后还要由剧团的一个小组审订。这样的剧本一旦产生,执笔人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以后的事情就是导演的了。

这里不妨介绍他的一个剧本《纵酒狂欢》。主要人物是一位善良的老妇人。她每月都邀请几个乞丐来参加节日活动,请他们吃饭、喝酒。然后让他们和她一起演几场小戏,表现她过去的、比现在幸福和富裕的生活。这样的节日也有一些邻居光临。在紧张的表演过程中,老妇人被乞丐们失手杀死。邻居们封她为圣女。剧本的戏剧性很强,现实(现在)和幻想(过去)转换自然,大戏中包括着小戏,即所谓“戏中有戏”,表现手法可谓新奇别致。作者以这样的情节和手法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暴露平民的贫困、社会的混乱特别是暴力等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另一位是圣地亚哥?加西亚。也是剧作家兼导演。生于1928年。他的戏剧活动主要围绕波哥大圣烛节剧团进行。其主要剧作有《我们这些平凡的人》(1973)、《瓜达卢佩的那些岁月》(1976)、《造作的对话》、《跑吧,信使卡里格塔》等。

加西亚的剧作同劳动者阶层有着紧密地联系,是一种有着具体目的的社会戏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必须演给劳动阶级看”,“所以无需多思索,我们走的道路就是创造一种戏剧,它的每个细节都反映或包括工农群众的想法,就像我们决心把自己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斗争联系在一起一样。”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的戏剧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观众是劳动者阶级,主题是反映他们的斗争和生活,如市民的反抗、农民向城市的流动、自由派的游击战等。这样的观众和主题,决定了他的戏剧的社会倾向。但是也暴露了他的戏剧的局限性,如在题材方面,往往缺乏诗意、缺乏哲理、忽视了人的感情和心理因素,从而在艺术上也限制了戏剧表现的可能性。

和布埃纳本图拉一样,他的剧本也是通过集体创作产生的。不过,也有其不利之处。具体说来分三个步骤:一是研究题材,大多是社会——历史内容的。由于历史事件难以表现,就需要事先进行研究。不仅要了解史料,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于是演员们就成了“历史研究员”。这个步骤很重要,也很困难。弄不好就会歪曲历史事实或使其简单化。二是构思剧情或安排结构。这一步也不容易。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提出结构形式。那么谁来提出呢?是大家提出还是导演提出?最后拍板的又是谁呢?问题是很棘手的。因此常常产生分歧,迟迟不能确定。解决办法一般是大家讨论,集思广益,最后找出一个最佳方案。三是寻找舞台形象即理想的角色。这要借助舞台上的即兴演出。但这个步骤不是为了培养演员,而是为了剧本创作。四是修订剧本,搬上舞台。

仅以他的剧本《瓜达卢佩的那些岁月》为例说明其剧作的特点。剧情围绕20世纪50年代瓜达卢佩指挥的自由派平原游击队及其向政府缴械得到赦免的事实展开。这个中心情节在舞台上伴随着表演其他若干并行的历史事件,如朝鲜战争、蒙塞拉特的倒台等。全部故事由几个独立的情节组成,在结构上就像电影一样。全剧以一个人物的死开始,也以这个人物的死结束。这个人就是瓜达卢佩,他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游击队员,是串连全部场景的主要角色。此外,在演出过程中,还插入了平原地区的音乐和歌曲,如对歌等,使剧情更加丰富多彩。

此剧的舞台布景、演员的戏装和演出的情形,都具有现实主义特点。表演技巧比较新颖娴熟,场景之间衔接和转承自然合理,剧情发展流畅明快,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第三位是埃斯特万?纳瓦哈斯。他生于1947年,是一位人类学家、剧作家、波哥大自由剧团的创办始人之一。1976年以剧本《死前的挣扎》开始戏剧活动。

《死前的挣扎》写一个大庄园主的命运。他的庄园位于哥伦比亚北部海岸。他一生为富不仁,结下怨仇。雇工和佃户忍无可忍,揭竿杀进他的庄园。为了不被杀死,他躺下装死,等待军队赶来救他。但是军队并没有到来。农民们以为他真的死了,就把他埋了。

剧情很简单,但这是一出富有生气的戏。既是一出喜剧(庄园主的装死),也是一出悲剧(他活活地被埋了)。剧情发展紧张有趣,具有吸引观众的魅力。

“戏剧性”是戏剧结构的基础,没有戏剧性也就无所谓戏剧了。《死前的挣扎》的戏剧性、紧张的剧情和爆炸性的结局(主要人物之死),这三个因素造成了此剧引人入胜的效果。显然这是一个具有社会倾向的剧目:揭露庄园主对雇工的残酷剥削,表现雇工的复仇斗争。尽管情节简单,内容也不够深刻,但整个说来,《死前的挣扎》还是一出现实主义的戏剧。因为它反映的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两个阶级的对抗、斗争和结局。

此剧上演前,演员们特地到故事发生的地点科尔多瓦和苏克雷地区体验生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衣着打扮,地理环境等。这样的实地考察和体验,使舞台表演更具有了真实性和生活气息。在排练过程中,波哥大剧团给予了热情支持,特别是在表演技巧上提供了慷慨的指导。

第四位是哈伊罗?阿尼瓦尔?尼尼奥。他是剧作家和儿童小说家,曾任哥伦比亚国立图书馆馆长。1941年生于博亚卡省莫尼基拉城。其剧作有《马口铁婚礼或大主教的舞会》(1968)、《荒山秃岭》(1975)、《房客们的怒火》(1975)、《地底下的太阳》(1978)和《巢穴》(1979)。

作为一位戏剧艺术家,他的艺术观是新批判现实主义,往往以辛辣的讽刺揭露可恶的独裁统治者的走狗们的狰狞面目,针砭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为此他使用了十分犀利的表现手法:让丑陋可笑的人物表演荒唐可悲的丑剧。

他的剧作在哥伦比亚具有一定的影响。他当初曾以绘画受到艺术界注意,但是他很快就转向了戏剧活动:先是当演员,后来当导演,最后写起剧本来。他的剧作曾在第一和第二届全国大学戏剧节、广播电视部和共和国总统府联合举办的剧作竞赛活动和第五届法国南希世界戏剧节上获奖。他曾多年兼任波哥大高等戏剧学校校长和哥伦比亚文化委员会负责人。

第五位是卡洛斯?何塞?雷耶斯。他于1941年生于波哥大,曾在波哥大艺术学校学习戏剧和美术。是一位充满创作活力和热情的剧作家。他对待戏剧创作就像进行一次没有终点的旅行,永不停步,一直向前。他的剧作有《杜尔西塔和小毛驴》、《幸福的石头》、《士兵》、《冒险》、《为孩子们写的戏》、《手工小球的故事》和《隐藏太阳和月亮的人》等。后两个剧本曾于1974年获古巴“美洲之家”儿童戏剧创作奖。此外他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戏剧评论家和戏剧史研究者,不断在报刊上发表关于戏剧的文章和报道,并且主持编写了《哥伦比亚戏剧史资料汇编》(1978)一书。

他是哥伦比亚屈指可数的儿童剧作家之一。他的儿童剧充满神奇的描述,故事生动而优美,深受少年儿童喜爱。例如《手工小球的故事》是关于人的手的故事,手是世界的表演者,手有其被人体的四肢遗忘的史诗,手抓过蟋蟀,抓过盐,握过拳头表示抗议。作为一种象征,《手工小球的故事》是人的手的能力表现者,他证明人的手是能干的,手能从事各种工作,做许多事情,被人遗忘也不抱怨,总是默默地干活。这对少年儿童来说,自然具有生动而形象的教育作用。

何塞?雷耶斯曾任波哥大南蝎剧院院长,十分关心全国的戏剧事业。1971年,他和波哥大人民剧院院长一起奔走,筹集了三亿多比索的资金,在波哥大创建了全国戏剧与广播电视艺术中心,促进了哥伦比亚戏剧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剧作家还有索非亚?罗德里格斯?德?莫雷诺和古斯塔沃?安德拉德?里维拉。莫雷诺1933年生于波哥大,长期从事戏剧艺术的教学工作。她的剧作有《何塞?多洛西托斯》、《现代的巫婆》、《老爷爷林龙》。这些剧本都是她为孩子们写的。她以这些剧本为哥伦比亚儿童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较早的贡献。她的剧作表现了对少年儿童的热爱和关心。孩子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美好梦想和生活乐趣。莫雷诺已经成为哥伦比亚最重要的儿童剧作家之一。

安德拉德?里维拉1921年生于内伊瓦,1974年卒于波哥大。作为剧作家,他第一个把暴力题材引入哥伦比亚戏剧。他的剧作有《卖弄聪明的人》、《祛除恐惧的故事》、《雷明顿式步枪22型》和《路》。

⑤ 哥伦比亚河降水受哪个海洋影响大

哥伦比亚河流域降水受太平洋影响较大。该地处于西方带,水汽来自加拿大西海岸的太平洋
该地每年雨量集中在冬季几个月,因受高山阻隔来自太平洋的水汽难以深入,除北部沿海降水较多以外,其余的降水量多在500mm以下,山间一些高原盆地的年降水量不及300mm,气候干燥。哥伦比亚河流域的大部份大气降水是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山区,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流人哥伦比亚河。因此,流域内各支流冬季水量通常较少,春季水量较大。但在沿海盆地,水文条件不同,冬季雨量集中,常引起骤发洪水。夏季几个月,水量显著减少,河水降到最低水位。
哥伦比亚和的天然径流主要来自降雪,丰枯差别相当大年内径流分配也不均匀,汛期4~7月的4个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8%。尽管夏季出现汛期,但由于南方各支流受到融雪补给,早于北方诸支流,所以流量比较均匀。径流不均匀系数(指超过年平均流量的水量与年水量之比)为0.35。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⑥ 神童尹希17岁哈佛读博,本是我国物理新星,却娶美国媳妇,现状如何

抬眼望去,浩瀚的天际有满天的星星。在我们的世界里,总是有人似乎生来就有着让人羡慕的东西。有些人有金钱,有些人是身世,还有些人是智商。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个人就是这样一个神童,一路平步青云。不过,当人生的十字路口向他敞开远方时,他又会如何选择呢?

“神童”

1983年一月,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尹希,后来被人们称为天才儿童的“神童”。那么他的人生到底是如何让人震惊呢?

在当年高考结束后,尹希清楚的知道进入中科大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准备出国留学,去哈佛大学找到能给自己研究的实验室。,即使在中科大这样的顶尖学府里,他依旧鹤立鸡群,在中科大完成了五年本科制的学习后,表现突出的尹希同时收到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的录取通知书。

最终他选择了自己梦想中的哈佛大学,那一年尹希才仅仅十七岁。他是当年去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年龄最小的学生。进入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他,选择的研究方向仍旧是理论物理学。

留学

2001年,只有17岁的尹希拿着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开始了他在哈佛的开启了他的硕博生涯。尹希在读博的期间获得的成就十分显著,尤其在弦理论方面的成绩,让他的导师、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弦论领军人物安德鲁·施特罗明格都刮目相看。

2006年,尹希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并打算回国效力,但哈佛为了留住他,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学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300年规定,允许他进行博士后课程的研究。在留校的第二年,年仅24岁的尹希博士被哈佛大学聘为物理系助理教授。2015年,未满32岁的年轻的尹希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学正教授,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

在2013年,尹希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斯隆研究奖,同年,受他的母校中科大的邀请,开始进行暑假课程的教学。并在2016年获得2017年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这个奖项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旨在表彰全球物理、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他能够回到祖国的话,一定会成为我国物理界新的闪耀明星

据一些媒体报道,尹希在学成后,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并在美国娶妻生子,有了安逸、稳定的家庭。而且到如今,他仍旧在哈佛当教授。

抉择

对于尹希选择留在美国发展的决定让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甚至愤恨。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就问到了尹希关于为什么不回国的问题,当初他是这样表述的,他很看重工作的环境他喜欢哈佛自由专注的研究氛围,欣赏哈佛成熟专业的研究团。

他认为,他在哈佛能够探索到更多的宝藏和奥秘。另外,他也指出,如果他要回国,他不会一个人走,本着对团队,对科研负责的态度,也会带着整个组的物理科学家回国。而有些许无奈的答复也应该让我们深思。

对于尹希的选择,其实我们不能评判太多,对待科学我们还是应更加严谨的去审视,看到差距才能弥补差距。况且尹希研究的是弦理论,但当时中国做该领域研究的人相当少,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尹希想要得到的科研器材国内也是无法供应的,所以现在的我们也应该要认证研究科研技术,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才留在国内,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当然,对于尹希来说,他的选择只是对于当时他个人而言是最好的,当时中国的科技研究设备和氛围的确没有外国强大,尹希作为一个科学家,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地点这也是极好的。选择了一个认为更适合自己的地方,为世界挖掘更多的科研成果,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并不能用我们自己单一的想法和评判标准去评价别人的做法。

尹希是一位神童,他从小便展现了自己在数学物理上的天赋,加上他自己的努力,走出国门。在他的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不过是朝着他自己的方向走得远了些,也许他选择了留在美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不爱国”的。

但或许,我们应该从他的选择中看到更多,他是一名科学家,当年国家的科研实力还不足以让他从哈佛优秀的科研环境中回归,可能对他来说,他选择了一条相对来说对他的研究更加便捷的道路。

⑦ 哥伦比亚河的开发利用

河流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及开发过程
1.河流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及开发过程:由于哥伦比亚河流域涉及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西北部,因此,只有通过合作与协调才能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水资源。
(1)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成立之前的协调规划。1920年美国通过了联邦水力发电法,多目标开发第一次受到重视。该法要求非联邦实体在建设水电工程之前必须获得许可证。要获得许可证,建设者必须证实其方案对改善通航条件、开发水力资源以及其它有益于公共事业资源是最优综合方案。并明确规定,其方案应保证不因发电而影响航运、防洪、旅游和河流的其它用途。在20世纪20年代,一家公用电力公司根据联邦水力发电法兴建了石岛水电站。
1927年,美国国会授权陆军工程师团进行河流普查,以编制最有效地利用河流满足航运、发电、防洪和灌溉等目标的总体规划。1931年完成了哥伦比亚河于流规划报告。建议在大古力建高坝蓄水灌溉,解决灌溉中部华盛顿高原肥沃而干旱的土地问题。当时认为防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局部河段修建防洪堤求得解决,但1948年的大洪水证明当时不重视防洪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失误。30年代初,美国经济萧条,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政府决定作为联邦工程,由陆军工程师团负责修建以航运和发电为主的邦纳维尔水电站,由垦务局负责修建大古力水电站,主要的目标是灌溉和发电。
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防洪法,该法规定“干流通航河段及其支流的防洪由联邦政府专门管理”。虽然该法没有立即对哥伦比亚河干流的开发方案产生影响。然而,在1938年它导致核准在人口众多的威拉米特河流域建一系列多目标的水库。
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邦纳维尔工程法案,从而解决了邦纳维尔水电站和大古力水电站电力销售问题。同年,美国内政部成立了邦纳维尔电管局,专门负责输送和销售邦纳维尔水电站的电力。
1938年陆军工程师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1931年的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报告进行了重新审查,提出了修订报告。报告建议在斯内克河下游增加一系列通航梯级。报告为1945年国会授权兴建麦克纳里水电站和斯内克河下游工程提供了依倨。
1934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区域规划委员会,这是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协调规划的首次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委员会停止了活动。1946年成立了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
(2)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与四北太平洋流域委员会的协调规划。成立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目的在于协调联邦、州和其它公共事业单位对该区水资源开发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是由美国农业部、陆军、内政部、联邦电力局和邦纳维尔电力管理局5个机构的代表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其中有7个州的代表参加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的会议,报告本州的活动,但他们没有表决权。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是一个咨询与协调机构,而不是规划组织。
1948年陆军工程师团受命重新审查哥伦比亚河水资源开发规划报告,井于1948年完成了研究工作。规划报告包括厂所有的支流,其成果被称为控制性规划总报告。报告将发电放在首位,其次是灌溉,再次是防洪。1948年5月,即该报告编制工作安排后不久,哥伦比亚河遭受了一次洪水袭击,波特兰及其相邻地区洪灾尤为严重。这次洪灾使防洪问题得到重视,于是,将发电与防洪的一致性列为规划原则。
在陆军工程师团完成规划报告的同时.美国垦务局也完成厂对哥伦比亚河流域的第一次综合规划报告。在规划一系列大型蓄水水库的问题上,两报告有不同的见解。鉴于这点,两个机构针对各自的规划进行了协调,最后,向国会递交一份统一的规划报告。
从20世纪30年代起,本区大部分的电力是由联邦水电工程提供的。邦纳维尔水电站、大古力水电站、亨格里霍斯水电站、麦克纳里水电站、阿尔本尼瀑布水电站、契夫约瑟夫水电站和达尔斯水电站及几个小型水电站均由联邦政府授权并投资兴建。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联邦政府采取鼓励私人公司参与兴建水电工程的政策,致使发电量大大增长。虽然他们无力兴建较大的水电工程,但是,他们联合起来可以兴建普里斯特滩水电站、瓦纳普姆水电站、石河段水电站和韦尔斯水电站等工程。
1958年陆军工程师团完成了对哥伦比亚河流域资源开发规划报告的修改工作,这次研究通过对蓄水库方案的比较使一系列上游蓄水库的规划工作前进了一步,报告中建议将位于清水河下游已建的德沃夏克水电站作为上游蓄水库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1961年哥伦比亚河的第三个规划经美国第87届国会通过。该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兴建有调节特大洪水能力的水力发电工程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改善哥伦比亚一斯内克河航运系统,提高灌溉供水量,并与加拿大政府谈判兴建加拿大境内的哥伦比亚河诸水库。
在哥伦比亚河流域加拿大境内兴建上游蓄水库的愿望已有多年。1961年1月17日.美加两国政府签订了共同开发哥伦比亚河水资源条约。该条约规定通过共同开发哥伦比亚河水资源,确保水力发电、防洪和其它各种效益,使美加两国共同受益。条约的内容包括在加拿大境内和美国境内建一些蓄水工程,发电和防洪效益由两国均分。
根据这一条约,加拿大政府决定在其境内的哥伦比亚河段修建库容为180亿立方米的水库群,以控制和调节哥伦比亚河的流量。为达到这一目的,加方将修建以下几座大坝:①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麦克里附近,拦截哥伦比亚河,修建一个库容为86亿立方米的水库;②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罗湖河口,修建一个库容为95亿立方米的水库;③在邓肯湖附近,利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库特奈河下游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坝址,修建库容为17亿立方米的水库。
哥伦比亚河条约于1 964年9月生效,在此之前,曾就下述事项达成了协议:①两国政府就条约的附件达成协议,详细阐明条约各条款的内容;②加拿大政府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并规定加拿大的兴建工程及履行条约的职责;③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水利电力管理局和美国电力公司共同体之间签订一项电力买卖合同,加拿大方面将各水库所发的电力卖给美国,供电限期为30年。
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水电工程发展得相当快。仅哥伦比亚河水系,就有已建和在建大型工程47个。另外,本区域还有约100个附属水利工程。
(3)1965年以后的规划。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水资源规划法(PI 89—-80),自此,河流规划与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67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流域规划委员会,作为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的替代机构。该委员会肩负着对该区水资源及相关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的规划协调工作。西北太平洋流域委员会不同于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因为该委员会在为联邦、州、州际、地方和私人企业对哥伦比亚河水资源及其相关的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和制定综合协调计划时具有法律效果。
70年代末国会又一次指示陆军工程师团重新审查哥伦比亚河流域的水资源的开发规划报告。这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已建的一系列工程。研究这些工程运行方式的改进和搞清这此些工程应增建的附属工程。1983年完成了修改后的系统规划报告。
1945年成立的哥伦比亚河水源管理局作为原来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后为西北太平洋流域委员会)的一部分,负责监督哥伦比亚河日常管理活动。哥伦比亚水源管理局由哥伦比亚河流域的7个州代表和主要的联邦机构的代表,如邦纳维尔电力管理局、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垦务局、以及国家气象局、水土保持局和渔业及野生动物机构的代表组成。该管理局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审查诸如1977年旱季如何为鱼类的迁徙提供足够的河水流量,如何保持城区在7月份有足够高的水位这样的水系管理问题。哥伦比亚河水源管理局没有管理权,它的任务是进行协调工作,在过去的34年里,该管理局起到了协调作用。
干支流梯级开发方案
2.干支流梯级开发方案:1932年,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向国会提出美国境内哥伦比亚河干流的开发规划。据此,1933年开工兴建大古力和邦纳维尔两座大水电站。1948年哥伦比亚河发生了一次洪水,受灾严重,防洪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当年重新提出了包括防洪在内的综合利用流域规划,以后又经多次修改补充。规划建议美国境内的哥伦比亚河干流分12级开发(见哥伦比亚干、支流大水电站位置示意图)。主要在大古力建高坝,回水至加拿大边境。其余各梯级坝都不高,水库不大,基本上为中、低水头径流电站。另外,在支流上布置了一系列水库,共计有效库容301亿立方米,以便共同调节径流,这样,干支流大小水库合计总库容633亿立方米,相当于年径流总量2340亿立方米的27%,对防洪和发电所需的调节库容还是不够的。
经过多年的研究协商,加拿大在干流上游修建了3座水库,共提供有效库容191亿立方米,对其下游美国一系列水电站可增加平均出力280万kW,还有防洪作用。这些效益由两国平分。
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3.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哥伦比亚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60~70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在整个流域内已建成39座装机容量超过25万kW的大型水电工程,其中,干流14座,支流25座。
下面将从防洪、水力发电、航运、灌溉、河口整治和统一调度等方面分别叙述。
(1)防洪。哥伦比亚河的洪水历时较长,而且比较有规律,一般都在5、6、7月三个月,而以6月最大。综合利用水库在汛前留出防洪库容,汛末蓄满,可将防洪和兴利较好地结合。哥伦比亚河的防洪标准,按历史最大洪水,即1894年发生的35000立方米/秒考虑。上游干支流水库拦洪调节后,下游约翰迪水库再专留防洪库容24.7亿立方米,可使最大流量降至22000立方米/秒,配合下游地区的堤防,足以满足防洪要求。
1972年哥伦比亚河曾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天然洪水流量达29500立方米/秒,由于干支流水库拦洪,使下泄流量降到17600立方米/秒,下游范库佛市的洪水位比天然情况降低了3m,避免了2.5亿美元洪灾损失。这次洪水中各水库起到的拦洪作用:加拿大在上游建的两水库占28%,大古力水库29%,约翰迪水库3%,几座支流水库22%。
(2)水力发电。哥伦比亚河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全流域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6380万kW,年发电量;达2485亿kW·h,其中加拿大境内可开发装机容量871万kW,年发电量347亿kW·h;美国境内可开发装机容量5509万kW,年发电量2138亿kW·h。至1991年底,全流域已装机3600万kW,年发电量1606亿kW.h,分别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5%和75%,其中加拿大境内已装机540万kW,年发电量232亿kW·h,美国境内3060万kW,年发电量1374亿kW·h。
加、美两国在哥伦比亚河干流上共分16级开发,加拿大已建3级,美国已建11级,共14级,利用水头735m,水库总库容58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32亿立方米,现有总装机2199万kW,最终装机可达2998万kW,年发电量881亿kW·h,后期发电量可达1155亿kW·h。其中100万kW以上的水电站有8座,最大为大古力水电站,现有装机649万kW。
加美两国在全流域大小支流上规划兴建的大、中、小型水电站1053座,共计有效库容426.4亿立方米,装机容量2934万kW,年发电量1088亿kW·h。现已有装机容量1289万kW,年发电量558亿kW·h,开发利用率分别为44%和51%。其中加拿大规划可开发装机容量270万kW,年发电量127亿kW·h,已建电站装机182万kW,年发电量96亿kW·h,分别为可开发数的67%和76%。美国境内可开发装机容量2664万kW,年发电量961亿kW·h,已建电站总装机1107万kW,年发电量462亿kW·h,分别为可开发数的42%和48%。两国在各支流上已建258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其中单站装机25万kW以上的大水电站16座。2.5万~25万kW的中型水电站40座,2.5万kW以下的小水电站202座。
(3)航运。哥伦比亚河口至波特兰市和范库佛市河道长185km,开辟水深12.2m、宽183m的航道,可通过2.6万t海轮。
在范库佛市以上,沿哥伦比亚河干流上溯到支流斯内克河的刘伊斯顿市计长500km,落差210m,现已在干流和斯内克河上建成8级共9座船闸。
(4)灌溉。哥伦比亚河流域可灌农田60万公顷,1984年该流域所在3个州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325.4万公顷,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3%,其中喷灌面积186.7万公顷,为该区灌溉面积的57%。
(5)河口整治。河口区潮汐作用通常比径流对水位的影响大。主航道在逐渐变宽的岸线沿弯曲河道摆动,经过许多岛屿和浅滩,最后在失望角和亚当斯角之间进入太平洋。
哥伦比亚河口潮汐属太平洋海岸的日不等型,带有从高高潮到低低潮的长振幅,平均潮差1.98m,台风暴潮最高潮位比平均低低潮位高3.54m,经测定河口潮棱柱体为5.78亿立方米。
通常由于太平洋潮汐的影响,哥伦比亚河的下游河口有逆向流动,受海潮影响的河段,深入内地约234km。哥伦比亚河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河况的连续变化力图在海洋动力与河流动力之间建立平衡。这种平衡是十分敏感的。当口门地区对河流动力作任何调整时,不论其如何小,总伴随着海洋动力的相应变化。结果,在努力改善通航条件的整个过程中,口门经历了很多变化,口门状况也呈现出很多不同的情况。
1885年拦门沙最小水深普遍只有6.1m。为了获得9.1m深的稳定航道,1885年10月建造了一条南导堤,从亚当斯角向北延伸7.2km,沿北岸设置了4道防波堤。1895年航道水深增至9.4m,但这种效果是短暂的,后来沿导堤北边形成了克拉索沙嘴,并逐渐发育成与亚当斯角相连的实体,至1902年,航道分汊成3股,水深复又减小为6.7m左右,航运条件不断恶化。
1905年实施了12.2m航道水深的口门治导规划,延长南导堤,结合疏浚建造北导堤和防波堤,以保证2.4km长,12.2m深的进口航道。南堤延伸后,1911年河口恢复了单一航道,通过拦门沙的航道水深增至7.3m,北导堤工程始于1913年8月,至1917年8月竣工,全长3.9km。当时拦门沙上的航道水深已增至12.2m,以后又不断刷深,到1927年底,水深达到14.3m。
然而,在航道条件改善的同时,北导流堤北面浅滩亦随之发展,并几乎沿全部堤身形成一块滩地向外延伸。克拉索沙嘴继续发育,至1931年,由于向西和向北扩淤,使口门水深减小到13.1m。而且,航道向北导流堤方向靠拢,使北导流堤尾端航道一侧水深进一步增大。为了防止航道继续向北移动,沿沙岛南岸建造了4道透水坝,并于1939年建成了从失望角往南延伸的A导流堤。尽管如此,在克拉索沙嘴继续西移的同时,对北导流体起保护作用的浅滩不断被冲蚀,导流堤航道一侧出现沉陷,危及堤身安全。1939年不得不把北导流堤尾部建成混凝土块体。1951年克拉索沙嘴继续移动,同时12.2m等深线沿进口航道北边显著向东和向南移动。1952两导流堤间第一次形成一个口门内浅滩。为了维持航道的稳定,1939年以来,每年都需对克拉索沙嘴一侧进行清淤。1948年挖泥量达到133,8万立方米左右。
为了适应现代远洋航运的需要,1954年对原有口门工程进行了改造。首先,通过疏浚使整条810m宽的航道水深达到14.6m,然后,计划在取得足够经验后再。沿北岸建造B导流堤。1956年和1957年的疏浚表明,尽管疏浚后航道水深可达14.6m,但一到冬季就出现严重淤积。这两年大约有75%的疏浚泥沙倾倒在南导流堤尾端以南1.6km的外海区,其余的泥沙倾倒在口门附近的深水区。
1958年进行原型测量表明,疏浚倾倒的泥沙重又回到航道上来。因此,后来改变了疏浚抛泥方法,集中把泥沙倾倒到较远的外海区,情况有所好转。
根据潮汐水力学委员会的提议,建造了哥伦比亚河下游河口区综合水力模型。通过模型试验,为今后河口整治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新的整治规划设想是:在亚当斯角现南导流堤正南方向的深水区开挖一条人工运河,用以联接口门上游河道和太平洋。为了消除或减小盐水通过运河入侵河口地区,有必要在运河进口处的亚当斯角修建一个挡潮闸。同时,有必要建造一条新的、较短的南石堤,用以稳定新堤与南导流堤之间的进口新航道。在有了这样一条新的进港航道及挡潮闸以后,就可以放弃现在的口门,封闭航道任其自然淤积。当淤积后的控制水深减小到1885年以前的状态时,河口的盐水入侵作用将不再是河口形态变化的控制因素。随着老航道水深变浅,即使在最小调节流量(约4245立方米/秒)下,河流的淡水也将充满整个河槽,预计那时将不再出现目前这样的入侵河口的明显的异重流。同时,可以预计为了防洪、发电、航运和灌溉,哥伦比亚河上游地区将修建一系列水库群体系,水库群库容对年径流进行调节,将会大大改变河口的水流形态。枯水流量的增大就会增加河流冲刷能力将底沙带往深海区.这样,在可预见的将来,就可能以合理的代价去获取哥伦比亚河口的战略价值。

⑧ 哥伦比亚谈35次到访中国有什么新发现

中国在短短40年间创造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与此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对所在地区和全世界也带来积极影响。

上大学时,我身边的朋友们开始讨论毛泽东思想,这为我打开了通向另一个思想世界的大门。而直到1983年我首次访问中国,我对中国零散的印象才被拼合起来。从那一年到现在,我作为外交官、学者和游客先后35次到访中国。这一次次的访问汇聚成一个万花筒,让中国的色彩和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丰富而鲜活起来。

最初,在香港眺望刚诞生不久的深圳经济特区,一切都刚起步,发展充满了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当时包括上海在内的其他地区,说实话,并不是那么发达,但人们却充满了热情与干劲。1985年,我作为代表团成员随哥伦比亚外长访问北京,庆祝哥中两国建交5周年。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一次次刷新我的印象:宽阔的高速公路、众多的新机场……一开始,这些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和新机场的航班并不多,但这些项目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事实证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背后是中国对未来长远的规划,而这正是哥伦比亚乃至其他拉美国家所欠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发展的补充,而是发展的基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40年间创造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有两点成就尤其令我惊叹:一是中国通过成功的脱贫政策让贫困率显著下降,这与其他许多类似经济体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另一个则是中国是通过独立自主、极具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而非借助马歇尔计划或类似计划的外部援助。这两点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对所在地区和全世界也带来积极影响。

提到中国为世界带来的机遇,首屈一指便是“一带一路”倡议。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金融和技术合作,这项由中国发起的倡议覆盖范围广、涉及议题多,无疑将产生深远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数以亿计人民的生活,当然拉美地区也不例外。除了中国与拉美的直接合作,直接受惠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其他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后,也会间接给拉美地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无论是商品贸易还是投资建设,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新兴领域,拉美国家需要抓住中国提供的这一机遇。

中国为世界带来机遇还在于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这些一脉相承的理念为所有居住在地球村的人们谋求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不分种族、宗教、意识形态、文化,无论地域和出身。

来源人民网

来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4日 03 版)

⑨ 哥伦比亚河汛期出现在4到7月份的原因

哥伦比亚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4-7月气温回升冰雪融化补给河流水。

西北太平洋区每年雨量集中在冬季几个月,因受高山阻隔,除北部沿海降水较多以外,其余的降水量多在500mm以下,山间一些高原盆地的年降水量不及
300mm,气候干燥。哥伦比亚河流域的大部份大气降水是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山区,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流人哥伦比亚河。因此,流域内各支流冬季水量通常较
少,春季水量较大。但在沿海盆地,水文条件不同,冬季雨量集中,常引起骤发洪水。夏季几个月,水量显著减少,河水降到最低水位。

哥伦比亚河的总径流量仅次于密西西比河,居美国第2位,河口平均流量741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达尔斯)35000立方米/秒(1894年6月),最小流量为101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入太平洋的年总水量约2340亿立方米。

阅读全文

与哥伦比亚成果显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