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税收费用的疑惑
税收,历史上又称租税、捐税或赋税,是国家的产物。税收的形成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故曰“起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税收是伴随国家的起源而起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终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税收和国家一样,是个历史的范畴,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一、税收的起源
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起源而起源。夏王朝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夏代开始就有了税收的雏形。有无早于“夏贡”的税收雏形!《史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可追溯至高辛氏时代。高辛氏即帝喾,为‘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曾孙,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21世纪之间。帝喾果有其人!据《中国历代食货典》卷一百一十赋役部记载上古时代赋役二则,其中之一就是“帝喾高辛氏正畛均赋”(畛同畎,即深圳的圳),将“均赋”列入“赋役部”,可见帝喾时代就有每种税收的雏形,距今已逾4000多年。
有人质疑,上古时代没有文字,有了文字记载税收的也少见。孟子关于税收的论述也是后来追记。孟子生活在公元前372年——289年间,是东周战国时代,距夏代1500多年,论述的依据和准确性如何!更何况三代历经1500多年,其税收负担“其实皆什一也”,百分之十的税率一直没有变化?可信呼!试从社会发展看,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农业的发展,畜牧业、原始手工业的出现,产生了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从此有了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的私人占有,出现贫富差距,直至产生阶级。为了把阶级利益冲突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围内,需要有执行这一社会职能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出现了管理公共事务的国家雏形。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推动社会变革,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社会发展。尧舜禅让,夏禹传子家天下,为强化其统治,国家起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就是国家的雏形。
税收伴随国家起源而起源,国家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为了执行其社会职能提供物质基础,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这就是税收。税收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恩格斯对此也有阐述:“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要公民交纳费用——捐税。捐税是从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但是现在我们却十分熟悉它了。”由此可见,后人对历史的追记,也是有所依据的,我国税收起源于4000多年前,应是可信的。
我国税收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社会的变革时期,形成于奴隶社会晚期向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税收由起源不完全形态到完全形态,经历了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形成历时1600多年。
我国税收历史上称呼较多,一般多谓“赋税”。
关于“赋”字。古代对于军事、战争的征用为“赋”,与后代的田赋是两回事。后来的“一条鞭法”、“摊丁(兵役)入地”,将“赋”按人、户计征,改为按土地田亩计征,形成后代的田赋制度。“赋”由“贝”、“武”两字组成。“贝”者货币也,“贝”字代表货币。古代曾以贝壳代替货币,至今含有价值因素的汉字,多由“贝”字组成,如买卖、赚赔、贵贱等等。“武”字词典解释,关于军事、投击为“武,。武装、武器、武术等。史料介绍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遭不测事件,发生不安定、不安全等事故,人们在向国家纳“赋(贝)”后,国家组成武力,保卫、保护人民的安定、安全,使之安居乐业。我国汉字的形成以象形文字为主,在其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又不断融入“音、义”等含义。“税”由“禾”、“兑”两字组成,“禾”者为农产品,古代实物税赋主要为从土地收获的谷物。“兑”者兑换也,即交换之意。人民将生产的谷物交纳给国家,换取国家保护人民的生产、生活平安。
古字释义,多为后人推论和理解,限于史料,难以还其原意,释义差异难免。我国税收从起源历经几千年,不断改革发展,说明有其因果关系。用现代义务与权利相应的理念,理解古代“赋税”的释义,也是颇有道理的。我国历代统治者横征暴敛,义务与权利不相应,导致农民反抗捐税,反对统治。农民运动、农民战争成为改朝换代、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税收的发展
税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奴隶社会的夏“贡”、商“助”、周“彻”,三代不同的赋税形态,反映了税收的发展变化;春秋鲁国的“初税亩”开创了我国土地赋税制度;秦商鞅变法,改革“禄厚而税多”,实行“官属少,征不烦”的官不多、税不重、征不繁的赋税,使秦富强,奠定统一中国的基础;唐代实行“租、庸、调”的均田、均税制度,促使盛唐的经济发展;中唐时期的“两税法”,将地税、户税和杂税合并为夏秋两季征收,不分主户、客户,同样按贫富等级征收,适应农民负担能力;明代的“一条鞭法”(初称“一条编”),地主豪绅兼并土地激烈,农民失地日多,财政枯竭,改革赋、役合一,按亩征税,以银缴纳,简化手续。商品货币的发展,明代开创我国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重大转变;清初社会稳定,农业发展,农民人口增加,土地不增加,不堪重负。为缓和矛盾,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地”,废除人头税,取消地主豪绅特权,农业发展,财政增加;中华民国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民党不断内战,抗日战争爆发,长期处于战争,政局不统一的混乱状态。是我国历史政治最黑暗、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是税收最混乱、赋税最繁重的时代。国民党统治地区,田赋层层加倍征收,四川等地预征多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怨沸腾,不堪重负,讽刺国民党“万税”。
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统一全国税收,建立新税制。将各解放区的税制和新解放区沿用的旧税制废除,按照《共同纲领》制定的《全国税制实施要则》执行,除农业税外,征收144种税,其中,薪给报酬所得税、遗产税未开征,以后又开征契税;1953年税制修正。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后,根据“保证税收,简化税制”的精神,合并税种,商品从产到销一次课征商品流通税,简并货物税税目、税率,改变营业税纳税环节;1958年改革税制。1956年我国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多种税、多次征的复税制,按照保持原税负,“简化税制”的方针,合并税种,试行“工商统一税”,减少中间产品征税,适当调整税率,同时统一全国农业税制;1973年试行工商税。“十年浩劫”期间,在“斗、批、改”的口号下,按照“合并税种,简化征收办法,改革不合理的工商税收制度”的原则,试行“工商税”,对国营(有)企业征收一种工商税,对集体企业征收工商税、所得税;1984年改革工商税制。根据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改革单一税制为复税制,开征增值税、产品税、营业税等17种税,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1994年再次改革税制。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和国际接轨的新情况,本着“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保证财政收入”的指导思想,扩大增值税,实行税款抵扣制度,对高消费产品开征消费税,合并内资企业所得税,完善个人所得税,改革地方各税。人民共和国的税收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终于建立了适应国情的税收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历经几个世纪,经济高度发展,税收也随着改革和发展。税收制度日趋复杂,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国家公民纳税需要聘请税务顾问,才能正确计算纳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仍能较快发展,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税收制度,必然有其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三、税收的消亡
税收终将伴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有人认为现在议论“税收的消亡”未免为时过早!历史和现实不断向人们揭示这样的问题,又是难以回避的,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个多世纪前,1871年3月18日法国工人阶级在巴黎发动起义,28日宣布成立“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公社试图对社会产品通过分配,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和税收的职能,仅仅存在60天就失败了,公社的理想成为泡影;80多年后,1958年我国一哄而起成立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试图替代基层政权,成为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实行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一时席卷全国。终因生产力低下,公社产品匮乏,经过不断调整,名存实亡,1978年为家庭承包制代替,80年代名也不存。上世纪60年代“十年浩劫”期间,不断刮起阵阵共产风,也刮到税务战线。谣传什么朝鲜、蒙古和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取消税收或者将要取消税收,国内外的“非税论”、“无税论”,一时甚嚣尘上。国内也在“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和“斗、批、改”等口号下,推波助澜,税收受到冲击,何去何从!在此背景下,1971年天津市开始对国营(有)企业实行一种税一个税率,集体企业两种税的模式,1973年按照天津模式“合并税种,简化税制,改革不合理的工商税收制度”的精神,全国实行工商税,简化为单一税制。加上“文革”风暴冲击,税务机构先后撤并,人员精简下放,南通市机关当时仅留下我一人管理税收业务,“税收无用论”、“税收消亡论”一时占了上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国家非常重视税收工作,需要运用税收集中财力,调节经济,为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服务。税收不能消亡,还要加强。上世纪80年代起不断强化税务机构建设,多次大幅度增招税务干部,不断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到了90年代,我国税收进入历史最辉煌时期。
税收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从它的起源开始,经过发展,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国家,也没有税收。恩格斯对此做了精辟的阐述:“今后,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世界上私有制和阶级的彻底消亡,国家将因其丧失作用,而逐步地自行消亡。”税收也将伴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税收的消亡和起源一样,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其实现将是遥远未来的事。邓小平为此曾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现今每前进一步,都是为之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也是加速税收消亡的进程。
『贰』 公司税收和费用
年检费用几百元,不超过600元
因你是小型公司,应该是定额征税的。
一个月就是一千元吧
『叁』 税收是成本吗
税收是企业经营所必须面对的一项支出,税收是成本。
从根本上讲,税收筹划应归结于企版业财务管理的权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 理的目标决定的,即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也就是说,在筹划税收方案时,不 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 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
税收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筹划 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时,该项税收筹划才是成功的筹划。
(3)税收使用费用扩展阅读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税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税收主要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公务员工资发放、道路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医疗卫生防疫、文化教育、救灾赈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税收分为国税和地税。地税又分为:资源税、个人所得税、个人偶然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
『肆』 税和费有什么区别
税和费区别为:主体不同、补偿性不同、稳定性不同。
一、主体版不同
1、税:税收权的主体是国家,税收管理的主体是代表国家的税务机关、海关或财政部门。
2、费:费的收取主体多是行政事业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等。特征不同。
二、补偿性不同
1、税:税收具有无偿性,纳税人缴纳的税收与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之间不具有对称性。
2、费:费通常具有补偿性,主要用于成本补偿的需要,特定的费与特定的服务往往具有对称性。
三、稳定性不同
1、税:税收具有稳定性,税法一经制定对全国具有统一效力,并相对稳定。
2、费:费则具有灵活性,费的收取一般由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
『伍』 税收及相关费用是怎么算的
你的同事的房产证是谁发的?
『陆』 简述税收费用主要包括哪些
企业应交税金包括:
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建税,代。 教育费及附加,地方教育费及附加,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
『柒』 在中国 费和税的区别是什么
一是主体不同。
税收的主体是国家,税收管理的主体是代表国家的税务机关、海关或财政部门,而费的收取主体多是行政事业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等。
二是特征不同。
税收具有无偿性,纳税人缴纳的税收与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之间不具有对称性。费则通常具有补偿性,主要用于成本补偿的需要,特定的费与特定的服务往往具有对称性。税收具有稳定性,而费则具有灵活性。税法一经制定,对全国具有统一效力,并相对稳定;费的收取一般由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
三是用途不同。
税收收入由国家预算统一安排,用于社会公共需要支出,而费一般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
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税收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马克思指出:
1、“赋税是政府机关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2.“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
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19世纪美国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捌』 纳税人雇用税务费用属于税收的 什么成本
纳税人雇用税务费用属于税收的
纳税成本
。
纳税费用是纳税人依法办理纳税事务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纳税人完成
纳税申报
所花费的时间
、纳税人完成纳税申报发生的交通费用
和纳税人雇用
税务顾问
、会计师所花费的费用
。
『玖』 税收和收费的区别
马克思说过:“赋税是政府机关经济的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税收是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古老的经济范畴,在历史上也称为赋税、租税或捐税等。它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分配方式,它也是国家用以控制和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
对税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从最简单最直观的现象看,税收首先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从纵向角度看,历史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取得财政收人曾采用多种方式,但其中都包括税收这种方式。从横向角度看,在现代经济社会,国家财政收人除了税收以外,还有债、费、利等多种形式,虽然不同国家税收收人占财政收人的比重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
2)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形式,从本质上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的的。公共需要作为一种社会的客观需要,它的物质内容表现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类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社会成员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来取得公共产品,也决定了满足公共产品需求的分配必须由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国家来执行。国家征税,取得财政收人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国家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形成一-定的支出。对这类支出的补偿正是国家征税的目的所在。
3)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
国家取得任何一种财政收人,总要凭借某种权力。而国家权力归根结底不外乎两种,即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国家要取得财政收人,所依据的不是财产权力就是政治权力,两者必居其一。例如:奴隶制国家的王室土地收人凭借的是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封建制国家的官产收入凭借的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收人也是凭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些收入依据的都是国家的财产权力。税收则不同,它所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也就是说,国家征税带有政治强制性,这种政治权力是通过法律来执行的。因为征税使一部分属于私人所有的社会产品转变为国家所有,必然会引起国家与纳税人的利益冲突。国家只有运用法律的权威性,才能把税收秩序有效地建立起来;也只有通过法律形式,才能保证及时、足额地取得税收,并使国家在税收上的意图得到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