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李兰娟院士收获了怎样的社会评价
大家都知道2020年的新冠肺炎给我们全国人民一个巨大的打击,我们国家的很多医生,护士都将自己的热血贡献给了武汉,为抗击武汉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兰娟女士在此次抗击疫情当中,也是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想起来也是看得见的。
『贰』 李南娟院士做了一些什么好事
你说的是李兰娟吧?她参与了领导抗疫斗争,身体力行,提出科学建议,促成武汉封城,阻止了疫情扩散,为全世界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功不可没。
『叁』 李兰娟院士很早就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达成这一成就有多难
非常难。因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需要异于常人的努力才行。
『肆』 李兰娟,一位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女院士,有什么贡献
李兰娟一位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女院士出生决定不了一个人的成就,努力才是一个人走向巅峰的正确道路,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李兰娟院士无疑是这条路上的佼佼者。
祖国每次遭遇险境时,李兰娟院士总是冲锋在前,迎战在前沿阵地,也正是由于有这些人的存在,才使我们面对汹汹的新冠疫情时可以维持镇静,不会再害怕,从一位平常大夫到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成就是依靠自已的努力,脚踏实地勤奋得来的。
虽然家世平常,可是,这从没磨去她对知识的憧憬,她用自已的知识解决了许多现代医学的问题,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领域,所做出的功绩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超越,就其对现代医学的功绩来讲,李兰娟院士理应被永载史册,供后世瞻仰崇拜。
『伍』 钟南山院士都有哪些成就
钟南山院士作为我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过非凡的成就。
一、成长经历钟南山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两级科研成果20余项,200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先后荣获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个人特等奖。
钟南山在中国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多达15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或者引用了81篇,主编了多部医学书籍。
『陆』 成就显赫蜚声国际的李小文院士,在专业领域做出了多么伟大的成就
拥有这么显赫名声的李小文院士,本身就是一个履历不错的人,早些年在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先是就读于成都电讯学院,专攻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然后又出国去读硕士,继续深造地理学和遥感专业,在1981年就拿到了地理学和遥感硕士学位,后面还拿到了地理学和遥感专业的博士学位,同年修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图像处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半辈子都在搞学术或是在搞学术的路上。
李小文院士主持了很多重大遥感基础研究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很有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等等。其中获得的奖项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包括94年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00年的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01年的长江学者成就奖等等。李院士就是当之无愧的国士无双,配的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称号。他的一系列研究让国家的遥感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始终处在国家领先地位。
『柒』 李承烈的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上海,便利的地理位置为与国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1978年美国MIT韦献光教授于华东理工大学讲授“复杂反应动力学”,李承烈先生聆听了这次讲授课程,得到很大启发,并意识到复杂动力学研究成果会对石油加工催化过程的预测和优化起重要作用。经过认真调研,他查阅了到了不少关于催化裂化和催化Pt重整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并着手收集汇总相关资料,结合石油炼制工艺撰写了“复杂反应动力”教材,这部教材被选为恢复高考首届学生的专业教材之一。此外,石化总公司到华东理工大学开设总公司学习班,也把“复杂反应动力学”选为主修专业课之一,并由李承烈进行讲授,该书的内容得到中石化总公司的重视。此后,与中石化有关部门进行炼油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方面的合作,得到了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例如,与抚顺石化院科研人员共同负责完成的“缓和加氢动力学模型”项目获石化总公司二等奖。由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石油加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多次邀请该院的院士专家来讲学,报道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比如,闵恩泽院士讲授“新催化剂研发和失活研究”,这些对李先生在以后的新催化方向设立拓展了思路。
1981年,李承烈教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Delaware大学催化研究中心参加美国能源部的“新能源研究课题”,通过一年多的合作研究,在美国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另外,多次参加分子筛和ACS等会议,通过口头报告广泛交流,加强了国际联系与合作,也拓宽了研究思路。他申请并完成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四项,也完成了八五攻关的分项目。
『捌』 如何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科研成就
李德毅,男,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44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县(现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1]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44年出生于江苏省。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指挥和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云变换、云推理、云控制等方法用于不确定性认知和云计算,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和智能驾驶中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获得10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专著3本。现为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1]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研任职经历
1996年,获少将军衔;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任全军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中心
李德毅院士
首席科学顾问,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曾获首届具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聘为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
学术成果
李德毅院士在国际上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描述时间与空间的关联性,给出了基本图元、图对、连接法则、触发机制、设计语言等一整套实现方法,用于复杂系统的结构优化。
李德毅院士
图对理论在伦敦获得1985年IEEE主席授予的计算机和控制类年度期刊最佳学术论文奖。他把关系数据模型映射成为谓词演算,证明了关系代数运算与逻辑推理中符号问题求解的对等性,并用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LOG进行开发,实现了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出版专著《A Prolog Database System》;进而又把这一成果扩展到模糊关系数据库领域,出版专著《A Fuzzy Prolog Database》。这两部专著被世界许多大学图书馆收藏,并被广泛引用。
他提出了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和推理理论,用自己创造的云模型表示概念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随机性和模糊性之间的关联性,用期望、熵和超熵作为数字特征实现概念的定性定量转换,给出了云模型构成的多条定性规则同时激活的推理策略和计算方法,成功实现了三级倒立摆的各类动平衡姿态的灵活切换。用云控制倒立摆的论文在1999年第14届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上获得杰出论文奖。这是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成立42年来中国学者首次获得此奖项。2002年云发生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李德毅院士
2005年出版专著《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并于2007年由CRC出版英文版本《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uncertainty》。
李德毅院士长期致力于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和军队信息化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主编技术丛书7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5年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国家何梁何利基金奖。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中文专著3本、英文专著2本。
『玖』 著名工程地震学家李_院士逝世,他为我国做出过什么贡献
他为我国做出了很多贡献的,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在工程水文地质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
『拾』 5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与他的成果
钱学森;邓稼先;他们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