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3),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组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是实施重工业建设,把重工业建设放在首位.此后,即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上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紧次于美国.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② 苏联第一五二五计划的成果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苏联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玛托尔斯克建成了规模巨大的重型机械厂。在斯大林格勒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厂于1929年破土动工,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长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计划1927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整个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68%。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在二五期间,高速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农业集体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有4500个大企业建成投入生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39%,轻工业增和了100%,农业总产值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负增长,增长了54%;国民收入增长了109%,人民的工资基金增加了1.5倍,集体农庄农民收入增长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新装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中基本确立。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的工业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比一五期间提高许多。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在中亚兴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机械化采矿基地;在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河流域兴建了共青城飞机制造厂。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占到99.8%。
③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成果、基本特征及弊端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来说,至少两个难题它无法解决:
1.人的天性是自利的,自利是很容易传染的,仅靠自省和思想教育是无能为力遏制腐败的、是天真的幻想。 在公有制下,少数人很容易以公的名义化公为私,以权谋私,侵害大多数人的利益,私心与共有无法匹配,公有制异化成了权有制。另外,在公有制下,大锅饭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计划经济既无法实施,又不切实际。前苏联发现,编制1年的国民经济生产计划要花费5年的时间,而经济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执行起来是南辕北辙,根本不切实际。
即便老马再世,面对上述简单的两个问题会徒呼奈何,更遑论其它问题!
④ 前苏联有哪些科学成就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 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伦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端。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太空。 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Ⅱ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人类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1962年,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他们分别独立制成微[2]波激射器,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发展。 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因从事低温学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
⑤ 前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于由1928年10月开始实施。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苏联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玛托尔斯克建成了规模巨大的重型机械厂。在斯大林格勒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厂于1929年破土动工,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长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计划1927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整个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期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68%。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最佳方案的许多重要产品的计划没有能够完成,许多新建成的大型企业,由于不懂得管理和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严重缺乏,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32年3月一期工程投产时每天才能生产3台拖拉机,1934年才达到一天生产68台,勉强达到设计水平。
⑥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缺陷
由于斯大林不仅忽视了苏联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片面理解,在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同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片面化,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一味用暴力镇压手段来解决阶级斗争问题,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搞了肃反扩大化,怨枉无辜,错杀许多党政、军政领导干部,使政治体制集权、专制,使整个社会生活无一不置于国家(或个人)的统一管理之下,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在基本制度和体现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渗透了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和思想。但这并非意味着打着斯大林个人特征烙印的斯大林模式就一无是处。正如俄罗斯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所说,斯大林既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他可以瞄准敌人并打击自己人。他可能犯错误,同时还追求主要目标--消灭资本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威胁,振兴苏联和造福劳动人民时,他也会小心谨慎和足智多谋。 这种自身矛盾的结合体使之领导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呈现了下列特征: 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具体表现为: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④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其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①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国家安全机关占据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殊权力;② 在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以党代政,苏维埃实际成为把党的决定变成国家法令的表决机器;③在权力结构上,各加盟共和国的党、政、经、文大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名为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④在执政党自身的领导体制上,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贯彻,党的领导体制呈金字塔型,即全党组织和党代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形成了个人集权制和终身制。 其三,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不可否认,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苏联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重视,曾指出:"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 他把科学比作一座堡垒,强调"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占领这座堡垒。青年们如果愿意成为新生活的建设者,愿意成为老近卫军的真正接班人,就必须占领这座堡垒。 " 工业化运动开始后,斯大林曾提出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大批经济建设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指出要把一些毕业于高等学校、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和中等农业学校的青年专家提拔到经济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又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 的口号。在这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苏联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一度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据统计,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由 1928年的148所增至1932年的832所,学生人数由16 9万人增至50 4万人,五年中毕业学生17万人。同期,中等专业学校由1037所增为 3509所,学生由18 9万人增为72 4万人,毕业学生29 1万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毕业3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62 3万人。卫国战争前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有90 9万人受过高等教育,149 22万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还培养了30 2万大学毕业生,通过技工学校、工厂、艺徒学校等方式培养了247万多名熟练工人。与此同时,苏联的科技、文学艺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37年底,苏联建有全国性研究所和地方研究机构806个,实验站397个,天文台31个。1937年苏联物理学家设计出了基本粒子加速器,制成欧洲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9 年研究人员发现了铀核裂变;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世界第一台以汽油和压缩气体为动力的喷气发动机;生物学家进行了植物杂交实验,培育出了新果树品种;社会科学研究大发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出版、大量发行和广泛传播;一大批优秀小说、诗作、戏剧、电影相继问世。所有这些,无不鼓舞着、充实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与这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相伴随,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则滋长蔓延开来。自30年代开始,斯大林垄断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以他的解释及由他得出的结论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和标准;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苏共领导人进行党内派别斗争及国内阶级斗争的领域,使许多理论家、科学家、艺术家遭受迫害,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受到摧残;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盛行。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尽管它坚持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同原波兰统一工人党政治局委员、历史学教授安德采伊·维尔布兰在《斯大林主义之后》一文中所说,它"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并用公有制(在这里的特殊情况下采用了国家所有制形式)取而代之,这就表明它们是社会主义" ,但由于它是在苏联国情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最初探索的成果,因此,它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弊端。可以说,在它的内部,既有积极性的东西,对苏联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又有很多弊端和缺陷,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利弊并存的双重性,构成了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内在矛盾。
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3),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组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是实施重工业建设,把重工业建设放在首位.此后,即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上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紧次于美国.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⑧ 前苏联成功登月有哪些成果
1959年新年第2天,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无人探测器。遗憾的是它没有完成命中月球的任务,只是与月球“擦肩而过”,成了一颗人造行星。9个月后,前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终于在发射后的第2天,即9月14日凌晨命中月球。这次探测发现,月球没有磁场。紧接着,以探测月球背面为目的的无人探测器“月球3号”于10月4日发射了。10月7日,“月球3号”的舷窗自动打开,两架自动摄影机开始工作,在距离月球6500~6800千米的高度,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在40分钟的拍摄过程中,胶卷自动冲洗,然后用无线电波发射回地面。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后又一次一次地被发送回地球,人们把月球背面的地点都命了名。当然都是些世界名人的名字,其中包括中国的孔夫子,数学家祖冲之,还有第一个使用火箭的中国人王富。
1966年1月31日,“月球9号”靠火箭的帮助,顺利在月球着陆,在登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使用降落伞减低速度。这样,在月球上空83000多千米时,探测器的火箭就对准了月球中心,当下降到距月球表面巧干米时,制动火箭开始点火,于是下降速度由每秒1600米降为几米。在降落的一刹那,下降的速度几乎达到零。象这样靠制动火箭降低速度平稳着陆叫“软着陆”。4分钟后,第一次月球一地球之间名符其实的“长途”无线电通讯开始厂。电视自动装置也开始工作,发送回大量照片,照片中某些区段可以分辨出一二毫米的细微末节。
1970年,对月球的探测设备又有了新的进展。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6号”,它在月球软着陆后,用自动钻头采集了100克月球岩石,以便研究将来在月球能否顺利降落。人们曾一度认为,月球到处是厚厚的火山灰,没有可以立脚的坚硬岩石,担心降落到月球上可能会陷到火山灰里去。这一年的11月7日,“月球17号”不仅实现了软着陆,而且把一辆2米多长、宽1.6米的自动八轮小车送到了月球上。小车上装有机械室,工作的电源靠太阳能电池来供应。车上还有电视摄象机,由地面控制人员对它进行指挥。小车白天到处移动并工作,晚上“休息”,因为没有太阳能供电了。在长达11个月的工作期间,小车走了8万平方米的月球区域,摄下了2万多张月面照片,对25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了土壤的化学成份分析。
⑨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本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就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据1910年的调查统计,全国正在使用的有一千万木犁以及二千五百万木耙,而铁犁只有四百二十万个,铁耙则不到五十万个。机械牵引几乎没有牲畜。因此,大战前几年,俄国谷物每英亩的平均产量仅仅达到德国农夫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和法国农夫收获量的二分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大战前夕,按人口计算,俄国生铁产量是每年三十公斤,德国是二百零三公斤,英国是二百二十八公斤,美国是三百二十六公斤。煤产量俄国每人为零点二吨,德国是二点八吨,英国是六点三吨,美国是五点三吨,棉花消费量俄国是每人三点一公斤,英国是十九公斤,美国是十四公斤。俄国的电力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刚刚创立,而且根本没有机床工业、化工工厂和汽车制造工厂。在战争期间,军备生产勉强有所增长,基础工业的生产却下降了。1914至1917年间,为一千五百万应征入伍者仅仅制造了总数不超过三百三十万支步枪。
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高潮时期的1913年,俄国当时仍然属于欧洲最大的农业国。农业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4%,工业收入仅占29%。从1908—1914年,俄国的城市人口只占居民总数的15%,而同一时期欧洲的英格兰—威尔士城市人口为78%、挪威77%、德国56.1%、法国41.2%、丹麦38.2%、荷兰36.9%、意大利26.4%、瑞典22.1%,甚至连匈牙利这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也达到18.8%。
从人口和医疗状况看:20世纪初俄国的周岁婴儿死亡率为237‰,意大利157‰、荷兰137‰、挪威65‰、瑞典72‰、西班牙162‰、瑞士123‰、英格兰—威尔士130%、法国155‰、丹麦105‰……俄国的婴儿死亡率是全欧洲最高的,以至20世纪初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而美国是49岁、英国45岁、法国47岁、德国48岁……
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数:美国是1.44个、德国0.5个、日本0.78个、法国0.5个,而俄国仅为0.18个。
从社会结构看,1913年俄国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员比重的16%,而美国占36.9%、德国24.8%、法国28.8%、日本25.8%。
从教育和文化水平看:20世纪初俄国居民中文盲占多数,识字的人仅有21.1%。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的人数美国为197人、德国157.4人、英国142.3人、法国176人、日本143.6人,而俄国仅有66.5人。
上述材料证明,20世纪初俄罗斯在社会和经济领域显著落后于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失败,更加证明了俄国的落后。
20年代初期的俄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破坏,农产品产量只有1913年的65%,而大工业的产品则只有10%稍多一点。到1920年底,国家的工业生产的产品极少,生产的只是最简单的东西。冶金工业每年只能供应俄国每个农户64克钉子。假如工业发展此后一直保持这样的水平,那么一个农民在1920年买了犁和耙后,一直要到2045年才能指望再一次买到这些东西。七万多公里的铁路停运和一半左右的列车无法使用。三年兄弟残杀的战争夺去了几百万人(根据大致的估算,约在七百万到一千五百万之间)的生命。除了作战行动、当局实行的大规模的恐怖行动、盗匪的不法行为的牺牲者外,还要加上死于1918年到1921年的伤寒的两百万人以及伏尔加河流域和国家南部其他地区饿死的五百多万人
1927年10月1日,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开始实行。为了加快苏联经济的发展,1927年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1个五年计划 (1928-1932)的指示。据此,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草拟了两个“一五”计划方案。1929年4月,党的第16次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其中的最高指标方案。该方案规定“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在短时间内建立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把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同时还规定了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一五 ”计划以4年零3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1500个大企业,建立机床、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化学、飞机等工业部门。工业产量、工业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都大大提高。苏联由一个进口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同时,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份占了99.3%,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
为了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加强国防能力,迅速消灭技术和经济方面 的落后现象,联共中央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斯大林说:“我们 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以至 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以内跑完这个距离。或 者是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是我们被人打倒。”
为了尽快地解决技术问题, 适应飞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和工厂兴办了许多高等和中等的技术学校。到1933 年,约有 20 方学生在高等技术院校攻读,90 万学生在中等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工厂办的学校和专业训练班每年训练 100 万工人。这些学校和训练 班,缓和了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短缺的矛盾。此外,全国还开展了一个扫盲运 动。在这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1929 年,8 岁至 50 岁的人口中,文盲人数下 降到 48.9%。1930 年 1 月,建立起各个地方的委员会来引导这一运动,到1939 年,文盲的比例下降到 18.8%。
在文化领域,包括普及教育和扩大识字率方面的进展,苏联当时可以说创造了世界奇迹。仅在1933—1937年就开办了两万多所新学校,相当于沙皇俄国二百年间开办学校的总和。在1918—1928年受到中等教育,或者受过完全和不完全的普通和职业教育的人有73.8万人(每年约6.7万人),在1929—1932年达到57.7万人(每年约14.4万人),1933—1937年达到110.9万人(每年约22.2万人),1938—1940年达到140.5万人(每年约46.8万人)。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在培养大学专业人员方面,从一个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937—1938年,苏联大学生人数超过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大学人数的总和(如1940年,苏联大学生人数为81.2万,英国4.4万、德国4.97万、法国7.65万、意大利12.7万、日本24.5万,这几个国家合计才54.22万人)。
俄罗斯著名学者弗·丹尼洛夫论证了苏联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现代化成就。他说:“俄国革命前的现代化进程仅仅是注重经济的增长。苏联时期的现代化与之不一样,在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体制。国家保证了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实行了普遍就业、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以及实际上的免费住宅、休假制及其他社会保障。”
职工的技术进步了,生产效 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提前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 年 1 月 斯大林向中央委员会报告说,苏联由从前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上发展 较快的工业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仅用 4 年零 3 个月的时间就于 1932 年完成 了。产业工人的数目增加了 1 倍,从 1100 万增加到2200 万;生产量也增加了 1 倍。斯大林报告说:“我们从前没有钢铁工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我们从前没有拖拉机工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我们从前没有机床制造工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我们从前没有汽车制造工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他接着谈到航空工业、农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并且说,“我们不仅创立了这些工业部门,而且它们的规模使欧洲工业相形见绌。”
仅仅在1932年,苏联的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之时,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指标同当时的蒋介石政权相比就已经是十分令人印象深刻的了。我们不采用计划数据而采用实际数据,比如说,发电量135亿度,生铁620万吨,钢592.7万吨,煤6400万吨,汽车2.4万辆,拖拉机4.9万台
2006年版的俄罗斯一本高校教科书写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占据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2002年版的《苏联国家历史》一书写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在4年3个月完成了,有1500个用先进技术装备的大型企业建成了。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了2.7倍”。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说道:“由于两个五年计划的结果(1929—1937),苏联在向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二个五年计划末,苏联工业生产水平较之1913年增长了8.2倍。革命前的俄国工业产值仅占世界份额的2.6%,而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达到全世界的13.7%,1937年工业产值已经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77.4%,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工人和职工仅占国内居民总数的17.6%,到1939年已占到50.2%。工业化急剧改变了城乡居民结构。1926年在城市生活的人口为18%,1938年初即达到30%。在1929—1940年间农村居民年均缩减19.6百万(36%),而工业和建筑业人口则年均增加8.9百万”。他特别强调指出:“这些数字确切证明了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确切证明了俄罗斯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道路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为了完成这个宏伟的计划,苏联的党和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工作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然而在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迅速这样伟大的进展。苏联人民认为,如果步伐不是这样迅速,不但社会主义建设将会推迟,而且国家 的生存也会处在危险之中。因为在 1933 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从中国东北向 苏联边境寻衅,而纳粹德国已公开提出占有乌克兰的要求。苏联人民认为, 如果没有他们那迅速提高的经济力量,他们可能会遭到来自东西两面的入侵。斯大林在报告中说:“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为它落后了 100 年,并因落后而面临亡国的危险。否则我们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不可否认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代价,但它毕竟成功了;何况,如果没有事先付出的这些代价,怎么能保证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那将付出什么代价?那是亡国灭种的代价!
⑩ 求苏联在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苏联激光坦克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伦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端.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太空.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Ⅱ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人类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1962年,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他们分别独立制成微[2]波激射器,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发展.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因从事低温学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