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然何为圣、何为仙又是什么成就了圣、什么成就了仙
李白“诗仙”一称的来历
凡谈古诗,必称李白。我国古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26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才华横溢,诗风奇特,有飘逸如仙之意境。同代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溢美其为“谪仙”。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年。”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后世评诗家冠于李白的“仙”与“神”,均因其诗而得,遂使李白“诗仙”的雅号广为流传。
杜甫 “诗圣”的由来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Ⅱ 成就跟成果有什么区别
二者在含以、适复用范围和出制处上不同。
一、含义不同
成就:事业上的成绩,完成(某项事业)。
成果: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
二、适用范围不同
成就:多用于指再某项研究上获得了成就。
成果: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三、出处不同
成就:冰心 《庄鸿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成果:徐迟 《生命之树常绿》:“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连接不断地取得了一百多项。”
Ⅲ 何为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
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客体矛盾。主体在解决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及人类客体的矛盾过程中,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空间上看,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不同文明类型。从发展过程看,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状态的“自在期”后,进入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自为期”,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阶级社会的终结必将步入“自由期”。
其中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Ⅳ 总结报告 成果内容 研究方法有何特色
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或研究报告,也可以同时都写,也可以只写其中一个,只要能够表达出你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包括论文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又分为综合研究报告、科研报告、实验设计、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我搜索到了相关资料,你参考一下吧。 (一)论文 1.论文的主要特点 论文和研究报告相比最大区别在于研究报告突出的是研究的过程性,而论文着重体现研究的结论性和理论性。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作者通过自己研究所取得的大量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通过周密的推理,论证自己的结论和观点的正确性和实际价值。 2.论文的结构 ①题目 ②作者 ③内容摘要 ④绪论 ⑤本论 ⑥结论 ⑦参考文献 3.撰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总纲,它必须反映文章的中心。论文的题目要简明,易于理解并吸引读者。内容摘要是用简短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较长的论文其摘要能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选择是否继续读下去。如果论文并不长,此部分也可以省略。绪论是论文的引子,它向读者介绍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并提出观点,引出下文。本论是作者向读者展示自己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通过有效地组织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本论部分条理要清晰,逻辑推:理要严密。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专有名词术语要用的准确、适当。论文行文一般不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饰手法,不采用想当然的描述。结论是对前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结论观点要鲜明,要与前文相呼应。参考文献是指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章或作品。列出参考文献一方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核实和深入研究提供方便。中学生的论文列出参考文献也是研究过程的一个佐证。 (二)综合研究报告 综合研究报告适用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或手段的课题。 1.综合研究报告的特点 综合研究报告与论文相比在于它能很好地展示研究的过程,同时它又与科研报告和调查报告不同,它不像后者个性那样鲜明,所以它体现报告的综合性和一般性,其着重点在于介绍研究的过程。 2.综合研究报告的结构 ①题目 ②作者 ③课题的由来 ④课题的目的、意义 ⑤人员分工 ⑥方法、步骤 ⑦研究的过程 ⑧研究的结果 ⑨结论 ⑩对上级的意见或建议 ⑩体会 ⑩参考文献 3.撰写综合研究报告的注意事项 综合研究报告和论文相比其特点在于能全方位反映课题的要素,尤其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由于报告强调的是过程,所以过程和结果是此类报告的重点。 (三)科研报告 此类报告适用于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课题。 1.科研报告的特点 科研报告的个性比较鲜明,它主要适用于科学实验类的研究。它不仅体现了研究的过程性,更应体现其科学性和周密性。其着重点应体现在原理的科学性,过程的完整性、周密性,数据的准确性,结论正确性。 2.科研报告的结构 ①课题名称 ②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 ②课题的由来 ④课题的目的、意义 ⑤人员分工 ⑧方法、步骤 ⑦实验的原理及预期结果 ⑧实验的器材、物品 ⑨实验的过程 ⑩实验的结果 ⑥关于结果的讨论 ⑩结论 ⑩参考文献 3.撰写科研报告的注意事项 此类报告不仅强调研究的过程性,尤其强调科学性;报告中的数据必须全面准确、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反映实验的本来面貌,不能夸大和杜撰。 (四)调查报告 此类报告适用于用调查的方法研究的课题。 1.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不仅要反映调查的过程,还必须明确调查的要素(时间、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其着重点应反映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范围覆盖性和对象的代表性,突出表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调查者透彻的分析找出规律,使读者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Ⅳ 成果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Ⅵ 何为的主要成果
已出版的专著有:《戏曲音乐研究》(36万字),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戏曲音乐散论》(15万字),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简明戏曲音乐辞典》(32万字),199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谈戏曲唱腔的创作与发展》,195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的还有《怎样研究戏曲音乐》。
发表论文近百篇,共200多万字,其中《京剧打击乐的初步研究》等早在六七十年代就被中国北京大学作为教材使用。
Ⅶ 何为人生何为理想
人生各有不同,贫穷,富贵。生分卑微。高高在上。。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只要你努力,不自满不放弃不自卑给自己定个高点的目标,就会成功。人生就是追求。追求名利,地位,金钱 成功。学识 技能。永远不感到满足,它的快乐永远建立在不段的追足上。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人生短短几十年何不简单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善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少点欲望少点负担,学会感恩,珍惜拥有的一切,合理安排人生,打理人生,使人生更有意义。。。而生活就像爬楼梯,每步都要深思熟虑,十拿九稳,一但走错一步就会摔的满身是伤。为了生活人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就为了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一些。生活是热情的体验而不是不段的往身上增加欲望,人门长说知足长乐可有几个能做的 到呢??爱情,人的感情丰富多彩,唯独爱情最让人琢磨不透,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个彼此相爱的真的很难能携手走完一生的更难,缘是天定份是人为,人在没有真正遇到可以公度一生的之前,总在寻找那一半的出现,总在恋爱与失恋边缘中痛苦的挣扎,爱了就好好珍惜,不要随便牵手又随便的放手。不爱就不要许下承诺让人活在幻想与期望当中。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何为爱?何为情?多少人被爱所伤?又有多少人为爱所困?爱情真的让人无奈。。谢谢
Ⅷ 何为人类的进步
主要就是指人口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内)、文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的增加、战争和冲突矛盾的减少或缓和等。也可以用平均寿命、新生儿死亡率、人均粮食的拥有量、人均GDP等人口和经济学的指标来衡量。
Ⅸ 成果的形式是什么意思
成果的形式是指通过对某一领域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而获得的成果,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产品、形式类别不拘一格。课题成果是来自于团队实践思考的结果,具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能对某一领域的发展起到指导性和推动性的作用。
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书面式和产品式两大类。书面形式例如著作、论文、研究报告;产品形式例如可供参观的产品、已具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
(9)何为成果扩展阅读:
产品特色,是指产品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功能。它是与竞争者产品区别的有效方法,也是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企业可根据目标用户的需要来设计产品的特色。如丰田公司总是通过增加一些功能,以此提高价格,并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企业的营销者一定要了解用户对各种特色的感受,然后研究各种特色的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对各种特色的利润大小作到心中有数,并在营销管理活动中,优先增加那些利润多的特色,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竞争力的源泉。优良的质量对企业赢得信誉、树立形象、满足需要、占领市场和增加收益,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对质量的理解不仅包括产品本身质量,还包括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是一个全面质量的概念。
书面形式,是指以文字表现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订立合同的合同形式。合同书以及任何记载当事人要约、承诺和权利义务内容的文件,都是合同的书面形式的具体表现。
Ⅹ 何为成就感
何为成就感
终于搞定一件大衣,喜悦之余,拉着老公跑到一家川菜馆吃好好。馆子以年轻人居多,其中不乏多多的漂亮MM,比如我身后这个就是。正在懊恼为什么让老公坐在了和她对面的位置,发现老公忽然善解人意起来:“又想和我换位子啊?换吧。”虽然小小尴尬,但位子还是要换的,毕竟此行是为了饱口福,而非眼福嘛。我夸他,他很无所谓:“这个年纪,我只追求一种成就感,其他的,美女啊什么的,对我来说,都觉得没意思。”他的目光竟然真的没有火花。
成就感?这个词就象深渊一样没有尽头,而且对于男人来说,成就感总会让我想到愚公面前的山,夸父头顶的太阳,唐僧十万八千里的西天,想到诸如艰难险阻、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之类沉重的字眼,当然,最后要加上一个:苦尽甘来。在这一点上,大部分男人就象自虐狂一样,一定自己找个枷锁套上,这个枷锁一定要够沉重,这样才能在卸去枷锁的那刹那有更美好的感觉,甚至飘飘欲仙。
现实生活总在说男人的压力大于女人,其实这是一个角色定位的问题。男人习惯于把自己往这样的框框里放:糊口、养家、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再往后就是光宗耀祖了,所有的这些,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总是和那句“都是为了(你)这个家啊!”我觉得,那是挂羊头,卖狗肉兼一点羊肉。难道说,你们就没有一点点的私心杂念在里面?你们没有想过要别人满脸谄媚的看你,没有想过要鲜花掌声、美女金钱包围你?拉倒吧。
老公说我是女人,不懂。也许吧。反正我从来没有要求他作“十大杰出青年”,也没指望他给我什么荣华富贵。我觉得我此刻华服在身,美味在口,老公在手——这不是成就感是什么?女友说:晒了一下午太阳,看完了一个长篇,好有成就感啊;阿姨说,孩子终于考上大学了,我也有了成就感。女人的成就感,总是来得太物质或是太世俗化,这在男人眼里,仿佛稍微一掂脚尖就能够到的苹果,对此,他们会嗤之以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罢了,反正大家都在天上飞,你要和老鹰搏斗,你要你的地盘你作主,那就我看我的蓝天,我看我的白云,我听我的风声好了。傻鸟!
不少人竟开始津津乐道于自己钻了法律的某个漏洞,夸耀自己如何聪明地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就像案件中四个孩子的心态———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不被判死刑,这是“多么大的打折商品呀”,“走过路过不能错过呀”,所以“要做就做个大的”,这令我毛骨悚然。
精心构建法律是为了阻止罪恶,而法律要真正起作用恰恰不是靠其惩罚的特性,而是靠良法的长久运行,以期在人们内心中植入一种心理预期和稳定的“法感情”
———人们自觉的发现:违背了法律,就会滋生难以承担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使想要违法的人内心苦苦挣扎、不能安宁。而且这种法律上的罪恶感与自己道德上的罪恶感,紧紧勾联,不可分割。
相反,我们不可能希望一个没有基本道德感知的人萌生法律罪恶感。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治国”,这个案件是不是在暗示我们:在挣脱了“人治”的枷锁,法治、正义的口号愈喊愈烈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迷信法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法律记载着最底线的道德诉求,是维系社会基本安全的最后防线,然而,如果人人行走在底线边缘,人们没有更高层次的———道德上的良心感知和罪恶感,终会有一天,牺牲掉的决不仅仅是真善美,而是整个世界。在对道德敏感度日益减低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该赶紧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