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5北京人口分布数据的具体情况
57.1%常住人口在三至六环间 全市有超过一半常住人口聚集在五环以外。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根据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本市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1228.4万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941万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43.8%;五环以外有1098万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1.1%。“环路人口分布呈圈层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有关负责人分析。
那么是否中心城区居住了更多本地人口,而外来人口更多居住在五环外?统计数据发现,北京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环路分布情况上基本一致,但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突出。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637.6万人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77.9%;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532.1万人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65%;五环外有422.5万人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51.6%。
西城每平方公里站了25767人 随着北京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密度也在逐步上升。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
分区县看,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5767人/平方公里;延庆县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分功能区看,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开始向外围逐渐降低,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2.9倍,是城市发展新区的22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09.9倍。
央属高校人“扎堆”中心城区 公共资源的集中以及公共服务的高质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从资源分布看,全国知名的小学、中学、大学大部分聚集在北京,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机构亦如此。“公共资源的聚集和分布不均,带来了交通、环境和众多社会问题。”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有关负责人分析。
据市教委数据,2013年全市高校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数为102万人,分功能区看,中心城区为85.3万人,占全市总量的83.6%;分隶属关系看,央属高校为63.5万人,占62.2%。央属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为58.4万人,占中心城区高校人数的68.5%,占央属高校人数的92%。
据市卫计委数据,2013年全市医院共有647个,从业人员21.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医院数为438家,占全市总量的67.7%,医院从业人员为17.1万人,占全市的79.5%。驻京部队的15家三级甲等医院全部位于中心城区,涉及从业人员3.6万人。
㈡ 人口数量直追北京 房价仅排全国第21位,成都凭什么
5月26日,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首次超过2000万,达到2093.76万人,稳居全国第四,与第三名北京的人口差距缩小到不足100万。
从增量上看,成都的表现也十分优异。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增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广州,领跑新一线城市。
同时,四川人口进一步向省会成都聚集。成都人口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从2010年的18.80%提升到25.02%,提升了6.22个百分点。
成都有什么魅力,能够成为过去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的季军?
产业发展迅猛,10年前常住人口已超千万
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10年,成都GDP尚未突破万亿,为5551.3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在第13名。十年后,成都GDP增加了1万多亿元,达到1.77万亿元,跃居全国第7名。
作为西南产业重镇,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吸引了英特尔、IBM、戴尔、华为等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相继落户。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
除了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达550余家、产业规模达20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83%、67%,到2022年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多就业机会,吸纳流动人口。今年4月下旬发布的《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21)》,标明了当前成都产业发展紧缺的684类人才需求清单。其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领域紧缺人才需求类别数量持续增长;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绿色智能汽车等领域高知识技能人才需求量同比增加110%。
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四川省2018年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新格局有关,要求做强成都“主干”,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破解四川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体看,包括成都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个五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文创中心等。
此外,记者发现,早在2010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就超过千万,达到1404.76万人,人口规模仅次于重庆、上海和北京,排在全国第四(备注:因2016年成都市和资阳市行政区划调整,201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按调整后行政区划作了修订,但修订数据暂未公布,1404.76万为修订前的数据)。可以说,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助于近年来成都的人口规模扩张。
“成都人口规模快速增加,没什么奇怪。”四川省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钢对记者表示,这几年成都经济发展较快,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很快,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得成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条件。
房价排名21,“很少有喘不过气的紧张感”
近几年,各大城市争夺人才,成都的人才新政也层出不穷。2017年,成都推出“人才新政12条”,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此后,成都又先后配套出台“蓉城人才绿卡”“人才安居工程”等制度,设立尊重人才的专属节日“蓉漂人才日”,打造“蓉漂”系列文创产品,大力吸引人才。
除了人才新政,宜居的城市生活也是成都的一张王牌。在成都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安逸闲适,是很多人对成都的印象,泡壶茶在桥底下打麻将也成了成都人的经典形象之一。近几年,借助短视频,成都出圈,成为网红城市。在此之前的2003年,导演张艺谋为成都拍摄城市宣传片后,“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至今都是形容成都闲适的金句。2016年,歌手赵雷的一首民谣《成都》红遍大江南北,点燃了许多人“到成都街头走一走”的热情,“玉林路”、“小酒馆”也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点。
此外,相比北上广深的高房价,成都的房价并不算高。全国房价行情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成都二手房平均单价为19187元/每平米,排在全国各大城市第21位,而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二手房均价超过4万元。
从房价收入比看,根据易居研究院发布《2020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研究报告》,深圳、上海、北京和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39.8、26.2、23.8、16.7,购房难度较大,而成都的房价收入比为10.1,属于偏低水平。
较多的就业机会、宽松的落户政策、宜居的生活环境,这些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都充满吸引力。有数据显示,2017年,在成都外省籍就业大学生占比25.8%,到201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5%。《四川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省内就业是毕业生的首选,比例高达75.10%。
王婷是在成都的外省籍就业大学生。作为广西人,2020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留在成都一家国企工作。“我性格慢吞吞的,在成都工作,节奏不快,很少有喘不过气的紧张感,而且这里小吃还挺多的。”王婷告诉记者。
“人们是用脚对城市环境、吸引力投票。一个城市的环境越好、公共服务水平越高,能吸纳的人口越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记者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各大城市在激发市场活力和推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还要营造更加宜业宜居的城市环境,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形成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行政版图扩张,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力
成都人口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行政版图的扩张。2016年5月,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国务院批复同意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简阳是四川省人口大县(市、区),2016年末人口达到149.91万,区划调整后,成都人口增加一百多万人。
2020年1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大背景下,成都的城市地位不断提升。杨成钢对记者表示,从趋势发展看,未来人口还会继续向成都聚集。
但杨成钢强调,由于成都的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下一步应该适当放慢人口规模扩张的节奏,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上。譬如,改善公共服务、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营商环境等。
事实上,未来成都人口也不可能无限扩张。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水资源承载力是成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确定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360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看,成都都是四川省当之无愧的“老大哥”。2020年,成都GDP占全省的36.46%,人口占全省的25.02%,首位度较高。换句话说,成都市依靠全省1/4的人口贡献了全省1/3的GDP。
“四川省常住人口分布断层现象较为明显。”四川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毅在5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四川省内没有常住人口在1000万至2000万的城市,排名第二的南充市常住人口数量为560.8万,而且多数市(州)常住人口数量都是在100至500万之间。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应该避免一市独大的情况。“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人口过度集聚,可能面临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要避免大城市病,注意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譬如中心城区人口和郊区人口要合理分布,实现职住平衡。”陈耀说道。
杨成钢认为,成都首位度较高,与成都就业机会多、营商环境好、生活宜居等因素有关,“这种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出现的不均衡现象是正常的,符合客观规律”。
不过,杨成钢也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应该尽可能朝均衡的方向努力。“现在交通条件改善、加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会带来更多的正面带动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
㈢ 北京市百岁老人数量首次突破千人,达到了多少
北京市百岁老人数量首次突破千人,达到了1046人。
据悉,截至2019年底,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63.1万人,相比上年增加4.7万人;百岁老年人共计1046人,比2018年增加了118人。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2.31岁。
报告显示,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高、郊区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截至2019年,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排在前三位的区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59.7万人、56.7万人和35.1万人;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排在前三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分别为62.5万人、54.1万人和42.9万人。
(3)北京公共服务人口扩展阅读:
《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9)》首次增加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数据:
市老龄办、市老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持续监测常住老年人口发展趋势,与户籍老年人口数据形成对照,更有利于呈现老年人口发展特点。关注常住老年人口的发展,也体现北京市积极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逐步努力实现常住老年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本市不断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㈣ 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将如何强化
国家发改委抄日前发布关于实施袭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通知》指出,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居住证制度覆盖城镇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显著提高居住证发放量。
希望城市常住人口的权益可以早日得到保障!
㈤ 北京人口将随功能疏解向雄安新区转移
据报道,6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发布会之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规土委及市商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
雄安新区还在规划阶段,涉及到几个规划,白洋淀生态治理修复、雄安新区的规划,起步区的规划等。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北京会跟雄安做好对接。而对于北京与雄安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该负责人表示,选址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地方交通相对便利,为了让新区能够更好发展,交通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
据悉由于雄安新区三个县的公共服务方面比较薄弱,北京方面表示将资源优势通过分院、分校合作等方式支持。
㈥ 不在北京居住,北京市流动人口生育登记服务单怎么办理
1、外地人口两孩以内生育服务登记:向夫妻一方现居住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填写《北京市流动人口生育登记信息采集表》,在15个工作日后到办理登记的乡镇(街道)打印《北京市流动人口生育登记服务单》并盖章。
需要提交的资料:夫妻双方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北京市居住证(或北京市合法住房租赁合同)
2、外地人口再生育服务登记:向一方现居住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填写《北京市流动人口再生育登记信息采集表》后,现居住地乡镇(街道)为其出具《北京市流动人口再生育服务单》并盖章。
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更好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将卫生部的职责、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订计划生育政策,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㈦ 北京市流动人口生育登记服务单
本市居住的流动人口生育两个以内子女的,可以在本市现居住地办理生育服务登记。
办理程序为持夫妻双方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向一方现居住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填写《北京市流动人口生育登记信息采集表》。需要领取《北京市流动人口生育登记服务单》的,可在15个工作日后到办理登记的乡镇(街道)打印并盖章。
双方均为外省市户籍的夫妻,不适用《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再生育条件;但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本市换取《北京市流动人口再生育服务单》。
办理流动人口生育服务登记后,可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和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办理生育保险、住院分娩补助等事项。
北京市政府指定的服务和资讯门户——“北京服务您”APP,政府在身边,服务在手边!
㈧ 北京到底有多少人
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究竟拥有多少人口?
答案并不难找。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382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961万人。北京市统计局1月发布数据,截至2011年末,北京已经突破2000万,达到2018.6万人。
答案也许并不那么简单。五湖四海的人们构成的北京,每到春节就会出现候鸟迁徙般的流动大潮,揣着亲情,拉着乡情,人挤着人迫不及待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中国人心中家的定义,与居住时间的长短并不一致,与户籍所在地也不一样。
大约20年前,高晓松写了一首名叫《冬季校园》的歌。歌中唱道:“那宿舍里的录音机也天天放着爱你爱你,可是每到假期,你们都仓皇离去。”
这首歌唱的是大学生活,然而“每到假期都仓皇离去”的不仅仅是大学生。
从1月8日到1月22日除夕,被称作是2012年春运的节前15天,根据铁路部门的数据,北京西站日均发送旅客19.3万人次,北京站日均发送旅客10.3万人次。
1月15日,北京铁路总共发送旅客41.66万人。
1月18日,这一数字达到42.28万人次。仅仅是北京西站,上车客流就达到了22万人次。
“乘车的总人数=每天的乘车人数×天数”,这个算式很简单,但也很可怕。即使有短途探亲和旅游,也可以大致推算出多少人坐上回家过年的列车。
别忘了,这仅仅是铁路。还有数量庞大的人群坐飞机、乘大巴、开私家车,从陆地天空、四面八方与这座特大型城市说再见。而且,在春运开始之前,很多人一进腊月就早早逃离。
暂别的人多,北京确实宽松了不少。然而,春节期间的北京也要比北美洲或者澳洲的那些地广人稀的城市热闹。不妨四处转转,商场摩肩接踵,饭店高朋满座,庙会人山人海。北京市商务委的监测显示,120家重点商业服务企业节日7天销售额达到36.2亿元,同比增长15.5%。春节期间要想在北京的地铁和公交上找到空座,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北京市旅游委假日办发布数据,从除夕至初六,北京市主要景区、公园、庙会和滑雪场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8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亿元。
有媒体称,光是北京龙潭庙会,平均每天就寻找走失儿童、老人60余人次,可见庙会和火车站拥挤程度差不多。
休息娱乐的人多,坚持工作的人也不少。春节期间,地铁照开,公交照跑,医院、消防等更不能歇。当然还有正和韩寒过招的在北京家中奋笔疾书的方舟子。
根据《北京日报》的报道,在除夕,北京就有“确保全市人民平安过节的91万多名应急值守人员”。
从各处汇聚而来的春节期间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北京的人口真是个惊人的数字。
除了春节,再看看平时。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98.3万辆,按2000万人口计算,平均4个人1辆车;2011年北京公共交通日均出行人数1964万人次,平均每人每天乘一次公共交通;北京地铁日均客流650万~700万人次,平均3个人中就有1个人每天坐一次地铁……
这些都是公开的数据,通过互联网找到它们并不难。但是,看看身边,大家总觉得这个比例有点高,毕竟2000万人中包括了不常出门的老人和孩子。
估计北京的人口数量还可以见微知著。
根据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10月,北京市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1073.8万人。北京幼儿园专任教师2万人,医生6.3万人,护士6.4万人。这些从业者数以万计,但决不是说其数量多,专家们大声疾呼,北京幼师尚有1万名缺口,护士还需3万人。
2000万的统计结果也许并非不准确,只是2000万所指只是“常住人口”。根据统计局的口径,常住人口包括三类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显而易见,北京人不止是这三类人。一个人今天在北京,明天就到了上海。这个月在朝阳工作,下个月就跳槽去了海淀,一家人多套住房也越来越多。
人们在流动,统计难度越来越大。然而,城市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更加精确的数据。按照世界上的通行标准,300万人就是一个大中城市。人口数量差了100万,相当于差了一个中小城市。
如果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北京的人口数量,那么城市管理和服务就会更加科学,毕竟交通、治安、卫生、教育这些公共服务的规模都要确定在人口数量的基础之上。以修建公共厕所这个最简单的事情为例,厕所数量和大小都要看看附近有多少人。
弄清楚人口数量,并不是说要限制城市人口数量。之所以现在聊人口,只因为春节不仅是传统佳节,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个绝妙时机,可以通过人的出行信息更准确快捷地了解北京城的人口。
铁路售票实名制了,也网上订票了,如果这些数据能够在法律的允许下合理而有限度地利用的话,那么城市的管理者就会对人口的数量心里更有底儿。这种方法的效果,也许并不一定就比居委会大妈们挨家挨户锲而不舍地敲门问家里几口人差。
㈨ 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量变化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36.8万人,增量减少8.7万人,增速为1.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增量减少12.9万人,增速为2%,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呈平稳下降的趋势。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降至2014年的36.8万人,增速从2.9%降至1.7%,是“十二五”以来最低水平。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量、增速进一步放缓。增量从2011年的37.7万人降至2014年的16万人,增速从5.4%降至2%。常住外来人口增量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十二五”前三年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占人口增量的比重64.2%,降到2014年的43.5%。
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从人口、生态、环保、户籍、交通、教育等方面,明确了北京未来5年的发展路径。建议指出,治理“大城市病”,全面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任务,推动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调整退出,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公共服务功能向京外发展;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取得实质性进展;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确保人口规模不突破“天花板”,实施居住证制度。
㈩ 北京将在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支持雄安建设
据报道,近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发布会之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新闻发布会,会议上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树立“雄安新区需要支持什么,北京就坚决支持什么”的意识,将推动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新区疏解转移,并引导北京人口随功能疏解有序向雄安新区转移。
首先是规划做好对接,目前雄安新区还在规划阶段,包括白洋淀生态治理修复、雄安新区的规划、起步区的规划等,在这个过程中,北京要与雄安做好对接。
其次是政策的衔接,“雄安新区是一个和深圳、浦东并列的全国性新区,会有新的政策,目前政策正在研究过程中”。
第三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的选址条件之一就是此地交通相对便利,为了让新区能够更好发展,北京与雄安新区在交通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
第四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目前雄安新区包括的雄县、容城、安新三个县在公共服务领域还比较薄弱,而北京有资源优势,可以通过分院、分校、合作等方式进行支持。
第五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向雄安新区对接。“中关村就是一片大森林,生态系统丰富,才能有勃勃发展生机,雄安新区的发展动力也要靠创新,北京要发挥优势,推动一些创新要素在新区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