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个人简历工作成果怎么写
是叫岗位价值分析。 就是企业特别希望能花最少的钱,招一个人干最多的活,节省用人成本。
但是企业也是犹豫的,他不能说你值1万块钱给你6000块钱就把你打发了,他会担心你来这之后,不好好工作跑了怎么办。
好不容易培养起来了,企业也是浪费了时间精力团队的,所以企业必须得给你满足市场价格。
比如说你市场价格值1万,他一般会规定工资范围是8千到1万2,那我们该怎么让企业工资给到最高,拿到1万2呢?
如何会发高薪呢?企业一般会想:我给他高的工资,但是他能做1.5个人的工作量,甚至能做2个人的工作,这才是值得。
工作成果和成绩,你要尽量数据化,个人化,体验出是你自己做的,而且业绩要集中表现出来。
关于工作成果和成绩,面试官在求证的时候首先他会看的:
第一个:这个工作是不是你做的?是不是真实经历。
第二个:参与度的问题,就是你参与了项目的多少工作。
你要知道别人也会做简历,做简历的时候也会适当的包装。尤其是职场油条,他往往会把不是他干的活,按在他自己身上,说他自己干的,那hr就得判断其真实性。
第二个是更可怕的一种人,比如说有一个项目,你作为项目的非常边缘化的一个小人物,在里面跟着掺和,然后你非得说你自己是项目经理。
所以人力资源就得判断,你是否参与了项目,你参与了项目的多少工作,面试官就会针对这个问题反复的,直接的间接的去求证,求证你的成绩,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你就需要首先在简历里优化工作成果
将自己的工作成果表现出数据化、个人化,把工作成果包括业绩集中体现出来,向HR证明或者化解掉他的疑虑,表明这事是你做的。简历搞定之后,面试你需要应对这几点:
第一个:你需要就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成果等细节问题进行展开,要做到滚瓜烂熟,这样才能体现出真实性,打消面试官这个疑虑。
第二个:同时你要数据化的表现你个人的业绩,这个时候你简历里的有些数据你要记在心里,在面试官问你的时候你不能被问住了。
对于细节问题,你要做到心里有数,比如简历优化后的工作成绩,你要做到烂熟于胸。同时气势要足,表现自信。
㈡ 社会实践本人组织、协调能力及专业能力、成果介绍怎么写
范文参考
本人组织、协调能力及专业能力、成果介绍:
1、上小学至今,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在班长等多职位的任职中,个人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
2、大一时,担任校区学生党支部干部,与其他同事一同成长,成功举办了校区党知识大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大二担任班党建负责人,在与上级部门工作的上传下达中,协助其他班干部组织工作活动的过程中,例如团日活动等,本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3、在父母的影响下,本人从小便对财会类知识兴趣浓厚。在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学好专业的同时,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外财经动态,形成了自己对财经新闻的独特视角,财会专业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4、在多年的学习中,本人一直重视文字组织能力的培养。高中曾担任校文学社编辑部部长,多篇文章得以在校刊以及当地刊物上发表 。
㈢ 陈伟的成果简介
现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30篇被SCI收录。代表论文:发表的论文:
[1] 陈伟,梅仲豪,刘良钢,核物质物态方程的研究,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3(1999)681。(SCI)
[2] W. Chen, L.G. Liu,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D-Resonance Nuclear matter, IL NUOVO CIMENTO, 112A(1999)1509。(SCI)
[3] W Chen, B.Q. Ai, X.P. Zheng, L.G. Liu, the Influence of the Renormalization Condition to the Equation of State of Nuclear Matter, Commun. Thero. Phys. 36(2)(2001)。(SCI)
[4] 陈伟,艾保全,郑小平,刘良钢,s介子的自相互作用对核物质物态方程的影响,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5(2000)23。 (SCI)
[5] W Chen, L.G. Liu, the Tachyon pole in the Relativistic s-w Model, Commun. Thero. Phys. 36(1)(2001)。(SCI)
[6] W. Chen, Q.G. Li, L.G. Liu, the Properties of Pure Neutron Star, Commun. Thero. Phys. 36(2001)。(SCI)
[7] W. Chen, D. H Wen, L. G. Liu, Softness of nuclear matter and the proction of Strange particles in neutron stars, Chin. Phy. Lett. 20(3)(2003) 436-439 。(SCI)
[8] W. Chen, D. H. Wen, G. T. Liu, X. J. Wang, and L. G. Liu, Thermal Dynamics Behavior of Protoneutron Star Matter, Commun. Theor. Phys. 39(3)(2003)317-322。(SCI)
[9] W. Chen, D. H. Wen, and L.G. Liu, The Properties of Neutron Star in Its Evolution, IL NUOVO CIMENTO, 118B(1)(2003)71-77。(SCI)
[10] 陈伟,文德华,刘良钢,Study of the Gravitational Energy in Neutron Stars,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3)(2003)16-18。
[11] W. Chen, D.Q. Dong, D. H. Wen, G. T. Liu, and L. G. Liu,,Equation of State of Nuclear Matter in Chiral $sigma$-$omega$ Model,Commun. Theor. Phys.,41(2004)925-928。(SCI)
[12] 陈伟,刘良钢,均匀强磁场中中子星物质的物态方程,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9(2005)17-20.(SCI)
[13] 陈伟,董东桥,文德华,刘良钢,手征模型研究的进展,中山大学学报,43(3)(2004)25-27。
[14] L.G. Liu, X.Q. Luo, Q.F. Zhou, W. Chen, M. Nakano, N , N, Excitation for Pion Propagator in Nuclear Matter, Phys. Rev. C56(1997)800。(SCI)
[15] L.G. Liu, X.Q. Luo, W. Chen, A New Regularization method in 3-Diemnsional Momentum Space, Nuovo Cimento, 110A(1998)1。(SCI)
[16] L.G. Liu, W. Chen,Study of the Binding Energy of Relativistic Nuclear Matter in Relativistic s - w -p Model, Comm. Theor. Phys.,29(1998)81。(SCI)
[17] L.G. Liu, W. Chen,Z.H. Mei, Nakano M.,The binding energy of nuclear matter with pionic degree of freedom, Nuovo Cimento,111A(1998)1。(SCI)
[18] L.G. Liu, W. Chen, X.Q. Luo, M. Nakano,Antiparticle Excitation Effect in the Relativistic Spin-Isospin-Dependent Response Function of Nucleus, Comm. Theor. Phys., 34(2000)101。(SCI)
[19] L.G. Liu, W. Chen, B.Q. Ai, X.P. Zheng, M. Nakano, Relativistic Spin-Isospin Dependent Response Function of Nucleus, Chin. Phys. Lett.,17(2000)652。(SCI)
[20] 文德华,陈伟,王先菊,艾保全,刘国涛,刘良钢,静态球对称星体结构方程的不同推导与比较,中山大学学报 42(2)(2003)15-17。
[21] D.H. Wen, W. Chen, X.J. Wang, B.Q. Ai, G.T. Liu, L.G. Liu, Energy of Gravitational Field of Static Spherically Symmetric Neutron Stars, Commun. Theor. Phys., 40(5) (2003)637-640。(SCI)
[22] B.Q. Ai, X.J. Wang, G. T. Liu, D.H. Wen, W. Chen and L.G. Liu,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in a correlation ratchet with asymmetric unbiased fluctuations, Phys. Rev. E. 68(6) (2003)061105。(SCI)
[23] B.Q. Ai, W. Chen, X.J. Wang, G.T. Liu, D.H. Wen , L.G. Liu, Noise in Genotype Selection Model, Commun. Theor. Phys. 39 (2003) 765-768。(SCI)
[24] B.Q. Ai, W. Chen, X.J. Wang, G.T. Liu, D.H. Wen, H.Z. Xie and L.G. Liu, Noise in an Insect Outbreak Model, Chin. J. Phys. 40 (4)(2003) 422-429。(SCI)
[25] 文德华,陈伟,李绍新,郑华,对大学物理教材立体化建设的几点认识,大学物理物理教育专刊 27(2003)78。
[26] D.H. Wen, W. Chen, X.J. Wang, B.Q. Ai, G.T. Liu, D.Q. Dong, L.G. Liu, Structures of rotating traditional neutron stars and hyperon stars in the relativistic sigma-omega model, Eurp. Phys. J. A 21(2)(2004)349-354。(SCI)
[27] B.Q.Ai, X.J. Wang, G.T. Liu, D.H. Wen, W. Chen and L.G. Liu, Current Reversals in a inhomogeneous system with asymmetric unbiased fluctuations, Eur. Phys. J. B37(4)(2004)523-526。(SCI)
[28] D.H. Wen, W. Chen, X.J. Wang, B.Q. Ai, G.T. Liu, L.G. Liu, Properties of Rotating Neutron Stars in the Relativistic Model, Commun. Theor. Phys.,41(1)(2004)51-54。(SCI)
[29] D.H. Wen, W. Chen, X.J. Wang, B.Q. Ai, G.T. Liu, D.Q. Dong, L.G. Liu, Energy of Gravitational Field of the Slowly Rotating Neutron Stars, Chin. J. Phys. 41(6)(2003)595-600。(SCI)
[30] D.Q. Dong, W. Chen, D. H. Wen, L. G. Liu, and M. Nakano,Dispersion relation of s meson and pion at finite nuclear density in chiral s model, Commun. Theor. Phys. 41(5)(2004)741-745。(SCI)
[31] 董东桥,陈伟,文德华,刘良钢,手征s模型中s介子的质量与核物质结合能曲线关系的研究,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7(10)(2003)892-896。(SCI)
[32] 陈伟,文德华,刘良钢,a Study of the Tachyon Pole in the Chiral s-w model, Chin. J. Phys., 43(2)(2005).(SCI)
[33] D.H. Wen, W. Chen, X.J. Wang, B.Q. Ai, G.T. Liu, D.Q. Dong, L.G. Liu, Structures of rotating traditional neutron stars and hyperon stars in the relativistic sigma-omega model, Eurp. Phys. J. A 21(2)(2004)349-354。(SCI)
[34] D.H. Wen, W. Chen, L.G. Liu, Rotational Deformation of Neutron Stars, Chin. Phys. Lett. 22(7)(2005)1604-1607。(SCI)
[35] D.H. Wen, W. Chen, L.G. Liu, Comparation of Two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Properties of Rotating Neutron Stars, 原子核物理评论,22(1)(2005)23-26。
㈣ 六成就的介绍
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梵语阿难。华言庆喜。)一信成就信即如是也。
㈤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书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哈达门沟和金厂沟梁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矿床进行重点解剖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查明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时代,进行成矿机制分析。在单个矿床解剖的基础上,对两个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本书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矿)时代方面
通过精确的成岩(矿)年龄测定,在哈达门沟金矿区,获得沙德盖岩体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1.6±2.1 Ma,西沙德盖岩体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2.9±0.82 Ma;获得哈达门沟金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86.6±6.1 Ma,金成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早泥盆世;矿区北部西沙德盖钼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6.4±3.3 Ma,钼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在金厂沟梁金矿区,获得对面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加权平均年龄140.86±0.71 Ma~142.65±0.44 Ma,对面沟细粒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138.7±1.2 Ma,西台子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26.8±0.87 Ma,金厂沟梁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58.6±1.6 Ma~261.61±0.94 Ma,矿区石英斑岩脉锆石LA-ICP MS谐和年龄为154.68±0.45 Ma。与矿脉相互穿插的黑云粗安斑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于成矿年龄,矿区南部对面沟铜钼矿化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31.45±0.93 Ma,西矿区深部钼矿化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244.7±2.5 Ma,加权平均年龄243.5±1.3 Ma。
2.稳定同位素方面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区δ34S变化于-21.7‰~5.4‰之间,极差为27.1‰,说明硫来源的复杂性,平均值为-10.6‰,表现出亏损重硫的特点,结合区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认为这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一套孔兹岩系,本身富32S,哈达门沟成矿流体中硫继承了这套太古宙地层中硫的同位素特点,并混有深部含矿流体的硫,所以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流体和变质地层。金厂沟梁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2.8‰~-0.6‰之间,极差为2.2‰,平均值为-1.61‰,长皋沟金矿区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1.5‰~1.2‰之间,极差为2.7‰,平均值为-0.15‰,二道沟金矿区含金硫化物δ34S变化于-0.7‰~2.3‰之间,极差为3‰,平均值为-0.08‰,三者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极差范围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点。
铅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计算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变化范围较大,表明铅不是在单一的铀、钍-铅系统中演化的,而是多阶段的,铅同位素的组成并非是正常铅,而是混合铅。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投点比较分散,表明哈达门沟金矿床铅来源的复杂性。金厂沟梁、二道沟、常皋沟三个矿区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参数均相似,说明它们成矿作用有着相同的过程。参数变化范围很小,说明铅来源单一。在铅构造模式图上,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投在地幔铅演化曲线和下地壳铅演化曲线之间,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地幔和下地壳。
氢-氧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金矿脉的δ18O水‰在3.80‰~5.20‰之间,平均4.49‰,柳坝沟金矿脉δ18O水‰在4.22‰~4.32‰之间,平均4.27‰,将结果投入δ18OH-δD图上,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变质水附近,说明哈达门沟金矿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和部分变质热液,后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厂沟梁金矿脉的δ18O水‰在2.2‰~7.8‰之间,平均4.9‰,δD为-108‰~62.4‰,平均-86‰,二道沟金矿脉δ18O水‰在7.4‰~7.9‰之间,平均7.6‰,δD为-110.9‰~-97.8‰,平均103.1‰,长皋沟金矿脉样仅有一件,δ18O水‰为7.7‰,δD为-81.3‰,将结果投入δ18O水-δD图上,三个矿区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下方,说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个样品投入变质水范围,说明流体继承了变质流体的性质。
3.流体包裹体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石英脉成矿温度在160~300℃范围内,成矿温度集中在200~280℃之间,平均236℃;盐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间,平均盐度9.80%NaCleq;密度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间,平均0.86 g/cm3;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对应静岩深度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静水深度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组分阴离子以Cl-和 为主,还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Na+>K+,含少量Mg2+。
金厂沟梁含金石英脉成矿均一温度范围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间,平均294℃;盐度范围为0.18%~8.81%NaCleq,平均盐度3.79%NaCleq;密度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间,平均0.75g/cm3;成矿压力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对应静岩深度为(0.63~3.65)km,平均2.61 km,静水深度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液相组分中阴离子以Cl-和 为主,少量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少量Mg2+。对面沟铜钼矿754中段含矿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4℃~424℃,平均315℃,盐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对面沟铜钼矿床成矿压力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1.63~11.89 km,平均6.28km,静岩深度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钼矿化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315℃~393℃,平均356℃,盐度范围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间,平均0.66g/cm3。钼矿化石英脉成矿压力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静岩深度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矿机制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床形成机制:在泥盆纪早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这种伸展背景引发山前大断裂的活动,深部富钾含矿流体沿山前大断裂上升,在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在大断裂的次级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这种金钼组合型的矿床,后期有经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热液活动的叠加和改造,表现出本区成矿年龄多样性的特点。
金厂沟梁金矿床形成机制:燕山晚期,中国东部发生过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作用,这种减薄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陆壳,尤其是下地壳的重熔活化,发生了强烈的岩浆作用,并且导致壳-幔物质发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对面沟花岗闪长岩浆,在侵入过程中,从深部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岩浆期后,深部含矿流体的大量积聚,在岩浆热和流体压力驱动下,小部分进入先成岩体断裂,迁移富集沉淀成矿,如长皋沟金矿的形成;其余大量含矿流体,与地下水、变质水混合,并在运移过程中萃取高丰度变质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金流体,随物化条件改变,在合适空间发生沉淀成矿,最终形成现今这样的矿床,如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床。
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分别代表华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哈达门沟金矿床代表华北克拉通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的产物,而金厂沟梁代表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㈥ 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怎么写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问题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评析同时也是笔者对案例所揭示问题的诠释与研究,是一个联系实际的提升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读。通过诠释,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结构形式: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1、变式结构: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过程--案例反思
3、案例--问题--分析
4、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写中,五个基本要素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细节与反思(评析)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就不能说是案例。
㈦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7)成果简介6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㈧ 读书成果怎么写
1.写看完书后,自己了解的书的内容,讲课一个什么故事。
2.写从故事中获得了哪些感悟,学到了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给自己的启发思考有哪些。
3.可以加对于某个人物的深度分析:性格、成长经历、心理分析等等
㈨ 孟宪民的成果简介
论文
1.吴春笃,孟宪民(撰稿人),储金宇等,北固山湿地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的关系,江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年(4)
2. 孟宪民,泥炭绿色环保肥料发发展与创新,腐植酸,2005年(3)
3. 孟祥君、孟宪民等,一体化育苗营养基生命周期循环评价(LCA)研究,腐植酸,2005年(5)
4. Meng Xianmin, Wang Zhongqiang 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effect of cis seedling cultivation on quality of tomato,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Peat Congress—Wise Use of Peatlands,2004-6-6
5. 孟宪民,我国泥炭资源概况与园艺种苗基质解决方案,中国花卉园艺,2004(22)
6. 孟宪民,我国泥炭资源利用研究进展和展望,腐植酸,2004年(5)
7. 孟宪民,泥炭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泥炭生产周边关系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腐植酸,2004(1)
8. 孟宪民,王忠强等,CIS育苗营养基对西红柿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腐植酸,2004年(3)
9. 刘永和,孟宪民,王忠强,刘滨华,1995年以来国外泥炭及泥炭地研究进展,生态环境,2003(3)
10. 孟宪民,利用腐植酸消光值表征苔草泥炭的分解度指标,腐植酸,2003年(2)?
11. 王忠强 孟宪民 刘永和 刘滨华,压缩式一体化育苗营养基(CIS)养分释放机理的研究,腐植酸,2003年(3)
12. 王忠强,孟宪民,泥炭开采、调查和管理方法与园艺泥炭品质控制,腐植酸,2003(3)
13. 孟宪民,王忠强等,国外园艺泥炭利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腐植酸,2003年(1)
14. 王忠强,孟宪民,椰糠与加拿大藓类泥炭作为园艺栽培基质的比较,腐植酸,2003年(1)
15. 孟宪民,王忠强,等,发展一体化育苗营养基,推动种苗产业技术进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年,19卷1期,
16. 孟宪民,刘滨华,等,CIS育苗营养钵-21世纪种苗行业的科技主题,腐植酸,2001/(3-4)
17. 孟宪民,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专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科研课题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项(863),镇江水环境改善与治理与试验示范(2004-2006),10万元
2. 胜利油田委托项目,泥炭基钻井泥浆调整剂研制与产业化开发(2005-2006),10万元
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东北农业重大项目:《压缩式育苗营养钵研制》,(2000-2003年)20万元。
4. 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湖沼系统基础研究》专项:中国典型流域湖沼系统资源环境动态于优化管理子项目: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资源环境动态过程研究,2000-2003,40万元。
5. 长春市科技局海外学人计划(2005-2007年),一体化育苗营养基产业化开发,70万元
6. 长春市科技局海外学人计划(2005-2007),一体化育苗营养基科技成果转化,40万元
㈩ 主要成果
1.杨柳湾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为异常下限圈定异常。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分布大致吻合,解体为多个子异常,以不规则带状为主,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异常总面积约3.5km2,主体异常面积约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面,主体呈NW 向转EW 向带状,位于古元古界通安组,零星异常位于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Au异常与Pt、Pd异常不套合,浓集趋势明显,分带性好,具外、中、内异常分带,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异常平均值较高,达32.9×10-9。
2)1: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按单号提取Ⅱ号剖面土壤样品32件,分析Pt、Pd、Au 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①Pt、Pd、Au最高值分别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别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类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见表9-4。显然,在蚀变灰岩、辉长岩、蚀变橄榄辉长岩中,Pt、Pd含量相对较高。
3)异常区地质简况: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40%,岩层总体近EW向展布。
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T3-J1bg)灰绿色、灰黄色页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于测区西缘,角度不整合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之上,地层出露狭窄。
侏罗系中统盆门组(J2y)及新村组(J2x)紫色泥岩、砂岩夹页岩,出露于测区北东角。
表9-4 杨柳湾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K1x1
)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底部为砂岩、砾岩,出露于测区北东角。
测区西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测区内见—SN向转NW向压性断层F2,地表出露差,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部位,延伸大于500m,断层破碎带宽度大于5m,破碎带内蚀变辉长岩片理发育,见碎裂灰岩发生了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蛇纹石化热液蚀变作用,片理化蚀变辉长岩与碎裂灰岩接触处有20cm厚的褐铁矿化石英脉穿插,脉体碎裂。另外,测区NE角近EW向断层错断NNW向断层。由于岩浆和断裂活动,地层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为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有蚀变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石橄榄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6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体有一定的分异性,从西向东由辉长岩向橄榄辉长岩再向辉长橄榄岩逐渐过渡。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野外对发生了矿化蚀变的F2断层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5)可见,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部位F2断层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构造透镜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铂钯金矿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铁矿化石英脉具有强烈的金矿化,与铂钯矿化无明显相关性,Au含量高达11700×10-9(11.7g/t),石英脉厚20cm,由于浮土掩盖,地表延伸不详。
表9-5 杨柳湾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①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Au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面通安组地层,有沿NW向和近EW向断层分布的趋势,浓集趋势明显,峰值突出,异常强度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③在蚀变灰岩、辉长岩、蚀变橄榄辉长岩出露处,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明显高于攀西地区含量平均值。
在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的F2断层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构造透镜体铂钯金矿化较弱,碎裂褐铁矿化石英脉具有强烈的金矿化。
因此可见:①杨柳湾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高背景及辉长岩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灰岩接触带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触带断裂发育处局部有一定的铂钯矿化;②Au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与灰岩接触的断裂带中石英脉较强的金矿化引起,在测区北面有较强的Au异常,延伸方向与发现的含金矿化石英脉断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断北面异常有找金的远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断层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2.冉家沟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为异常下限圈定Pt、Pd异常,异常分解为多处子异常,以椭圆状为主,主要位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总面积约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提取Ⅰ、Ⅲ号剖面土壤样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质板岩、灰岩地层含量较低,而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异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别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类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显然,在辉长岩、斜长岩中,Pt、Pd含量相对较高。
表9-6 冉家沟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异常区地质简况:异常区从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40%,岩层总体近NE向展布。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K1x1)紫红色粉砂岩、页岩、泥岩近SN向出露于测区西缘,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为断层接触。
测区西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垩系下统小坝组。测区南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2,产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测区内见—NE向张性断层F3,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触部位,延伸约1500m,断层破碎带宽度约30m,破碎带内见角砾灰岩发生了较弱的矽卡岩化,并伴随有较弱的皮壳状、细脉状的磁铁矿化。
由于岩浆和断裂括动,地层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有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蚀变辉长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6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测区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其中铜矿化带位于测区西缘的蚀变辉长岩与厚层至块状灰岩接触带上,矿化呈带状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宽数米至数十厘米不等,铜矿石为条带状构造,可见少量被膜状孔雀石,矿化不稳定,最高达4.89%。
对各类发生了矿化蚀变的特殊地质体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7)可以看出,测区除有明显的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外,未发生明显的铂钯矿化。
表9-7 冉家沟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冉家沟异常可解释为:①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异常,在辉长岩、斜长岩处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③磁铁矿化带位于靠测区东部的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的NE向断层内,矿化不均,最高可达39.2%,延伸不稳定,多呈透镜状。在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带等各类蚀变矿化岩石中无明显的铂钯矿化。因此认为:冉家沟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高背景引起,无较大规模的铂钯矿化存在。
3.白龙山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为异常下限圈定异常。Pt、Pd异常大致套合,主体呈近椭圆状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面积约2km2,Pt异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异常有一定浓集趋势,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测区北缘有一定规模的异常存在,异常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灰黄色、灰绿色页岩中,面积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提取Ⅱ、Ⅳ号剖面土壤样品67件,分析Pt、Pd、Au 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有:①Pt、Pd在辉长岩体局部以及岩体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地层接触带附近有一定强度的异常存在,最高值分别为34×10-9、82×10-9;②Pt、Pd在各类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显然,Pt、Pd在辉长岩体处含量明显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含量较低;③Pt、Pd含量相关性较好,而与Au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表9-8 白龙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统计
3)异常区地质简况:异常区从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夹板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大理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50%,岩层总体近NW向展布。
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T3—J1bg)灰绿色、灰黄色、页岩、粉砂岩、砾岩近EW 向出露于测区北缘,在测区中部有零星出露,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为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测区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断裂。NW向断裂产于通安组地层与辉长岩体接触部位,NE向断裂错断NW向断裂及通安组上段地层,近EW向断裂切割通安组及白果湾群。由于岩浆和断裂活动,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为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蚀变辉长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5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测区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其中见铜矿化点2处,位于测区东缘的蚀变辉长岩与厚层至块状灰岩接触带上,矿化不稳定,主要为透镜状,宽数米不等,岩石为块状构造,可见少量细晶黄铁矿和被膜状孔雀石。磁铁矿化带主要有5条,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上,多呈透镜状,厚度可达数米,总体呈NW向展布,矿化带延伸不稳定,磁铁矿呈块状,矿化不均。
对上述矿化岩石和其他各类发生了矿化蚀变的特殊地质体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9)可见,测区主要是发生了铜镍矿化,铂钯矿化不强(Pt+Pd为0.31×10-6)。另外,在极个别含磁铁矿矽卡岩化灰岩中偶尔有较弱的铂钯矿化,Pt+Pd为0.199×10-6。
表9-9 白龙山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①白龙山地区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异常有一定浓集趋势和浓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Pt、Pd异常,且Pt、Pd在辉长岩体处含量明显较高;③在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处的铜镍矿化体和个别磁铁矿化体中有一定的铂钯矿化。由此可见,白龙山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与灰岩接触带处的矽卡岩化作用产生的矿化引起,属接触交代型矿化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