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宗祠公共服务

宗祠公共服务

发布时间:2021-08-05 09:23:59

A. 宗祠是干什么的

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到清代时,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B. 祠堂修建合法吗

政策上没有明文规定是否允许修建祠堂,但是需要到当地的相关部门办理申报和审批的手续,具体是先要到民宗部门咨询,如果合法,需要到国土部门办理用地手续,经审批后方可修建。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

(2)宗祠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在原有无产权证、无土地证的老旧房屋基础上修缮、改建祠堂是违法的。首先没有用地审批,其次改变了土地用途,这是政策不允许的。

民宗局负责分析、研究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协助有关部门拟订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措施;管理有关少数民族专项资金;承办民族宗教统计工作。

C. 祠堂与宗祠的关系

祠堂就是宗祠,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

宗祠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

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宗祠,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如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

(3)宗祠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著名宗祠

江南第一祠——诚敬堂

千年庐陵的遗韵在这里传承。富水河从东固山蜿蜒而下,流经古镇,滋润一方水土,孕育了山峦叠翠、古树绕村的自然景观,也见证了富田镇人文荟萃的光辉历史。富田素有“匡家匡娘娘,文家出了个文丞相,王家有座大祠堂”的说法,文章节义之邦可见一斑。

富田王家村的诚敬堂便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王家大祠堂”,其建筑之精美,可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明高帝第六世孙建安简定王朱拱樋的王妃匡娘娘齐名。

江南第一祠王家大祠堂—诚敬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田镇王家村,始建于明朝中期,祠堂长82.3米,宽44.3米,总面积为3645.89平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誉,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

吴氏著存堂

吴氏著存堂--河陇(贺陇)吴氏著存堂大宗祠,也称贺陇老祠。位于广东潮阳河陇村老寨内中街巷头,坐东北向西南。肇建于清嘉庆年间,以上寨老爷宫来龙入首,跌宕起伏,尽尾而结,后埕为生化脑,后沟水环抱绕过面前,前掘“水门仔”风水池,溪边溪水逆朝有情,诚为美地。

整体建筑为三进旁门砖瓦木结构“卧狮”造型,前中后脊俱飞火星檐,三山略去,设倒反照壁,内设正殿正龛,拜亭,灰岗岩石旗杆夹多座,雕栏画栋,气象万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艺随处可见。

吴氏著存堂不设旁龛,正龛供贺陇(河陇)吴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岗公牌位。“破四旧”时期废弃,2005年重修。一年一祭,祀日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

D. 国家对宗祠有法律法规吗

物权法。 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对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作出明确规定,为公民维护“阳光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物权法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采光的标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计规范以冬至日照房子最底层窗户时间不低于1小时为标准)计算,高层居住建筑的山墙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该不小于13米。如果对方确实侵犯你的采光权,可以要求对方排除妨碍并赔偿因遮光给你造成的损失,但是对于损失的金额当事人要承担举证责任。

E. 宗祠祠堂建设需要办理什么社团组织

马云龙

F. 修建I家祠资助申请:家族决定修宗祠,但资金不够,请政府及相关部门给资金支持

这个事只有家族捐款,政府没有提供资金的;
有钱的大老板多拿,没钱的百姓少拿,尽到自己一份心意就可以。

G. 一般宗祠会举行怎么样的活动

祭悼祖先。。。

H. 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特征性瑰宝,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地标。过去,过多的评判其作为“族权”的消极方面,产生了许多无法挽回的遗憾。今天要基于科学认识、科学运用、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保护和传承宗祠文化。
1.法制规范,切实保障宗祠文化的存在环境。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要求出发,制定和实施宗祠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充分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在城乡规划、文物保护、非遗保护、土地保障和供应、财政保障、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宗祠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全面的法制保障。
2.加强调研,全面掌握宗祠文化的存在状况。要像文物普查一样,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全面掌握区域内的宗祠分布、历史沿革、结构规模、经典范式、遗迹遗存、重建和修缮计划、代表性管理人、活动内容和特色,并及时了解其发展动态。
3.综合利用,完善宗祠文化的存在方式。把宗祠纳入公共服务网络体系,要充分利用宗祠的广阔空间和热闹人气,在行政、法律、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医疗、康复等方面设置服务站点,配置必要的设备设施和专业人员,面向全体村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4.积极引导,发挥宗祠文化的存在作用。一直来,各级政府和干部对宗祠及其活动没有正面应对,发挥其对农村基层建设的积极作用。发挥好了,这是一份宝贵的社会资源,“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成本”。应该积极利用,要积极主动地了解群众的想法和要求,做好引导宣传,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社区发展和宗族兴旺的关系,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都疏导和汇聚到发展这个主渠道上来,这也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5.广泛宣传,引导正确的宗祠文化存在理念。通过平面和网络媒体,积极有效宣传附着于宗祠的优质精神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宗祠文化,共同参与宗祠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多创作宗祠文化题材的艺术作品,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条件成熟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宗祠文化起源于名门望族,原本是权贵和财富的象征。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它和老百姓的信仰、生活逐渐密切相关。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源于祖先的骄傲和自豪,那是一股神奇的精神动力,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I. 宗祠与公祠有何区别

宗祠: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场所,又是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

公祠:指过去由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而修建的房屋。我国现有的公祠很多,如苏公祠、张公祠、韩公祠等。

区别:

1、宗祠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而公祠是为祭祀某个名人而修建的。

2、宗祠为同宗族人所共同拥有的建筑物;而公祠是公共建筑物。

(9)宗祠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

在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J.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家谱国际)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盖有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当前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祠堂变身为农村文化室、老人之家、农家书屋等,祠堂以其独特的存在演绎着现代文明。因此,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探讨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一、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是指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教育、感化的活动。

(三)维系功能: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规范功能: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四)调节功能:通过祠堂文化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二、祠堂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内容,现代社会中的宗族祠堂基本都已经剔除宗族传统内容中的糟粕,如何发掘其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祠堂这个特殊“载体”,充分利用祠堂资源,挖掘祠堂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把祠堂变成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在农村,群众对姓氏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为强烈,许多祠堂都设立了诸如理事会、监事会、老人会等民间管理机构,其成员作为祠堂活动的“掌舵人”,为灌输新鲜血液、拓宽文化内涵、调解邻里纠纷、宣传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识身体力行、不辞奔波,对社会安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祠堂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有着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少村两委也不失时机地引导祠堂活动,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为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阵地作了有益的探索。摒弃祠堂内的菩萨、神位等东西,在祠堂举办成年宣誓仪式、尊老爱幼、移风易俗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如设立计划生育婚育新风先进文化"七室一栏",即计生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书画室、活动陈列室、功德榜室、计生戏曲宣传排练室、计生宣传栏。不少祠堂引入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样榜、寿星榜等"五榜",评选表彰各类典型,一年一评,未上榜的见贤思齐;有条件的祠堂可设置阅览室、电视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平时对居民开放,节假日可举办象棋赛和书画展等文娱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保留古老的乡村祠堂风貌,发展旅游和休闲观光业。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日趋富裕,对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体现地方特色的农村祠堂,加以保护和整修,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以祠堂为中心进行的旅游景点开发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的改造。通过大量的报道、图片或文字展示等,让民众加深了对祠堂历史、文化、建筑审美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村民对祠堂的保护意识。其合理的利用与开发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护,并拉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摘自网页链接

阅读全文

与宗祠公共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