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4到2015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5条简单
一、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该平台为创建“海上大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带动了国内海洋工程、船舶、机电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二、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创新超深层生物礁优质储层发育与成藏富集机理认识,形成超深层地震勘探、钻井及测试三项核心技术,在6500~7000米的深度发现了我国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气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研发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系列,开创了化学工程技术在超深井超稠油开发领域成功应用的先例,为塔里木盆地数十亿吨储量乃至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借鉴。
四、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2个医疗领域的重大专项共有11项成果获奖。这两个专项围绕人口健康和产业发展,几年来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研制出一大批新药品种,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
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建立了举国体制集成创新性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依托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针对防控各个阶段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全国多学科集成大协作攻关研究,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幅提升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❷ 2014年最新科技成果
从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店,到与《星球大战》中类似的全息通信,在接下来的2014年中,将有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和技术革新成为现实。
全息的交流方式
Leia显示系统有望使全息视频在2014年成为现实视频通信如今已经非常普及,Skype拥有3亿多用户,而2012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如今全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会经常进行“远程办公”。对于许多科幻迷来说,他们期待多年的一项新技术将很可能在接下来一年中成为现实。这种技术被称为“远程全息呈现”,可以将你的三维移动图像传送到任意一个目的地,让你仿佛身处不同的场合。来自英国的Musion公司利用的是“佩珀尔幻象”(Pepper’s Ghost),这是一种魔术表演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借由一面平坦的玻璃和特殊的光源技术,产生物体出现、消失或变形等幻觉。在一次音乐节上,Musion已经用数字技术复活了饶舌歌手吐派克·夏库克(Tupac Shakur)。不过,说到全3D全息通信,来自波兰的Leia公司的产品更加接近现实。该公司的“Leia Display XL”显示系统利用激光投射仪将图像投射到一团水蒸气云上,产生的三维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操控。近日,在IBM公司对3000名研究者的调查中,全息视频被普遍视为是将在明年出现的一项技术。
粪便细菌疗法
并非每个新兴的科学成就都是复杂、尖端的,也不是每项技术都适合拿来饭桌上进行讨论。粪便菌群移植(FMT),即将健康人的粪便细菌移入病人体内的过程,在1957年时就已经出现。不过,直到近十年来,粪便菌群移植才逐渐被视为一种简单、安全、低成本、低风险,而且可以用来替代高强度抗生素的疗法。
当给予病人广谱抗生素之后,病人肠道内的健康细菌也会遭受攻击,从而使肠道更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的感染,如可能会致命的艰难梭菌(学名:Clostridium difficile)。艰难梭菌的高毒性菌株早在2000年就已经出现,目前仅在英国,每年就有超过2000人死于这种细菌。粪便菌群移植可以快速、简单地恢复病人肠道内的菌群,对抗这种细菌的感染。据报道,有89%的病人都获得了快速、持久的治疗效果。
新的研究显示,粪便菌群移植不仅可以为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便秘和结肠溃疡等提供治疗,也可以为治疗逐渐增多的神经和自身免疫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等提供帮助。今年10月份,粪便菌群移植疗法已经推出了药片形式,这应该会相对容易接受一点。
E级方程式赛车
E级方程式赛车如果你觉得1级方程式大奖赛还不过瘾,那你可以关注将于明年举办的E级方程式赛车。在这项赛车比赛中,赛车手驾驶的是锂离子电池供能的电动汽车,在市中心的环形赛道进行比赛。据国际汽联的冠军赛车手称,这些赛车的驾驶体验与汉密尔顿、维泰尔等驾驶的燃油赛车一样美妙。尽管电动赛车的速度预计为155英里每小时,较1级方程式赛车慢,但这项赛事将以精彩的街头赛道和灯火辉煌的夜间比赛来吸引眼球。比赛中的停车方式也不一样,由于电池在20分钟后就能量耗尽,因此赛车手将不再更换轮胎,而是直接换另一部赛车。据悉,第一个赛季将于明年9月13日在北京举行,之后在里约热内卢、柏林和洛杉矶等城市的街道上也将举行这一赛事,而最后的决赛将于2015年6月27日在伦敦市中心进行。
更快捷的物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为网络购物的商品到达等待数天已经显得十分过时。从明年开始,类似亚马逊、eBay这样的行业巨头将努力加快送货的速度,实现当日到达,即使周末也不例外。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白佐斯提出了无人机送货的主意,据称在半小时之后就可以把商品送到你的门口。与此同时,他还在不断增加仓库的数量,并整顿合作伙伴的关系,让快递员们尽可能快地将商品送达。毫无疑问,物流的发展对传统的商店零售业将带来巨大的冲击。
维珍银河的太空飞行
维珍银河的太空飞行梦想尽管比原计划的2011年推迟了许多,但理查德·布兰森爵士从太空中挣钱的梦想正逐渐接近现实。今年4月份,维珍银河进行了一次试飞。这家属于维珍集团的公司在11月宣布,在“2014年的某个时候”将在新墨西哥州进行首次公开的飞行,届时NBC电视台将进行直播。
多功能的信用卡
据近日的一份调查称,有五分之一的美国消费者已经不再携带现金。从明年开始,他们或许也不再需要带着那么多的塑料卡片了。旧金山的Coin公司开发了一种与信用卡相同大小的产品,能集合多达8张借记卡、信用卡或礼品卡等的信息。消费者在支付的时候,可以像平时一样刷卡,然后按键选择其中所需要的服务。如果丢失了Coin卡怎么办?不用担心,这张卡片会与你的智能手机同步,当二者分开的时候,手机会收到一个提示。换句话说,当你离开家(或者商店、餐厅)的时候,不会把它落下。
上海的地下酒店
上海天马山的地下酒店在距离上海近50公里的天马山山脚下,有一处废弃的采石场,那里一座非凡的酒店正逐渐成形。由洲际酒店集团打造的这座五星级酒店的造价达到3.45亿英镑。酒店有两层位于一百米高的岩壁上方,有17层位于地平线以下,其中包括位于水下的两层。如果建设计划顺利的话,这家酒店将在2014年年底左右迎来首位宾客。
火星倒计时
要想完成近8700万公里的火星之旅,需要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在大概39周的时间里,你要面对宇宙辐射、小行星以及骨骼和肌肉的损耗等问题。不过,VASIMR可以改变这一切。VASIMR是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Variable Specific Impulse Magnetoplasma Rocket)的英文缩写。这种实验引擎将于2014年下半年或2015年初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测试。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将有望在三个月内到达火星。
简单来说,现在的化学燃料火箭尽管燃烧大量的燃料,但只能进行较短时间的加速,速度也相对较低。相比之下,VASIMR只需要少量的推进剂(等离子体),用无线电波加热到极高的温度(200万摄氏度),然后用磁场推动产生极高的速度。于是我们便得到了一个稳定、持续的加速度,而使用的燃料很少。
在理论上,目前的问题是用于加热等离子体的能源从何而来。在地球附近的短期飞行中,太阳能电池板足够提供能量,但要想去到火星,就要求一个大得多的能量来源。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建造一个既小又安全的核反应堆,来实现火星之旅的计划。
更加透明的购物
对有些人来说,这意味着工厂的工人是否遭受虐待;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有关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确定每天给小孩子吃的食物是用来自哪里的原料制成的。换句话说,在全球化时代,了解产品在那里制作或生长,以及输送到市场的途径,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引领这一消费习惯转变的是一个名为“Provenance”的新型搜索引擎。从巧克力棒到夹克、鞋子,再到厨师所用的刀,Provenance将告诉你这些产品是在哪里生产出来的,谁是生产商,以及产品的确切原料是什么。
尽管Provenance包含了许多来自农民、工人、手工艺者等的鲜活故事,但这家网站并非只有这些。从小商品生产者到大型的跨国企业,所有人都可以与网站合作,将全球商业网和供应链中的神秘之处揭开,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也将促使各个企业改善它们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❸ 14年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展
一、中国“鲨鱼”机器人能猎杀越南水下特工
今年,由中国天津大学自主开发的水下无人滑翔机“海燕”在南海北部水深超过1500米的海域通过了测试,创造了中国国产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航程最远、时间最长、工作深度最大等诸多纪录。 “海燕”有可能被中国海军改造为新一代水下战斗/巡逻机器人,“它能像鲨鱼一样在海中巡弋,护卫中国舰艇或设在南海的钻井平台”。
“海燕”属于水下无人滑翔机型AUV。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年中的南海测试中,“海燕”连续运行时间超过21天, 最大工作深度达到1094米,最大水下推进时速约6千米。“海燕”采用了最新的混合推进技术,融合了浮力驱动与螺旋浆推进技术。按照设计,“海燕”可持续不间断工作30天左右。它形似鱼雷,长1.8米,直径0.3米,重约70千克。
“海燕”可能是理想的作战平台,首先,未来中国军工企业可能大批量制造增大版“海燕”,这种水下机器人能搭载大型传感器,能探测到距离更远的蛙人、水雷和潜艇,中国在南海的反潜能力有望实现跃升。此外,它们甚至可能携带武器,执行水下护卫或攻击任务。
今年,中方指责越南向中越对峙海域派出“蛙人”,他们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干扰中国船只。未来武装版“海燕”的出现将使得越南“蛙人”的干扰战术彻底失效——中国水下战斗机器人将如同鲨鱼般在钻井平台四周巡逻,一旦察觉越南“蛙人”靠近,它们将自动展开攻击。
二、中国力压日本 制造世界最大水陆两用飞机
今年,中国研制并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水陆两用飞机——蛟龙600的大型机头全尺寸模型首次曝光,这是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的新代表作,据悉,该机家预计将于年底完成首飞,这也意味着,我国水轰-5水上飞机在研制40年之后终于后继有人,中国也将通过该机一举超越日本的US-2水上飞机,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飞机制造国。
据悉,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简称“蛟龙600”飞机)是为了满足我国森林灭火、水上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飞机采用了单船身、悬臂上单翼布局型式;选装四台WJ6发动机,采用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
三、“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全面启动
在5月21日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获悉,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生产工作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步”建设全面启动。
“第三步”建设,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系统建设。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说,在“第二步”走的时候,全球系统的建设就已着手进行,目前已在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信号体制、研发高性能星载原子钟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发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后,将适时加入卫星网络,抓紧开展技术在轨验证,加快推进系统全球组网建设。
未来的“北斗”系统可靠性更高,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到2倍。冉承其介绍说,“北斗”系统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服务性能指标稳中有升。下一步将稳步推进“北斗”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与美、俄、欧等卫星导航系统的对话交流,深化在兼容与互操作、监测评估、天基增强系统及应用领域的合作。据悉,2000多名来自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和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加了本届年会。
四、我国首个“太空摆渡车”今年将首飞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首个“太空摆渡车”今年将首飞,在未来的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在轨道转移、空间碎片清理等轨道服务,在新材料、新技术验证等空间试验领域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梁小虹介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远征一号上面级,今年首飞在即。上面级是一种由基础级运载器发射进入准地球轨道或地球轨道,能够进一步将有效载荷从准地球轨道或地球轨道送入预定工作轨道或预定空间位置的具有自主独立性的飞行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先后研制出多型固体推进剂上面级,共进行了10次飞行,全部取得圆满成功。但此前的上面级均为满足某种单一任务而研制,远征一号上面级则同时具备了多种特性,被火箭设计师称为真正意义的“太空摆渡车”。
梁小虹介绍说,“太空摆渡车”主要有四大特点: ——兼具运载器与航天器的技术特性,是在运载火箭或重复使用运载工具上面,增加的相对独立的一级或多级,可依靠自身动力携带航天器继续飞行。 ——可多次启动。运载火箭将其送入太空后,“太空摆渡车”能多次点火启动,满足不同发射任务的需求。 ——工作时间长。长于运载火箭的工作时间,可以达到数小时、数天乃至数十天。 ——可以先后把不同“乘客”送到不同目的地。
在太空,“太空摆渡车”接力火箭继续执行飞行任务,可通过飞行轨道的变化,将携带的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到工作地点。此外,此次研制的远征一号上面级首次采用了液体推进剂,在轨工作时间为6.5小时。“太空摆渡车”的问世,将大大增强我国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据了解,上面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截至目前,世界航天大国先后研发的上面级达数十种之多。
五、解放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建成
历时7年建成的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告诉你“能打仗、打胜仗”的秘密——
把现代战争真实地搬进计算机,构设一个符合中国军队特点和未来战争实际的虚拟战场,通过无限接近实战的兵棋推演,使我军获得未来战争的更大胜算——这就是兵棋推演的魅力所在。
信息化战争究竟怎么打,制胜机理在哪里?国防大学兵棋团队历时7年研发成功的兵棋系统,已经广泛运用于部队演训和院校教学,成为针对未来战争进行实战化练兵的重要抓手和实践平台,不断砥砺着各级指挥员向“能打仗、打胜仗”坚实迈进。
盛夏时节,华北某地。一场战略战役兵棋对抗演习拉开战幕,几十名兵棋系统人员各就各位,全神贯注进行系统控制和演习导调。
大屏幕上,陆海空联合作战,沉着迎击来犯之敌;计算机上,各要素实时显现,兵力调动紧张有序……轻触屏幕,战场一览无余;指尖游弋,指挥千军万马。数百名指挥员编组红蓝绿三方,依托网上共享态势图,搏杀在虚拟战场。
“支撑演习的,就是国防大学兵棋团队研发的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现场演习总导演、国防大学副校长王朝田向记者介绍,历时7年,我军建成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迄今该系统已先后参加了数十次演习,受到部队和院校的广泛欢迎。兵棋系统运用于演习实践,给全军战略战役训练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推动了军事指挥训练向实战化转变。
六、“蛟龙”号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试验任务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4至2015年试验性应用科考队在6月29日圆满完成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测试试验,标志着“蛟龙”号2014至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首阶段试验任务顺利结束。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是“蛟龙”号母船实现对潜水器实时定位的关键设备,系统通过接收潜水器每8秒发出一次的声学信号,从而判断出潜水器的位置、深度和与母船的距离。
据航次现场指挥部介绍,“向阳红09”船于6月28日凌晨到达位于南海的作业海区,并于6月29日下午完成全部试验内容。本阶段试验分别测试了安装在“向阳红09”船底部的进口和国产两套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其中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系统是首次应用在“蛟龙”号上的国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测试结果显示,两套超短基线定位系统能够满足“蛟龙”号深潜作业需要,信号跟踪稳定、可靠。
国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性能稳定,可以作为“蛟龙”号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备份,提高母船对潜水器的监控能力。 (来源:腾讯科技)
❹ 2014科技发展新成就
一、中国“鲨鱼”机器人能猎杀越南水下特工
二、中国力压日本 制造世界最大水陆两用飞机
三、“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全面启动
四、我国首个“太空摆渡车”今年将首飞
五、解放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建成
六、“蛟龙”号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试验任务
(只找到这么多不知道你要哪一方面的?)
❺ 2014年到2016年中国取得科学技术新成就有哪些
一、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将投入使用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一个“大窝凼”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高分卫星是“天眼”观地,射电望远镜是“巨眼”观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对科学家们来说,FAST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暗能量、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二、中国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2016年5月13日,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吨起重船在上海长兴岛基地交付,并在现场命名为“振华30号”。
这艘船以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近期在吊重试验中,该船成功起吊了高于最大吊重能力110%的船舶,显示其“实力强劲”。
该船的成功交付进一步巩固了振华重工在巨型起重船领域的地位,为我国打捞救助事业向深海延伸提供了装备支撑。
三、天河二号
“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2013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四次获得冠军。
2015年5月,“天河二号”上成功进行了3万亿粒子数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宇宙学N体数值模拟,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万年之后至今约137亿年的漫长演化进程。同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粒子数最多的N体数值模拟。
11月16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公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公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达拉斯发布,中国超算“天河二号”位列第四名。
四、中国首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五、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当选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位居榜首。
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打破了国际学术界从1997年以来只能传输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局限,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量子光学专家Wolfgang Tittel教授在同期《自然》杂志撰文评论:“该实验实现为理解和展示量子物理的一个最深远和最令人费解的预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可以作为未来量子网络的一个强大的基本单元。”该成果已被欧洲物理学会评为“2015年度物理学重大突破”。
❻ 为什么2014年科技成果数量下降
科技成果数量下降原因有很多
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对科技需求降低
❼ 2013到2015年取得的科技成就,罗列出来
2013年
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该型飞机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
2.我国研发的首台基于再生风能驱动的机器人“走”出第一步
2013年2月8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风能机器人“极地漫游者”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这是我国研发的首台基于再生风能驱动的机器人。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漫游者”机器人在南极开展基于风能发电驱动技术、复杂地面适应性的自平衡机构技术、基于视觉、激光与GPS融合的冰盖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实验研究,在国际尚属首次。
3.我国东北首个核电站正式进入并网调试阶段
2013年2月17日,中广核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标志着中广核红沿河核电站正式进入并网调试阶段。中广核红沿河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于2007年8月18日在辽宁大连瓦房店市红沿河镇正式开工建设,是我国东北首个核电站。
4.我国对竹子基因组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2013年2月24日,“毛竹基因组序列”在世界权威生物学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由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等机构科学家共同开展的“毛竹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圆满完成,标志我国对竹子基因组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5.中核集团研制的铀浓缩离心机在兰州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
2013年2月24日,中核集团表示,历经长期艰苦攻关,中核集团研制的铀浓缩离心机,最近在兰州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核燃料生产的自主化工业能力,完全掌握了离心法铀浓缩技术,对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等
2014年
【一】、中国研成首颗量子卫星关键部件 世界第一
12月12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学科发展战略院士论坛”上透露,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现已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在轨设计寿命为2年。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确定的五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旨在建立卫星与地面间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项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该项目启动于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国量子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潘建伟团队牵头实施。
专家们认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关键部件的成功研制,不仅是中国保密通信领域“杀手锏”技术研发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从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跨越,同时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重要创新,它有望将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备覆盖全球的能力。
话说这玩意有多先进,楼主也不是很了解,总之就一句话,“不明觉厉”啊,今儿高兴,中午来一杯!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曾评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中国或将先于欧洲和北美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建立首个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如今,中国距离这一预言的实现已越来越近……
二】、中国超强超短激光器实现1千万亿瓦输出
国际首次美军试验舰载激光武器(资料图)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在超强超短激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正在研制的10PW(千万亿瓦,拍瓦)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了1PW激光脉冲输出,这是国际上基于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关,验证了啁啾脉冲放大链(CPA)与光学参量啁啾脉冲终端放大器(OPCPA)相结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为10PW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总体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据介绍,拍瓦超强超短激光能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在激光加速、激光聚变、核医学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是国际激光科技竞争前沿之一,多个国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研究计划。
恩...话说这玩意简单点说可以在0.001秒内可能时间更短,就可以让击中的物体直接气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好厉害有木有...我们申明,这项科技绝对是民用不会应用到武器上(笑)。
【三】、中国临空飞行器试验成功 未来可近太空旅游
图为直径7米的360度双圆周裸眼3D穹幕。11月16日上午,在深圳会展中心三个机器人的劲歌热舞中,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拉开了帷幕。
刘若鹏博士介绍了“光启”从做超材料起步到云计算、大数据再到近太空开发的研究,目标其实就是改变未来人类的生存条件。刘若鹏说,近太空(临近空间)是指离地30公里—800公里这层空间,低于卫星轨道,高于战斗机飞行高度,气流温度都比较稳定,无论科研还是国防都十分重要,各国都去开发,还没有真正成功,但光启去年已经成功进行了临空飞行器试验。造价只有卫星的1/10,并打破了WiFi数据传输的壁垒;同时,他们还在推进近太空载人旅行项目。
【四】、中国攻克第四代核电核心技术 世界领先水平
图为主氦风机试验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HTR-PM)的核心装备——主氦风机试验样机,已于本月初在上海电气集团鼓风机厂通过业内专家评审和鉴定。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电磁轴承的大功率主氦风机,大量采用了创新技术,无论功率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已攻克世界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研发中的主要技术难关。在未来,这一主氦风机将被安装在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的华能石岛湾核电厂,该核电站将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五】、保密神器:中国开建全球最长量子通信干线
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
今年上半年中国开始建设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光纤量子通信干线——连接北京和上海,光纤距离达到2000公里。
❽ 2014年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生命科技领域: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❾ 2015年取得了那些科技成就
国内的可以参考科学技术进步奖。当然2015才开始,目前似乎还没有比较重大的专科学发现。
2015年国家科属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情况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美的空调《房间空气调节器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从空调器的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制冷系统三方面进行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取得了多项创新突破,并实现了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