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技术攻关成果

技术攻关成果

发布时间:2021-05-23 08:53:44

1. 技术方法攻关

(一)西藏地区

1.初步总结出一套更适合青藏高原的二维地震勘探方法

通过几年来对羌塘盆地不同地表、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技术试验和处理攻关试验,总结并初步形成了针对羌塘盆地的复杂表层和地下结构条件,以激发为中心的深井、适当药量、小道距、长排列和多尺度震源采集方法技术组合;以精细静校和地表一致性处理为前提、以提高信噪比为核心、以精细速度分析、高次方动校和自适应技术去噪为主要手段的处理方法技术组合(图3-17)。

试验证明,采样观测系统8382.5-17.5-35-17.5-8382.5(单线接收),道距35m,炮间距70m,最小炮检距17.5m,最大炮检距8382.5m,CMP 基本线元17.5m,覆盖次数120 次 ,接收道数480道,可以取得较好的采集资料。同时要注意避开强风期间放炮,井深以潜水面下3m为佳。覆盖次数的增加对取得好的资料十分重要。

2.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层物性柱,并分析了盆地主要物性界面

通过9000余件物性测试资料的统计分析,系统总结了羌塘、措勤等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地层、基底及火成岩体的密度、磁化率和电阻率等物性特征,建立了羌塘盆地和措勤盆地等主要地层物性柱状图;为分析盆地内主要密度界面、磁性界面及电性标志层等奠定了基础。

(二)松潘-阿坝地区

松潘-阿坝地区为高原地区,高寒缺氧,机械效率低,在该区钻探井深7000m的超深井,这在松潘-阿坝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都是首次。红参1井钻探除了要克服高海拔区一般超深井遇到的问题外,还要克服设备防冻保温问题、钻井液抗高温稳定性能问题以及松潘-阿坝地区三叠系构造形变强烈、地层产状变化快、局部地层直立、地层倒转、地层破碎等复杂地质条件等问题。该井于2004年8月6日开钻,至2006年12月6日钻达井深7012.8m 完钻,历时27个月,其间,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工艺技术方法,圆满完成了地质钻探任务。通过对红参1井钻探工艺技术方法的成效分析,认为在本区甚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深井、超深井钻探中,可采用以下钻探工艺技术方法:

钻机:电动钻机,并适当增强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循环系统的动力。冬季使用-20#柴油,防冻机油。

钻头:选用HJT547G、HJT617G两种型号钻头。

取心钻头:用川石生产的BC279型取心钻头。

井斜控制:为提高勘探效率,可采用垂直导向系统。

钻井液有抗高温稳定性能:适当时加入3%SMP、PMC,有效控制HTHP滤失量;泥浆在高温高压下失水量增加时向泥浆中大量加入液体的三磺材料。

图3-17 2006QT-1剖面局部与97-880a剖面局部对比

a—2006年新采集处理的QT06-1剖面局部

b—重新处理的97-880剖面局部

设备防冻措施:有供暖保温和伴热电缆缠绕等措施,并对主要设备建防沙棚封闭。

(三)柴达木盆地

首次将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构造探测,建立了微地震台阵网深层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

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勘探技术,主要是利用密集高频微地震台阵网记录到的天然的或诱发的地震事件的体波(横波或纵波)到时信息来反演得到研究区三维波速分布。地震波波速异常在空间上的分布往往对应于岩石成分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反之亦然。据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层析成像得到地震波波速异常的空间分布,并得到岩石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从而推断所有活动和不活动构造面的空间状态。这些结果在油田深层地质构造解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主要包括野外工作,数据处理,结构反演和地质解释4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野外工作,包括野外地震台站的选点、安装、搬迁、复查和数据采集等具体步骤。第二部分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地震事件选取、地震震相拾取、地震定位和求取震级等工作。第三部分速度结构反演,则包括利用已知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建立初始波速模型;对研究区进行网格划分;通过射线追踪得到地震波传播路径并据此进行正演计算;利用共轭梯度反演方法得到三维波速结构等具体步骤。第四部分地质解释,包括建立利用测井资料标定地质层组的原则以及利用波速梯度解释断层的原则;借助多种软件实现成果的平面、剖面以及三维表达;探索地质解释和成图的多软件最佳组合形式。

通过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游园沟地区、干柴沟-咸水泉地区的试验研究,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阵网深部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获得了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地貌复杂、人工地震难以实施的柴西狮子沟-游园沟地区、干柴沟-咸水泉地区的深部地质信息。

2. 韩雅玲的技术成果

脾切除后有了血栓服用什么药比较好

3. 近两年来,我国禽流感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有哪些这些成果对禽流感防控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近两年来,我国在禽流感科技攻关取得了大批成果,突出体现在禽流感的防治技术专上,包括疫属苗和诊断技术。我国自行研制出禽流感H5N2灭活疫苗、H5N1基因重组灭活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可分别用于鸡、水禽、肉禽的疫苗免疫接种,保证了各种不同禽类的免疫需要。禽流感H5N2灭活疫苗在2004年我国禽流感的阻击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近期我国已研制出禽流感重组新城疫活载体疫苗,已显示出开发和应用前景。我国已研制出一批诊断技术,包括RT-PCR技术、ELISA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等快速诊断技术,可以用于禽流感的临床诊断、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这些成果已经和将在目前和今后我国禽流感的防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技术攻关成果积累范文

给我的文字的时候,我才知道:对于你,我亦有着太多太多的不知道的事

5. 刘云旭的科研成果

1.汽车零件国产化重大技术攻关
1)轿车渗碳齿轮坯等温正火:渗碳齿轮是汽车的重零部件,在整个轿车国产化的价格比重很大。为解决一汽(捷达车)、二汽等企业渗碳齿轮传统正火工艺质量不合格、齿轮坯切削性不稳定、制品变形大等问题。刘云旭教授提出了等温正火新工艺的解决方案。而当时国内教科书、期刊均无此述语,企业专家们对此方案存有疑惑,但鉴于捷达轿车国产化的燃眉之急,决定由他主持研制一条等温正火生产线在一汽专用车厂试用,结果获得成功,为德国专家认可。此后,等温正火生产线在国内迅速普及推广。到目前,汽车齿轮不经等温正火不能使用,已经成为行业内共识,其研制的等温正火生产线,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2)高碳非调质钢汽车连杆:捷达轿车连杆采用高碳非调质钢制造,解决了锻后控制冷却的技术关键,具有节能、简化工艺、零件质量高等优点。他专门研究了这种钢控制冷却与显微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在Materials & Design(1998)和国内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果,不仅为连杆国产化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进一步扩大这类钢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2.节约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
针对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出现的能耗增长超过GDP增长这一难以使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他提出了零件节能热处理技术方案:
1)利用锻造余热空冷制造汽车前梁的研究。前梁是汽车中最重最大的锻件,原采用合金调质钢,经淬火、高温回火处理,每吨前梁热处理加热耗电达600KMh。
为节省这一能耗,他设计了一种低碳低合金空冷贝氏体钢,锻后无需热处理,经台架试验,寿命达到调质钢件技术要求,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2)汽车渗碳齿轮坯利用锻(轧)余热等温正火新工艺。利用齿轮坯锻(轧)成形后的余热,精确控制冷却,使齿轮坯无需再正火,每吨锻件节电400KM·h,并改善齿轮的切削加工性和减少齿轮最终的变形。产品经厂家使用证明质量良好。有关研究成果已在美国Minerals, Metals& Materials society 会议论文集(1999)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也发表了多篇论蓍。
3.节约重要资源的新材料研发
为节约我国紧缺的金属铬资源,刘云旭教授设计研发了低铬耐磨材料。
1)研发了低铬耐磨球(国内需求量100万吨)。他与吉林铁合金合作,用低铬(<2%)代替高铬耐磨球,其硬度、抗冲击性都达到高铬球的技术要求,同时降低了成本。
2)设计研发了消耗较大的无铬耐磨白口铸铁产品,经工厂生产性试验表明,新材料的性能与含铬15%、钼3%的铸铁比相当,而生产成本可降低50%,极具竞争力。该产品全国年消耗超亿元。
4.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的研究
刘云旭教授对纳米技术应用于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他与四平市高斯达纳米制造设备公司合作,为纳米技术应用进行设计和试验研究,为企业申请到国家东北老工业斟地改造项目基金1.2亿元。
2)他与四平换热器企业合作,研发了抗积垢(水、油垢)表面纳米技术,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提高了换热效率,进而市场竞争力增强。
3)他对常规武器表面纳米技术处理进行了研究,显著提高耐磨性、耐蚀性、耐热性,现样品已交总后勤部检测中。
5.中药材超微细化先进制造技术
刘云旭教授从中药材先进制造技术理念和中药转斟因治病机制出发,提出了中药材超微细化增高疗效的低温加工方法,编写了“中药超微细化先进制造技术”和“中药治医机理探讨”两篇文章。
1)他与吉林农大药材学院、长春中医学院等单位合作,进行了“中药超微细粉颗粒加工设备,制剂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成果。
2)他与敦化力元药业公司合作,开展“瓜霜退热灵胶囊的二次开发”的研究,对名贵中药超微细化加工后大幅度提高混合成药疗效进行了研究。
6.刘云旭教授对抗灾害能力、确保安全的增强材料及装置进行了研发:
1)他目前正在研发抗地震用钢。他从“小震完好”,“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目标出发。研究了抗地震钢筋。初步研发具有高强度同时具有高延、塑性的抗地震用钢,通过试验得到高于目前广泛使用3级钢筋强度一倍的效果。
2)他对煤矿“双通”,“网预报”安全系统进行研发。提出了“煤矿双通,两预报安全系统研发建议。
在刘云旭教授无私的奉献和热情指导下,一大批中青教师成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刘云旭教授的教育思想、科研理念和忘我的工作,深深感染着他的一代又一代学生。

6. 于国权的科研成果

2006-2008年间,于国权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工作,领导和参与了12项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项目:
1、2006年领导和组织“水稻条纹叶枯病干扰病毒基因疫苗”生物农药新产品、技术的研制。为国内首创,列入省科技厅农业高技术研究项目计划,2009年通过扬州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和项目验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2006年领导和参与“98%吡虫啉原药”、“95%异恶草松原药”、“98%毒死蜱原药”、“98%氟磺胺草醚原药”新工艺技术的研发,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分别达到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
3、2007年领导和参与的“年产1200吨环保型高含量氟磺胺草醚原药”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4、2008年领导和参与的“98%吡虫啉原药及制剂”开发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领导和参与的“稻瘟酰胺、丁醚脲、烯草酮、烟嘧磺隆原药、40%异恶草松水乳剂、16%氟·毒乳油”等6个新产品、新工艺技术的研发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分别达到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
通过新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攻关新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及清洁生产水平。通过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优质发展。2008年实现销售6.4亿元,利税7861万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9.92%和88.74%。

7. 技术方法攻关新进展

战略选区项目,通过对深水海域、西部复杂山地地区、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火山岩覆盖区等几类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地区开展地震、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联合攻关,以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攻关试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直接推动取得了一批油气重大发现和重要地质成果。技术方法攻关取得的新进展,对于解决许多长期困扰我国油气调查和勘探的技术方法问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适应不同地区有针对性的地球物理勘探配套技术,整体提高我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水平,促进油气勘探开发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域深水长电缆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针对南海北部深水崎岖海底的地震攻关,首次采用电缆长度5000~6500m以上的长电缆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在资料处理上,创新应用了分频去噪及波动方程压制崎岖海底多次波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消除崎岖海底影响技术、移动平均消除崎岖海底影响的时深转换方法,使地震资料的浅、中层信噪比大幅提高,深层信号能量也有较明显增强。

通过长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与集成创新处理技术的紧密结合,地震资料处理效果的品质显著提高,所获得的高品质地震勘探成果,为我国在南海北部深水海域取得重大天然气勘探突破,提供了技术保障。

2.复杂地区宽线地震勘探组合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针对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的特殊地质地理条件,采用“2炮2线”宽线观测系统及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单深井高速层激发等新技术,剖面品质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处理攻关中采用三维资料处理方法,在做好静校正的前提下进行扩大面元处理,最终合成一条剖面,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宽线地震处理技术。

在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攻关中,采用“宽线+弯线”观测系统,提高覆盖次数,压制侧面干扰及其他噪声,增强深层弱反射信号,提高资料品质;资料处理中根据地下反射面元及覆盖次数分布,优选了伪三维处理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通过攻关,地震剖面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反射波波组特征好,同相轴连续性明显提高,易于对比追踪,主要目的层接触关系清晰,获得了古生界内幕的有效反射信息,能用来进行精细解释,为在整个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展开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高原地震调查技术在羌塘盆地取得了明显效果

高原地震调查攻关中,在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围绕着确保野外采集施工质量、提高覆盖次数来提高资料信噪比:通过检波器面积组合、增加检波器个数来压制随机干扰;采取加密表层结构调查点,根据潜水面变化选择井深;增加叠加次数,确保叠加效果;减小炮点距离,增加有效覆盖次数;采用可变线元观测系统,以利于获得较多的地质信息;用仪器监视外界噪声,采取深埋检波器减少干扰等一系列技术来保证采集质量。

处理工作中通过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解决短波长的剩余静校正量;选用不同处理系统的最佳去噪手段组合应用,有效提高叠前数据信噪比;利用了地表一致性和提高分辨率的处理技术,保证了剖面信噪比的提高。

所获得的地震攻关成果表明,地震剖面浅、中层反射波组较为齐全,且主要反射波组连续性较好,易于识别和追踪,深层反射有所改善,反映的构造特征较为明显、可靠,基本达到了解基底起伏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地质任务。

4.高精度重磁、三维电法(MT)勘探取得重要进展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花土沟-狮子沟地区实施的高精度重磁、三维电法(MT)勘探,是我国第一次在油气勘探复杂区取得显著效果的重、磁、电三维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项目。

通过在微机群上开发出三维MT反演并行算法软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实际MT资料的三维处理与反演。实现了与地震资料同一平台解释,提高了综合解释能力和效果。

该项技术具有精度高、信号均匀,能有效抑制噪声和减少静态位移影响,消除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的闭合差等优势。有利于开展进行重、磁、电资料的约束反演及综合解释,能够得到较为真实反映地质现象的剖面和三维成果,补充深层地震勘探资料的不足。

5.火成岩覆盖区、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取得新进展

大杨树盆地是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典型的火山岩覆盖型盆地,在本地区利用地震资料建立初始解释模型,以此为约束进行重力和磁力资料的物性反演,利用EMAP的反演结果确定基底的起伏深度;用已知的钻井资料做验证,以及地质露头的对应分析,可以较好地确定基底的起伏深度。与密度解释模型相结合,较准确地推断出基底的起伏深度以及基底的岩性分布。

针对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开展电法(MT)勘探工作,采用了高精度MT采集技术、长时间观测等9项采集关键技术。通过开展MT资料处理攻关,确定出适用于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利用有效视电阻率处理、综合信息二维反演成像系统为依托的二维连续介质反演、最优化信息异常分层技术和电阻率界面成像”的资料处理方法。

结合区域地质、地震、钻井等资料,按电法剖面的地质解释方法,较可靠地解释出构造分区、断裂、地层展布以及局部异常体等地质构造,成果可信度高。

6.首次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油气资源调查

战略选区项目,首次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构造探测,开展了狮子沟-游园沟、干柴沟-咸水泉等复杂地形区的试验,初步建立了微地震台阵网深层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为进行本地区深层地质结构解释提供了新的手段。

7.首次成功实施高原地区超深井钻探

战略选区项目,在松潘-阿坝地区实施的红参1井钻探,在钻机配置、钻头选型、钻井液抗高温稳定性、井斜控制以及设备防冻等方面,运用了多种有效的工程工艺技术方法,在海拔3500m的高原成功地打出了一口井身质量较高、井深达7012.8m的超深井,并取全取准了各项地质资料。

红参1井的成功钻探为今后在高原和复杂地质条件地区开展深井、超深井的钻探积累了宝贵的钻探工程技术。

8. 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及应用效果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簰洲地区地表条件较复杂,水系发育,大小湖泊众多、鱼池密布、沟渠纵横,分布有长江和东荆河等河流(图3-30)。东荆河及长江将工区分割成多块,块与块之间无桥梁相通,仅靠两个汽车渡口通行,南北通行条件较差。工区内村庄集镇密布、人口众多。此外,长江、东荆河及其内堤等大堤禁炮区的分布范围广。

图3-30 2007年簰洲二维工区地表示意图

工区内地表激发岩性主要为黏土、流沙及淤泥,激发和接收条件差,能量衰减快,造成地震记录上的强面波干扰及低频谐振等。

该区自上而下分布有从T2-Z的反射层,各层地层产状相对平缓,其中TT2目的层高点埋深在1600m左右,TD目的层高点埋深在3400m左右,TS目的层高点埋深在3400m左右,

目的层高点埋深在7000m左右。

(一)施工难点与对策

(1)工区主要目的层埋藏深、深层地震信号能量弱、资料信噪比较低

有针对性的采取如下对策:

a.采用较大的排列长度接收(由以往的2950m增加到7180m),提高覆盖次数(由以往的30次提高到90次),选择区内最好的激发岩性(黏土)激发,采用较多的检波器串组合接收,特别是增加检波器的串联个数(由以往的9串2并改为现在的18串2并),增强组合效应,提高检波器串的灵敏度。

b.结合工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做了大量的试验工作(66炮),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取了采集参数。施工中根据激发岩性和地震资料的变化加强生产中的试验。

c.采用黏土层井炮激发和因地制宜的可控震源施工参数,确保了激发能量和频率,保证了地震资料品质。采用标准化的施工现场,确保各工序的施工质量。

(2)工区内涉及的湖泊众多,鱼池密布、集镇等障碍物众多,测线穿鱼塘、湖泊长度为38.7km、484个炮点,炮点布设难,激发药量受到限制

采用的对策为:逐点踏勘,选取最佳激发点和激发药量。湖泊水域采用水上钻井、水下井炮激发、水下检波器接收。鱼池区不减药量,确保激发能量,累计全区16~24kg药量占生产井炮83%。

(3)大药量激发带来一系列工农问题,工区内分布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精养鱼池、网箱,且大都是甲鱼、珍珠、蟹苗,工农赔偿费用高

采用的对策:增加赔偿额度,对炸死的鱼、虾、蟹苗采用市场价位3~10倍以上的高价进行回购。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深入宣传石油勘探对国计民生的意义,以获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4)区内地表是由厚薄不均的淤泥、流沙、黏土组成,且埋深不稳定,导致资料横向差异大

采用的对策是:

a.通过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微测井、岩性录井调查)尽可能选择黏土层激发。

b.采用动态井深岩性识别控制技术,尽可能选择区内最好的激发岩性(粘土)激发,钻井岩性统计显示全区73.3%的井炮可以保障在黏土层激发(图3-31)。

图3-31 全区激发岩性分布图

(5)设计的17条测线全部穿长江、东荆河、通顺河等,堤防禁炮区长度为93km,占炮线总长度的20%,加上长江水面宽度约2km(图3-32),造成浅层资料缺失

图3-32 长江禁炮区示意图

采用的对策:

a.采用SM26可控震源在禁炮区进行激发,最大限度压缩地震剖面缺口(一般可控制在0.9s以内)(图3-33)。

图3-33 采用震源(上)与不采用震源(下)剖面缺口对比

b.选择较重的可控震源施工参数(驱动幅度70%~75%,震动次数12次,扫描长度22s),确保可控震源的激发能量(图3-34)。

c.迎水面200~500m全部采用可控震源取代聚能弹施工,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剖面(图3-35)。

d.灵活设计观测系统,对于工区地表障碍物密集的地段,一方面采用非纵观测方式,最大限度的避开障碍物(图3-36);另一方面采用灵活变观施工,以满足覆盖次数的需要(图3-37)。

图3-34 SM26可控震源激发原始单炮(左)和30~60Hz分频扫描显示(右)

图3-35 聚能弹激发(左)和SM26可控震源激发(右)剖面对比

图3-36 PZ-06-203.25线东荆河大堤段非纵观测示意图

图3-37 测线过长江段变观观测系统

(6)可控震源施工效率低,每小时只能震5个点,同时可控震源施工碾压农作物面积大,工农纠纷严重,将严重制约施工进度

采用对策如下:合理安排可控震源的施工顺序,采用震源大搬迁来赢得施工时间,从时间上要效率;提前与地方政府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赢取宝贵的施工时间。

(7)水域面积大,水上作业效率低,安全系数小

采取的对策是:针对水域作业,制定水上作业流程,组建水上作业专班(图3-38),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水上作业时队领导和HSE监督员在现场负责水上作业的指挥、检查、监督以及应急处理。

(8)大面积湖沼区,如五湖沼泽地带、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严重制约施工进度。

采用的对策是:采用水检埋置,提前摆放排列,保障不由于排列耽误施工进度;采用船拖设备代替肩挑进行搬迁,减小劳动强度。

(9)簰洲湾民垸堤是国家重点防洪堤段

采用的对策是:聘请专业人员对簰洲湾内所有炮井进行回填;实测所有的炮点到大堤的距离,利用AutoCAD作图软件,绘制出炮点与大堤禁炮区的相对位置,确保设计井炮在禁炮区之外。

图3-38 水上作业专班施工现场(左图为钻井专班、右图为放线专班)

(二)科学确定施工参数

根据地质任务、技术及基本采集参数要求,结合工区以往勘探经验、复杂水网地表条件、地震地质条件,采用如下施工参数系统:

(1)接收参数

检波器型号:SN4-10;检波器组合:18串2并;组合形式:矩形面积组内距:Δx=2m,Δy=4m组合基距:12m×12m;组合基距:12m×12m;组内距:2m×4m;组内高程差:≤1m。

(2)地震仪器参数

仪器型号:408UL数字地震仪;录制频率:0~200Hz;前放增益:12dB;记录格式:SEG-D;记录长度:8s;采样率:1ms。

(3)井炮激发参数

激发方式:2~4井;井深:根据钻井岩性选取黏土埋深一般为8m/12m;药量:16~24kg;药型:中密。

(4)可控震源参数

震源型号:SM26;组合台数:3台;驱动幅度:≥70%;组合基距:10m;震动次数:8~12次;扫描长度:22s;扫描频率:8~72 Hz;扫描方式:线性升频。

(5)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360道中间对称放炮,排列7180-20-40-20-7180;覆盖次数:90次;炮点距:80m。

此外,在观测系统设计过程中,合理设计变观,确保覆盖次数,避免主要目的层出现反射盲区,测线穿越长江炮检点无法正常布设时,施工中采用延长排列,增加道数进行不对称接收,以弥补深层的覆盖次数;此外,针对东荆河大堤禁炮区的限制,无法进行炮点布设,施工中采用了非纵观测系统进行接收,即有效避开了东荆河大堤禁炮区的影响,又为炮点的选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而保障了接收质量,非纵观测系统如图3-39所示:

图3-39 排列线接收方式7180-20-40-20-7180

(三)攻关效果及建议

1.地震采集攻关效果

簰洲地区地震攻关采集完成生产测线17条(图3-40),生产7367炮,炮线长517.08km,满覆盖剖面长度为424.62km,资料长度为611.48km(其中井炮6190炮、震源点1177个),此外,完成高密度采集试验线12.72km(满60次覆盖),计233炮(震源53炮,井炮180炮)。获生产记录7367张,井炮记录按照三级评价,震源记录按照二级评价:井炮6190炮,其中一级记录3887张,一级品率62.79%,二级记录2302张,合格率99.99%;震源1177炮,其中合格1174张,震源合格率99.75%;全区合格率99.96%。满覆盖段覆盖次数大于76次,全区总空炮率0;低测资料合格率100%;测量成果合格率100%;现场处理剖面合格率100%。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合同及设计要求。

对原始记录和初叠剖面进行了分析,原始记录总的表现为能量强、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反射层次比较丰富,初叠剖面基本能够反映本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能够较好的完成地质任务。所获得的地震剖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要目的层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清楚,动力学特征明显;断点清楚,簰南断层、地层南北倾清楚;与以往资料相比,信噪比、分辨率有较大提高(图3-41)。

图3-40 2007年度簰洲地区二维地震攻关测线位置图

图3-41 新测线(下)与老测线(上)对比

通过簰深1井钻探钻遇地层层序正常,与地质预测基本吻合,表明通过地震攻关能为勘探提供高品质地震,为下一步钻探目标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2.地震采集建议

在存在大片禁炮区的平原水网地区,对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对于比较宽的过江段,应优化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尽量采用大排列,高覆盖次数施工;同时,应尽可能的精选激发点并选择合适激发能量,压制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

阅读全文

与技术攻关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