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国际品牌的授权侵权问题
你的问题是目前我国服装鞋类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让众多专真正的知名品属牌企业最头痛的问题。
1、英国登喜路公司是真正的“登喜路DUNHILL”商标的所有人,其他的所谓登喜路公司不可能有登喜路的商标。
2、(香港)登喜路或(法国)登喜路这些不是商标品牌,只是他们的企业名称,根据我的经验,有很多内地企业或个人,在香港成立一家公司,经常冠以这样的名称,因为香港公司法对于企业名称是没有严格要求的,然后他们在自已的商品上打上什么法国登喜路授权等之类内容来误导消费者。他们不可能在自已的服装上标注登喜路商标,否则这样的话就侵权了,你要购买真正的登喜路时一定要认准商标。
❷ 香港公司商标侵权
回答如下:
1.就算是香港法律保护的合法公司,在大陆被起诉也有应诉义务,其义务与大陆其他法人实体进行民事诉讼时应履行义务没有任何不同。
也就是说,根据现行大陆与香港民事诉讼进行的相关司法解释,香港律政司在大陆法院要求下有协助义务,需要协助送达传票。如果香港公司不应诉,以缺席判决论。
2.香港公司缺席判决不影响判决书的法律效力,仍然必须履行。考虑到大陆公司同时起诉香港公司与内地经销商,所以肯定存在责任分配问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涉及港澳台也属于涉外民事诉讼,涉外民事诉讼区别于普通民事诉讼,有较长的答辩期,审限以及执行期限,所以香港公司的履行很可能晚于内地经销商,执行起来所需时间也较长(因为需要香港司法机关的协助),但是不存在不需履行的可能。
3.判决书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事后的名称变更不影响变更前的法律责任追究,因为根据现行公司法,即使变更名称,办公地点,仍然是原来的经营实体,哪怕分立合并这种情况仍然需要承担之前主体存在的法律责任。
同时,大陆公司追讨的本就是他的商标侵权行为,只要损失已经发生而且追讨还在诉讼时效之内,就不以香港公司以后的行为作为转移,
主要问题是香港公司没有任何资产的话,执行就比较困难了,香港的破产法比我们宽松,公司破产了就很难追究了。建议可以在起诉书中要求内地经销商与香港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所谓连带责任,即使香港公司无力履行,大陆经销商也必须履行全部赔偿责任,只享有赔偿后再向香港公司追讨的权利,这样对大陆公司是最有利的,因为经销商资产在内地,执行更容易快捷。
4.如果香港公司不履行判决,股东是否承责不可一概而论。根据现行公司法,如果可以证明公司存在本身就是为了从事非法交易或者根本没有实际资产(所谓皮包公司),那么股东就需要承担全部责任,否则股东以出资为限承责,此时也就是说公司无力承责就破产,股东无额外责任。
股东是哪里的人并不影响上述判断标准,只不过如果股东是外国人将产生适用法律以及涉外诉讼的问题。一般而言,如果无法证明香港公司以诈骗为主业,那么直接起诉股东是不可以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继续就你的提问回答如下:
1、如果有实际证据能够证明公司就是皮包公司,那么可以直接将公司以及公司股东列为共同被告。但是必须在起诉书中说明侵权行为出于股东授意,公司并没有承责能力,甚至设立初衷就是为了诈骗等事实。
如果有证据,起诉不被法官驳回或者要求变更,那么大陆公司的赔偿责任人里面就包括香港公司的股东了。至于股东如何承担责任,取决于判决,一般而言会先以香港公司资产清偿,无法清偿部分才到股东。
2.如果你想由股东全额承担,方法很简单,要求股东和香港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如上所述,连带责任不问责任人之间如何分配,只要求其中一方有偿还能力即可,这样对原告而言最有利。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追究股东责任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要证明不存在实际经营行为,是皮包公司本来就很难。而且不同于公司,个人财产的清查执行起来会更加困难。
但是如果股东在大陆有财产,那么会简单很多,怕他脱逃转移甚至可以申请查封冻结(仅限于大陆的财产,香港那边的财产要经过那边的法律程序,比较复杂)。
PS
国内是可以起诉香港公司的,因为此处是侵权案件,按照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侵权行为发生地以及侵权结果发生地在中国,国内的法院就有管辖权,此时不用适用原告就被告原则去香港起诉,国内也可以起诉,您可以查下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九章。只不过审理的权限一般在中级人民法院,只有少数基层人民法院(例如广州,深圳)可以审理此类案件。
香港适用英美法系,“揭开法人面纱”理论(即跳过空壳公司直接追究股东责任)是英美法系首先倡导的,最早的案例也发生在英国。所以香港法律遵循英国传统也是支持的,但是仍然有严格的限制而已,限制已经如前述,具体你可以找下香港那边的案例就知道了。
杨影律师的意见很中肯,起诉大陆的经销商肯定是最方便的,不过此时必须考虑经销商的承责能力问题。按照我国《商标法》,大陆公司是可以把经销商以及香港公司都起诉的,此时虽然比较麻烦,但是责任的承担和履行比较有保障。当然,如果经销商财产丰厚,此时只起诉他也是可以的。
但是不能忘记的是,经销商被起诉一定会把香港公司拉进来的,因为他们才是授权者,他们有义务保障权力的合法性。此时面临的选择不过是把香港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起诉还是作为第三人而已。此时与一开始起诉二者本质区别不大。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用。
❸ 能不能以商标使用权出资成立公司
可以,不过根据<公司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全体股东的出资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专册资本的30%.
椐此属可知,商标使用权(经法定机构评估)所占比例不得高于注册资本的70%.
对了,是使用权啊,不行,除非所有权人转让给你.
❹ ipad商标侵权是怎么回事
iPad商标门始末
2月24日,美国苹果公司、IPADL()公司起诉深圳唯冠iPad案在深圳中级法院开庭审理。当天深圳中院第十五庭座无虚席。
这场纠纷缘起一份授权委托书。2009年12月23日,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台湾唯冠”)授权该公司法律顾问麦先生签署协议,将八项 i-Pad商标一并转让给IPADL。本报获悉的授权委托书中显示,授权方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并有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负责人杨荣山的盖章。
IPADL于2010年将其持有的全部iPad商标转让给了苹果。
双方的争议在于,授权方的台湾唯冠是否有权代表深圳唯冠处理iPad在大陆的商标。苹果方面向深圳中院提交的证据认为,在签署委托书的两个月之前,电子邮件署名为JonathanHargreaves的IPADL代表与台湾唯冠法务部电子邮件署名为HuiYuan的代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展开谈判,谈判提及台湾唯冠是否能代表深圳唯冠的细节。邮件中,HuiYuan告知I-PADL,台湾唯冠方签约代表由麦先生担任,协议在台湾签署。
公开信息显示,台湾唯冠和深圳唯冠都是唯冠国际(00334.hk)的子公司,但双方股权没有交叉关系。深圳唯冠的另一位代理律师谢湘辉表示,这个案件其实是台湾唯冠无权代表,因为它没有iPad商标在内地的所有权。而根据内地的公司法,虽然台湾唯冠和深圳唯冠都是唯冠国际的子公司,唯冠集团依然无权处分深圳唯冠的资产,更何况深圳唯冠的法人并非杨荣山。
而深圳唯冠认为,台湾唯冠与I-PADL公司2009年12月23日签订的协议第11条明确约定,往来邮件均已被书面正式协议取代,不作为任何依据。
“这其实是个荒唐的闹剧,苹果发现iPad大陆商标的拥有人不属于台湾唯冠而是深圳唯冠后,开始着急了并先声夺人。”肖才元表示。
事实上,两个戏剧性的因素让该案更显得扑朔迷离。
苹果在香港法院提起的诉讼案件中,所提交的材料显示,IPADL公司实为苹果公司律师操作下成立的具有特殊目的的,旨在用于收购唯冠手中i-Pad商标权的公司。
2010年4月3日,iPad产品在美国开始向公众销售。2010年4月7日,IPADL以10英镑的价格向苹果转让了其全部的iPad商标。
一家大型企业的代工人士称,苹果以IPADL名义向唯冠洽购iPad商标,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自己来头太大对方漫天要价,而且注册公司缩写为IPADL也好解释收购的商标的原因,但纠纷发生后,苹果律师的疏忽就要让苹果公司付出代价了。
肖才元认为,深圳唯冠本来是和I-PADL之间的纠纷,苹果就这样强势插入了进来,IPADL的疏忽显而易见,根据相关规定,苹果的代理根本不成立。
更为戏剧性的是,IPADL公司授权代表邮箱标明的主人——onathanHargreaves可能根本不存在。肖才元称,他从苹果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的材料中得知的,根本不存在此自然人。由此断定,原告在申请办理公证时,对公证机构隐瞒了这一事实。
商标门困局
在商标门尚未有结果之前,从2010年9月份开始,苹果已经将iPad送进了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和时尚人士的工作包。
而iPad商标在2010年3月22日,已被深圳唯冠的八家债权银行给查封。苹果提交给深圳中院的 《起诉状》称,IPADL于2010年4月7日将iPad商标转让给了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和IPADL将已被依法查封的商标签署转让协议,纯属闹剧。而且该协议是在明知IPADL不可能受让我方iPad商标之后签署的,显然不产生任何效力,并且是恶意的。”肖才元表示。
在苹果将iPad在内地尚有争议的商标做成既成事实后。现实状况是,深圳唯冠却无力反击。
按照相关规定,如果深圳唯冠要起诉苹果,需要巨额的财产担保。而深圳唯冠这家曾是中国外贸出口百强的企业目前几近破产。而苹果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果败诉,其iPad商标怎么办?
上述代工业人士称,苹果肯定不允许这个商标流失,如果败诉了也只能和解,这也是深圳唯冠为什么在几近破产的情况下要将这宗官司打到底的原因。
谢律师说,苹果公司对深圳唯冠造成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根据我国法律,若无法计算受损方的损失,可以获利方的盈利作为计算标准。对于这一说法,和君创业的媒体负责人黄一丁认为,因为苹果在内地有很多加工代工厂,在内地生产拿到海外去销售,这一部分损失需要通过海关进行计算,因此非常复杂。据了解,和君创业是唯冠电子全权委托处理这起商标纠纷案件的公司。
本报多次联系过苹果中国的工作人员,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而负责苹果的公关公司人士表示已经被更换。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苹果的iPhone在进入内地市场时,也是先进入中国然后和解转让的。
根据汉王招股意向书披露的信息,2009年7月18日,汉王与苹果签订了365万美元的iPhone商标和解及转让协议。而在此之前,iPhone已经在内地开始发售。
回答者:yahen 要做就做最好!
❺ 以商标权转让方式出资应当符合什么条件
简单的讲,公司股东出资方式有货币、实物、动产、不动产、无形资产,指具专有注册商标证的公民或企属业以商标这种无形资产出资,作为注册资本的一部分。须履行评估手续,作价,确定值多少钱以后,凭评估报告、验资证明等手续履行出资义务,然后将商标权转让到公司名下。此方面规定,可以查看新《公司法》、新《公司登记管理规定》。1、商标转让在商标局予以核准公告时发生法律效力;商标移转则是导致商标移转的客观事实发生之日发生法律效力;2、商标转让并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受让人自核准公告之日起取得商标权,对于之前的侵权行为无权主张;商标移转则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继受人可以对移转之前的侵权行为主张权利;3、商标转让往往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而发生的积极结果;商标移转则是基于当事人意思以外的客观事由而发生的消极结果。
❻ 用商标权作为出资应注意的问题
商标权是商标法的核心,是指商标所有人对法律确认并给予保护的商标所享有的权利。公司设立时,公司发起人除了以货币、土地使用权形式出资外,还往往用知识产权进行出资,由于知识产权相对于货币及土地使用权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有期限性的资金,在实践中的出资情况就显得更为复杂。一、出资金额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
知识产权出资金额需要作价计算,经发起人认可后即构成不变的注册资本的一部分,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规对知识产权出资额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也进行了限制,即以工业产权(专利权和商标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金的20%,属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 35%,此外“高新技术”应当由国家省(部委)科技主管部门鉴定或认定。
二、与商标权转让的不同
新设立公司要利用他人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知识产权所有人作为股东,以知识产权向公司进行出资;二是由知识产权所有人将该知识产权转让给公司,出资行为和转让行为的法律性质不同,产生的法律后果也木一样,了解这一点,发起人各方可根据公司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三、商标权出资的作价
与其他方式出资,如实物出资、土地使用权出资相比,知识产权的价值难以确定。实物、土地使用权都有相应的市场价格,即使实物已经使用过,也有相应的折旧计算方法,而在技术市场上,没有较为统一的市场价。比如一商标比同类商品或服务上的商标有更高的知名度,那么这个商标就具有比其他商标更高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究竟应高出多少,很难用公式精确地计算出来。因此,用知识产权出资时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只是一个供发起人确定其知识产权作价金额的参考数,最终作价金额的确定是由发起人各方在评估金额的基础上相互协商的。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知识产权的出资必须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其评估应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 (包括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进行。四、权利转移的法律手续
依照公司法规定,以知识产权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即到法定机构办理知识产权过户登记。以注册商标所有权出资的,依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关于商标权转让及使用许可的有关规定,出资人和新设立的公司应当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附送《商标注册证》加注发给新设立的公司,并予以公告。以注册商标使用权出资的,出资合同应报商标局备案。
❼ 我公司被授权使用某商标,能够以该商标权出资成立新公司
可以用来出资
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内实物、容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商标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因此完全可以以此来出资设立公司,但公司的设立不知限于非货币出资方式,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❽ 请问公司名称、店名、商标三者的关系和区别,还有侵权方面的举证
企业的名称中包含着商号。 商号在企业名称中的作用,是彰显企业的独特性,以使企业与其他企业相区分。
商标,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标记。商标的作用,是以一定的外部标记来区分产品或服务。可以这样说,商号是企业的名字,而商标则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名字。商号和商标的共同作用,都在于为客户提供识别标记,引导消费者的选择,扩大自己的市场优势,为企业管理和经营服务。
商号与商标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一起出现在同一商品上,商号有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商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同一内容,但有时又不是。商号和商标在作用和性质上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
(1)商标主要是用来区别商品的,代表着商品的信誉,必须与其所依附的某些特定商品相联系而存在,商标权属知识产权;商号主要是用来区别企业的,代表着厂商的信誉,必须与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相联系而存在,商号权属名称权,所以商号权与人身或身份联系更紧密。
(2)商标按照《商标法》的规定进行商标注册和使用,具有专用权。其专用权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并有法定的时效性;商号按照《公司法》或《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登记注册,同样具有专用权。其专用权在所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地域范围内有效,并与企业同生同灭。
(3)在我国,商标权有专门的商标法保护;而商号权仅比照民法通则关于企业名称权的保护方法保护。
(4)带有某公司商号标记的含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到另一国家时,销售人有必要就其商标在另一国家注册,却没有必要就其商号再行注册。
当有些企业将自己的商号注册商标使用,或者将已注册的商标变更登记为企业的商号,商标和商号就成为同一内容或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都是《商标法》、《公司法》及《企业登记管理条例》所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