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生物科研进步及取得的成果
科研成果:
承担抄或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国家级和5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5项。成果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在多家上市企业形成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4篇论文(SCI/EI收录1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5项),出版专著3本;省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主持教改项目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科技奖励:
1)工业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及在食品添加剂制造中的应用,2006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苹果深加工发酵酒关键技术研究开发,2004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苹果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4)苹果酒系列产品开发研究,2004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5)洋河大曲中华根霉的研究及其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200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㈡ 近年来生物学领域重大的科研成果或发现
中国
张亚平小组两栖类研究重要成果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冻干Hib结合疫苗完成临床前专研究
973计划属“光合作用分子机理研究”项目
绿叶高效捕捉光能的奥秘
SARS病毒进化规律
领衔绘出四种鸡基因图谱
发现家蚕性别控制开关
发现物质第五态
美国
批准全球首宗胚胎干细胞试治疗人体试验
发现可调节血管生长的“开关”
研制“抗疟蚊”
接近开发出长效通用型流感疫苗
日本
培育可充当除草剂的非食用小麦
山中伸弥最新PNAS文章发现iPS培养新方法
纳米粒子与转铁蛋白结合即可猎杀癌细胞
新西兰研究人员称常服钙片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瑞典研究人员开发出糖尿病新疗法 不注射胰岛素
韩研究发现新的癌症促进
韩国研究组找到了10年间未发现的蛋白质性能
印度开发出抗病毒蚕宝宝
加拿大科学家把致命微生物变成奇妙图形
㈢ 谁知道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就
2000年
世界
一,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二,美研制出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
六,科学家发现存活了2.5亿年的细菌
七,法国实施基因疗法首获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两种能遏制整合酶运动的物质—二酮酸抑制剂的化合物家族成员.试验表明,它们能阻止艾滋病毒遗传物质与人体白细胞遗传物质相结合.
九,美科学家研制出分子开关
我国
一,袁隆平主持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对虾病毒遗传密码
四,上海有机化学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质
八,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九,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电磁式生物芯片
2001年
世界
二.科学家发现RNA(核糖核酸)多才艺.
它不仅是遗传物质的信使,还能执行其他工作.例如,1.科学家去年发现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2.今年又在老鼠和人身上发现了类似的"RNA干扰"现象.3.细胞生物学家还发现信使RNA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而信使RNA是DNA信息和蛋白质信息之间的生化连接.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另外,还有6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在2001年被测定.
六.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里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七.一种新的抗癌药物,特效"智能炸弹"出现,专门对付致癌的明确生化缺陷.该药能抑制与某种白血病有关的缺陷酶.
我国
二,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中国卷"完成图的覆盖率从90%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9%提高到99.99%.
三,我国首次独立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四,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
保存种质资源数量处于世界第一,长期贮存的种子数量达到33万多份.
六,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七,我国早期生命研究获重要成果
《中国澄江化石库中发现新的后口动物门》,并将这一奇特的绝灭类群命名为"古虫动物门".这是《自然》杂志近年来第6次公布舒德干等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这一重大前沿领域的系列性科学发现,为全面,准确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属性和力度提供了可靠证据.
十,我国创世界棉花单产"三连冠"
2002年
世界
1."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被列
为今年最重要的新发现.
3.水稻和蚊子等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7.发现有助于实现人体生物钟调节的新型光敏细胞;
9.开发出拍摄细胞三维图像的新技术;
我国
1.中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
7.浙江省农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9.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
2003年
世界
二,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还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组测序.
三,多国科学家相继破译人类第十四号,七号,六号和Y染色体.
六,世界第一个修补大脑的芯片问世(美国).
八,干细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用猴子胚胎干细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经,大大拓宽了再生医疗的前景,日本科学家还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法国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生殖细胞;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肺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美国科学家发现鼠的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既能发育成精子也能发育成卵子,新发现对研究生殖细胞发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许会有帮助.
我国
二.科学家揭示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00多公斤.
三.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十.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2004年
世界
4.韩,美科学家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
9.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10.以,美科学家研制成能够停止或暂停的分子马达.
我国
8.我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
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根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承担了973、科技攻关、863、自然科学基金和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重大科研任务,在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等生命科学重大前沿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08月,生物物理所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中国科学院重要奖项,授权发明专利17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篇均引用数位居全国生物学研究机构前列。
其中2013年,研究所主持科研项目/课题共计329项。其中,主持国家“973”计划、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0项(新增3项),课题49项(新增8项);“863”计划4项;重大科技专项13项(新增1个课题);科技支撑计划1项;重大仪器研制1项。主持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重大项目课题2项;重点项目10项(新增3项);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6项(新增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新增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增2项);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2项;面上项目72项(新增2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7项(新增33项)。主持中科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5项、重要方向性项目2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7项(新增2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课题3项(新增5项)、仪器功能开发项目2项、重点部署项目1项(新增2项)。主持各类国际合作项目40项(新增24项)。
2013年,研究所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31篇,篇均影响因子6.1;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158篇,篇均影响因子6.0;影响因子5以上的SCI论文133篇,其中第一单位论文68篇;影响因子在PNAS以上的SCI论文61篇,其中第一单位论文30篇。研究所共申请专利34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PCT国际发明专利2项;授权专利11项,全部为国内发明专利,另外有2项发明专利已收到授权通知并办理了登记手续。 《生物物理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3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生理学会主办的中国唯一的生物物理学专门期刊,其发表有关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膜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纳米生物学、光生物学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快报和综述文章,还刊登有关重大科技新闻的背景介绍和书评;并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系统收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创刊于1974年,是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共同主办。主要报道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及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中中国国外最新进展,设有微型述评、综述与专论、研究报告、技术与方法、研究快报等十几个栏目;并被SCI、CA、俄罗斯文摘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曾多次荣获国家级或省(部)级期刊奖。
《Protein & Cell 》(英文版)是发布关于多学科领域在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最新发展原创性研究文章,并强调蛋白质和细胞研究的同行评议的国际期刊。其主题领域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肿瘤学、蛋白质科学、结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其中该期刊2014-2015SCI影响因子为3.247。
㈤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5.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㈥ 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权威科技成果
2013年12月,FDA批准了首个高通量DNA测序仪,这种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有效的测序人类DNA,用于遗传学回检测、医学诊断和答个性化的药物治疗。在这一审批过程中,研究者们首次使用了一组人类标准基因型的参考数据集。这些标准基因型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和瓶中基因组联盟(Genome in a Bottle)共同建立。
㈦ 现代生物科技成果有哪些,对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
近些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的统称,是指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原理与生化工程相结合,来改造或重新创造设计细胞的遗传物质、培育出新品种,以工业规模利用现有生物体系,以生物化学过程来制造工业产品.简言之,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生命体系或生命过程产业化的过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电子工程、生物反应器、灭菌技术以及新兴的蛋白质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或称遗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就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剪切组合,并和载体(质粒、噬菌体、病毒)的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克隆,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或微生物内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质.有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产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生物制药也得以迅速发展.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对DNA进行切割、插入、连接和重组,从而获得生物医药制品.生物药品是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而制成的生物活化制剂,包括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血清、血液制品、免疫制剂、细胞因子、抗原、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产品(DNA重组产品、体外诊断试剂)等.人类已研制开发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的生物药品,根据其用途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这些产品在诊断、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一般新的生物产品的开发必须经过(1)实验室研究(生产工艺路线探索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2)临床前研究(药理、毒理、药效等动物实验);(3)保健食品需经过试验产品的安全性试验;(4)而药品则需经过一期临床试验(用健康志愿者试验药品的安全性)、二期临床试验(小规模临床药效学研究)、三期临床试验(大规模临床药效学研究)等五个阶段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被批准进行试生产.药品还必须在试生产一年后,再上报质量稳定性和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才能申报正式的生产批文.
㈧ 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
普洱茶功效科研成果向全球发布编辑: 录入时间:2009-7-31 23:27:00
“普洱茶具有显著抑制糖尿病相关生物酶的作用,在定量科学饮用普洱茶的情况下,有助于预防或辅助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减少Ⅱ型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作用。”2009年4月27日,普洱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进行了新闻发布。此项研究成果是由普洱市普洱茶研究院、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
该课题利用Ⅱ型糖尿病相关生物酶作为高效筛选模型,研究了普洱茶对该生物酶的抑制作用和机理,并利用糖尿病动物模型对普洱茶降血糖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普洱茶具有显著抑制糖尿病相关生物酶的作用。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生产的普洱熟茶,经过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和现代提取技术精制的固态速溶普洱茶粉,对糖尿病相关生物酶抑制率达90%以上。在对120名糖尿病患者普洱茶体验中发现,对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严重抵抗的患者,在不停用药和不改变饮食习惯的情况下,饮用定量普洱茶水的体验者,70%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至7mmol/L以下,血糖值平均下降35%。其中,40%饮用普洱茶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不停用药)血糖降至正常值,而参与体验的正常人血糖值无改变。
今年4月13日,云南省科技厅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普洱茶降血糖功效进行评审和论证,通过了该项成果鉴定。专家对此评价,科学饮用普洱茶有助于预防或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并可减少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目前,该项普洱茶降血糖研究中的发现已申请5项国家专利。
普洱市委副书记朱飞云主持发布会,普洱市委常委、副市长盛军发布普洱茶功效科学研究成果。
有关部委的领导、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体育界的名流,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香港文汇报等4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部分茶企业、茶商和茶叶爱好者200余人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㈨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综合:近期,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此外,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云大发现高血压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
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最新从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中研究发现神经纤维瘤 、高血压、多指(趾)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此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罹患这三种疾病者可以根据其基因而“对症下药”。
据了解,不久前在此间的云南大学建成的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拥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国五十四个少数民族的DNA样品,覆盖了全中国十六个省和云南十四个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样品,是目前国内外样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齐全的基因库。
肖春杰教授称,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Y-DNA(父系遗传)、mtDNA(母系遗传)和常染色体上共四十七个已知位点的基因频率或单倍群频率。此外还发现七种新单倍群;发现摩梭人的父系遗传结构与云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丽江纳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走婚制度,并确定了高血压、多指等疾病相关基因。
他说,云南为人类遗传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库建成后,国内外知名学者纷纷而至,力图在少数民族基因中寻找不同的遗传结构特点和多态性,且希望在云南少数民族基因库基础上,扩建一个包括疑难病症家系在内的隔离人群基因库。
目前,人类已肯定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和性状已达六千六百多种,另外还有众多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种不同方式的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染色体病尚待研究。
肖春杰表示,今后还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国资源共享的数据库,把全国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来,对患者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浅层肿瘤治疗装置最近建成,已进行了动物试验、技术鉴定并制定了治疗计划,目前正在办理进入临床治疗的报批手续。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人詹文龙透露,这套装置投入使用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4个具备重离子治癌能力的国家。
重离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号元素重并被电离的粒子。詹文龙说,利用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对健康组织损伤最小,对肿瘤疗效最佳,可以准确进行适形照射,精确控制和严格监测照射剂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疗法。“重离子束在物质中的剂量损失集中于射程末端,这种物理学特性使之成为治疗肿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医学物理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张红透露,世界上许多有重离子加速器的国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重离子束治癌装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使得重离子束治癌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前沿性研究热点。
詹文龙表示,重离子治癌仍属研发阶段,还有一些基础问题、技术与方法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杨业华等主持的"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项目,2004年12月通过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所创建的技术平台具有较强操作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为国际先进。
为改善棉种性状、降低栽种"门槛",专家设想将源于发根农杆菌的"人工重组生根基因"(rol基因)转移到栽培的陆地棉品种中,以增强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发育状况,解决棉花移栽难以成活、缓苗期长、后期易早衰的问题。对南方棉区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营养钵育苗的移栽工序,从而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大量节约劳力和生产成本。
"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被列为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利用"下属子课题立项后,杨业华教授等通过研究攻关,创建了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转基因技术平台,通过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绕过了传统方法的技术难点,缩短了获得转基因棉花植株的时间。
基于这一方法,研究者将rol生根基因转化陆地棉品种,获得了生根抗病丰产品系、生根抗虫丰产品系、优质纤维品系和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潜力的棉花转基因材料。培养出三个高产优质、纤维品质好、皮棉产量高、具有应用价值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时还获得了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一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又有了新途径。今天上午,由青医附院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联合出资建立的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在青医附院正式揭牌,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据了解,该中心内设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干细胞研究室、干细胞低温保存库、导管室等机构,重点研究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共建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植物分子育种中心”(以下简称石家庄育种中心)在石家庄市农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出席揭牌仪式。
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它的成立对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据了解,石家庄育种中心成立后,将以小麦、棉花、大豆等为研发的主要目标作物开展研究:围绕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和作物育种的实际情况,由单方或双方合作克隆相关目标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以及优良的种质材料,通过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途径,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应用于育种研究,选育符合生产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麦(或其它作物)新品种。成果选育出来后,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将利用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和种子产业体系,对其进行推广和产业化开发,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