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课程展示教学成果可以有哪些形式
课程抄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 3 种,即分科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的一种方式。
(2)核心课程,又称为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 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
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
力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起点,重视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组织课程内容。
⑵ 课改后的成果是怎样的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回导学生主动参与、答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些新变化, “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可以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防止和干预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确保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
⑶ 中学生劳动课程中的成果指的是什么
当你在课堂上嬉笑时,你是否想到老师在办公桌上正在写备课的情景;当你还版在因为哪位老师权“好欺负”而在扰乱课堂纪律,你是否想到老师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讲课,让课堂更有趣味,让你重燃喜好学习的火焰。老师正在为我们辛勤劳动着,正在为我们,留下他们“甜美”的汗水。可是,你真的尊重老师的劳动了吗?你有感受吗?你有让你辛勤的老师感到欣慰和自豪吗?
如果尊敬老师的劳动,首先表现在课堂上。纪律是课堂的保证,所以一定要保持好课堂纪律;还要认真听老师讲的内容,当听懂了的时候,要点头向老师示意;如果不懂要下课再问明白。当然,课堂不能是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也要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紧跟老师的步伐。让老师也有一种果实双丰收的喜悦之情。
⑷ 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怎么写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问题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评析同时也是笔者对案例所揭示问题的诠释与研究,是一个联系实际的提升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读。通过诠释,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结构形式: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1、变式结构: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过程--案例反思
3、案例--问题--分析
4、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写中,五个基本要素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细节与反思(评析)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就不能说是案例。
⑸ 古世仓的课程成果
博士研究生专业课“20世纪中国作家研究”;
硕士研究生基础课“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比较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史”等。 1、《老舍个性气质论》:《文学评论》1999年1期;《新华文摘》1999年4期;《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萃?文学评论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版;99’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老舍与二十世纪》,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2、《老舍与中国革命论纲》:《文学评论》2004年2期;《新华文摘》2004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5期。
3、《论老舍幽默的主客体统一性》:《文艺研究》2005年11期。
4、《中国现代小说“乡土”意蕴的流变与中国革命》:《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5期;《新华文摘》2004年2期辑目。
5、《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的特质管窥》:《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4期。
6、《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5期。
8、《拓展与沉寂:近十年的老舍研究述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3期。
9、《对近十年老舍研究的反思》:《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3年4期。
10、《开创“老舍世界”诠释与研究的新局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2期。
11、《沉实的探索:析第三次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文学评论》2003年4期。
12、《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5期。 1、《老舍与中国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
2、《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合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1、主持甘肃省555创新人才资助计划项目:“老舍幽默的主客体关系研究”(2004-2005);
2、主持兰州大学翠英计划项目:“老舍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研究”(2005-2009);
3、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01JB75011-44008):“老舍与中国革命”(2001-2005);
4、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2BZW051):“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2002-2006)。 1、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二等奖”(2005年);
2、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
3、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
4、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
5、甘肃省教育委员会“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0年)。 (一)博士研究生课程:
1、20世纪中国作家研究:专业课,2006年开始;
2、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专业课,2006年开始;
3、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现象研究:专业课,2006年开始。
(二)硕士研究生课程:
1、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2006年开始;
2、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基础课,2006年开始;
3、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专业课,2005年开始;
4、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专业课,2005年开始;
5、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现象研究:专业课,2005年开始。
(三)本科生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2005年开始;
2、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础课,2005年开始;
3、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研读:全校本科生通识课,2005年开始;
4、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2007年。
⑹ 实践活动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么
实践活动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画图、摄影、活动日记、活动记录、手抄报和展板等等多种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6)课程成果扩展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
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
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