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方言小品

马鞍山方言小品

发布时间:2021-08-04 07:59:49

A. 安徽马鞍山方言笑话,谢谢!

1、革么斯啊:干什么。
2、啊好吃:好不好吃。
3、喝人拔辣地:表示很吓人。
4、喝七麻乌地(或者“乌七麻喝地”):代表外面很黑。
5、幺的:没有。
6、胡里八涂:糊涂。
7、哪块:哪边。
8、讨嫌:讨厌。
9、拿翘:故作姿态,借故推托。
10、韶:形容说话噜嗦。
11、二五:指人神经质,不识好坏。
12、塔僵、夹十:为人不随和,不好相处。
13、在意:留神、注意。
14、拉倒:作罢。
15、刷刮:做事利索。
在马鞍山话中,物品的对应叫法如下:
1、玉米:“包卢”
2、勺子:“跳子”
3、癞蛤蟆:“癞癞估字”
4、鞋子:“孩子”
5、厕所:“茅斯”
6、扫把:“条走”
7、脑袋:“老瓜子”
马鞍山人的说话方式!
①马鞍山人喜欢在"你```````"后面加个"啊"
比如:普通话:你有没有钱了?
马:你啊有钱啦?(同样,喜欢在句尾+啦\啊?)
普通话:你是不是学生?
马:你啊是学生啊?你个是学生啊?
②马鞍山人在疑问前用"个``````"疑问句尾用"波"
比如:普通话:是不是?
马:个是波?
普通话:有没有钱了?
马:个有钱了?或者是:啊有钱啦?
③马鞍山人喜欢读前鼻音.不喜欢读后鼻音.就算是前鼻音,读的还更前了.
④说话方式:"老子"开头
⑤对某事不屑一顾:切!社!
⑥喜欢在句尾+哒
比如:普通话:你不知道?
马:你不(晓得)舀哒?
⑦把"你"字念的很象"泥"
⑧在一个句子中,把"死"字念的很重.
马鞍山方言对话
1.大姑(哥)阿, 阿七饭过啦?踩个钢丝车,精扛扛地上该啊?阿不猴窝里岁羔?
喳吧喳吧的,么子事!活丑,还不是ki买点——挑子、条走、搓拨、孩子和包卢(=勺子、扫把、簸箕、鞋子和玉米)。老瓜子犯嫌,荷包揣好了!人五人六的。不要给人家旋跑了,就窝心的要命!哈是的啊?安!
2、水扑得了, 二五啊, 胡里八涂的,你把我东西粗哪块去啦?
讨嫌,摊炮子子的,直不弄冬的,一巴掌呼死你!
3、个人好结石,恩棒棒的。来世得狠呢,阿行啊?
拉倒吧,不顶龙!脾气塔僵、还夹十!一点不胎气,动不动就拿翘,癞癞姑子一个!
4、茅斯里面喝七麻乌地,癔里巴怪,拉个巴巴把老子磕七头冻得猴猴的!
磨磨几几的,这个人真磨啊!活丑

B. 方言小品

《戏剧与方言 》

侯宝林 郭启儒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啊,可不容易。

乙:怎么?

甲:起码的条件儿,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倒很容易呀,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啊。

乙:怎么着?

甲:你看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让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哦,那么说相声的呢?

甲:相声它是艺术形式啊,就得用艺术语言。

乙:噢。

甲:它这个艺术语言跟一般人说话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声的语言哪,它必须得精炼。

乙:哎。

甲:您看我们表演,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啊。

甲:我们说的北京话不是一般北京话,是精炼的北京话,是经过了提炼,经过了艺术加工。

乙:相声台词儿啊,就是语言精炼。

甲:哎,相声语言的特点呢,就是短小精干而逻辑性强。

乙:对。

甲:您看我们说的北京话,外埠观众他也听得懂。

乙:噢。

甲:这怎么回事?经过了艺术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说话那么啰唆,什么名词、副词、代词、动词、语气词、感叹词用得那么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么您给举个例子,要用这啰唆的北京话怎么说?

甲:啰唆北京话?那比如说吧,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老北京话能说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怎么说?

甲:比方说夜间了,都睡觉了,忽然间那屋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哟嗬!”

乙:“哟嗬”?

甲:啊!先来个感叹词。

乙:你瞧瞧这个。

甲:“哟嗬?那屋‘咣当’一下子门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呀,怪吓人的。”

乙:嗬!这一大套啊。

甲:这回答也这么啰唆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着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乙:这位比他还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呢。

乙:还要说什么?

甲:“黑更半夜的穿点儿衣裳,要不然就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嗬!

甲:这说:“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要用精炼的北京话,说这点儿事情,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一问:“这是谁呀?”

乙: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哎!这个省事多啦。

甲:您听这个省事啊?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山东人要说这点儿事情,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十二个字……噢!三个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山东话啊。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这是谁?”(学山东话)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三个字:“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嘿,这个更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

乙:上海?

甲:上海人说话呀,八个字就够了。

乙:噢,两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呀?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去?”“撒尿。”

乙:嘿!这有点儿意思,省事多喽。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还有比这省事的?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嗐!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是啊。

甲:说相声就用北京话。

乙:那是啊,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对,可是不归土产公司那边儿卖。

乙:地方剧的一种。

甲:是嘛。北京的地方戏曲:相声、单弦、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名儿哪嘛。

甲:是嘛,京戏。它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他唱出来也是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儿。

乙:是!

甲:比如说京剧唱《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诸葛亮念白是这味儿,“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临行之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上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嗯!是北京味儿。

甲:原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诸葛亮是山东人呢。

甲: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

乙:什么味儿?

甲:山东人说话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三哥,你上哪儿去啦?”“哎,我上北边儿。”“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上北边那个地场找个人。你没事吗?咱一道去要吧。”

乙:这就是山东话呀。

甲:可京戏里的诸葛亮,一点儿这味儿也没有。

乙:那是怎么回事啊?

甲:有这味就不好听啦!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山东味儿的,(学山东话)“哎,我说马谡哪去啦?马谡上哪个地方去啦?哎,马谡听令。”马谡过来,“啊,是!”

乙:也这味儿。

甲:“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说什么?不是镇守街亭吗?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吧!”“哎,马谡我告诉你说,那个街亭虽小,关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完啦!”

乙:这像话吗?

甲:是嘛,要这味儿就不行了嘛!

乙:要这么唱就不叫京戏啦。

甲:哎,京戏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都不管。

乙: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有啊,关云长。

乙:是啊。

甲:你比如京戏唱这个《古城会》。

乙:啊,关公戏。

甲:关公唱这个“吹腔”,唱起来是这个味儿。

乙:怎么唱啊?

甲:(学唱)“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京字京韵。

甲: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啦。

乙:对。

甲:叫板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有劲。

甲:可是山西人说话没这么硬。

乙:山西人说话什么味儿啊?

甲:说出来那么温柔、那么缓和、那么好听,山西人说话都这味儿,(学晋中话)“老王,你上哪儿啦?近些来生意很好吧,没有事到我们家去吃饭吧!”

乙:哎,这个语言呢,非常的柔和。

甲:哎,京戏里头关云长要这味儿,可就没劲儿啦。

乙:那是啊。

甲:一叫板,(学晋中话)“马童,抬刀带马,咱们一块儿出去吃饭吧。”

乙:嗐!也没有这么唱的呀。

甲:是吧?

乙:啊。

甲:各地的地方戏呀,都是按照当地的方言去发展。

乙:是。

甲:北方的这些地方戏呀,我们北方人都听得懂。南方人有时候听着差一点儿。

乙:是啊?

甲:它是语言关系。

乙:对呀。

甲:到南方啊,有很多剧种,我们北方人听不懂。

乙:是吗?

甲:到上海,有沪剧呀。

乙:上海本滩的。

甲:哎,沪剧!你要不懂上海话,你就不知道他那儿说的什么话。

乙:是吗?这沪剧您会唱吗?

甲:会唱啊。

乙:您可以唱几句。

甲:这儿唱两句?这儿唱两句有人听得懂吗?

乙:您唱两句。

甲:南方人听得懂。

乙:对。

甲:北方人听不懂。

乙:您唱。

甲:唱出来这味儿:(学唱)“我与你是两……”这什么词儿这是?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不懂上海话。

乙:对,这听不懂。

甲:我去过上海,刚一到那儿的时候,我也不懂。

乙:是啊。

甲: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慢慢学,就行啦。你要是不学上海话,在上海呆着,那可别扭啦。

乙:是啊?

甲:说话就闹误会,人家说是这么一个意思,你体会呢,另外一个意思。我刚到上海那儿,我到理发馆去刮刮脸,洗洗头吧。哎,闹笑话啦。

乙:怎么?

甲:它名词不一样啊。

乙:刮脸?

甲:刮脸,他们叫“修面”。

乙:修面。

甲:哎,到上海我修面。

乙:修面?

甲:就是刮脸。

乙:洗头呢?

甲:洗头啊?那你一听就得害怕!

乙:怎么?

甲:他们叫“汰头”。

乙:打头?

甲:洗什么东西都叫“汰”。咱们说“洗一洗”,他们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就叫“汰”。

甲:哎。

乙:咱们洗洗手绢儿。

甲:叫“汰汰绢头”。(学上海话)

乙:什么?

甲:“汰汰绢头”。

乙:噢,汰汰绢头。洗洗大褂?

甲:叫“汰汰长衫”。(学上海话)

乙:汰汰长衫。

甲:哎,长衫。我刚一到上海的时候,我想我得刮刮脸呢,我就到理发馆去啦。我说:“掌柜的,你给我拾掇拾掇这个。”(指头)

乙:你干吗还比划着说呀?

甲:我怕他听不懂啊。

乙:人家怎么样?

甲:乐我啦。(学上海话)“好格,侬坐屋来呀。”我说,“什么?”“让侬坐屋来。”我坐屋里?我说,“我没在街上啊?是在屋里哪。”他说,“是要侬坐屋来。”

乙:怎么句话呀?

甲:喔,是让我坐下。坐下怎么叫“屋里”呀?

乙:言语不同嘛。

甲:哎。给我刮脸。刮完脸呢,把椅子推起来,我在前边这儿坐着。

乙:是啊。

甲:他在后边儿站着啊,他指着我脑袋问我。

乙:问什么?

甲:(学上海话)“喏!侬汰一汰好不哦?”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解放以后不准打人啦!在这儿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哪?

乙:你可以问一问他呀。

甲:是啊,我很不高兴地问他了,“你是就打我一个呀?还是来的几位全打呀?”

乙:他说什么?

甲:他说啦,“一样了,统统汰了。”

乙:统统打?

甲:我一想统统全打呀?

乙:您怎么样?

甲:咱也别给破坏这规矩呀。“哎……那就打吧!”一会儿给我洗头、吹风,临完拿镜子一照,告诉我,“好啦!”

乙:好啦?

甲:我说:“好了您怎么不打我呀?”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打过啦?

甲:“打过啦,我怎么一点儿不疼啊?”

乙:嗐。

甲:你说闹多大笑话。

乙:说的是啊。

甲:他不懂话嘛。

乙:对,这就要吃亏。

甲:慢慢学就行啦。你要不懂南方话,越剧多好啊,你听不懂啊。

乙:越剧是绍兴戏。

甲:绍兴戏呀,那唱出来那调子多好听啊。

乙:是啊。

甲:哎,可是非得懂话。唱出那味儿可好听。

乙:越剧?

甲:越剧呀!唱出这味儿。

乙:你唱两句。

甲:(学越剧)“天花传播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病便难医。”

乙:哎,好听!

甲:后来我喜欢学。我最爱听的就是《梁祝》。

乙:梁山伯、祝英台。您会唱吗?

甲:会唱。

乙:您唱两句儿。

甲:一个人儿唱没意思。

乙:怎么?

甲:梁山伯、祝英台得俩人儿啊。

乙:那我帮您唱,唱吧?

甲:那可以啦。你来小生。我唱那个女的——祝英台。

乙:我这儿梁山伯。

甲:哎。“侬两个在这儿唱啊。侬是梁山伯,我是祝英台。”(用绍兴方言)

乙:对对,咱们唱哪点儿啊?

甲:咱们就唱“吊孝”那点儿。

乙:给谁吊孝啊?

甲:给梁山伯吊孝啊。

乙:那……这幕里头没有我啦?

甲:也可以有你呀。

乙:有我?

甲:啊,你在那床板上停着。

乙:噢!死的?

甲:啊。(用绍兴方言)“侬也来戏唱。”

乙:那我还唱个什么劲儿啊?去活的呀?

甲:活的?你连话都不懂,一句也不会唱,你活的了吗?那个!再者说,真要唱你这模样?唱小生也不好看哪。你就来死的吧。

乙:那么就听你这段唱。

甲:哎,你就来这道具。

乙:我就来那死梁山伯?

甲:对。

乙:那我得躺这儿吧?

甲:哎,别躺下呀?

乙:我不死了吗?

甲:那你也立在这儿。

乙:死了还立着?

甲:因为咱们这不是“立体艺术”嘛。

乙:哎,特别。唱吧!

甲:(学唱)“梁兄,梁兄,梁兄啊!”你这死人,你还晃悠啊?

乙:这是咱们两个人的感情。

甲:噢,死人还有感情啊?没有。

乙:没有动作?

甲:哎!

乙:那您唱吧。

甲:(学唱)“一见梁兄魂魄消,不由英台哭号啕。楼台一别成永诀,前世无缘同到老。我只望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道姻缘簿上名不标。”

乙:嘿嘿!

甲:你乐什么呀,你别乐啊。你听这个字啊,你听不懂。

乙:哎。

甲:它非得用人家这个方言,唱出来才好听。

乙:是啊。

甲:你比如说这句词。

乙:哪句呀?

甲:“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那人家唱起来呢,字就变啦。

乙:怎么唱?

甲:(学唱)“我本当笙箫管笛来迎尺。”

乙:不是娶吗?

甲:哎,要唱这个“来迎尺”。

乙:啊,得这么唱。

甲:哎,唱出来好听啊。

乙:噢!

甲:你用北京字唱出来不好听啊。

乙:是吗?

甲:(用普通话唱)“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

乙:是不好听。

甲:它南方的艺术就得用南方话。

乙:对喽。

甲:还有一种弹词。

乙:弹词是苏州的地方剧呀。

甲:非得用苏州话才好听。

乙:是啊。弹词你也会吗?

甲:会唱。

乙:那你唱两句儿。

甲:我这儿唱?有人懂吗?

乙:也许有人懂啊。

甲:北方人多。这样,先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对,把词儿介绍介绍。

甲:我唱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乙:啊,什么故事?

甲:《林冲发配》。

乙:野猪林?

甲:哎。回头我一唱这字可就变了,大家听不出来啦。懂南方话的能听出来;北方人就听不懂了。我先用北方话把这个词儿介绍一下。大家注意听啊,要记住啊。啊,最好能记录的尽量记录,那么听完以后咱们就分组讨论啦!

乙:嗐!这不是听报告哪?

甲:啊?

乙:这有什么讨论的呀?

甲:没必要讨论?

乙:没有必要讨论。

甲:那好吧,那听完了就自由活动吧。

乙:嗐。您把这词儿介绍出去。

甲:《林冲发配》。

乙:哎。

甲:林冲刚一出东京,第一句词儿,

乙:什么词儿?

甲:“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一别东京何日返?我此仇不报枉为人。”

乙:这么四句。

甲:哎,唱出来是这样。(学唱评弹)“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一别东京何日返?我此仇不报枉为人。”哎?鼓掌的人不多呀?鼓掌的人都是南方人!北方人还是没听懂。

乙:哎。

甲:南方人听着好。哪一点不对,请南方朋友提提意见,哪点儿不对您尽管说。啊,是腔调是韵调?哪点儿不对您告诉我,别客气!哪位要说我唱的不对!

乙:怎么样?

甲:那……你来唱。

乙:啊?

甲:管保比我唱的好。

乙:是喽!就咱们唱。

甲:啊,我们唱啊,很困难。我们是北京人呢,

乙:是啊。

甲:学的是苏州话呀,难啦。我们这个嘴呀,很吃力的。

乙:喔,用劲。

甲:哎,还学着不完全像,吃力呀。

乙:是啊。

甲:您比如说这句词儿吧,

乙:哪句呀!

甲:“可恨高俅用毒谋”。你要用北京话说,我们嘴上一点儿也不吃力——“可恨高俅用毒谋”;要唱这弹词用苏州字,我们嘴上就吃力了。唱出来得这个样。

乙:怎么唱?

甲:(学唱)“可恨高桔(俅)”。

乙:不是“俅”吗?

甲:“不是,桔!”(学唱)“用毒谬(谋)”。

乙:谋啊!

甲:“谬”!“害得我,披枷戴锁配沧揪(州)”

乙:州啊!

甲:是“揪”。

乙:嗬。

甲:非得这样它才像那个字。

乙:是啊?

甲:北方人学南方的就这么费劲。可是南方人你让他学京戏呀,也很费劲。

乙:费劲?

甲:上海人唱京戏?他也不好听。

乙:我听着也有唱的不错的呀。

甲:上海的名演员,名票?

乙:啊。

甲:那功夫大啦。

乙:噢。

甲:他得学北京话。按照北京音唱京戏,他才好听。要用上海话唱京戏那绝对不好听。

乙:上海话好听啊?

甲:上海话?有的人讲话好听。妇女讲话好听。有时候你走街上,看见两个上海妇女,人家在那儿说话,你在旁边听着,对话也是很美。

乙:是吗?

甲:不但是发音美,你在旁边看着,连她那个表情显得那么活泼。

乙:喔?您来来。

甲:两个人碰到啦,(用苏州话)“你到啥地方去啦?”“大马路白巷白巷!”“依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啦!”“我勿去格!”你听这话蛮好听吧?

乙:哎,音调蛮美的。

甲:那你要用这话唱京戏,它就不好听啦。

乙:是啊?

甲:念出白来不是味儿啊。你比如说唱《朱砂痣》。

乙:这是老生戏呀。

甲:老生叫板有一句白。

乙:什么词儿?

甲:“丫环掌灯,观看娇娘。”用北京话说就是“丫头,点个灯来,看看新娘”。

乙:是啊。

甲:要用上海话一说,这字就变啦。

乙:喔,字音就变啦?

甲:变啦。丫头啊,上海话叫“乌豆”。

乙:什么?

甲:(学)“乌豆”。

乙:乌豆!

甲:“乌豆”干吗呀?(轻声地)“乌豆”。

乙:掌灯。

甲:掌灯?上海话说“拿一把灯火来呀!”

乙:噢,拿一把灯火来。

甲:“看看”,上海人说“觑觑”,“觑觑”,“觑觑”!

乙:噢。

甲:比如说念这京白。

乙:怎么念啊?

甲:是这味儿,(学京戏道白)“丫环,掌灯观看娇娘!”这好听,

乙:好听。

甲:你要用上海话它“觑觑”就不好听了。

乙:还念这句白。

甲:这味儿啦!(用上海话)“乌豆!侬格拿盏灯火来,阿拉觑觑小娘子啥格面孔啊!”

乙:嗐!

普通话与方言 侯宝林 郭启儒
文本:http://www.newxs.net/Article/xstw/xswb/2237571727.htm

戏剧与方言 侯宝林 郭启儒
文本:http://www.newxs.net/Article/xstw/xswb/2224183156.htm

C. 安徽马鞍山方言

你用方言骂他好嘞,马鞍山骂人的话...其实音有点不一样,无法用文字实现,你可以骂他港都、头脑子瓦特了...上海人骂人比较有味道,尤其是妇女,个人意见。

D. 关于方言的小品相声都有什么题目

相声作品中,用方言表演的,一般称作“倒口”(注意,“倒”音,上声,如“岛”)。是相声演员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学外地人的口音,塑造人物形象。
在很多传统相声中,“倒口”哏多用来嘲讽外乡人的无知与愚鲁,有贬低“外地人”,以抬高“北京人”形象的意味,体现出一种自负的小市民心态,现在不值得提倡。表演时,演员多通过第一人称,自称从外乡来到本地,叙事时,由于异地文化上的差异,闹出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作品,题目上多冠以“怯”字,如《怯洗澡》、《怯拉车》、《怯封钱粮》(《交地租》)、《怯算命》、《找堂会》、《拉洋片》等。当然,也有一些相声,描写北京人来到异乡,由于方言不同,交流障碍,闹出的笑话,如《方言误》等。
也有一些以“学”见长的传统相声,如《学四省》,演员通过学说各种方言,从客观的角度,展示各地方言的文化特点。其中有一些是关于地方戏曲的,学说方言的同时,学唱体现不同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这类作品很多,如侯宝林的代表作《戏曲与方言》,郭荣启的《学坠子》、《学梆子》,刘文亨的《杂谈地方戏》等,深受观众喜爱。
1980年代以来,舞台上关于现代题材的作品不断增多,其中有一些讽刺社会不正之风,演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也用方言表演,以贴近观众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比如,知识分子多是江浙一代的口音。这类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可以参考牛群李立山的《巧立名目》,唐爱国齐立强《送礼》等。
倒口是相声表演的一种形式,作品中,只要人物或情节需要,都可以运用方言表演。倒口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演员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意观察各地方口音的特点,还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在表演中,既要学得像,又要有趣味。有的演员比较擅长倒口表演,如已故的天津相声名家郭荣启,他表演的《绕口令》就用了方言,而其他演员表演这段相声时,都是用了普通话的。
希望这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仅供参考,欢迎指正,谢谢。
可参考
王世臣、赵世忠《怯洗澡》: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ODk4MTEy.html
郭荣启《怯拉车》: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OUqNHd5czU
李伯祥、杜国芝《交地租》:http://video.sina.com.cn/v/b/23722104-1219126120.html
李伯祥、杜国芝《怯算命》:http://v.ku6.com/show/eSbPwlcKIE4dQeQb.html
魏文亮、张永久《找堂会》:http://video.sina.com.cn/v/b/23707525-1219126120.html
郭荣启、马志存《拉洋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PrR9l97qGo/
张永熙、赵世忠《方言误》: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NzkwNDc2.html
赵振铎、赵世忠《学四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4NDEwNzg0.html
侯宝林、郭全宝《戏曲与方言》:http://www.56.com/u11/v_Mzg0MjQ0NjM.html
郭荣启、朱相臣《学坠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UQOQban9e0/
郭荣启、李寿增《学梆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mis9Hi2fCg/
刘文亨、班德贵《杂谈地方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_jLViuS_M/
牛群、李立山《巧立名目》:http://video.sina.com.cn/v/b/18125540-1218231587.html
唐爱国、齐立强《送礼》: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FF-624QW5E/
郭荣启、马志存《绕口令》:http://video.sina.com.cn/v/b/5067447-1244863674.html
谢谢

E. 各地方言编的小品相声

奇志大兵说过全湖南话的相声,比如《喜丧》 刘俊杰用天津话、静海(天津一个县城)话说过相声 但不记得什么名字了 小品就太多了 魏积安全部都是山东话 郭达几乎全部都是河南话 他们的一搜全是

F. 普通话与马鞍山话

一、声调:
马鞍山话,阴平调和去声调,与普通话正好相反,简单来说,就是专一四调属互换(入声字除外)
另外马鞍山话,入声字的话,读短促的声调,【虾子】和【瞎子】是不同的声调。
二、韵母:
再就是很多字韵母和普通话不一样,普通话韵母是ai的,变作e。
前后鼻音一律是前鼻音。
三、声母
韵母是ie的,声母不腭化,比如【鞋】【街】,读作【hai】【gai】。
翘舌音规律与普通话不同。一般没有儿化音。
四、词汇
大部分与普通话一样,少部分不一样,词汇习惯偏南方。

G. 安徽省马鞍山市有哪些俗语,方言

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 其中意思很深奥。

H. 马鞍山最经典的方言是什么

异怪吧啦
革么斯啊:干什么。

啊好吃:好不好吃

喝人拔辣地:表示很吓人。专

喝七麻乌属地(或者“乌七麻喝地”):代表外面很黑。

幺的:没有。

胡里八涂:糊涂。

哪块:哪边。

讨嫌:讨厌。

拿翘:故作姿态,借故推托。

韶:形容说话噜嗦。

二五:指人神经质,不识好坏。

塔僵夹十:为人不随和,不好相处。

在意:留神、注意。拉倒:作罢。

刷刮:做事利索。
语气助词:.......的一比.例:好吃的一比.意思为很好吃.

去那里:到那怪ki

I. 马鞍山方言问题

马鞍山市的人说话在外地人听来跟南京人很像,其实是不一样的;至于县区的,像当涂的话,基本上我们都是听不懂的,我当涂的同学表示,当涂博望镇的人说话,连当涂其它地方都是听不懂的

J. 求两个是用方言写得小品和相声~!

双学济南话 和 山东二簧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方言小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