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我院共承担科研项目4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和省部级项目5项,科研项目经费达300余万元,出版学 术专著1部,教材7部,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110余篇次。现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算法理论与 计算复杂性、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1、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
研究特色:本研究方向汇聚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文字学和民族学、计算机应用、自动化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在少数民族文字规范化和数字化、少数民 族文字识别、少数民族文字录入、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保护、少数民族文明的虚拟再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创新性成果: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混合智能优化算法,能够对文字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完成了复杂背景下的字符提取;设计并实现了女书编码字符集、女书拼 音输入法、女书部首输入法及女书三百篇碑文FLASH展示系统(已申请专利);印刷体彝文字符识别技术研究;族语通(彝文版)应用软件(已获软件著作 权);已建立女书平台网络对外宣传推广。
下一步的工作:在融合各种智能模拟方法的少数民族文字处理系统、复杂背景下手写体文字的提取等方面取得突破,以解决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信息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2、算法理论与计算复杂性
研究特色:以NP难解问题的近似算法、随机算法为核心,开展了计算复杂性理论、智能模拟算法及应用、并行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研究,并取得多项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创新性成果:对NP难解问题瓶颈斯坦纳树问题在平面空间给出了近似性能比为1.836的随机近似算法,改进了计算生物学领域中基因按移位排序问题的多项式时间算法,将原有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由O(nlogn)成功降为O(n)。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C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及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
下一步的工作:在算法理论指导下,期冀进一步展开具体应用工作,在女书识别中已有相关研究应用实现理论与应用的全面发展。
3、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研究特色: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迅猛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重点研究应用中的信息安全设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创新性成果:基于WEB/CORBA的网络管理技术、向量型RSA密码体制、Linux下基于Netfilter的IPsec实现、PDM中基于协同工作的项目开发平台等。
下一步的工作:拟在校园网上建立统一身份认知权限管理平台,减小管理开销,在智能化网络管理、椭圆曲线密码理论、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基于IP sec的虚拟专用网、PKI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序号 成果名称 作 者 出版、发表、提交(鉴定)单位,时间 备注 1 Algorithmic approaches for genome rearrangement: A review Li Zimao IEEE Transactions on SMC Part C,2006-09 SCI 2 A new QoS multicast routing model and its immun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angJiangq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4159, 2006-09 SCI 3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output ports choosing probability for multi-classes traffic in Hou Rui Optical Engineering;2006-06 SCI 4 Intelligent MAC model for traffic scheling in IEEE 802.11e wireless LANs ZhuRongbo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08 SCI 5 Vector prediction approach to handle dynam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 Simulated Evolution and Lea ZhengBojin Proc. in Simulated Evolution and Learning, 2006-10 SCI 6 Performance computation model for IEEE 802.11eEDCFWireless LANs ZhuRongbo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4159, 2006-09 SCI 7 Approximation algorithm for bottleneck steinertree problem in theeuclidean plane Li Zimao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11 SCI 8 Model-based admission control for IEEE802.11e 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 ZhuRongbo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2007-07 SCI 9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ntention resolution methods based on buffering and segmentation schemes in Hou Rui 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2007-04 EI核心 10 Performance analytical model of IEEE 802.11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ZhuRongbo Journal of DonghuaUniversity,2006-02 EI核心 11 A novel contention resolution scheme for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network Rui Hou 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2006-04 EI核心 12 Efficient solution for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Zhu R.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4: 13 Analysis of optical waveguide directional coupler by the modified effective-Index method Hou Rui 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 2007-02 EI核心 14 求解动态最优路径的混合优化算法 王江晴 通信学报,2008, 29(7) EI核心 15 多目标组播路由的免疫优化算法研究 王江晴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07 EI核心 16 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多条公平分割丢弃方法的研究 侯睿 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11 EI核心 17 Ad Hoc网络中联合功率节省与功率控制的MAC协议 朱容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3 EI核心 18 嵌入式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童小念 通信学报,2007, 29(1) EI核心 序
号 项目、课题名称 项 目
来 源 项 目
起讫时间 负责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 1 女书规范化及识别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1012 王江晴 教授 2 远距离WLAN Mesh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2012 朱容波 副教授 3 光突发交换网络中解决冲突并保证QoS的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 侯睿 副教授 4 复杂环境下动态车辆路径问题的建模与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 王江晴 教授 5 瓶颈斯坦纳树问题的计算复杂性与近似算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9 李子茂 副教授 6 动态多目标优化进化算法关键问题研究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2011 郑波尽 讲师 7 基于本体和多级地理格网的空间信息语义网格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2008 蒋天发(4)教授 8 基因组比较算法与复杂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2008 李子茂(2)副教授 9 基因组重组问题算法及高性能软件包设计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8 李子茂 副教授 10 基于复合协同的实时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07 王江晴 教授 11 用信息技术抢救和保护女书 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 2008-2010 王江晴 教授 12 动态环境下的分布式免疫优化研究 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 2006-2008 覃俊 教授 13 全光网络中光突发交换(OBS)的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 2005-2007 唐菀 副教授 14 《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 2008-2010 雷建云 副教授 15 《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系列课程与其程序设计技术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 2005-2008 蓝雯飞 副教授 16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施 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 2005-2008 童小念 教授
⑵ 请问在哪里可以即时了解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啊
第一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概述 要想成为一名计算机硬件工程师,不了解计算机的历史显然不行。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将带你走进计算机硬件世界,去回顾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瞬间。 第一节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从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一、机械计算机的诞生 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 你可以试下
⑶ 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1.石油工程模拟器系列
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继续教育的要求,该学院成功地研制出国内第一台钻井模拟器DS-1,先后通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四川省科委组织的鉴定,给予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钻井模拟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和工艺更加成熟,并形成系列产品,以其质优价廉、一流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是业界公认国内功能最完善、性能最优良、价格最合理的钻井模拟器,已占领了国内钻井模拟器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到目前为止,DS系列钻井模拟器已成功应用于大庆、吉林、四川、辽河、大港、华北、胜利、长庆、玉门、南阳、西南石油局等国内主要油田以及重庆石油科技学院、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单位,其中大庆、大港、华北、吉林、重庆石油科技学院利用DS模拟器获得IADC(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认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石油工业的继续教育做出了贡献。
2.HRAI阵列感应测井一维反演处理软件
本软件以准噶尔盆地的中低阻地层为研究对象,对准噶尔盆地的阵列感应测井曲线进行了仔细研究,并结合地质、工程和现有资料,建立了适合准噶尔盆地中低阻地层的地层泥浆连续侵入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3.新技术新工艺项目管理系统
新技术新工艺项目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B/S模式的应用系统。本系统实现了项目从提出、确定、组织、过程跟踪到验收以及资料归档的全过程管理,公司内部人员可根据分配的权限和负责的项目等默认关系访问项目信息资源,使得项目知识成果的推广和网上协同办公变得非常简单,大大加强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协作和沟通。本系统在浏览器中内嵌Office控件,实现了文档的在线处理。
4.岩石物理实验数据管理系统
岩石物理实验数据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C/S模式的应用系统。本系统提供实验测量数据的录入、导入和相关计算等操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应用模型,实现了以下具体应用:①数据的拟合;②直方图和交会图的绘制;③手动、自动去野点;④手动、自动岩心深度归位;⑤岩心、测井数据多种方式拟合。
5.有杆抽油泵故障诊断系统
有杆抽油泵故障诊断系统是一套基于B/S模式的应用系统,刷相关搜索软件通过分析有杆抽油泵系统工作时的力学行为,建立了抽油杆柱一维振动力学模型和故障诊断模型,并设计了模型的精确求解算法。通过对井上功图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对有杆抽油泵的故障诊断,实时地反映井下抽油泵的工作状态,为工作人员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油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更完善的保障。
6.集成试井解释软件AIWT
AIWT试井解释软件按照以测试数据库为基础、组合式解释模型为核心、可视化操作形式为主体的原则开发设计。解释模型按照地层模型、内边界条件、外边界条件任意组合方式设计,并且采用流量迭加压力方式统一各类测试的解释方法;采用可视化交互式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综合应用常规直线分析法和现代试井拟合分析法,按照分步求解、逐步求精的原则,根据各个流动期的模型压力特征,以图形方式直接估计参数初值,通过非线性优化改进拟合质量,同时AIWT提供手动参数调整、多个解释模型拟合对比功能。
7.油气藏开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油气藏开发涉及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分布和内部状态变化的复杂问题,信息系统是支持油藏管理的重要手段。传统油气藏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基于表格形式表现对象属性,无法反映描述对象的空间联系和系统的空间分布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有效描述二维空间问题,GIS技术引入油气藏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扩展管理信息系统的描述能力和表现形式,GIS作为信息集成平台能够有效组织地质(构造图、砂体展布图以及井间的剖面图)、储层特征描述、井身结构、采油/气工艺、地面管网、油气处理及油气藏生产动态等各方面信息,提供快速查询和专题地图功能,有效展现油气生产分布状况,辅助决策。
8.非稳定产能预测和生产动态分析系统
生产系统分析是以单井开采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体在储层、井筒的流动特征,以流量和压力变化为依据,科学地分析整个生产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状态,从而确定油气井的合理产能和合理工作制度。应用常规生产系统分析油气藏动态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油藏流入动态预测中采用二项式公式来预测油气井的流入动态,没有考虑渗流特征影响;二是不能描述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递减情况。
9.便携式压裂酸化监测仪
压裂、酸化是油田经常采取的最有效的增产措施,在进行压裂、酸化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减小风险,往往需要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多种参数,如:油压、套压、排量、砂比等。我们开发的“压裂酸化实时监测及解释系统”是一套用于油田井下压裂酸化施工的实时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系统能同时监测三两路压力信号、两路排量(主排量、胶联排量)信号、两路砂量信号。
10.钻井液设计与管理分析系统
“钻井液设计与管理分析系统(DrillFESS)”。DrillFESS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钻井液、完井液的工程设计,现场报表的制作,钻井液参数计算,总结报告的制作,智能技术判断和分析等问题。通过输入每日钻井液工作报表资料,可以统计及分析各井段和全井的钻井作业情况,泥浆材料消耗及处理剂使用情况,查询有关钻井液资料,并可打印各种报表、报告和图表,还可以完成与钻井液有关的全部工程数据的管理。
11.固井施工实时监测系统
固井施工实时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固井施工过程有关参数的变化,从而很大程度保证了施工作业的准确性,保证了施工质量。该系统既能实时监测有关参数的变化如配水泥浆密度,注入水泥浆排量,压力变化,以及压力变化导致水泥浆在井下流动状态的变化等,实时的对这些变化作出相应的施工决策,又能预测出井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及时的为施工人员提出控制策略和建议。
12.固井工程设计软件系统
固井工程设计软件系统 该系统由智能设计、仿真模拟、知识管理几部分组成,每部分为一个独立的程序项,但相互之间可以共享数据,相互调用。使用该系统能进行全井与单层套管固井智能设计、固井成本的预算与核算、注水泥过程仿真模拟。该系统能利用现场施工经验与专家知识,有效的支持整个设计,使固井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13.油田开发规划决策系统
该系统采用功能模拟及神经网络等技术对油田生产状态进行分析,进而实现油田主要开发指标的预测,产量最优构成分析,措施最优控制、产量最优分配、年度及五年规划等功能。该软件获得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14IR-DAB数据采集系统、OF-DAB数据采集系统
此两类系统均为我院应信息产业部重庆第44研究所要求而研发,主要应用于其研制的红外摄像系统、光纤传输系统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包括硬件板卡和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其中,硬件板卡基于32位PCI总线、高速A/D转换和Latitce公司的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完全达到了用户要求的性能指标。系统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包括底层驱动程序和上层应用程序,均属我院独立开发。
15LS-PCTV视频采集卡
本系统为我院应成都利创软件有限公司的要求而研发,主要用于多媒体计算机中的电视接收与影音捕捉处理。系统采用高度集成的专用处理芯片和高性能PCI总线接口技术,支持多种数据压缩格式,可以将普通PC机变成具备电视接收、数字录像等功能的家庭娱乐中心。本系统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属最早开发之列,现已实现量产并成功推向市场,为定制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6.HQ-PCTV视频采集卡
本系统为我院为深圳深亚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它具备高品质影音捕捉特性及全频道电视接收功能,主要面向专业多媒体应用,采用世界最新的MPEG-2单芯片编解码器,图像效果一流,系统功能全面,操作软件简单易用,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现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网络服务商、高等院校的流媒体制作及电教节目制作。
17.Nguard网络安全卡
本系统为我院应深圳普智科技有限公司的要求而研发,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网与外部因特网之间的物理隔离及实时切换,可从根本上保证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应用安全。系统的结构合理、成本低廉,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现已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有关网络安全认证,并进入市场化阶段,为定制企业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18LS-CTV视频信号变换器
本系统为我院应深圳深亚电子有限公司的要求而研发相关搜索软件,主要用于其生产的视频监控系统中由CVBS信号到VGA信号的变换。系统采用单片微控制器和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开发周期短,结构紧凑,图像转换性能良好,得到了定制企业的认可。
19EDA/SOPC/DSP实验开发系统
本系统为我院完全自主研发,主要应用于可编程逻辑系统的开发及高校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刷相关搜索软件系统基于最新的Altera FPGA结构,采用高速电子线路设计技术,具有成本低廉、性能良好、功能完善等特点,现已用于我校的课程教学及学生的毕业设计、科技竞赛等活动。
20KH-2文件保护卡
本系统为我院教师的较早期完全自主研究成果,主要用于通用PC机中的重要文件保护,防止被计算机病毒及其它方式恶意删除、修改及破坏。该成果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其深入计算机操作系统底层,具有较高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现已在多所大中小学的计算机房中得到成功运用。
⑷ 关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
1、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实时计算机应用、CIMS、计算机图形学、并行计算、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情感计算、数据挖掘、分布式计算、知识工程、计算机视觉、自动推理、机器学习、草图理解、网络性能分析与协议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计算机图形学、信息可视化、基于GPU的高性能计算、复杂系统(应急、物流、海洋)领域工程、基于SOA的空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语义搜索引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搜索引擎、空中交通信息系统与控制、民航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技术等。
专业特点: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针对社会与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需求,通过对计算机软硬件与网络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对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提供与实施技术与解决方案,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的学科。
培养这方面人才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数学与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系统平台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安全、人机交互、集成程序开发、系统架构与集成、Web与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实施、职业操守等。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提供首席信息官及承担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的人才,并提供为IT企业提供系统分析人才。
科研状况:本专业是天津市第一个计算机类博士点,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在其它领域应用中核心技术问题研究及相关信息系统开发。近年来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计算机辅助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电子商务等方向承担国家863项目及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承担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近百项。为国家和天津市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报考简况:本专业从80年代初开始招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出硕士学位研究生300多名。近年来,报考人数和录取名额逐年同步增加。
硕士期间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主要课程:高等计算机网络、计算理论、排队论及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应用组合数学、软件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方法学、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并行计算、高级计算机图形学、高级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理解、机器学习、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统一建模语言。
论文要求:论文选题涉及计算机在各领域应用的理论研究、尖端技术开发、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应能全面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对于理论研究课题,要求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对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及系统应用课题,要求指导理论正确,实现技术先进,设计新颖,所设计的系统应能付诸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够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理论和工程方法,能很好地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教学、科研、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应用系统集成等工作。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研究方向:计算理论、算法理论; 软件工程、中间件、智能软件、计算环境;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普及计算;密码学、信息安全、数据理论;图形图象算法、可视化方法;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其他方向。
专业特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强调计算、算法、软件、设计等概念,主要的领域包括计算理论、算法与复杂性、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与编译理论、信息安全理论与方法、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等。
科研状况: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是我院重点发展,进步较快的专业。近年来承担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网络信息安全、中间件技术、并行计算、网格计算、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前沿性成果。
近几年报考简况:本专业从96年代初开始招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出硕士学位研究生50多名。近年来,报考人数和录取名额逐年同步增加。
硕士期间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主要课程:计算理论、应用组合数学、软件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方法学、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并行计算、高级计算机图形学、高级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理解、机器学习、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统一建模语言。
论文要求:论文选题涉及计算机软件的理论研究、尖端技术开发、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应能全面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对于理论研究课题,要求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对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及系统应用课题,要求指导理论正确,实现技术先进,设计新颖,所设计的系统应能付诸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够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掌握计算机软件的理论方法,以及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并行计算、普及计算等等的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能很好地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教学、科研、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应用系统集成等工作。
3、计算机系统结构
研究方向: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全球个人计算系统、真实感图形生成与虚拟现实技术
专业特点:计算机系统结构(原名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全面研究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系统(从单机到网络)的构成、硬件与软件的联系与功能匹配、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与改进等。该专业的研究课题涉及高性能处理机系统结构、多机系统、并行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系统、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VLSL设计、容错计算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与通信系统、移动计算、全球个人计算系统等。
科研状况:本专业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及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有多项科研获奖。其中G.T9112计算机解密系统获北京市公安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表面高度复杂实体的CAM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ASIC的真实感图形算法和系统结构的研究”、国家高科技863项目“用于建筑环境仿真设计的分布式多用户虚拟现实系统”、天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布式多用户VR开发系统平台的研究”和一大批为企事业单位开发的横向科研项目。
近几年报考简况:本专业从80年代初开始招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出硕士学位研究生50多名。近年来,报考人数和录取名额逐年同步增加。
硕士期间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主要课程:应用数学、外语、高等计算机网络、排队论及在计算机中的应用、计算理论、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综合实验、计算机控制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研究热点问题、计算机系统仿真、量子计算、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面向对象方法学、嵌入式系统设计、统一建模语言、图象/模式识别与理解、机器学习、软件体系结构。
论文要求:论文选题涉及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理论研究、尖端技术开发、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应能全面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对于理论研究课题,要求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对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及系统应用课题,要求指导理论正确,实现技术先进,设计新颖,所设计的系统应能付诸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够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的应用开发技术、能很好地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教学、科研、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应用系统集成等工作。
计算机系统结构 02 网络与信息安全
04 计算机通信,信息安全,多媒体信号处理 05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07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 09 计算机网络与图形图像处理 10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处理
11 输入输出技术与设备、图像处理与图像理解 12 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嵌入式系统 13 网络安全
14 信息安全与编码
15 网络安全和网络计算 16 图形图像和外设
17 计算机输入输出技术与设备、图形图像处理与理解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431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包含离散数学45分;数据结构45分;计算机组成原理60分)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2 面向对象技术
04 软件安全与编译器体系结构 06 分布计算与互联网技术
08 并行与分布计算,生物信息学算法 09 软件工程、信息系统 10 软件理论与应用
11 高可信软件技术、互联网计算与互联网软件、可编程芯片支持软件和嵌入式系统
12 软件测试与自演化技术 14 程序理解、软件再工程
15 计算智能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16 高可信软件技术、互联网计算与互联网软件、可编程芯片支持软件和嵌入式系统
⑸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2009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369项。当年新立项目课题164项,包括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1项、面上和青年基金25项;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3项、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项。另外还有院地合作等其它项目。年度到款3.2亿元。2009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31项。其中,863计划重大成果“曙光5000A”系统峰值运算速度达到233.5万亿次,Linpack值为180.6万亿次,在2008年11月发布的第32届TOP500排行榜上位列第10,是当时除美国以外世界上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在2009年4月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受到鉴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562篇,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报告384篇;被SCI收录85篇,被CPCI收录212篇,被EI收录466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210篇;申请专利142项,授权专利152项。
2010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0项。其中,973项目重大成果“延长摩尔定律的微处理芯片新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并研制出万亿次原型芯片TGAP、16核可扩展性验证芯片Godson-T。项目组在计算机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部分科研人员还应邀在ISCA会议上做特邀报告,部分成果被国际同行引用。2010年曙光6000在2010年5月31日发布的第35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上排名第二,龙芯3B芯片流片成功等。计算所部署的其它科研方向也取得了新进展。2010年全所共发表论文591篇,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378篇。第四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优秀论文奖和优秀著作奖共评出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十篇,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十八篇;优秀著作奖二等奖一部。
2011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495项。当年新立项目课题247项,包括科技部“863”项目2项、“973”项目8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1项;工信部重大专项21项;发改委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1项、对外交流与合作2项、面上和青年基金42项;网安中心项目15项;北京市项目11项;中国科学院项目22项;横向项目76项。年度到款额达4.5亿元。2011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45项。申请中国专利115件,其中发明专利113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申请国际PCT3件;获得中国授权专利158件,其中发明专利157件,实用新型1件;获得国外授权专利6件。
2013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627项(包括新增项目239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8项(新增7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参与25项(新增8项);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23项(新增13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4项(新增9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58项(新增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3项),青年基金72项(新增28项);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3项(新增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院地合作项目13项;承担横向项目155项(新增68项)。年度科研经费到款超过2.7亿元。2013年,计算所共发表论文390篇,其中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35篇。
2014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650项(包括新增项目203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2项(新增3项);主持国家“973”项目3项(新增1项),参与课题26项(新增5项);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课题31项(新增10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4项(新增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项(新增4项)、面上项目64项(新增1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青年基金77项(新增11项);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5项(新增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国际合作项目5项(新增2项)、院地合作项目11项;承担横向项目171项(新增53项)。2014年,计算所申请发明专利214项,获得新授权发明专利68项,授权专利总数达1095项。2014年计算所发表代表性论文94篇。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58年,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刊物,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宗旨是报道中国计算机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最新科研成果,是中国计算机类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一直被评为中国计算机类核心期刊,是国务院学位办指定的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中文重要期刊”。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刊登内容覆盖述评、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及其他计算机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重大应用成果。 《计算机学报》 中国计算机领域代表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报道代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
《计算机学报》始创于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中文编辑形式与读者见面,同时以英文摘要形式向国际各大检索系统提供基本内容介绍。
刊登的内容覆盖计算机领域的各个学科,以论文、技术报告、短文、研究简报、综论等形式报道以下方面的科研成果: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以及新技术应用等。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 1986年创刊,双月刊,ISSN 1000-9000。 主编是李国杰院士,编委会由85位国际权威专家组成,其中外籍编委占60%。
栏目的设置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国际研究热点和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避免综合性期刊论文内容分散,该刊每期设有专题栏目将相关领域的文章集中发表。
读者对象为中国国内外大专院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师生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2005年起JCST由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代理国际出版发行。中国境内由报刊发行局总发行,邮发代号2-578。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CAD & CG领域第一个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该刊以快速传播CAD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知识与经验为目的,刊登有创新的学术论文,报导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及时反映该领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向。
刊登的内容包括综述、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图形算法与技术、CAD/CAT/CAM/CG系统设计与应用技术、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动画、图像与图形的融合、用户界面与多媒体技术、科学计算与信息可视化、VLSI设计与测试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系统集成与协同工作等。
⑹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重视基础研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发展,积极承担国防、行业大型高层次科研任务,形成了军民结合的科研特色,在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智能机器人与系统、 计算机图像与图形处理、计算机仿真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安全、遥感技术、智能检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重大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项目80余项,合同总经费逾亿元,申请发明专利百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项,实现了学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9项;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8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1500余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7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7篇。学院在承担行业、国防等多层次基础研究项目的同 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并注重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学院科研成果已成功转化并应用于金融、移动通信、智能交通等领域。学院推出印鉴真伪自动识别系统、银 行票据自动处理系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路路面状况检测车等,创造经济效益1.7亿。
⑺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成果
多年来,学院一直非常注重营造文明、健康和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具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电子竞赛”、“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全国冠军13项,世界冠军8项,其中FIRA仿真11:11项目连续五年蝉联机器人世界杯冠军,FIRA仿真5:5项目也实现世界冠军三连冠。历年来,该院毕业生以科学理论基础扎实、软硬件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强、工作踏实勤奋肯干、为人朴实诚信等特点而赢得广泛好评。很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都已成为技术骨干,为国家的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学院积极倡导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在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与工程、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与传感器、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机器视觉技术、冶金过程数学模型与实时系统及控制等领域具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基础和鲜明的技术优势,通过与其它学科如冶金工程、机械与电气控制、企业管理、电子通讯等领域的融合与交叉渗透,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各类科研任务数百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出版各类科技专著和教材数十部,拥有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版权,为国家的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⑻ 洪加威在计算机科学上有哪些成就
“三个中国人算法”、“相似性原理”、“例证法”,这些成果曾多次引起国际轰动。作出这些成果的是世界著名数学、计算机专家洪加威(1936—)。
洪加威读书时各科成绩优秀,数学尤其出色。他兴趣广泛,琴棋书面,全面发展。195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数学系,1962年又考上北大数学系研究生。但他经历的道路却坎坷不平,长期专业不对口,多年下放劳动,当过调查员、赤脚医生、公社农业技术员、美工……。在逆境中,他从没有放弃为科学献身的理想。
洪加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抓学科突破点的敏锐洞察力和解决问题时的巨大创造力。1980年,他提出的“相似性原理”,扩充和加强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著名论题——图灵论题。国际人工智能界的热门话题“连结模型”(一种大脑的数学模型),被认为是十几年来人工智能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洪加威严格证明了这种模型和其他计算模型是等价的,从理论上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模型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数学上,要否定一个几何定理,找出一个反例就够了。但是要证明一个几何定理,决不能只靠一些具体例子,洪加威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别具一格的“例证法”。人们只要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和一个误差范围,用计算机检查一下,如果这个例子在误差范围内正确,这个几何定理就被证明了。否则定理不成立。这是对初等数学的一大贡献。
洪加威不仅是一个优秀理论家,还是一个重视联系实际的人。他为解决数控机床在使用上的困难,设计了一套高功能的XY?语言。这使得数控机床的使用变得十分简单,有初中文化程序的人只要训练几天就可以掌握。
⑼ 简述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领域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
科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在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中,科学计算问题是大量的和复杂的。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大存储容量和连续运算的能力,可以实现人工无法解决的各种科学计算问题。
例如,建筑设计中为了确定构件尺寸,通过弹性力学导出一系列复杂方程,长期以来由于计算方法跟不上而一直无法求解。而计算机不但能求解这类方程,并且引起弹性理论上的一次突破,出现了有限单元法。
2.数据处理(或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据统计,80%以上的计算机主要用于数据处理,这类工作量大面宽,决定了计算机应用的主导方向。
数据处理从简单到复杂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们是:
①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简称EDP),它是以文件系统为手段,实现一个部门内的单项管理。
②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它是以数据库技术为工具,实现一个部门的全面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③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它是以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帮助管理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改善运营策略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目前,数据处理已广泛地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事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与决策、情报检索、图书管理、电影电视动画设计、会计电算化等等各行各业。信息正在形成独立的产业,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数字和文字,也有声情并茂的声音和图像信息。
3.辅助技术(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计算机辅助技术包括CAD、CAM和CAI等。
⑴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辅助设计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设计,以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一种技术。它已广泛地应用于飞机、汽车、机械、电子、建筑和轻工等领域。例如,在电子计算机的设计过程中,利用CAD技术进行体系结构模拟、逻辑模拟、插件划分、自动布线等,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又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CAD技术进行力学计算、结构计算、绘制建筑图纸等,这样不但提高了设计速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设计质量。
⑵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简称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设备的管理、控制和操作的过程。例如,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用计算机控制机器的运行,处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数据,控制和处理材料的流动以及对产品进行检测等。使用CAM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和改善劳动条件。
将CAD和CAM技术集成,实现设计生产自动化,这种技术被称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它的实现将真正做到无人化工厂(或车间)。
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系统使用课件来进行教学。课件可以用著作工具或高级语言来开发制作,它能引导学生循环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轻松自如地从课件中学到所需要的知识。CAI的主要特色是交互教 育、个别指导和因人施教。
4.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
过程控制是利用计算机及时采集检测数据,按最优值迅速地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调节或自动控制。采用计算机进行过程控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的自动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及合格率。因此,计算机过程控制已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纺织、水电、航天等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汽车工业方面,利用计算机控制机床、控制整个装配流水线,不仅可以实现精度要求高、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自动化,而且可以使整个车间或工厂实现自动化。
5.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诸如感知、判断、理解、学习、问题求解和图像识别等。现在人工智能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有些已开始走向实用阶段。例如,能模拟高水平医学专家进行疾病诊疗的专家系统,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等等。
6.网络应用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构成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不仅解决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中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各种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也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字、图像、视频和声音等各类数据的传输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