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邮市龙虬镇兴南村经济合作社怎么样
高邮市龙虬镇兴南村经济合作社是2012-08-14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高邮市龙虬镇兴南村。
高邮市龙虬镇兴南村经济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3210840566763099,企业法人朱尚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高邮市龙虬镇兴南村经济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以本社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承担本社资产经营与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合作指导与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苏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96376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55家。
通过爱企查查看高邮市龙虬镇兴南村经济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贰』 扬州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一统保险网提示:社保问题请您拨打全国热线:12333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查询
医疗保险个人账号查询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指南
医保卡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
扬州市养老保险科87312551
扬州市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科87329971
扬州市医疗保险监督科87329968
扬州市医疗保险管理科87329960
扬州市八里镇社会保障管理所地址:扬州市金山路附近
扬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扬州市友谊路49号0514-7338080、0514-7338090
五里社区劳动社保工作站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
双桥街道石桥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四望亭路444号
扬州市邗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地址:扬州市邗江区中兴路8号0514-7862052
扬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办事处地址:扬州市兴城东路附近0514-87898692
双桥街道双桥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293号双桥村4楼0514-87962817
扬州汶河街道小码头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地址:扬州市广陵区江阳中路3号嘉荷苑物管楼
公道镇赤岸区劳动社保工作站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
卸甲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扬州市高邮市卸甲镇政府大楼
车逻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地址:扬州市高邮市
真州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地址:扬州市仪征市国庆路141号
龙虬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地址:高邮市龙虬路附近
广陵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扬州市淮海路165号
高邮市周山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地址:扬州市高邮市
信征市机关事业社会保障管理处地址:仪征市大庆北路附近
沙头镇霍桥社区劳动社保工作站地址:扬州市文汇路附近
梅岭街道邗沟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老虎山路1号
邗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地址:扬州市兴城西路8号
瘦西湖街道园林社区苏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大虹桥路百姓招待所
瘦西湖街道园林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大虹桥路百姓招待所后2楼
汶河街道通泗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通泗街33号
东关街道琼花观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地址:扬州市文昌中路44号
梅岭街道丰乐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长征路10-8号
仪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地址: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大庆北路3号0514-3441042
文峰街道三里桥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渡江路90号(亚奔公司西大门)
曲江街道跃进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城东路34号3幢103
文峰街道皮坊街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皮坊街38号-1
曲江街道五里庙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太平北路2号
梅岭街道广储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玉器街105号-107
文峰街道联谊路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扬州市联谊路18号
高沙园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
档军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
龙川社区社会保障事务工作站地址:江都市东方红东路附近
高邮市社会保障管理局医疗保险部地址:江苏省高邮市高邮镇通湖路120号
月塘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地址:高邮市傅珠路附近
宝应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扬州市宝应县苏中北路8号
双桥街道文苑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地址:扬州市扬子江北路131号新庄新村27幢2楼0514-87962813
『叁』 江苏省文化厅的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打造文化扬州、建设文化大市为中心,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推进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艺术创作获得丰收。重点创排公演了扬剧《史可法》、《柔福公主》,与央视戏剧频道合作拍摄了戏曲片扬剧《女县令》,扬州评话《挺进苏北》、《扬州小巷》在央视《曲苑杂谈》栏目播出;创作、出版了长篇评话《陈毅》(10回本),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市木偶剧团新创的木偶剧《三个和尚新传》在“金狮奖”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艺术大赛获金奖,《扇韵》、《天女散花》分别获银奖、铜奖。创排了校园音乐剧《夕歌》,市文化艺术学校排演的群舞《荷塘语丝》在第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铜奖;全市共有6幅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中国红》、年画《春暖万家》获铜奖;全市各专业剧(院)团在中国曹禺奖小品赛、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16个、省级奖项60个。
——文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青年扬剧演员李政成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曲艺表演艺术家惠兆龙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市文化系统现有在职高级职称人员108人、中级职称人员185人。
——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基础性、群众性文化设施。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新馆(“双博”馆)建成开放,江都市博物馆、仪征市博物馆、高邮市博物馆、宝应县博物馆等4个县(市)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扬州市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全市3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通过省厅验收并正式挂牌投入使用;仪征市少儿图书馆等4个图书馆和宝应县、邗江区文化馆新馆建成开放;高邮市邮都文化广场、仪征市文化馆动工兴建;“十五”期间,扬州市图书馆、邗江区图书馆等4家被评为国家一、二级图书馆,江都市图书馆被评为省文明图书馆;扬州市文化馆通过了国家三级馆的检查验收。
——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举办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少儿艺术节、老年艺术节、群众文艺新作调演等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承办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多次组织送文艺下乡、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城乡的文化氛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县(市、区)文化活动有特色、有创新,群众参与性强。高邮的中国邮文化节、仪征的 “月月喜相逢”广场文化活动、江都的龙川艺术节、宝应的“九九艳阳天”文艺巡演、荷藕艺术节,广陵区的扬州清曲研究等展示了本地区文化形象;江都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仪征市、广陵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群众文化先进市(区)、维扬区城北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民间艺术之乡;江都市丁伙镇、市文化馆京剧票友联谊会、汪琴家庭等6家分别被省文化厅评为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和特色文化家庭。群众文艺创作日趋活跃,新创作品千余个,有12件作品获全国大奖,100多件分获省级大奖。少儿文学《石头剪刀布》、论文《论农村孩子的第二课堂——儿童文化园》等作品获全国“蒲公英奖”;扬州评话《整容趣事》等获全国“群星奖”;《渔鼓声声》等一批优秀作品分别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五星工程”奖、省音舞节和省民间艺术节等重大赛事金奖。
——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对市区各级、各类文保单位的保护与使用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进行了重新确认,并落实了相关保护责任。参与了《扬州老城区控制性详规大纲》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制定了一批文保单位的维修方案;普哈丁墓园、龙虬庄遗址被列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方法,启动了博物馆城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汪氏小苑、吴道台宅第、个园住宅、准提寺等一批建筑得到了维修保护与合理利用。配合城镇建设、古城改造和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开展考古和发掘工作,发掘遗址面积10000平方米、古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4000余件;配合公安部门加大对盗墓等文物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文化市场繁荣规范。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大监管力度,文化市场繁荣规范。文化市场结构合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全市共有综合性娱乐场所12家,歌舞厅296家,电子游戏室329家,保龄球馆9家,音像制品零售点257家,音像批发单位8家,音像制品出租点374家,网吧503家。全市从事娱乐业人员约有2万余人,年营业额超过5亿元,已经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十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市新闻出版业有出版社1家、报社5家、期刊社16家(文学性期刊1家、科技类期刊15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21种、只读类光盘生产企业1家、出版物发行企业648家(二级批发单位10家、试办综合性市场1家)、印刷企业495家(出版物印刷企业12家、出版物专项印刷企业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59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317家),经济总量达2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古籍出版、印装和现代高科技光盘生产为特色的门类齐全、开放统一的新闻出版产业格局。加强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建设,仪征、宝应、高邮、江都、邗江在文化局增挂了新闻出版(版权)局牌子。加强了新闻出版市场日常管理,积极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促进了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娱演艺、文博会展等已成为扬州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群。“十五”期间,全市文化部门直属产业机构456个,从业人员3111人,从业范围包括艺术、文物、电影、出版、网络、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等。建成社会文化娱乐机构2100个,从业人员约2万人,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文化产业结构。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举办了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中韩崔致远学术研讨会、扬州八怪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扬州木偶团、歌舞团赴拉美、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我市学者与境外学者的访问交流活动增加,接待了日本、德国、瑞典、韩国、朝鲜、香港等多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团体来扬州演出,丰富了扬州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扬州的国际知名度。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启动市直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4家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
二、“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基本形势预测
“十五”期间是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关键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文化投入的比例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消费将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都必须有效提升。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扬州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较快,全市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各项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向全面小康迈进。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将会有较大改变,精神消费需求会迅速增长,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这对我市文化发展将起到较大的引导、推动和支撑作用。
2、文化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十一五”期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文化发展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更加受到重视。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护文化遗产先后发出了三个文件,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大省建设制订规划、出台政策、投入巨资。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发展带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十五”期间就提出了打造文化扬州、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博览城、打造博物馆之都的任务,并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实施,这些都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3、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作了全面分析,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部署了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的改革,对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必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上,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将继续推进,文化产业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文化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
4、文化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和更加激烈。这些要求我们进一步重视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流通,推动扬州文化走向世界。
三、“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和“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建设。坚持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跃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继承弘扬优秀的民族和地方文化传统,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建设富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的新时期的扬州文化,实现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认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四、总体目标
到2010年,通过实施精品带动战略、人才兴文战略、公共文化推进战略、产业突破战略、文化创新战略,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大市。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基本齐全、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上游,苏中第一。
——文化事业进一步提升水平,文化竞争力显著增强。文艺精品力作明显增加,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文化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活动创出特色、创出品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显著增强。
——充满活力的文化新体制和新机制初步形成。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新的运行机制显现活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文化创新不断推进,初步走出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进。努力建立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效益增长。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作导向,加快科技创新力度,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新的增长点,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特色产业规模壮大,文化产业门类较全,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逐年增长。
——文化市场繁荣活跃,开放有序。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坚持放开搞活,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市场管理法制化,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居全省中上游。
——文物保护良性循环,城市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各类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文保单位保护责任落实,保护完好率在95%以上,有效利用率达60%,其中半数以上可对市民开放。古城风貌风情得以延续,名城建设良性发展,城市魅力不断彰显,城市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
——文化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活跃,推出一批扬州文化艺术产品走向世界。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文艺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文化经纪人队伍和能干事、会干事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全社会关心、重视文化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文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五、主要任务
(一)努力繁荣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创作一批扬州地方戏剧、曲艺、歌舞、木偶等优秀剧目。“十一五”期间,新创作2台大型扬剧、1-2台校园音乐剧、创作1台木偶剧、整理1-2台传统剧目;扬州曲艺力争创作5个中篇、10个短篇评话和弹词开篇,将长篇评话《一代儒将——陈毅》搬上书台;结合“三州”(扬州、徐放、苏州)中国画联展,创作一批有影响的国画新作;创作一台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大型歌舞和一批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
2、艺术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编、导、演、舞、美优秀人才。“十一五”期间,引进10-12名拔尖艺术人才;加强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建设,办好中国舞示范专业,培养500-600名具有中等艺术表演水平的舞蹈演员;培养一批扬剧、曲艺、木偶等地方传统艺术表演人才;着力培养各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使一批艺术人才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脱颖而出。
3、加强地方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制定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文化理论研究规划及课题,编辑、出版一批唱集、理论文章及学术专著;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对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传统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编辑出版《扬州艺术丛书》,修订、续编《扬州文化志》;建立“艺术人才库”。对有杰出成就的老艺人、著名演员的艺术成果进行编辑整理。
(二)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乡镇文化阵地建设,解决无房文化站,开展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组织乡镇文化站干部培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素质。继续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双服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办好三年一次的全市少儿艺术节、老年艺术节和群众文艺新作调演;协助市委宣传部办好两年一次的社区艺术节和农民艺术节;开展全民读书月、“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建设活动。
3、繁荣群众文艺创作。鼓励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力争在全国“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等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
4、加强基础建设。建成扬州文化艺术中心,使市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建立和完善基层文化工作网络,引进一批文化馆、图书馆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强化小区群众文化工作,使其规范化、制度化;积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完成普查、建档工作,普及试点经验,建立市级保护名录。积极申报全国、省级重点保护项目,做好重点项目的保护工作,并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开展“三百”工程,即建成一百个业余文化团队、组织一百场群众文艺演出和一百次送文化下乡活动。
5、积极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活动。“十一五”期间,各县(市、区)全部达到省先进标准,两个县(市、区)创建成全国先进;推进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社区公益文化活动用房建筑面积力争达到人均 0.04平方米;
6、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扬州市图书馆基本建成数字化图书馆,市、县、乡三级公共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藏书量达到人均0.7册,达320万册,各县(市)建成独立的少儿图书馆,图书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持证读者占全市人口的1%。
(三)培育发展文化市场
1、音像市场。继续打击违法音像制品,使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十一五”期末,正版音像制品占有率达95%以上,同时优化经营结构,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投资音像业,把全市音像市场经营状态从依附、游击状态和家庭式、作坊式向专营化、超市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
2、演出市场。大力发展民间艺术团体、演艺场所,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十一五”期间,争取发展民间艺术团体30-50个,对有色情、内容低下的演出加大打击力度,对内容健康的演出放开、放活,进一步建立公开、公正的演出市场竞争机制。
3、娱乐市场。做到繁荣、健康、有序,鼓励发展大众化娱乐形式和场所,引导高档娱乐场所调整经营策略,面向多层次消费群体,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并向自助化、超市化、综合型娱乐方向发展。
4、网络市场。继续控制总量,规范经营,同时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整合,使零散的“网吧”经营企业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总量压减10%,机台数扩张250%。
(四)壮大规范新闻出版业
1、出版业。以广陵书社为重点发展图书出版业,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选题策划,加强内部管理,多出书、出好书,创造一流品牌。加强对传统雕版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制定优惠政策,培养专业人才。报刊出版业认真贯彻中央报刊治理工作精神,在加强新闻出版管理的同时,推进组建《扬州日报》报业集团,做大做强《扬州日报》,办好《扬州大学学报》等重点刊物。
2、出版物发行业。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图书、报刊发行网络,“十一五”期间,全市图书发行网点保有量控制在700家左右;发展大型书城2座,发展乡镇发行网点100家左右;优先发展新华书店、专业书店、连锁书店。
3、印刷复制业。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在培养规模企业和提高科技含量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出版物印刷业,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发展出版物印刷企业5-6家,总数控制在30家以内。新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业100家左右,行业年增长率力争达到12%,至2010年该类企业达到260家。光盘复制业扩大生产规模,生产线增加3-5条,产值实现翻番,力争达到1.5亿元。
4、扫黄打非。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依法打击非法出版活动,收缴非法出版物,净化出版物市场。
5、版权业。强化社会监管,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巩固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成果,推进企事业单位软件正版化工作;鼓励、引导建立版权中介机构、社团组织,促进行业自律,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全社会版权意识,保护知识产权。
(五)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
1、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善已公布的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工作;公布1-2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控制单位。
2、加强扬州城遗址保护。积极配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扬州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编制《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完成扬州城遗址新一轮国保档案编制工作,增设文物保护标志牌,配合城市建设,做好遗址的考古、科研工作,保护、展示重要遗迹。
3、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与管理。重点维修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加快吴道台宅第三期工程、重宁寺、匏庐、汪姓盐商住宅、小盘谷、阮家祠堂及故居、铁佛寺的维修;加强文物资源整合力度,对维修好的古建筑积极创造条件,作为文物旅游景点对社会开放。利用天宁寺建设文化博览馆,利用天宁寺库房,建设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等,使扬州的古代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4、开展地下文物的调查、发掘和展示。配合瘦西湖新区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和城市基本建设,做好地下文物的勘探、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工作;对已发掘的地下文物遗址进行整理和恢复展示,配合做好唐、宋城、北门、南门等遗址展示工程。
5、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程。配合做好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保护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编制实施《扬州博物城建设专项规划》;做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准备工作,加强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建设。
『肆』 扬州是个穷地方还是富地方...
是个不错的地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 2500 年的建城史。现辖广陵、维扬区、邗江 3 个区,江都、高邮、仪征 3 个市和宝应县。全市共有 87 个乡镇, 11 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 6634 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 988.81 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 453.61 万,其中市区人口 112.52 万人。现辖区域在东经 119 度 01 分(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 119 度 54 分、北岸 31 度 56 分至 33 度 25 分(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攘,东和盐城、泰州毗联,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境内有长江岸线 80.5 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 143.3 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 4 湖,汇入长江。扬州市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 119 度 26 分、北纬 32 度 24 分。
扬州全市共有 49 个民族,汉族占总数的 99.57%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65% 。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1998 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中国最著名的湖上园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刹大明寺是中国 4A 级风景区(点);何园、个园、唐城遗址、高邮盂城驿、普哈丁墓、龙虬庄古人类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推出的国家级旅游线;扬州的穆斯林旅游产品正日渐成为我国穆斯林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 年,扬州获得“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称号。多年来,扬州市利用名城优势和景观特色,在“古、文、水、绿、秀”上做文章,成功地开发了一大批旅游“新品、名品、精品”,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高邮湖渔家乐休闲游、仪征生态旅游等民俗观光系列产品,此外,汪氏小苑、汉广陵王墓博物馆二号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园、市区古运河风光带、隋炀帝陵、玉器厂工艺美术景区、西郊森林公园、仪征登月湖旅游度假区、江都龙川广场等一批旅游新景点也正式对外开放。
扬州是国务院 1982 年首批公布的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古典园林兼具“南秀北雄”艺术风格。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 50 家,星级饭店 36 家。从 2000 年开始扬州每年定期举办“烟花三月”旅游节和“二分明月”文化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003 年接待境外游客 12.8 万人次,创汇 5200 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 725 万人次,旅游收入 62.3 亿元。
经济概况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1100亿元,同比增长1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000元。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3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亿元,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增长30.1%。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牢固确立“工业强则扬州强”的观念,“双创”和“三重”工作深入开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892亿元,增长31.4%;实现增加值500亿元、销售1806亿元、利税155亿元,分别增长21.3%、32.3%和51%。亏损企业数、亏损总额全面下降。八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8%。规模以上和亿元以上企业数分别比上年增加207个和91个。全年完成工业投入361亿元,增长43.3%。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5个,比上年增加44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8亿元,增长39.6%。创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9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550亿元、增加值120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4.8%。荣获“鲁班奖”6个。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农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5.1%。粮食丰产丰收,总产达245万吨。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9.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65万亩、“三品”品牌92个。“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扬州鹅、高邮鸭、邵伯鸡获国家级品种认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全面小康村12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680多公里,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100%。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相继建成,战胜了里下河地区严重雨涝灾害。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加大,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农业科研、综合开发、粮食流通、农机、气象等工作又有新进展。
服务业加快发展。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平台。实现增加值385亿元,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亿元,增长16%。扬州石化、公铁水、港口等重点物流园区规划通过评审,石化物流园区码头、仓储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014万吨,增长8.2%。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增长15%。传统特色商贸业持续发展,6家企业获“中华老字号”称号,“扬州师傅”品牌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3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2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9%。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开发投资83.4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8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4.1%和1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33亿元和84亿元。中介、会展和社区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2.沿江沿河加快开发,对外开放取得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沿江高等级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扬州二电厂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并网发电,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编制了沿河开发总体规划。安大公路三垛以南段贯通,先导段建成通车。各开发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八区二园”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的81.9%和84.2%。新增省级开发区3个。扬州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行。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功举办2006“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赴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港台、京深沪杭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动,有效拓展了客商源、信息源、项目源。围绕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加强配套服务、跟踪督查,提高招商项目成功率。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7.61亿美元,增长44.7%。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5个。新增民资注册资本215亿元,增长30%。实现外贸出口23.6亿美元,增长23.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48%。完成外经营业额1.25亿美元,增长20%。
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5.7亿元,增长28.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3.4:56.2:30.4调整为11.7:58.1:30.2。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逐步形成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电工电器、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0%。
3.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着手编制扬州市“一体两翼”概念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广陵新城(河东分区)、东南分区等5个分区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了开发区中心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了13个乡镇和76个村庄建设规划。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2亿元。建成开发路、解放南路、黄金坝北路、三湾大桥等工程,开工建设文昌大桥、渡江南路延伸工程,完成古运河五台山大桥至徐凝门桥段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古城保护深入推进,修复卢氏盐商住宅,建成康山文化园一期工程。翻建40条街巷。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新城西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各类绿地127万平方米。实施天然气置换工程,6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新建垃圾中转场5座。新建、改造公厕18座。新增公交车105辆、公交线路7条。建成数字化城管新平台,首创全国中等城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
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大。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节约型城市的意见》和《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06-2010)》。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完成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和村庄绿化等年度任务,全市创成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区完成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各县(市)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仪征、江都建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垃圾填埋场。市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国家级评审。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132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通过审核。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顿专项行动,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源头、重点化工企业等环境风险排查和整治工作。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3.2%。
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市以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突出成绩,荣获2006年度中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
4.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市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整合重组金茂化工医药集团、亚星汽车集团、工艺美术集团和工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基本完成市直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进展,完成市燃气总公司合资合作和企业改制。顺利完成联环药业、扬农化工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减轻农民负担。贯彻落实“一免三补”等政策,共兑现补贴资金1.56亿元。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深化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逐步完善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村务公开继续扩大。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依法治税和社会综合治税,进一步加强税收精细化征管。启动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定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代建制管理办法。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18项。落实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103项。宝胜科创、三星电梯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扬州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信息化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人才要素有效集聚,全年引进各类人才9500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6%。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办学条件继续改善。新创建9所星级高中、16所省示范初中和省实验小学,扬州中学西区校建成招生。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4.4万人。扬子津科教园区全面投入使用。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持续发展。制定了《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扬剧等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新评“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47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3.5%,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78%和40%。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万户。完成了苏北医院医技楼和市妇幼保健院一期工程建设。全市33个乡镇561个村建成体育健身工程。参加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获第7名。承办了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鉴真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高邮、仪征、广陵被命名为全省人口计生工作示范市(区)。宝应被评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和统计、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社会发展总水平列全省第五位。
6. 关注民生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进展。鼓励全民创业,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8077家、个体工商户27627户。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措施,全年采集就业岗位13.1万个,净增就业7.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7万人、农村劳动力7.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续保10.8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两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稳步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6.4万人。基本解决了破产困难企业7.8万人的医保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1%。市区“慈济”医院、“慈济”窗口共为7万人次减免医药费610万元。2.7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47.2%。灾民生活保障、残疾人帮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新一轮帮扶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分别增长13.8%和1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郊又有6个乡镇、30万居民享受区域集中供水。市区建成3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262户低收入家庭领到购房补贴,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健全。
7.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入。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城市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百万市民学礼仪”和窗口行业、服务部门共铸诚信等活动,评选了百名好市民和十佳新人新事,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心下一代、老龄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军事)园区启动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意见。认真落实市人大的决议、决定,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94件、市政协提案374件,解决落实率进一步提高。加强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实施“五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扬州”、“法治扬州”建设深入推进。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相关控制指标全面下降。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直部门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市级公布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集中办理。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开展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政府公开电话和“寄语市长”回复率、办结率稳步提高。市区为民办实事事项基本完成。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