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某工商局经批准

某工商局经批准

发布时间:2021-08-04 11:25:39

『壹』 未经工商局批准,私自办培训班,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

开办培训机构是需要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的。
一、举办条件:
1、以社会组专织名义举办学属校,社会组织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以个人名义举办学校,举办者拟定法定代表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办学经费财务要求:
学校固定资产应达到2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的最低限额不少于10万元。
三、申报材料:
1、《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申办请示》一份;
2、《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审批表》三份;
3、举办者的资格证明材料(包括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4、法定机构出具的固定资产评估、注册资金验资报告和证明一份;
5、办学场所所有权证书复印件(属租赁的,应出具出租主所有权证书,并提供租赁合同),职业培训场所面积应达到300㎡以上
6、提供主要设施、设备清单及相应设备购置发票复印件;
7、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
8、与培训职业(工种)相对应的教学(培训)计划、大刚和教材;
9、校长、教学管理人员、职业指导人员;提供职称(资格)证、学历证复印件及相关工作经历,聘用协议书。
10、教学人员名册;提供身份证、职称(资格)证、学历证、教师上岗资格证复印件,聘用协议书。

『贰』 案例分析题

这个案件很明显是民事案件。首先这个市场是由100户个体户所投资兴建,所有权归个体户所有,工商局无权要求个体户移走,它做为行政执法部门只对个体户有监督管理的职能,没有权利管理个体户的合法行为。

『叁』 工商局的批准文件是什么

工商局只发执照

『肆』 该案如何处理2000年8月,张某经某市工商局批准,以个体工商局名义申领了营业执照,

张某可以家庭财产抵债。

『伍』 某市工商局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对企业作出了错误的行政处罚,给该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

某市工商局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对企业作出了错误的行政处罚,给该企业造成了专严重的经济损失,该企业可属通过向市工商局提出赔偿,也可以在对市工商局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九条赔偿义务机关有本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赔偿。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

(5)某工商局经批准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十四条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赔偿请求人对赔偿的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的,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作出不予赔偿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陆』 李某是个体工商户经工商局管理部门批准领取营业执照,李某认为,只要有执照就可以营业,没有办理税务登记

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条的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核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
第六十条的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个体工商户条例》 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个体工商户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柒』 3.某市工商局为了保护本地牛肉加工企业的利益,要求外地加工生产的牛肉必须加

D 选项A、B与题意不符。该市也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但只注重眼前利益。C项不是哲学观点。正确答案:D

『捌』 工商营业执照上增加“上述经营范围,涉及专项审批的,经批准后方可经营”流程是什么

我不理解你说的要加这句话是加什么?加哪一句?
如果是增加固体废物的进口业务的话,你得先咨询下当地的工商局,这个固体废物进口需不需要前置审批,因为一般需要前置审批的经营项目,你得先到审批部门去办理许可证,然后再凭许可证到工商局办理经营范围的变更。比如卖药的,你经营范围原来没有卖药的项目,想增加,就要先去卫生厅办个药品经营许可证,然后才能去工商局增加到执照里面去。
根据你的情况,不清楚固体废物属不属于前置审批,可以咨询下工商局,个人理解应该是不属于的。
另外,这句话——“上述经营范围,涉及专项审批的,经批准后方可经营”在执照里面只是对你的提示作用,就跟我上面说的,工商局提醒你,如果有涉及专项审批的,要拿到许可证后才能经营。就算执照上没有提示,你也不能随意经营专项审批的项目,因为它们都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监管着。

『玖』 某县工商局经济检查科接到群众举报,对某照相馆出售废胶卷的违法事实进行查处,应以( )的名义对其进行行

B 县工商局经济检查科是工商局的组成机构 不属于行政机关 只有县工商局能作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行为

『拾』 如何处理某化工研究所诉某工商局名称核准纠纷

吴族春徐雨雯

案情简介

原告:杭州某化工研究所

被告:某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三人: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

1999年10月18日原告经被告审核后,依法成立。2003年11月14日第三人经被告审核后成立。2004年5月6日原告负责人肖某向被告提出异议,要求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2004年11月3日被告向肖某作出《关于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的申请书的答复》,对“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不予撤销。2005年6月7日原告向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复议,2005年8月29日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浙工商复字(2005)8号复议决定书,以本案被告以《授权确认书》为由对“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企业名称争议作出处理决定,属适用依据错误,撤销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4年11月3日作出《关于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的申请书的答复》,责令重新作出处理。

2005年9月6日原告依法向被告提出申请,认为第三人的企业名称与原告名称相同或近似,要求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责令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停止使用“杭州某化工”名称。被告于2005年12月7日向原告的负责人肖某作出某工商注(2005)187号《关于不予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的决定》。原告对此决定不服,于2006年2月10日向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复议申请,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6年4月10日作出浙工商复(2006)7号复议决定书,维持了对被告的决定。原告遂于2006年4月27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撤销某工商注(2005)187号《关于不予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的决定》。2006年10月24日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作出(2006)江行初字第26号行政判决书,以“杭州某化工研究所”与“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属不同行业,并未构成名称相同或近似。因此作出予以维持的判决。原告不服,依法提出上诉。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后于2007年1月22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2007年4月30日本案因法律适用问题须请示上级人民法院而裁定中止诉讼,同年8月13日恢复诉讼。2007年8月20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2006)杭行终字第240号行政判决书,以被上诉人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和“杭州某化工研究所”两个企业属不同行业依据不足。原判认定事实清楚,审判程序合法,但适用法律错误,上诉人上诉理由成立。判决:一、撤销江干区人民法院(2006)江行初字第26号行政判决书;二、撤销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5年12月7日作出的杭工商注(2005)187号《关于不予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的决定》,责令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六十日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争议焦点

1.被告就原告提出的申请,仅向原告的负责人肖某作出某工商注(2005)187号《关于不予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的决定》,而没有向原告作出任何答复,该决定对原告是否有约束力?被告是否程序违法?2.原告与第三人是否属同行业?原告的名称与第三人的名称是否相同或近似?3.第三人的名称是否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审理判决

一审法院判决维持杭工商注(2005)187号《关于不予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的决定》。

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和杭工商注(2005)187号《关于不予撤销“杭州某化工有限公司”名称的决定》。并责令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六十日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作者评析

本案是一起关于企业名称核准、管理引起的行政争议。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企业名称的登记主管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者驳回企业名称申请,监督管理企业名称的使用,保护企业名称的专用权。因此,本案被告作为辖区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对辖区内的企业的名称依法进行核准、管理是其法定的职责。

对本案的第一个焦点问题,被告认为在决定书中将负责人肖某作为申请人,对原告的权利没有实际影响;一审判决对此没有提及;我们认为肖某个人与原告在法律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被告的决定仅对于肖某作出,对原告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此行为在法律上造成的结果是,原告自2005年9月6日就名称的争议提出申请后,被告就此争议申请,至今没有作出任何的处理,该行为违背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四十七条,被告应当在6个月内作出处理的规定。法律行为上主体的错误,是严重的程序错误,在本案中直接导致相对人的错误,造成被告至今没有对原告的申请作出任何处理。一审法院对此没有进行审理,违背了行政诉讼全面审理的原则。

在实体方面,我们认为,本案被告对第三人名称的核准是否错误,应当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31条的规定,第三人的名称是否属于该条第(一)(二)项所规定的情形。该办法以同行业为基础,进行了区分限制。首先,针对同行业的企业名称,设定第一种不予以核准的情形,即第31条第(一)项的规定;其次,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名称,按该规定,不同的行业有两种情形:一、若是使用了国民经济行业用语的名称,由于使用了专用的术语,使公众一目了然,不易造成混淆,是可以核准的,对此没有进行限制;二、若没有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用语的呢?由于行业不明,公众没有区别的依据,在市场中极易造成混淆,对此该办法第18条、第31条第(二)项进行限制。通过上述规定,可以说在理论上把有可能造成同名混淆的情形都进行了规定。因此,从立法技术的角度看,对不予以核准情形的规定是相当严密的,它限制所有的可能造成企业名称相同或近似的情形。

关于第二个焦点问题,被告认为原告与第三人虽属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字号相同,但由于行业不同,因此不属《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31条第(一)项所指的情形,两家企业名称不属相同或近似,其核准行为并无不妥;一审判决也认为原告与第三人不属同行业,不构成相同或近似的企业名称。其理由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国家标准),原告属国民经济行业第75、77类,分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和“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而第三人则属国民经济行业第63、65类,分别是“批发业”和“零售业”。

我们认为在企业名称管理的范畴内,本案的原告与第三人是属同行业且其名称已构成相同或近似。其理由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1994以及2002版,没有“化工”这一行业,因此原告与第三人的名称中没有使用行业类别用语表示其所从事的行业。而“化工”在这两个企业名称中表述的均是经营特点。在原告的名称中“化工”指的是原告研究经营的是化工类产品,而第三人名称中的“化工”也表明第三人经营的方向是化工类的产品。也就是说,这两个企业的经营特点是相同的,那么经营特点相同是否属同行业?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的答复即“工商企字(2001)第27号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答复”第一条的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六条中“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所述“同行业”,是指《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企业名称应当由以下部分依法组成:字号(或者商号,下同)、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规定中“行业或者经营特点”,即企业名称中表述“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的文字内容。这表明企业名称中所表述的行业与企业实际所属的行业是有区别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名称管理中,行业相同或经营特点相同就属“同行业”的范畴。在此,对企业名称中的第二部分对行业的解释是扩大的解释,目的很显然是防止具有相同或相似经营特点的企业出现名称混淆的情形。说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名称管理中已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特点,以避免他人对市场主体及其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包括混淆的可能性)和造成公众的误认,从而构成不正当竞争。据此,我们认为,在企业名称管理领域,原告与第三人当属“同行业”无疑。

关于“工商企字(2001)第27号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答复”的效力,我们认为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33条的授权规定,即:“本规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解释是有权解释,该解释同样适用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制定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因此,该实施办法第31条第(一)项中的“同行业”也应当包括“行业或经营特点相同”。

原告名称中,“杭州”是行政区划;“某”是字号;“化工”是“研究所”的限定语,是经营特点的反映,表明研究所的经营范围;“研究所”是指组织形式。而第三人的名称中,“杭州”是行政区划;“某”是字号;“化工”是“有限公司”的限定语,也是经营特点的反映,表示的是公司的经营范围;“有限公司”是组织形式。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九条的规定:企业名称应当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上述两企业的名称除组织形式不一样外,其他部分均相同,极易在业内和公众中造成混淆,产生对两企业错误的认知,因此该名称已构成相同或近似。

关于第三个焦点问题,我们认为,第三人的企业名称属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31条第(二)项的规定,属不予以核准的情形。其理由如下:

从第三人的名称构成分析,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标准“化工”不是行业类别,当然也就不是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也就是说,第三人的名称属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的企业名称,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应当符合:

(一)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5个以上大类;(二)企业注册资本(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或者是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三)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中字号不相同。

第三人申请名称核准时或现在经营的现状,其没有一个条件符合以上规定。因此,不管是要求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还是要符合其中的一项,第三人均不符合以上规定。尤其是第(三)项,上诉人与第三人同属被上诉人核准的企业,两者的字号均为“某”,上诉人在1999年10月份就经被上诉人核准成立,且双方没有投资关系,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属不予核准的情形。因此,被告不应当核准第三人的名称。

综上,我们认为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6条:“企业只准使用一个名称,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近似;”《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31条:“企业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核准:(一)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字号相同的,有投资关系除外;(二)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符合本办法第十八条的企业名称字号相同,有投资关系的除外;”被告的核准行为违背上述的规定,一审法院的判决对本案中的两企业是否属“同行业”认定错误,对两企业的名称是否适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31条第(二)项的规定没有进行审查;经二审法院的审理,综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31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适用,纠正了一审的不当,作出了公正的、具有典范性意义的判决。

阅读全文

与某工商局经批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