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柯达公司战略使命发生了哪些变化
柯达的企业使命是:“我们建立统一、重视效益的企业文化。为消费者及顾客提供各种有效的方法,使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拍摄、保存、处理及打印图像和照片,并能将图像和照片传递给其他人和设备。开发合乎经济效益、与众不同的优质产品,并迅速投放市场。我们的员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一流的聪明才智和技能,并共同维护柯达公司在世界影像业的领导地位。”。
变化是柯达明确了自己在数字化时代的责任,“拍摄、保存、处理及打印图像和照片,并能将图像和照片传递给其他人和设备”
其次是强调了柯达跨国企业,多元文化的特色,提出全球员工要“共同维护柯达公司在世界影像业的领导地位”。
❷ 柯达公司破产原因所在
柯达公司破产原因:
首先,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
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再次,投资单一,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
最后,角色模糊,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柯达经营战略中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❸ 柯达破产了吗他们公司还在运营吗为何他们网站还上得去
2012年1月19日,柯达正式宣布破产,破产后剥离成立新公司,柯达走出了破产险境还在运营,所以柯达的网站也能正常登陆。
市面上有两家叫“柯达”的公司同时存在。一家是百年老店伊斯曼柯达(EastmanKodak),另一家是刚刚成立的KodakAlaris。
柯达在北京宣布,英国退休金基金KPP已经完成了对伊斯曼柯达公司旗下个性化影像和文档影像业务的收购,并成立了一家叫做KodakAlaris的公司。
伊斯曼柯达和KodakAlaris是两家相互独立的公司,不过后者拥有使用柯达品牌的永久授权,这也是两家柯达公司之间唯一的联系。柯达CEO彭安东此前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伊斯曼柯达预计今年营收将在25亿美元左右,约为提交破产申请时的一半。此外,新成立的KodakAlaris预计年营收在13亿美元左右。
在胶卷时代,该公司曾是全球信息影像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是随着数码相机及后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柯达逐步没落,其负债达到67.5亿美元,并在2012年1月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此后,柯达通过出售专利、剥离业务等手段起死回生,并在上个月正式退出破产保护。
柯达曾经辉煌的历史: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公司有以下几大业务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字影像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
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存储产品及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提供光学元件和感光芯片;以及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剥离成立新公司 柯达走出破产险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柯达破产
❹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美国胶卷业巨头伊士曼·柯达公司( Eastmn Kodak Co., Ek)认为,现在,中国是该公司胶卷产品的第二大销售市场,销售规模仅次于美国,公司在这里的销售增速是其主要市场中最快的。
1998年,柯达在中国开设制造厂的时候下了相当大的赌注,当时它耗次10亿美元以上接收了三家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以及它们的许多员工。作为回报,中国政府在4年里禁止其它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设立新的胶卷工厂。这次豪赌帮助柯达大步超越了包括富士胶卷(Fuji)在内的其他竞争对手。柯达在1994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该市场中仅列第四位。富士胶卷如今仍依造进口来给自己的店铺供货。根据最近中国中央电视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目前,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缩水至25%,而柯达则达到了63%。其他一些胶卷厂商则在竭力争夺乘余12%的占有率。最近,柯达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内削减1,700个职位,并把它大部分的一次性相机生产业务转移到中国,生产的产品同时销往国内外市场。
❺ 柯达公司在哪个城市
柯达(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 上海市中山东二路555号外滩城601-607
❻ 柯达公司坚持的是什么市场营销观念
我就渐渐的什么也市场一下观展,我认为他坚持的是一些正常的市场相关的。
❼ 柯达公司破产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什么。
固步自封,吃老本。 告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迷恋旧日风光,只能成为昨日黄花而已。
❽ 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成立于1998年3月,是柯达在中国感光行业超过12亿美元投资的项目之一,主要生产彩色胶卷和彩色相纸。公司在厦门海沧投资建造的工厂于2000年6月竣工并全面投产。柯达海沧工厂采用柯达公司几十年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包括从乳剂制备、感光涂布到整理包装等所有工序,是柯达在中国以至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 公司地址: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新阳工业区翁角路308号
法定代表人:叶莺
成立时间:1998-02-16
注册资本:3195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02460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
公司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新金桥路27号金桥软件园8号楼3层
❾ 柯达公司破产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危机原因
1、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
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2、蹒跚战略转型
虽然柯达1998年就开始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柯达的决策者们,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
2000年之后,全球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翻了差不多两倍,而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
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2007年,其又将原四大业务之一的医疗成像部门,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资产收购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乐凯股份也以370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而且,柯达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出售,而像喷墨打印机那样的新产品业务尚未真正打开市场。
(9)马鞍山市柯达公司扩展阅读
柯达启示
1、靠不住的“品牌”
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品牌的传说是,假如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烧掉了,只要配方还在,很快就会重建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或许确实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浆,加上0.39%的配方,这就是可口可乐。《商业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联合评选的2008年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可口可乐品牌价值就超过687亿美金。
不要忘记,在同样的评选当中,柯达2003年的品牌价值超过78亿美元,而2004年就仅剩下52亿美元,更不用说以后的彻底出局了。
曾经巨大的品牌价值,倏忽即逝。纸面上曾经巨大的品牌资产对于柯达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柯达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成为柯达的传统项目。从1986年奥运会开始“TOP计划”,柯达成为2004年前每一届奥运会的“TOP赞助商”。
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柯达开始步入困难期的时候,它依然是“TOP赞助商”,但是,这已经无助于挽救柯达的命运。
富士胶片经过市场摸索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将其最早的影像事业(传统胶卷、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设备)、信息事业(印刷、医疗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学材料)、文件处理事业三大业务板块调整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发展事业,传统胶卷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
而作为中国的“胶卷王”,乐凯的转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在意识到只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问题后,乐凯在原有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选择光学薄膜(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液晶显示屏依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光学薄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力。
虽然都是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令传统胶片行业衰败,企业被迫转型,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惟有柯达转型不力后面临着破产的窘境,这是因为柯达是在被动转型,富士、乐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对业务和战略进行调整,虽然转型谈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后续发展的势头,而柯达在“押宝”失败后,被市场牵着不得不转型,多年之后成果甚微。
2、百年老店更需“创新”
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
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
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创新”是不变的真理。这种创新,不但基于技术和管理层面,更基于商业模式、乃至消费体验层面。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
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基业常青,企业的生死存亡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创新和变化虽不能完全确保企业永立潮头,但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固步自封不思创新均难以赢得未来,而傲慢和忽视消费体验更将令其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