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名人对沂蒙的评价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㈡ 沂蒙精神有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
以人为本。
沂蒙精神蕴含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大意义、历史作用、核心特质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2)沂蒙现代建设成果扩展阅读:
把沂蒙精神融入党的建设
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信念的力量。把沂蒙精神融入党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红色基因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融入思想建设,把沂蒙精神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培训主渠道主体班次的必修课;融入组织建设,把弘扬沂蒙精神贯穿于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打造全面过硬党支部工作全过程;融入作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弘扬沂蒙精神、转变工作作
㈢ 结合现实论述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勇敢走在时代前面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弘扬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爱国 创新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因此,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三)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故乡,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二)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公民观念。大学生应从其另一身份“公民”思考并做起,领会“诸公民之国家”和“国家之一公民”的精神实质,积极去行使作为一国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充分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及监督中来;同时应勇于承担公民应尽的义务,要把自己置身于大集体中,同荣辱、共命运,关注他人的利益,倾听社会的呼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推卸、不敷衍。
(三)树立竞争、效率和创新意识。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应当抛弃“中庸、平均、保守”的消极思想,“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为人先,“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仁不让;工作学习讲求效率,寻求方法,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掌握在竞争中生存并寻求至高点的能力;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应当有打破陈规旧俗的勇气和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四)树立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下,长期以来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狭隘、封闭的传统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已是时代所求。大学生应当摒弃门户之见,以包容开拓的心胸、积极进取的姿态来汲取全世界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壮大自己。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㈣ 我们应如何发扬沂蒙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占山为王,抢劫富人
㈤ 沂蒙精神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完善于什么时期
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山东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时代民族精神。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现了我们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
㈥ 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
1941年12月20日, 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英勇的渊子崖人民奋起自卫,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连十几岁的娃娃也搬运石头和砖块。林老七,也就是林九兰,他抡起铡刀连砍七个日本兵,最后壮烈牺牲。日寇冲进村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长林凡义手持大刀片指挥村民,同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大刀、长茅、雁枪、镢头成了杀敌的武器,林九乾牺牲后,妻子含泪挥起镢头劈向鬼子。战斗持续到傍晚,八路军和区武工队赶来,为渊子崖村民解了围。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壮烈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也血洒渊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渊子崖村民刀下鬼。
渊子崖村自卫战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
听着老人那悲壮的讲述,闪光灯不停的闪烁,记者们在幽暗的灯光下快速地记录着,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沂蒙人们,这就是英勇不屈的渊子崖村民,渊子崖村自卫战显示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沂蒙精神”。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3岁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负伤后,被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发现。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时,明德英用乳汁将其救活。鬼子来搜村时,明德英与丈夫李开田把庄新民当作自己的儿子躲过一难。
祖秀莲(1891-1977),沂水县院东头乡桃棵子村人。 1941年冬,在日寇扫荡沂蒙山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祖秀莲不畏艰险把他救回藏在一个石洞里,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月余,终于使郭重返部队。1947年,郭复员后不回山西老家,到祖秀莲身边生活,去世后埋葬在桃棵子村南。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驻进王换于家,在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精心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2003年,当地党委政府为她修建了纪念馆,雕塑了铜像,许多革命后代都前来瞻仰。 沂蒙六姐妹,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孟良崮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士们过桥,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在冰冷的河水里她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让战士们踩着肩上的木板顺利地过了河。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导了她们的模范事迹,称赞她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九间棚座落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海拔640多米的龙顶山上,过去是出了名的穷山村,全村仅70 户居民,236口人,人均收入1983年还不足180元。村子四面悬崖,山高涧陡,自然环境恶劣,在悬崖上居住的70户居民更是家徒四壁,缺水、无电、无路,过的几乎还是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山野生活。
1984 年,以刘加坤为支书的党支部开始了架电、修路、整地、栽树的五年规划。架电自筹资金1.5万元,每根1800多斤重的水泥电线杆硬是被九间棚人用20 天时间一根根抬到山上;筑路平常用5年的时间,九间棚人只用5个月就干完了;在治水上,实现高山水利化;有水后,九间棚人治理了2100亩山滩,整治450亩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
进入1990 年代,九间棚人抓住机遇二次创业,到县城开拓发展空间,建立了自己的工业项目,从此,九间棚人才开始慢慢走出大山,在县城等地办厂兴业,开始了在市场经济大海中破浪远航。
到199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00万元,实现利税240万元。如今,这里已是森林茂盛、桃红梨白、花果满山,成为著名的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村里在山上有果品基地,在县城办了企业,建了 4 栋“九间棚公寓”,在北京办了生态园,培育出了金银花新品种“九丰一号”,成立了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进入21世纪,九间棚人跨省进京,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出了中国金银花第一园。
2007 年,九间棚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800万元。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学习九间棚精神,用务实的理念凝聚人心,用奋进的目标激励人心,用发展的成就鼓舞人心,用良好的氛围感染人心,进而形成人人讲科学发展,人人谋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九间棚的意义不在于二百多人的小村办了许多事,而在于树起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对我们所有的山区开发来说是个榜样。许多地区以九间棚为榜样,激发出了开发山区的强大动力。到这里来参观的人很多,他们是来学习九间棚经验的,学习后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他们那里的面貌。
九间棚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宋平同志亲自批示了你们这个典型,给你们很高的评价后,九间棚所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可以说九间棚精神是全省的,已在沂蒙山区、齐鲁大地发扬光大,而且已越出了我们的省界。
全国除台湾外的省区都来人参观学习,看后都会受启发、受感动、受教育。他们带回九间棚精神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九间棚“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八个字提得好。八个字主要是对支部对干部讲的。当干部、做党员第一要能吃苦。创社会主义大业就要吃苦,怕吃苦当不好干部、做不好党员。第二要学会吃亏。应该先人后己,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是集体,不能一事当前,先替自已考虑。做到“两吃”不简单,吃苦吃亏是个党性觉悟的问题,干部素质的问题,有了“两吃”以后,还要实干,有开拓精神。“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就是九间棚精神的集中表现。作为个人来讲,也不要怕吃亏,光赚便宜不行,先吃亏才能得便宜,吃苦吃亏才能创大业,发大财。“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八个字,全省都要学习,所有的干部、党员都要学习。如果落实好了这八个字,党群、干群关系就改善了,密切了,我们的面貌变化就快了,事业就会大大发展了,实现党中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奔小康也就有希望了。
九间棚精神永放光芒!
在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仍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令无数后人敬仰。
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沂蒙精神必将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他们也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㈦ 新时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有什么意义
精神是信念、是支柱、是动力。新时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必将转化为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无穷力量。 沂蒙精神的根基在于人民。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沂蒙精神是民众之魂,是党、人民军队与广大群众血肉相联的凝结。战争年代,因为有了这种血肉联系,党政军民众志成城,筑起了一道打不垮、摧不毁的铜墙铁壁,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改革开放时期,有了这种血肉联系,我们党就能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刻牢记和始终保持这种血肉联系,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不断巩固扩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沂蒙精神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展示的是人民群众热爱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当前,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和宣传沂蒙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㈧ 沂蒙革命老区的沂蒙精神 感天动地
沂蒙精神指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要点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8)沂蒙现代建设成果扩展阅读
沂蒙精神形成于伟大的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
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基础。沂蒙人民的毁家纾难、浴血奋战,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沂蒙精神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立场坚定、追求执着的政治信仰,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念。
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㈨ 临沂市有什么发展
提起临沂,以前人们先会想到沂蒙革命老区。今天说起临沂,已经不仅仅是缅怀了,特产荟萃、商品批发、以“市”兴市,临沂闯 出了自己的模式,走进了新的舞台。
城乡经济 全面开花
临沂,近黄海,南临苏北,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以前提起临沂,人们首先会想到贫穷落后的沂蒙革命老区,炮火淡去,今天的“大临沂,新临沂”的发展目标,让全市人民鼓足干劲,让这片热土爆发出勃勃生机。从毛泽东批示过的厉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临沂人民用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改变着外界对临沂的印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临沂大地更是万象更新,工、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临沂西郊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三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现正致力于发展现代物流形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一座历史古城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和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发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在招商引资上,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华宇铝电、艾克伦斯精密机械、恒昌煤业、鑫海科技、唐山机械铸造、华夏重工等一批批投资过亿元、10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推出好政策,引进好项目,形成产业集群,这些骨架撑起县域经济脊梁,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其中,金正大公司被推选为全国肥料行业惟一的“中国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10大贡献企业”,跨入“中国成长企业100强”前十;常林集团连续8年获“山东省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双50强企业”荣誉称号。费县瞄准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向支柱产业聚集,以项目群膨胀产业群,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先后培植起能源建材、医药化工、木业家具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临沂地域广阔,特色资源丰富,这也成为临沂推广品牌战略、打响特色经济的根基。走进沂水大地玉米公司,空气中飘浮着淡淡的甜味。这家年产玉米淀粉30万吨、麦芽糖10万吨、麦芽糊精10万吨、葡萄糖2万吨的中国发酵协会淀粉糖20强明星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把玉米加工做成了“甜蜜”的事业。据了解,公司去年底上马生产的麦芽糊精全部销往国外,仅此一项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目前全国拥有这一技术的企业屈指可数。沂水“甜蜜”事业的成功,只是临沂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天下物流 北看临沂
全面发展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全市经济全面盘活的基础上,临沂的物流业已经成为一张最响亮的名片。
临沂地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有人形容它为“内货不出,外货不入”,闭塞的交通条件使当地落后和贫困面貌长期难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从摆地摊、搞批发到现代物流,临沂不仅摆脱了“老少边穷”的形象,更以“天下物流,中国临沂”的气魄,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城。
临沂市批发市场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一批浙江人摆地摊卖布,到建成第一个西郊大棚卖百货;从政府出台“谁出资、谁受益”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建市场,到形成规模庞大的市场群,走出了一条商贸脱贫的路子。现在,光常年在临沂经商的浙江人就有7万多人,浙江商会已有会员单位700余家,遍及化工、建材、电器、服装等20多个行业。
在临沂小商品市场,记者看到家电、石材、文具、装饰用品应有尽有,2600多家商户的商品不仅覆盖全国,还远销中东、美国。
临沂不单单只有一座小商品城(34.67,0.39,1.14%)。记者了解到,目前临沂市共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68处,经营摊位3.6万个,从业人员近10万人,上市商品有3万多个品牌系列,高峰期日客流量达20多万人次,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业务扩展到亚、非、欧等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板材、化工、家电、建材、汽配等批发市场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临沂市市长张少军介绍,2007年据临沂市的各类商品交易额达510.75亿元,已成为苏、鲁、豫、皖地区最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商贸格局。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商业形态的发展变化和超市、连锁等新型商业形式的冲击,传统的批发业态日渐萎缩,临沂人也在积极探索市场发展的新路。
“你们以后要来临沂买家具,再运回济南,肯定比你在济南买便宜,因为很多济南的家具都是从临沂批发的。而且,临沂的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低30%-40%,是全国最低的。”临沂市政府的同志说。
从2004年开始,临沂市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商城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中国物流名区”、打造“中国商贸物流基地”的现代物流总体构架。不到四年时间,立晨物流、香港华药、香江物流园、澳龙国际物流城等一大批现代物流项目纷纷落户临沂并已初具规模。
目前,全市注册的物流企业近200家,形成了以立晨、澳龙等国际物流企业为龙头,20余处大型客货运市场为主体,40余家第三方物流公司、2000多配载业户为支撑的综合运输网络,每天发车6000多个班次,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1.3万人,年物流总额达到1500亿元。
坚定招商 不惧危机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临沂经济向何处去?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在1月7日的临沂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临沂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连承敏说,看形势要像当年孟良崮战役中陈毅、粟裕看战局一样,“危”中见“机”,难中见易。要看到,当前各地同样都面临困难,但我们的困难相对少一些;同样都面临机遇,但我们的机遇相对大一些。从发展的规律看,差距往往是在困难的时候拉开的。在都困难的情况下,谁能率先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就能从夹缝中脱颖而出,超越别人。
连承敏说,支撑实现超越的关键在于信心。全市上下务必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念,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发展目标不动摇,坚定“三个率先发展”不动摇,坚定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不动摇,切实做到目标不变、决心不变、力度不变。只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基调谋发展,以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求跨越,就一定能够把临沂的事情办得更好,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全市发展的目标任务。
连承敏还强调,工作中,要把握世界经济“大洗牌”的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立足壮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升级,要立足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要立足节能减排推进产业升级。要把握国家加大投入的机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抓重点项目增投入,通过抓招商引资增投入,通过抓信贷投放增投入,通过抓民生工程增投入。
准确的定位,敢想敢干的斗志让临沂从一穷二白变得欣欣向荣,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经济开发区依旧圆满完成招商任务。仅临沂经济开发区共签订入园合同52个,合同投资额107亿元;签约25个过亿元项目,其中工业项目13个,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7%和333%,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临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福田表示,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是开发区存在的理由,而招商引资则是开发区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年他们将依旧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提升项目质量,自我加压,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逆境飞扬。
㈩ 沂蒙经济促进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沂蒙经济促进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柠檬经济促进文化发展的话,主要体现在沂蒙的文化建设以及经济对文化的这种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