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赵忠的获奖情况
2004年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⑵ 如何参评广西社科奖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第九次评奖实施细则
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2006年2月20日
为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顺利完成自治区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任务并保证其质量,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奖对象和范围
(一)本次评奖参评成果的时限是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超出此时限出版、发表或鉴定的成果,不予评选。
(二)本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选范围为:
1.正式出版(含电子出版)的专著、编著、译著、教材、科普读物、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公开发表的社会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
2.经专家组鉴定合格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或其他应用课题研究成果;
3.被地市以上党政部门采纳使用并产生明显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且有证明材料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
4.同一作者在上述规定时限内针对同一专题发表且在发表时注明的系列论文。
5.申报参评的成果作者,必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工作或生活。自治区内作者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作者合作的成果,自治区内作者应为主编或其完成的篇幅占总篇幅的50%以上;自治区内作者是第一署名的,其完成的篇幅比例可放宽到30%。
6.个人或集体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或研究报告集,不能以专著参评,但允许作者选择其中论文或研究报告参评。系列丛书,不能以丛书编委会名义参评,但允许作者以其中相对独立的成果参评。
7.以单位署名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参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申报参评:
1.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有版权争议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3.非学术性的成果,包括大事记、概览、人物传略、统计资料、年鉴、地方志、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和工作汇报等(某些学术性很强的大事记、人物传记,经学科组鉴定合格的除外)。
4.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保密范围、不宜公开的。
(四)成果日期的认定:
1.著作类成果以版权页注明的第1版日期为准,内容有较大变动的修订版以修订版出版日期为准,但必须附带原著以作对照;
2.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成果,以该刊物月期为准;
3.经专家组鉴定合格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或其他应用课题,以专家组鉴定日期为准;
4.被地市以上党政部门采纳使用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以党政部门采纳时间为准。
(五)为体现评奖的公正性,严格实行回避制度,自治区社科评委会成员的成果不能参评。通讯评审专家的成果可以参评,但对其本人的成果评审要严格回避。
二、申报审核推荐
(一)每位作者限申报2项成果(含合作成果),同一作者如有1项集体成果已由其他合作者申报,则只能申报1项成果。
(二)申报参评成果需填写《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3份,可复制),连同成果12份(其中至少有1份为原件)一起申报。
申报者是自治区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的,向所在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城市或高校社科工作者,向本市或高校社科联申报;高校社科工作者属自治区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的,亦可向所在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未成立社科联的城市、柳铁的个人,可向当地党委宣传部申报;自治区直属机关未参加学术团体的个人,经所在单位确认合格并盖章后直接向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申报。
(三)受理申报的单位应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及本细则,对成果的参评资格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报成果,要在《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上填写审核意见(只填“符合条件”,无需推荐等级),连同填写好的《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申报成果汇总表》,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至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报成果,受理单位直接退还申报者。
(四)申报截止时间:2006年4月15日。超出此时限申报的参评材料,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原则上不再受理。
三、评审费
申报成果的作者应缴纳评审费,著作和研究报告类每项100元,论文类每项60元。
评审费收入的15%留给直接受理申报的单位,其余上交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
评审费全部用于评奖工作。
四、评选方法、步骤
(一)资格复查。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收到申报成果后,由工作人员对成果的参评资格进行复核。成果的参评资格被确认后,由工作人员统一编号。
(二)评奖步骤。本次评奖分通讯评审和评委会成员评审、集中评审两步进行。先由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以通讯方式对参评成果进行评审,同时自治区社科评委会成员分别评审,提出评审意见;然后由评委会集中评审,通过预选和无记名投票,决定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
1.通讯评审专家分别对参评成果进行通讯评审,依据《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指标体系》,在统一印制的打分表上打分。通讯评审的分值占总分值的40%。
2.自治区社科评委会成员分别审阅参评成果材料,同样依据《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指标体系》,在统一印制的打分表上打分。评委会成员评审的分值占总分值的60%。
3. 自治区社科评委会集中评审。(1)评委会成员协商确定奖项名额分配;(2)评委分学科组以综合评分(含通讯评议专家评分和评委会成员评分)为基础协商推荐获奖项目;各学科组集中评议后,由组长在《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上填写评审意见。(3)评委集中酝酿并进行预选,产生获奖候选项目;(4)评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产生全部奖项。一等奖项目须获得出席评委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才能通过,其余奖项也须获得半数以上的票数才能通过。如通过的奖项多于拟定获奖名额时,从高票到低票按拟定获奖名额数确定。拟定获奖名额不能突破,宁缺毋滥。
(三)公告获奖项目。自治区社科评委会评定的获奖项目,由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予以公告,征求异议。公告期7天。如有异议,由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报评委会领导同意后复议。落选成果概不复评。
五、设奖数额
本次评奖按著作、论文、调研报告三大类分别设奖。
本次评奖总获奖数为总参评成果数的20%。著作、论文、调研报告各类具体获奖比例,由评委会协商确定。
在总获奖数中,一等奖占5%,二等奖占30%,三等奖占65%;著作、论文、调研报告类成果亦照此比例评出各等级奖。
评奖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适当倾斜,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获奖比例不低于获奖成果总数的60%。
六、本实施细则由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参评申请表在下面网站中可以下。
⑶ 跪求广西大学君武楼简介……加急!!
历史沿革
广西创造学会的前身是广西创造学研究会,成立于1985年2月15日。 第一届理亊会选举的领导成员是: 理事长:甘自恒 副理事长:刘德胜、张兴强、钟冠、李世余 秘书长:梁国钊 副秘书长:徐德强、黄克平、罗里熊 理事会一致推举侯德彭同志为名誉理事长,并决定聘请张树武、王奇浩、甘祥梦、周民震、沈章平、黄鸣同志为学术顾问。理事长甘自恒同志曾参与主持召开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曾参与创建中国创造学会,成为中国创造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广西创造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曾创办全国第一个创造学学术刊物一一《创造与才》;曾主办全国第一期创造学刊授班,培养创造学研究骨干上千人。广西创造学研究会到1988年后,因未及时到民政部门登记而暂时中断活动了几年。 2003年11月25日,经广西区民政厅和广西社科联批准,重新成立广西创造学会,挂靠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3年11月25日至28日,广西创造学会与中国创造学会合作在广西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创造学会第七届全国创造学学术讨论会暨广西创造学会成立大会。
编辑本段领导成员
各届领导成员列表。
第一届
第一届理事会召开时有会员238人,选出理事110人,选出常务理事43人;本会下设秘书处、对外宣传联络部等机构。 学术顾问有:甘幼玶教授、余瑾教授、唐纪良教授、陈保善教授、孟庆国教授 第一届理事会选出的领导成员是: 会长:甘自恒教授 副会长:谢 舜教授、吴子恺教授、毛汉领教授、甘剑锋教授、于 瑮教授、李秋洪研究员 2007年初,本会增聘阳国亮教授、李继兵教授、宋亚菲教授为学术顾问,增选乌尼日教授和蒋德星副教授为副会长 秘书长:甘自恒教授兼任 副秘书长:娄永清教授、罗绍康教授、杨丽娜主编、杨 欣教授、陈大广研究馆员、温六零编审、李髙南副教授、钟柳新副主任 常务理事有黎黍匀等43人。
第二届
2007年12月23日,学会在广西大学君武楼第二报告厅举办广西创造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习十七大精神,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术年会。代表大会选出了广西创造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此时有会员466人,选出理事81人,选出常务理事37人。 第二届理事会决定聘请的学术顾问有:甘幼玶教授、阳国亮教授、唐纪良教授(博士)、余瑾教授、李继兵教授(博士)、陈保善教授(博士)、孟庆国教授(博士)、宋亚菲教授。 第二届理事会选出的领导成员是: 会长:甘自恒教授 副会长:谢舜教授(博士)、吴子恺教授、于 瑮教授、乌尼日教授、蒋德星副教授、罗绍康教授、粟珍教授、龙圣明教授、蔡穗南局长、黄家章副研究员(博士)。 秘书长:袁经文副教授(博士) 副秘书长:文东升副教授(博士)、石丽琴讲师(博士)、汪寅讲师(博士)等人。
编辑本段主要活动
四年来,学会主办或参与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以下18项: 1、2004年9月,学会派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的中国创造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学会会长甘自恒教授在此次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重大创新》的演讲,受到中国创造学会会长袁张度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此次换届选举中,甘自恒教授当选为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2、2004年9月,学会副会长谢舜院长和常务理事陆汉文副院长主持召开了中日学者国际学术讨论会。 3、2004年11月,学会会长代表中国创造学会和广西创造学会出席了在海南省博螯召开的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在第11分会场发表了《绿色创造哲学》的演讲。 4、2005年1月,学会召开了广西创造学会理事扩大会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创新问题学术讨论会。 5、2005年5月,学会派代表出席了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的中国创造学会全国第九届创造哲学学术讨论会。学会会长应邀在此次创造哲学大会上作了一个小时的专题报告,题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创造•绿色•幸福哲学》,受到高度评价。 6、2005年8月,学会会长代表中国创造学会和广西创造学会出席了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在第11分会场发表了《迎接生物经济时代,提倡幸福哲学》的演讲。该文修改后发表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第2期上。 7、2005年11月,学会作为协办单位参与发起了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首届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 8、2005年12月,学会副会长谢舜院长、理事黄东桂副教授带领一批硕士生会员参与主办了在广西大学召开的“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研究”全国伦理学学术讨论会。 9、2006年1月,学会召开了广西创造学会理事扩大会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问题学术讨论会”。 10、2006年7月,副秘书长罗绍康教授、常务理事罗宗火教授,理事黄东桂副教授参加了教育部相关部门在北京举办的高校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培训班,并于暑假期间协助广西教育厅在广西大学举办了该课程全区高校教师培训班。 11、2006年11月学会会长甘自恒教授应邀出席了在常州召开的中国创造学高级研讨会,参与论证了创造学作为交叉科学大类的一级学科已趋于成熟,形成共识,写成书面报告向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反映,要求将创造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本科专业招生目录和硕士生、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学会甘自恒、乌尼日、罗绍康、罗宗火、杨欣、曾冬梅、黎琳、宋凤宁等常务理事参与签名。 12、2006年12月,副会长谢舜院长,常务理事娄永清教授,曾冬梅研究员、罗宗火教授、黎琳研究员、吴学东教授参加了第九次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颁奖大会。 13、2006年12月,学会会长代表广西创造学会参加了首届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的研讨。 14、2007年1月13日,学会召开了广西创造学会学术年会暨理事扩大会。学术年会研讨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大学”问题。 15、2007年1月,副会长乌尼日主任和常务理事黎晓岚副主任参加了教育部相关部门在北京举办的高校新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培训班;学会会长参加了教育部相关部门在北京举办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课程培训班。上述常务理事和思政部的一批理事在放寒假前夕协助广西教育厅在广西大学举办了上述两门新课程的全区高校教师培训班。 16、2007年7月,以学会会长甘自恒教授为团队学术带头人,以《概论》教研室的9位理事为基础,邀请学术顾问阳国亮、余谨、李继兵教授参加;邀请副会长和常务理事乌尼日、蒋德星、罗绍康、曾冬梅、吴学东、黎晓岚、文东升等一批教授、副教授参加,申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家级教学团队。 17、2007年10月13日,学会与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举办了“激发创造活力,共建和谐社会”的学术研讨会。 18、2007年12月23日,学会举办广西创造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习十七大精神,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术年会。
编辑本段学术成果
四年来,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和学术顾问积极从事创造学和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仅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教改研究成果的不完全统计,就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主持“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5项,主持广西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和广西“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5项;主持广两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教材 20多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 2 项,获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2004年
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顾问主持省级课题7项(余瑾教授主持1项,乌尼日教授主持1项,甘自恒教授主持3项,罗绍康教授主持1项,曾冬梅研究员主持1项);出版广西高校通用教材2部(乌尼日教授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甘自恒教授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术顾问孟勤国教授获得),获二等奖1项(杨欣教授获得),获三等奖3项(甘自恒、娄永清、曾冬梅三位教授各获1项);甘自恒教授独著的《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53万字)是广西高校和中国创造学会被评上的唯一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于2004年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创造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林教授鉴定该书:“建立了一个原创性的创造学理论体系”。
2005年
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顾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陆汉文副教授主持);主持省级课题1项(学术顾问李继兵教授主持);出版学术专著4部(谢舜教授出版专著《社会变迁与管理创新》;吴学东教授出版专著《毛泽东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娄永清教授出版专著《社会主义:20世纪风云与前瞻》;陆汉文副教授出版专著《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05年本会常务理事和学术顾问主持的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余谨教授为第一获奖人),获广西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作为第一获奖人,余谨、孟勤国、甘自恒、曾冬梅等教授各获1项),获二等奖2项(作为第一获奖人,李继兵教授、吴子恺教授各项1项);本会会员和理事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2006年
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顾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常务理事谢清副教授主持);主持省部级课题 6项(李继兵教授主持1项教育部委托重大项目,甘自恒教授主持1项普通高 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阳国亮、罗宗火、曾冬梅三位教授各人主持1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常务理事宋凤宁主持1项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常务理事娄永清教授出版专著1郭;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谢舜教授获1项,娄永清教授获1项),二等奖3项(孟勤国、黎琳、吴学东三位教授各获1项),三等奖3项(杨欣、曾冬梅、罗宗火三位教授各获1项);获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李继兵、曾冬梅二位教授各获1项);本会会员和理事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2007年
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曾冬梅教授主持),主持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甘自恒、黎琳二位教授各主持1项);主持广西社科规划项目1项(黄满忠副教授主持)。
⑷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什么意思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学规划办、社科联等部回门颁发的关于你在答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奖励。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含专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或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被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采纳的未公开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报该奖。一般情况下,优秀成果奖分著作、论文、调研咨询报告三大类,每类设一、二、三等奖。
⑸ 如何申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每三年评选一次,具体时间不定。
2.所有推荐材料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回”进行公示。
3.拟答获奖成果名单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示。
4.奖励委员会向教育部报告评奖结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评奖结果并授奖。
申报成果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学规划办、社科联等部门颁发的关于你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奖励。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含专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或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被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采纳的未公开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报该奖。一般情况下,优秀成果奖分著作、论文、调研咨询报告三大类,每类设一、二、三等奖。
⑹ 张震英的获奖情况
独著成果获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06年)、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08年)、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09年),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2007、2008年)。
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调研舆情信息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研系统先进工作者(2004年度、2005年度)等称号。2007、2009两次入选《广西社会科学年鉴》之“学界人物”。2008年9月入选“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11年6月入选“湖北省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名录”,2012年10月获“荆楚社科英才”称号,2013年2月获得“201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⑺ 广西外国语学院
校园环境相对别的学校来说还算好吧,在五合大学城,是大学城建校最早的学校,在郊区,从火车站到学校大概80分钟可以到达,改专业不麻烦的,报名时可以改,很快的,几分钟就可以弄好,改专业人少的话,前提是那个专业还没招满人。如果报名时不改的话,就只能等到规定的时间才能改了。只能改一次专业。
广西外国语学院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民办本科学校,前身是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2011年4月,经教育部下文批准同意将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广西外国语学院。
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2000多亩,校舍面积30多万平方米,建有25000多平方米的先进数字化图书馆,60多个专业实验室,8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国外实践教学基地20多个,馆藏图书120万册。本、专科专业70多个。
截至2014年8月,广西外国语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
革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36项,出版著作
1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35部。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9项,其中南宁市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十
一五”科研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2011年全国省(区)、市社科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1项,论著《北部湾
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获得了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等。
截至2014年8月,广西外国语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3项、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课题7
项、“十一五”期间第二批广西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1项,第二期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1项;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或参编的教材
及论著 31部。
特色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艺术设计学、对外汉语、文秘、越南语、泰国语、计算机技术
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行政管理
⑻ 林春逸的主要奖励
1、2006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成员)
2、2004年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成员)
3、2002年广西普通高校“两课”“精彩一课”评比一等奖。
4、2008年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独立);
5、2008年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主要成员);
6、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7、200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⑼ 王德春的研究情况
2007年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自选项目,即《内战时期的美国援助》立项。1995年主持完成陕西省教委专项资助研究项目:《世界文明中心漂移论》;1998年参与完成陕西省教委重点资助研究项目:《陕西群体人格与经济发展研究》;2004年完成韩山师范学院资助自选项目:《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2009年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潮州市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市场营销》;2011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和广东省社科规划研究课题:《内战时期的美国援助》;现在主持在研广东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潮汕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2009-2012年)。
获奖情况
先后荣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广东省潮州市宣传文化精品奖(2004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0年)、韩山师范学院“十五”期间科研工作优秀个人奖(2005年)、韩山师范学院2003-2004年度陈伟南奖教金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5年)等。
主要学术成果
1.《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著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2.《潮汕旅游资源的灵气与神韵》,著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3.“租借法延期援助的政策动机及其后果”,《唐都学刊》,2012年第1期。
4.“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诞生及其使命”,《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
5.“潮汕当代抒情诗的特色和审美价值”,《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6.“略论风景名胜的灵气与神韵”,《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7.“美国对华政策真实意图蠡测”,《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解放区的救济”,《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9.“联总援建的长期项目及其善后安排”,《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10.“联总援助与我国铁路交通善后”,《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11.“浅析联总援华物资中的美军剩余物资”,《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2.“浅析美国外交政策的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3.“试论国际战略的三种形态”,《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
14.“浅析国际政治的核心:安全和权力”,《唐都学刊》,1994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1995年第1期全文收录。
15.“试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唐都学刊》,1995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1995年第11期全文收录。
16.“自由法国与美国矛盾冲突的原因和实质”,《唐都学刊》,1988年第4期。
17.“康边停战后的战债与赔款问题”,《唐都学刊》,1990年第2期。
18.“议会制共和国的实践和教训”,《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19.“浅析联总对我国的无偿援助及相关非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0.“论科学救国思想的发轫及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