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na合成的原料到底是什么
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五碳糖),一分子碱基合成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然后很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DNA。
B. 我提取DNA总是在异丙醇沉淀时候沉淀出果冻状的大块是怎么回事,我用的是CTAB提取法。
一般氯仿异戊醇都是室温就可以了,你提取的什么组织呢?
C. DNA合成的问题
dNTP和dNMP的区别在与dNTP比dNMP多一个磷酸基团,在这个磷酸基团里存在知高能磷酸键,当其发上水解后放出能量,同时dNTP水解成dNMP和磷道酸集团。这样dNMP用于合成DNA,同时又能提供合成DNA所需的能量。
D. dna合成过程示意图
(1)转录的模板是[②]DNA中的一条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链的相应段碱基顺序是AGAAAG.
(2)翻译进行的场所是[①]核糖体,模板是③mRNA.
(3)翻译过程所需的基本条件除了图示中显示出来的模板、原料、④tRNA外,还需要酶和能量.
故答案为:
(1)AGAAAG
(2)[①]核糖体 ③mRNA
(3)tRNA 酶 能量
E. DNA的组成成分
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
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
1953 年美国的沃森(James Dewey Watson)、英国的克里克与威尔金斯描述了 DNA 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糖 -磷酸链在螺旋形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
(5)DNA成果冻扩展阅读:
DNA分子结构: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碱基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DNA有环形DNA和链状DNA之分。
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
40年代后期,查伽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
基因有两个特点:
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
绝大多数产生疾病,在特定的环境下有的会发生遗传,也称遗传病。在正常的条件下,生命会在遗传的基础上发生变异,这些变异是正常的变异。
F. 转基因的果冻是怎样做的
不是什么都能转基因。转基因只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可以。果冻只能是里面的果肉是转基因果树长出来的吧!
G. DNA人工合成原理
基因是由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的核酸组成的功能单位,它携有特定的遗传信息,在染色体上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基因的基本单位为核苷酸,每个核苷酸包含三种成分:碱基、戊糖和磷酸。DNA的单体单位为脱氧核苷酸,其中戊糖是D-2-脱氧核糖。四种碱基分别为腺嘌呤(A) 、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在核苷酸中两类杂环化合物嘧啶和嘧呤具有很明显的芳香族特性。嘌呤本身可以认为是嘧啶的1种衍生物,它是1个嘧啶环和咪唑环耦合在一起组成的。在大多数细胞中,碱基只有少数呈游离或不结合形式存在,而且它们通常是酶水解核苷酸的产物。游离嘧啶和嘌呤碱基在水中是相对难溶解的,是弱碱性化合物,随pH不同能以两种或多种互变异构的形式存在。嘧呤碱基的第九氮原子或嘧啶碱基的第一氮原子与戊糖的第一碳原子形成β-N糖苷酸通称核苷。核苷按所含糖的不同分为:D-核糖核苷类和2-脱氧-D-核糖核苷类。在大多数细胞中只有微量的游离核苷存在。核苷比相应的碱基易溶于水,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与碱基类似的互变异构,N-糖苷键对酸不稳定。核苷的磷酸酯称核苷酸。核糖有3个游离羟基,所以核糖核苷酸有 2′、3′和5′核苷酸。脱氧核糖只有2个羟基可以酯化,故脱氧核糖核苷酸只有3′和5′核苷酸。核酸分子是由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
DNA的化学合成研究始于50年代。1952年阐明核酸大分子是由许多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链键连接起来的这个基本结构以后,化学家们便立即开始尝试核酸的人工合成。英国剑桥大学Todd实验室于1958年首先合成了具有3′→5′磷酸二酯键结构的TpT和pTpT,此后,Khorana等人对基因的人工合成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不仅创建了基因合成的磷酸二酯法,而且发展了一系列有关核苷酸的糖上羟基、碱基的氨基和磷酸基的保护基及缩合剂和合成产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到目前为此,使用的DNA合成方法有磷酸三酯法、亚磷酸酯法及亚磷酸酰胺法。此后又发展了固相化技 术,实现了DNA合成的自动化。
由于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特定顺序的核酸合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2年Khorana 等人合成了相当于酵母内丙氨酸tRNA结构基因的DNA双链,1979年完成了包括启动和调节顺序在内的共有207个碱基对的大肠杆菌酪氨酸校正tRNA 基因。一系列蛋白和多基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α-和β-干扰素、胸腺素和脑啡肽等相继合成并得到表达。我国科学工作者于1981年完成了酵母丙氨酸 tRNA的全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RNA分子。DNA的人工合成正在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等许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DNA合成的含义是将核苷酸单体按3′、5′磷酸二酯键连接,使其具有天然的DNA分子的全部生物学活性和特定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是一个多官能团的化合物,在连接反应中除了特定的基团会发生反应外,其它如核糖和磷酸羟基、碱基上的氨基等基团也会参加反应产生错接等,从而真正需要的产物的产率降低并且影响产物的分离纯化。因此,在DNA的化学合成中总是将暂时不需要的基团保护起来,并且在下一轮缩合反应之前将这些保护基有选择地除去,这样不断迅速形成专一的3′→5′磷酸二酯键的特定核酸苷排列。
固相亚磷酸酰胺法是目前绝大部分DNA自动合成仪所使用的方法,合成的原理及步骤:首先将欲合成的寡核苷酸链3′末端核苷(N1) 以其3′OH通过1个长的烷基臂与固相载体(不溶性的高分子物质,常用的有硅胶S、交联的聚苯乙烯、特殊孔径的多孔玻璃珠等)耦联、N1的5′OH以二甲氧基三苯甲基(DMTr)保护。然后从N1开始逐步地接长寡核苷酸酸链。1个合成循环包括4步。第一步为去保护(deprotection)以苯磺酸(或三氯醋酸)处理带有保护基的核苷,去除5′末端的DMTr,暴露出5′OH,经洗涤后进行下步反应。第二步为耦联反应(coupling) ;加入经四唑作用(激活)的核苷N2,使之与核苷N1上的5′OH起耦联反应,乙腈洗涤。第三步为加帽反应(capping);加入醋酐及二甲基氨基吡啶,使未参加反应的寡核苷酸链(2%以下)乙酰下,乙酰化的链不参加下一步反应,如此有利于纯化所需全长的DNA片段。第四步为氧化反应 (oxidation);加入经四唑作用(激活)的核苷N2,使之与核苷N1上的5′OH起耦联反应,乙腈洗涤。第三步为加帽反应(capping);加入醋酐及二甲基氨基吡啶,使未参加反应的寡核苷酸链(2%以下)乙酰化,乙酰化的链不参加下一步反应,如此有利于纯化所需全长的DNA片段。第四步为氧化反应(oxidation),加入碘,使三价的亚磷酸转变为更稳定的五价磷酸。上述循环完成之后进行第二个合成循环。每经历一轮循环,接长1个核苷酸。接长的链始终被固定在不溶的固相载体上,过量的未反应物或分解物则通过过滤或洗涤除去。当整个链达到预定的长度后,从固相载体上切下,脱去保护基(氨解),并经过分离纯化得到所需要析最后产物。
H. DNA合成是什么
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原核细胞的拟核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极少数为RNA. a. DNA是由脱氧核苷酸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体。 b. DNA的单体称为脱氧核苷酸,每一种脱氧核苷酸由三个部分所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DNA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的。 c. DNA的含氮碱基又可分为四类:鸟嘌呤(Guanine)、胸腺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 d. DNA的四种含氮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即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在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物种间则有差异。 e. DNA的四种含氮碱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规律性,每一种生物体DNA中 A(腺嘌呤脱氧核苷酸)=T(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C(胞嘧啶脱氧核苷酸)=G(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A与T之间以两个氢键相连,C与G之间以三个氢键相连。DNA是由四种更小的东西组成,这四种东西的总名字叫核苷酸,就像四个兄弟一样,它们都姓核苷酸,但名字却有所不同,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这四种名字很难记,不过只要记住DNA是由四种核苷酸只是随便聚在一起的、而且它们相互的连接没有什么规律,但后来核苷酸其实不一样,而且它们相互组合的方式也千变万化,大有奥秘。现在,人们已基本上了解了遗传是如何发生的。20世纪的生物学研究发现: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已知在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叫染色体,它主要由一些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物质组成。 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这种物质叫核酸。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每个核苷酸又由磷酸、核糖和碱基构成。碱基有五种,分别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每个核苷酸只含有这五种碱基中的一种。 单个的核苷酸连成一条链,两条核苷酸链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再扭成“麻花”样,就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三个碱基可以组成一个遗传的“密码”,而一个DNA上的碱基多达几百万,所以每个DNA就是一个大大的遗传密码本,里面所藏的遗传信息多得数不清,这种DNA分子就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它们会随着细胞分裂传递遗传密码。 人的遗传性状由密码来传递。人大概有2.5万个基因,而每个基因是由密码来决定的。人的基因中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决定人与人的区别,即人的多样性。人的DNA共有30亿个遗传密码,排列组成约2.5万个基因。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残基按一定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主要含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4种碱基。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可达6摩尔%。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加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即是其碱基序列。基因就是DNA的一个片段,基因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其碱基序列中。1975年美国的吉尔伯特(W.Gilbert)和英国的桑格(F.Sanger)分别创立了DNA一级结构的快速测定方法,他们为此共获198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I. dna合成的原料
DNA合成原料dNTP中的d代表脱氧的意思,所以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组成的.
DNA在体内合成的引物是一段RNA,因此引物的原料是NTP,如果是人工合成,会加一段DNA单链引物,这个引物的原料则是dNTP.
LZ如果你不特指的话,应该是指在体内,所以原料是NTP(即ATP、GTP、UTP、CTP).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