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有什么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影响:
一、 人民币国际化给中小商业银行业务上带来的机遇
(一)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中小商业银行利差收益加大
国内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业务种类齐全、业务量大,但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控,往往在利率上缺乏浮动,且其业务的灵活性也收到政策的制约。于此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具有更大的浮动范围,且能更为灵活地调拨外汇头寸。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在积极发展其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可以低成本获得国际市场的人民币存款,之后再以高收益率进行人民币国际投资或放出国际贷款,以此得到更大的利差空间。中小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如果能积极开展国际业务,银行信用创造机制下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将会使境外体系中初始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产生的数倍的派生存款和贷款,而由此产生的派生利差收益又进一步扩大了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益。
(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拓国际结算业务、国际卡业务以及人民币基金托管业务等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特别在拓展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的过程中,银行结算账户将会得到大量人民币留存资金,这比资金的合理运用将同时增加银行收益并提高银行整体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高度发展后,境外人民币证券融资必将增多,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在承销发行人民币证券的业务中将比国外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更为高效和低成本。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也可利用其经营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提供境内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民币计价融资的经纪业务。这些业务的拓展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挑战及对策
(一)给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所带来的影响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从资本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抵御由汇率波动所带来风险的水平。中国的银行体系中资本金由本、外币构成,其中外币所占比例极高。其中国内外币资本金基本有三个构成部分:
一是国家以外汇储备注资形式所形成的外汇资本金;
二是通过境外IPO募集所得;
三是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认购部分股权所形成的外币资本金。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上下波动,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部分产生了折算风险。假如人民币汇率大幅度上升,那么商业银行的总资本金极有可能有较大的缩水。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条约: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占所有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应在8%以上,核心资本所占风险资产的比率应在4%以上。从2009年底人民银行所公开的资料来看,当时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保持较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外,许多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逼近甚至低于监管红线。
(二) 信誉损失和不良贷款率提高所产生的风险
汇率的波动还会以对银行客户外汇收入造成折算风险的方式,从而间接使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资产质量受到影响。汇率的波动会加大从事跨国贸易客户营运账户的折算风险,使其在营业账户上的资金随汇率变化而起伏,由此对客户的偿还能力产生影响,最终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敞口。根据以往国际上的经验,如果本国货币与外币之间有比较大的利率差异,很多企业会更多选择借取银行外汇贷款来填补其本币融资的需求,这往往存在极大的货币错配风险。如果另一些企业选择大量从银行借取外币, 本币的汇率如果出现大幅下跌,这些企业的外汇损失及风险将直接转嫁给银行。
(三)外汇理财业务的风险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不断增加,从事跨国贸易、有外汇收支的客户的汇率风险逐渐增加,因此便需要通过银行对外汇理财产品来对其外币资产进行更为安全高效的管理,这类需求的上升使得银行外汇业务的数量、类别及规模均有所提升。以外汇为标的物的理财产品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我国银行业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市场的外汇交易风险。这些衍生产品虽然为持有外汇的企业提供了一种套期保值的方法,但也由于它独特的杠杆性和虚拟性,也同时让它变成了一种投机手段,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以及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较为缺乏定价能力的情况下,让中小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担负其巨大挑战。
(四)中小商业银行在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下的对策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我国中小银行需通过增强自身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来应对所可能产生的风险。
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可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从人员机制的角度增强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大力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中小商业银行在过去在人员的质与量上均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有很大差距。但近些年来,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的灵活多变,吸引了大量优秀的金融人才加入。但目前来看,比起国外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金融人才的整体素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在人员问题上,不仅是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引进、培养并长期留住大量金融人才,同时政府也应当积极鼓励我国金融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发展。
二是要设立完备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资本及规模较小所造成的“先天性”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在高效管理的同时仍应时刻警惕漏洞的产生,不断更新自我的管理系统,唯有如此,方能将效率与安全两方面有机结合。
三是要加强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能力,改善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机制。由于银行和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的加大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于银行各类金融衍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推出远期、SWAP等衍生产品时,商业银行是否有能力准确定价,能否最大程度上地控制风险,这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汇率报价等方面,相比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受制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汇率的报价和头寸的调控上具有跟大浮动空间和经营自主权。因此,开发并完善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机制是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控制自身风险并与大银行展开竞争的不二之选。
『贰』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经营国际银行业务国际银行业务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国际银行业务,一方面可以促进增收,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银行业务,扩大发展
『叁』 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拨备前利润、拨备后利润、经济资本指标、业务费用率等大项。小项就不一一列举了。
『肆』 西方商业银行全球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银行业国际化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单个银行的国际化,即一家银行个体由国内银行走向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二是指一国的银行业的国际化,即整体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第二层含义包括两个方向,一是本国银行业的向外发展,二是银行业对外国进行开放即引入外资银行。这两个方面组成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全部内涵,但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侧重又有不同,比如银行业竞争力较弱的国家首先和主要的是面临银行业对外资开放、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来适应的问题,而银行业发达的国家主要面对的是如何使本国银行业打开全球市场、进行跨国经营的问题。
『伍』 试述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过程及限制因素。
简要分析制约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从其吸收的存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这部分资金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提现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提现率又能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也是影响存款扩张倍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3)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之需,实际持有的资金准备金常常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形成了超额准备金。这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就是超额准备金率。 4)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数量,即原始存款总量。
『陆』 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是更适合养精蓄锐还是马上扑向国际市场
。我倾向于养精蓄锐
理由、:
1.史鉴。还记得日本曾经收购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麽?可结果呢。按不到收购价50%的价格还给了美国。 我的意思是。美国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每次都需要找一个有庞大资本的国家买单。第一次是日本。这次是中国。
2.实际情况。 中国有金融高手麽?有多少?国际上象索罗斯那样的货币投机巨头有多少年的操作经验。他们对“货币”的理解远远超过了我们国人的理解。我记得一个教授曾经说过。:“他们的操作手法如果你能想得到。那他们就不会去做。”还记得亚洲金融危机麽?那就是例子。况且。在冲击港币的时候。索罗斯还和中国政府结下了仇恨。(中国政府出面救市)。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索罗斯他是不是君子。 98年到现在。 10年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 谢谢
『柒』 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外文文献,需要原文以及翻译,大概3000字左右,急。。。
外文文献推荐到OA图书馆查找。
『捌』 如何看待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建设电大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
一、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能力整合论”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技能的整合,是多方面的技能、互补性资源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
“组合论”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历史时空条件下获得的高于竞争对手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力、整合能力与创造盈余能力的优势集合体,即核心竞争力=资源能力势差+整合能力势差+创造盈余能力势差。
“构成要素论”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由技术、产品、人才、服务、流程、银行文化、价值观、机制、管理等要素;业务经营能力、金融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等要素构成。
“能力论”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与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要素高度融合的能力。
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焦瑾璞(2001)建立了一个包含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若干个具体指标的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李俊凯(2002)把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成9个板块:市场占有能力指标、盈利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经营能力指标、收入结构指标、管理水平、金融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分别研究每个板块银行的竞争力,再综合评价每个银行的竞争力;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4)以首都地区中外资银行的经营机构为样本,通过外部环境因素、银行经营状况、市场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比较其竞争力情况,发现中外资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悬殊。
但对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马长有(2003)从商业银行的经济实力、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员工素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个方面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并介绍了基于最大隶属度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温彬(2004)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个不断发现、识别培育和提升的过程。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金融技术,制度保障是组织结构,载体是人力资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反映银行业的本质:以人为本,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最终实现银行盈利。
二、招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招商银行将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与我国实际结合,较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了一系列全新的经营管理机制(这种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被业内外誉为“招银模式”)。也就是说,招商银行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使它在银行同业中脱颖而出,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准确的战略定位
1. 区域战略。招商银行较早提出了“立足深圳,凭借香港,依托股东,积极发展国际业务”的区域发展战略,后来,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招商银行在完善国内网点布局的同时,加快国际化步伐。
国内网点布局:招商银行现已完成了在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经济资源集中地区的网点布局,网点总数400多家,形成了覆盖珠江三角区域、长江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城市群以及其它经济中心城市的全国性服务网络。
国际化:招商银行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先是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后又在纽约设立了代表处,目前,招商银行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这些海外机构的设立,使招商银行实现了与国际银行界的直接对话,进而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有益经验和管理模式,更好地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2. 业务战略。招商银行在不同时期有相应的业务发展侧重点。初期靠国际业务、公司银行业务起步,后来,个人银行业务逐渐显现优势,成为支撑点。个人客户群是中高层收入者主要集中的群体,具有年轻化和知识层次高的特点,为此,招商银行积极开展个性化的零售业务。目前,招商银行个人存款占存款总量的40%以上,居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名。
3. 科技领先战略。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招商银行管理者确立了以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战略,致力于网络创新,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奠定了国内技术领先型银行的地位,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2003年6月,招商银行“一网通”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代表,登上了被誉为国际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奥斯卡的CHP大奖的领奖台,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此殊荣。
(二)业内领先的金融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持续的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没有创新的企业注定要被市场淘汰,银行也是如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招商银行从“一卡通”到“一网通”,从国内第一个对公业务品牌“点金理财”到服务于个人高端客户的“金葵花理财”,都走在了银行同业的前列,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卡通”是招商银行推出的借记卡,集三十多种功能于一身,不仅适应了人们对银行服务简便、安全要求,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理财方式和消费方式,带动国内银行借记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一网通”(All in one net)是招商银行的网站(www.cmbchina.com)名称。招商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竞争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开发金融业务产品,创建了网上银行,是一个包括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网上支付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网络银行服务体系。
金葵花理财品牌及服务体系是招商银行秉承“因您而变”的经营服务理念,面向高端客户推出的个人金融理财服务。金葵花理财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包含了“一对一客户经理服务”、“精彩纷呈的理财套餐”等七大服务内涵,以多元化的、实惠方便的理财产品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点金理财(Go Fortune)” 是招商银行全面对公银行业务品牌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外承诺充分满足客户的各项需求,对内整合对公银行业务的市场系统,追求银企双赢,确立了招商银行新的业务品牌。
此外,信用卡、银关通、票据通、基金托管、外汇通等都是招商银行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体现。
(三)成功的市场营销
营销是个人或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成功的市场营销,是商业银行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众多市场营销途径中,招商银行尤其重视品牌营销,因为“产品可以被竞争者仿造,而品牌是独一无二的”。招商银行打造的“一卡通”、“一网通”品牌,定位于文化人、对现代网络等新知识接受能力强的白领,通过网络延伸银行服务的触角,达到了节约银行服务成本、方便客户的双重效果。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六能机制”。招商银行借鉴西方银行的管理体制,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推行“六能机制”: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员工和银行之间实行双向选择,能进能出;没有终身制和铁交椅,干部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依工作绩效上下浮动。
2. 注重培训激励。招商银行对业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不同奖励,不断激励和挖掘着员工的工作热情、智力潜能和创新意识,使其逐渐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敬业自强、朝气蓬勃的员工队伍,保证了招商银行实现了一次次的新跨越。
3. 坚持“专家治行”和“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机制。招商银行每年进行1000期培训,培训业务骨干7万多人次;此外,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研究合作关系。这些都对招商银行研究能力的增强、管理素质的提升以及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产生积极影响。
4. 柔性开放的沟通渠道。管理者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全员对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共识。招商银行拥有局域网NOTES,员工可以运用电子论坛等渠道自由地发表言论,这种开放式的柔性沟通加强了组织的执行力和决策力。
(五)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等的总和,能够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招商银行在十八年发展中创造了以“拼搏、创新、奉献”为核心,以“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招银精神”和“招银文化”。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行为、工作之中,成为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从精神层面推动了银行的快速稳健成长。
招商银行完全依靠其通过内部资源整合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在银行同业中脱颖而出。这种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力创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银”的战略定位,领先的业务创新以及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成功的以品牌营销为特色的市场营销,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柔性管理,以“因势而变”、“一三五理念”为代表的鲜明的企业文化等,还有其他组成因素,如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成熟的风险控制理念、“因势而变、因您而变”的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