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天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希望越来越强
㈡ 科技成果的取得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1、可以申报科技奖励
2、为很薄科技项目提供依据。
3、其它
㈢ 世界科技发展对你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从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需求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国家重视发展科技,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政策,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证了科技的持续进步。科学家们重视实践、勇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他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2、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学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与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1、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3、十六、十七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4、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和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5、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迅速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促动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现代科技技术发展证明:每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人类经济社会的长期持久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滞后,是导致资源和消费矛盾突出,带来经济危机,甚至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性危机又常常催生科技重大突破,科学技术是真正引领人类走出危机的根本因素。因此,从中学到的启示,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促发展:抓住机遇,努力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人类正在面临着一次科技方面的重大整体性突破,已经成为很多战略家的共识。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功在千秋。在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过程中,我国要提高紧迫性,充分发挥我国科技人员总量丰富、专业门类齐全等优势,紧抓当今发达国家在科研条件削弱、人才吸引力下降的战略机遇,以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充分吸纳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中长期工作围绕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努力诱发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突破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为中国未来百年兴盛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打基础:高度重视基础性、关键性、共性和战略性的科学技术研究。现代产业的基石是科学技术,且更加侧重于技术层面。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战略性的技术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唯有建立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战略性的技术支撑体系方能发展健壮的现代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如:重视形成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上述技术支撑体系。这也可为我国国际科技外交博弈提供坚实支撑。在各国普遍重视低碳经济的趋势下,高度重视新能源研究突破方向的战略选择。注重一些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如深层矿产开采技术将开采深度从几百米提高到4000多米,则可以大幅提升矿产资源可采量。
重改革: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坚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观念绝不动摇。长期以来,存在较为严重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太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机制不相适应有关。要密切关注先进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结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及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规律,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增职能:在科技主管部门设立服务技术司和产业技术司,并同时强化科技人才工作。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 75%,其中科技服务业占美国服务业的比例高达 72%,且发展速度超过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以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健康等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撑。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必要加强相关工作。设立服务技术司,加强科技服务业有关政策研究和协调,有利于发挥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世界第一的优势,做大做强我国科技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我国行业共性技术沉积减少,研发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一些行业跨越发展的瓶颈。而当前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和推进,更需要统筹协调产业技术研发工作。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需要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强技术支撑。这些都要求适时建立相应管理协调机构,有必要成立产业技术司,推进相关工作。在科技人才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更加需要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处工作,统筹协调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有利环境。
综上所述,我认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科技革命孕育和兴起的重要机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发挥科技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吸取学习了各种教训和启示后,并且加以改进和利用,我相信,中国会更加强大、富强。最终屹立在世界之巅,引领科技发展的步伐。
㈣ 宋元时期推动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启示
1,宋朝的局部统一,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议以及元的大一统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对和平的环境
2,宋元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加强,与少数民族交流频繁,促进了科技发展
4,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成就
5,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启示:发展科技需要和平环境,经济基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激发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努力以及继承传统科技成果的精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㈤ 从矛盾的观点谈谈人类在广泛使用科技成果方面的启示
这年头好像都没考过辨析题了吧 主观题都是分析材料 不过都是老套路 先搬出基本原理 再联系实际自行阐述
1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自始至终的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 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不过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多年来也对自然界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破坏
2矛盾亦有其特殊性 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看问题一定要抓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广泛使用科技成果方面 人类应看到其对生活的改善这一主要方面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不忘保护 关爱环境 努力造成矛盾的转化
基本原理还有一些 比如矛盾的统一性斗争性 相对性绝对性 具体题目具体分析
㈥ 从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我是一名文科生,就这个问题我简单地回答几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着重版体现在权四大发明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指南针传入欧洲,直接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火药传入欧洲,将那些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粹,使得以前的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造纸术的传入,使得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昂贵的羊皮纸,加快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传播;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更是加快了以书籍为介质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 总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的传入,在促进西方国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过度
㈦ 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的作用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㈧ 中国科技发展得到什么启示
1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社会转型与科技发展功能与结构方法是系统中一种最常见的方法。事物系统在外部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的基本特征是系统的功能。比如封建社会确立后,科技发展取得了光辉的成果。这是封建社会自身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封建社会的结构则主要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结构这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关系的空间表现则是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封建社会的滞后性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科技与封建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阶段时,它确立的一套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并保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早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却没有进化到新的社会形态;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以领先世界多年的成果积累,也没能够向近代科学转型,近代自然科学最终产生在曾经落后于中国多年的西欧。照说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早就有了向近代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了,然而在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好像并未能够同步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法则似乎失去了效力。这样一来,人们似乎不得不从生产力以外的因素中寻找原因。有从独裁专制的上层建筑体制着手进行分析的,有从儒家思想禁锢了社会意识形态进行阐述的,还有的则从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制度来寻求原因的。这些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揭示问题的实质做了定量的准备。但是,我们同时要看到,以上所说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封建教育科举是一种综合的相互调节的机制,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并不是单个的孤立因素。“经济结构虽然是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对它进行调节,为它提供条件,单靠经济结构本身并不能保持稳定。这三个子系统是互为因果的,总体上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我们把它称为社会结构调节原理”[1]。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在近代科学尤其是在现代科学产生后才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中的渗透性要素却无时不刻地发挥着它自身独特的功能。然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封建的社会结构进行相应的变革以便向更高一级的形式发展时,“旧的结构就不能允许功能发展”,封建的社会结构是不会允许科技发展脱离服务于它自身的目标的,并且最终又限制了科技的深入发展。“由于功能发展的促进,便在新的范围内建立起更高级的事物结构”[2],但是,这种结构性的社会形态转变并未出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因而科技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失去了明清以前那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这种循环下,于是出现了“生产力早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却不能演进到新的社会形态”[3],科技也已达到相当高程度的积累,最后也没有能够向近代科学转变,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科技功能双重滞后这种遗憾的历史结局,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缺陷和功能的不足造成的恶果。于是在自身科技功能发力受限而社会结构又长期停滞的情形下,只有等待外部的冲突因素来刺激其结构与功能,这样才能得到往前继续发展的动力,犹如鲶鱼效应所展示的那样。但是此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自身已经失去了进行社会结构调整以继续大步向前的勇气,反而是一味沉醉在虚幻的“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夜郎自大,脱离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而社会中的士子精英们仍然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来自我欺骗和麻痹。那么,这时就只有等待外部因素的介入,才能为结构的重构和功能的更新提供条件,但对于古老而又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这是个长期痛苦而又充满荆棘的漫漫历程。2封建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科技功能的互动机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运动和矛盾推动而发展的。当然马克思主义也不否认外部冲突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社会结构是生产关系的社会表现形式,包括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这三方面构成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大致面貌。而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中的渗透性因素,如果说生产力是社会的功能,那么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结构,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因而,科技功能的发展将会推动和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社会结构的这三个方面,从而揭示出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与科技功能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政治结构和科技功能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是封建君主独裁专制的政治体制,是一个以君主为首的金字塔式的结构。中国古代政治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君主专制政体的超稳定性。同时,这也是封建政治结构停滞的一个表现,即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向民主政体转变。春秋战国时君和士的关系是君臣关系的一个侧面,两者地位在某种范围内几乎是肩差而立。那时有许多诸侯求见士而不得,吃了闭门羹的故事。但是汉代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导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体化。自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后,儒家政治思想就走向了片面和单向化发展,而原来对君臣之间的双向要求逐渐被淡化了。在古代的封建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下,要发展出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另外,科技发展要求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主体,要求学术自由,对学术自由的任何限制只能是阻碍知识的传播,阻碍人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采取理性的行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在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下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学术自由的空间。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到了其后期更是一个具有浓重的道德意识色彩的国度,《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博士对此曾有过深刻的阐述。在一种政治和文化专制主义氛围中,统治阶层又实行愚民政策的情况下(八股取士就是明清政府愚民政策的典型表现),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康乾盛世”究竟能否算得上“盛世”,大可存疑。片帆不许下海,不可谓自信开放;文字成狱风行,不可谓言路畅通;一部字典、一部《四库全书》,不可谓文化昌明;只能训诂不敢言“大学”,不可谓思想活跃。以上的描述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明清以来专制主义极端强化的情况下当时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停滞的情况,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停滞性问题。可见,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治长期停滞,没有能够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并且缺乏相应的法治的精神,最终影响了科技发展所需求的有效的政治支持。2.2封建社会的经济人口结构与科技功能进步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中国在5000年的农耕自然经济历史中,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农业盛世,产生了农耕经济文化理论,涌现了许多技术发明。这些农耕经验和技术被我国历代的农书记载下来了,形成了一个文献系统,如北朝《齐民要术》、唐朝《耒耜经》、宋《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这些农书的内容,包含了官方生产管理和地方知识,并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思想和操作方法,表现了很高的文化意识。不过,这种农耕思想和技术之类的书籍最注重的往往是天象气候与农事耕作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发展天文学。这是中国农耕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二十四节气就是农民安排农事的依据。所以在农耕发展的同时,各代也非常重视历法的改进和编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却往往无法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出它们的最大作用,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先进耕作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它们在生产中应有的效用。又如,由于小农经济保守、内敛的惯性使然,明朝廷在停止远航活动后竟销毁了郑和航海的部分档案,而在中国曾经辉煌灿烂的天文观测成果也没有引起天文学的革命,因为天文、地理测量的成果在中国的统治者看来是关乎皇朝命脉的国宝和神圣的御用物,而非是处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经济自身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和家庭耕作生产发展的模式。封建家庭人力结构使封建社会拥有了优质而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家庭小农耕作形式又限制了技术分工的细化,也限制了作为生产力表现的生产工具的进步,同时也限制了生产工具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出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使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动力和条件严重不足,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不能发展出工业。中国封建家庭这种以人力增长来弥补工具技术不足的发展模式,使得社会生产和改良不是沿着劳动分工———生产工具的提高———生产力提高这样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发展,而是相反的,走增加劳动力———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生产总量这样一条依赖家庭内部劳动力人口的增长来扩大社会产生总量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加洛和莫阿夫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活在一种只可维持生存的低水平线,该水平线围绕一个常数波动,没有太大变化。人均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反而更大的增多了人口数量。技术的进步会带来暂时的收入增加,但是人口的增长将很快赶上来,结果生活的质量又再次降低。不仅在工业革命的诞生地欧洲是如此,在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根据经济学史家的研究,18世纪中国人的相对生活水平比公元元年时事实上还要低”[4]。2.3封建社会述而不作的意识形态结构与科技功能积累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人们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滞后性问题时,注意的最多的往往是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发展的现实制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古人有着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家)、“述而不作”(儒家)、“顿悟”(佛家)的心理和一种“尚意”和“至良知”(王阳明)的追求所造成的。比如教育体制决定知识精英阶层的面貌,在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体制下输出的是“内圣外王”的儒家式的治国人才。儒家理念奉行的是“温良恭俭让”。从本质上说,儒家文化是一种政治哲学文化,科学创新至多不过是他们的副业或闲暇之娱而已,而士人精英们打心底里是看不起从事“奇计淫巧”的科技工作者的。这就造成了科技发展中的理论创新主体的缺乏。“最大的一批发明家无疑来自平民、匠师和手工业者,他们不是官员,甚至连小官也不是,也不属于被半奴役的阶层”[5]。而在生产劳作实践中的技术发明者由于缺少理论知识的坚实基础,所掌握的技术始终无法上升为理论总结。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像《墨经》这类的科学书籍(该书对形式逻辑等有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在往后鲜有再现。“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所能起的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即当理论被群众掌握时,就可以转化为无穷的物质力量。而在古代中国,城乡是具有对抗性质的,同时中国古代掌握科技实践力量的主体和拥有科技理论往往又处于对立状态。科举教育制度下造成了实践主体和理论主体的脱节。在这样一种科技创新主体自身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状态下,科技进步过程中那种由自发向自觉发展的要求是很难实现的,科技发展分散状态很难整合。因此,社会意识结构中自身发展条件的缺陷造成了科技功能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一旦科举制度随着历史的推移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时,科举走向了尽头,人民的思想处于禁锢之中,而整个社会又已经丧失了励精图治的自我更新和挑战的勇气。那时知识精英阶层仍是以一种“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过时的儒家信条来麻痹自己,终至于闭关锁国而又夜郎自大,脱离了历史发展大趋势。而像徐光启这样一种将儒学和西方科技知识“会通”的学者则是大为罕见的。况且那已经不是在传统社会意识结构下产生的成果,因为此时的徐光启已经铱眅了西方的基督教,是在中西文化大交流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积极成果了。在封建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科技发展终究没有能够负担起普及科学,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社会的意识结构和社会心理终究没能从浓重的儒家文明的道德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上我们分别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影响与相互制约性。我们从中看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功能发展滞后正是由封建社会自身结构的长期裹足不前导致的。3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交融下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塑与科技功能的萌动当一个社会的结构停滞不前时(恰恰中国封建科技与经济论坛肖来付,苏振芳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社会又长期处于止步不前),这时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外部因素的介入,以改变这个社会的结构,或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这样才能为这个社会的科技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社会结构体制,而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的就是至今仍在继续着的中西文化大交流。各种文化的融合需要时间,时间意味着进化和进步。老祖宗自1840年与蛮夷会师于鸦片战争而颜面扫地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构同时也开始迈开了改变它往昔的面容的步伐:“中国民族,从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见敌手。现在它忽逢劲敌,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很无把握,所以急于把他自己既往的成绩,及他的敌人的既往成绩,比较一下”[7]。不过,结构与功能主义理论的一个缺陷是过于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却忽视了社会冲突的作用。鉴于此,冲突理论则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自身结构的长期稳定性,而这种结构又造成了科技(生产力)发展功能的不足,以至社会生产无法完成变革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结构)的任务,似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变革的规律失效了。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发展要求的结构更新在封建社会内部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就需要有外部因素的介入才行。“以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尔和米尔斯为代表的冲突学派把冲突看作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和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他们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冲突的存在并不都是坏事,他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8]。正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中外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大交流(第一次是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社会生产、生活相融合),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仍在继续之中。它使封建社会再也无法保持原封不动的结构,终于使她出现了种种松动和变化的迹象。于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将中西科技和文化融会贯通的“会通”思想,这就为科技生产功能的重新发展松了绑并开始解除其发展的束缚,社会结构与科技功能的循环互动开始得以再次萌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循环在西方外部因素强力介入的情况下得以重新开始正常运行。中西第二次的交流及由此所产生的震荡的强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的更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的封闭性系统在外部冲突条件介入的情况下,在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时,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开始了它迈向近代化的步伐,虽然它的起步比西方晚了许多。以李大钊和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博采众长、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西方传入中国的众多学说中,如: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等,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封建社会的结构得以彻底改变、旧貌换新颜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了。从此,社会结构得以重构,科技功能得以发挥,在解放后,社会结构与科技功能实现了良性互动,较之封建社会,国家取得了一系列的更加伟大辉煌的科技成就。“近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寻找救国道路,他们给自己贫弱的祖国写下的第一份诊断书是,中国受到列强凌辱的原因是兵不利、甲不坚、科学技术不如人。因此开列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药方。我们曾不止一次嘲笑他们是庸医:在一个腐朽的封建政权下怎能指望发展教育和科学!所以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经过数十年奋斗,用武装推翻封建政权,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
㈨ 请举例说明我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太多了,比如印刷术,人只有不断地探索发现,钻研,才能够有大的成就突破
㈩ 通过对古代科技成就的学习 获得了哪些启示
我是一名文科生,就这个问题我简单地回答几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着重体现在四大发明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指南针传入欧洲,直接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火传入欧洲,将那些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粹,使得以前的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造纸术的传入,使得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昂贵的羊皮纸,加快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传播;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更是加快了以书籍为介质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 总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的传入,在促进西方国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