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拱桥位于哪里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建筑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桥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比如北京的卢沟桥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山西大同的十字桥、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等等,你想问哪里的?
② 中国知名的石拱桥有几座
北京北海琼华岛前的石拱桥
苏州宝带桥
泉州 五里桥和洛阳桥
最著名的割圆拱桥首推中国赵州桥
连江县石拱桥
临海五孔石拱桥
括苍山麓大岙古石拱桥
③ 石拱桥如何建造
1、砌筑拱圈前,应根据拱圈跨径、矢高、厚度及拱架的情况,设计拱圈砌筑程序,砌筑时,须设置变形观测缝,随时注意观测拱架的变形情况,必要时对砌筑程序进行调整,控制拱圈的变形。
2、跨径小于等于10m的拱圈,当用满布式拱架砌筑时,可从两端拱脚起顺序向拱顶方向对称、均衡地砌筑,最后砌拱顶石。当用拱式拱架砌筑时,宜分段、对称地先砌筑拱脚和拱顶段,后砌1/4跨径段。
3、跨径10~20m的拱圈,不论用何种拱架,每半跨均应分成三段砌筑,先砌拱脚段和拱顶段,后砌1/4跨径段,两半跨应同时对称地进行。分段砌筑的拱段,其倾斜角大于砌块与模板间的摩擦角时,应在拱段下侧临时设置支撑,避免拱段滑移。
4、跨径大于等于20m的拱圈,一般采用分段砌筑或分环分段相结合的方法砌筑,必要时应对拱架预加一定的压力。分环砌筑时,应待下环砌筑合龙、砌缝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后,再砌筑上环。
5、多孔连续拱桥拱圈的砌筑,应考虑连拱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砌筑程序。
(3)通江马鞍山石拱桥扩展阅读:
一、特征
1、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2、几乎到处都有(既多而且分布广)。
3、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大小不一。
4、施工技术巧妙绝伦。
二、分类
1、按拱圈受力分:推力式拱桥、无推力式拱桥。
2、按拱圈(肋)结构的材料分:石拱桥、拱桥。
3、按拱圈(肋)结构的静力图式分:无铰拱、双铰拱、三铰拱。前两者属超静定结构,后者为静定结构。无铰拱的拱圈两端固结于桥台(墩),结构最为刚劲,变形小,比有铰拱经济,但桥台位移、温度变化或混凝土收缩等因素对拱的受力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而修建无铰拱桥要求有坚实的地基基础。双铰拱是在拱圈两端设置可转动的铰支承,铰可允许拱圈在两端有少量转动的可能。
结构虽不如无铰拱刚劲,但可减弱桥台位移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三铰拱则是在双铰拱顶再增设一铰,结构的刚度更差些,但可避免各种因素对拱圈受的不利影响。
④ 中国的第一个石拱桥是谁造的
部分人认为史料称“隋匠李春”,即为匠人,该是头结发髻,坦胸露背,上身短衣,腰扎布带,下穿长裤卷腿,足穿系带鞋,手持锤. 凿之类生产工具的劳动者形象。部分知识人士认为,李春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劳苦民工或普通匠人。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先生考察赵州桥时写道:“这千数百年前的结构所取方式,……惊异的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工程精神。”另据唯一史料记载可以判断,李春是规模宏大的赵州桥工程的设计者,是集水利. 交通. 桥梁. 工程各方面高深造诣知识于一身的建筑学家,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建委省. 部级技术官员或具高级职称的设计师. 工程师。
⑤ 石拱桥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4年冬,在沙湖镇隔当湖刘家大坟开挖电排河时,在距地表5米深处,出土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陶器及红烧土、鹿角等,共采集文物标本20多件。1984年冬,张沟镇越舟湖渔场开挖鱼池时,出土石斧、石锛、砺石、石网坠、穿孔石铲等石器150多件,还有陶罐、陶纺轮、红烧土等,共采集文物标本300多件。两处遗址中均出土含谷壳的红烧土和石网坠,足见在5000年前,原始人就有种植水稻和捕鱼的生产活动,为"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化发祥地"提供了论据。
(月洲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及纺轮)
屈原沧浪遇渔父 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唐代中期,为纪念屈原,沔阳先贤们在张沟建了沧浪馆,沧浪馆位于张沟镇通州河北面,现张沟影剧院旁。曾为宗教活动场所。陈友谅曾在此设过武馆,张难先曾在此教学。大革命时期,邓赤中在此设平民夜校。贺龙率领红二军团攻打仙桃时曾在这里驻扎。总之沧浪馆是一个历史底蕴较为深厚的名胜。.
郭河楚王五乐台 据《沔阳州志》有记载,原为楚平王游猎云梦泽时休息地,位于排湖南岸。后称陈友谅夫人梳妆台。20世纪80年代,此处出土过战国时期铜矛、铜簇、铜斧等历史文物,这些东西可能与楚王到此游猎有关。
沔阳古城遗址 位于市治西南30公里的沔城回族镇。该地从西魏起先后10次设郡(府、路、州)治所,历时853年。城池屡建屡毁。明初建沔阳蟹形州城,周长3800多米,清代重修,民国27年(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沔阳古城遗址上文物丰富,地面尚存明清石刻、石碑、匾额近百件,石拱桥6座;地下有隋唐至明清的铜器、陶器等;还有州衙遗址、孔子石雕像、陈友谅故居以及数座古庙。
曹场古墓群 位于排湖西岸、通海口镇曹场农场。1984年发现,范围约3平方公里。墓葬外表仅见一座大型封土堆,其余都在距地表0.7米左右,墓室全属东汉砖制,砖上有线条纹,出土有网纹罐、神兽镜、五铢钱、铁器等随葬品。经省博物馆有关专家鉴定,该墓群为汉代古墓群。
沔城狄梁公问政处:位于沔城莲花池边,为纪念唐代名臣狄仁杰所建。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曾任复州刺史,到任前,曾有几任州官无故失踪,狄仁杰侦查此案,原是江洋大盗所为,并巧妙抓获归案,一时四方传诵。沔阳人建狄公问政楼,楼内有石刻,铭文狄梁公问政处(狄仁杰后被武则天封为梁国公)。
缅伯高洗鹅沔阳湖 据《沔阳州志》和徐渭的《路史》记载,唐朝时期云南回纥族官员缅伯高向唐朝进贡白天鹅,中途行经沔阳,在湖中为天鹅洗澡,不慎天鹅飞走,缅伯高匆忙之际,抓得几根鹅毛。随后,他到长安向唐天子说明原委,并吟成几句:"将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啕,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得到了唐朝皇帝的谅解与赞赏。陈友谅故居(玄妙观) 位于沔城回族镇东南。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系沔阳渔民之子。称帝于采石矶,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中箭而亡。沔阳州指挥使沈友仁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将其故居改为玄妙观,抗战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1984年群众集资重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四殿三亭,内立陈友谅石刻像,珍藏陈友谅故物--二百公斤的铁釜,有明清石刻碑记十余件。
玄妙观作为江汉平原闻名的道教中心,现有道人十余名,内置各种设施和道具供游人观赏,是旅游求道理想之地,各地道徒纷纷来此参观朝香,获取牒文,每年古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方圆百里游人冒酷暑,来此叩拜雷祖寿辰,此时沔城车水马龙、香烟缭绕,甚为壮观。
沙湖魁星阁 位于沙湖镇。始建于明初。旧中国沙湖"十年九溃"。每遇溃口,洪水滔天,九风鼓浪,烟火断绝,哀号相闻,水面浮尸、累累不绝。除了水灾,还有血吸虫病的泛滥。是一片"千树薛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处于封建社会的贫苦沙湖人民怨天怨地怨命运。认为"十年九水"是妖龙作怪,"路断人稀"是脉气不好。听说天上的魁星是福星神,可降龙治水,镇守脉气。魁星神到哪里,就可以保佑哪里风调雨顺,人杰地灵。于是沙湖百姓们自发集资,在沙湖通顺河与黄丝河交叉处的最高点建起了一座"魁星阁"。 原沙湖魁星阁高20米,四根两人环抱的衫木柱子擎顶三层楼阁,六角板爪。魁星阁第一层四壁是四条雕刻着色的彩龙,中间有石桌石凳,供游客坐歇;第二层是25个木制菩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旁边是香桌香碗,供敬神烧香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神的生日。这天有成群结队的人前来烧香瞌头,为魁星神祝寿,求魁星神保佑平安;最上一层,中间是一尊木雕魁星神,高2米,青面獠牙,右手握笔,左手捧斗,左脚悬起后翘,右脚站在一个木制鳌头上,称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相传,清朝年间,魁星神的斗笔点至沙湖李泼藻家里的门神上,于是李泼藻就降生了,于是李泼藻后来考上翰林院,后做了"吏部官",为官三十年之久。
魁星阁建起后,成为茫茫水乡的中心码头。当时"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成为一大景观。白天无数渔船,商船的船头们,远远眺望魁星阁顶端,双手荡着木桨,朝魁星阁划来,象在措手作揖;夜晚,无数大小船只停靠在魁星阁下,船上的灯火倒映在水中,呈现出"万盏明灯"之夜景,美不胜收。
1936年(农历丙子年)一个夜晚,一阵龙卷风将魁星阁刮倒,留下了一堆废墟。解放后沙湖人民重建了沙湖魁星阁。并在沙湖魁星阁对岸建起了沙湖泵站。沙湖泵站建起后,保证了550平方公里地区旱涝保收。从此"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面貌彻底改变。
沙湖娘娘庙 位于沙湖上街,原为法华寺。明末,天下动乱,崇祯皇帝懿妃娘娘与宫女太监共九人逃避在此。并鬻资数万,修建沙镇水利与街道。后在法华寺出家为尼,娘娘去世之后,世人才明真相。当地人为纪念娘娘,将法华寺改为娘娘庙。
沔城禹公祠 位于沔城仁风门内,始建于清代乾隆初期。民国时期重建,后毁于抗日战火。据史志记载:雍正年间,禹殿鳌奉诏到沔阳任知州,他深入民间,体察疾苦,知了沔阳地势低洼,水患甚多。即奏本朝廷,请求免除历年所欠赋税。乾隆三年,皇帝颁旨免税,沔阳人民深受大恩。乾隆七年,禹殿鳌调任黄州知府,沔阳人遂为其刻石铭碑,建禹公祠,立位其中,以资纪念。
沔城司马桥 位于沔城,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现保存完好,仍在使用。
排湖 距市区20公里,原有水面110平方公里,素称百里排湖,为仙桃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历尽沧桑,现有水面23平方公里。盛夏时节,湖光潋滟,风清荷香,水珠映日,晶莹闪光,若荡舟湖中,采莲摘菱,执竿垂钓,乐趣无穷,是避暑、游览的好地方。排湖南岸的谢家湾,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祖籍,遗有陈友谅的丰富传说及举义遗址,如擂鼓台,洗马池、系马桩等。相传附近曾是楚王游栖息的五乐台,曾出土铜矛、铭文戈、铜箭镞等战国文物多件。排湖西、北岸有三大汉代古墓群。
革命纪念地 在沔城回族镇有沔阳第一个中共小组诞生地旧址和鄂中特委旧址,在此建有沔阳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城区龙华山巷有贺龙率部攻占仙桃后设红二军团机关旧址;在沙湖镇有红六军军部和沔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红军坝址;在柳沟有川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红三军第四医院旧址;在东荆河杨丰段有缅怀1300多名赤卫队烈士纪念水塔,在张沟有藏鹤亭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陈场坡有沔阳著名烈士胡幼松纪念馆及碑等。
沔阳人民烈士纪念碑
胡幼松烈士纪念馆 位于陈场区坡场街东端。1976年由政府拨款、群众献力兴建,1978年5月23日落成。馆舍座北朝南,一栋五间,占地270平方米。馆内陈列烈士生平介绍和部分遗物。馆前矗立有高达12.5米的"胡幼松烈士纪念碑",四周遍植花草和常青树,布局浑然一体。
(胡幼松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县志
红军坝 位于沙湖镇西端。土地革命时期,沙湖中帮乡的丰乐垸和红土垸,相隔一条小河,长江和东荆河的洪水暴涨时,灌进此河,使两垸的11.7万亩土地时常受灾,人民背井离乡。
1932年春,沔阳县苏维埃政府决定在两垸之间的小河上(黄家台东头)筑一堤坝,截断小河以堵塞洪水倒灌。从那时起,两垸很少受水灾,变成了鱼米之乡。在筑坝过程中,国民党三十四师曾多次向筑坝人员袭击,企图破坏筑坝工程。领导工程施工的大多是地方干部,身带枪支,给敌人以还击,保护了大坝工程顺利施工,群众称他们为"红军"。故此,这条河坝被命名为"红军坝"。至今大坝完整,坝的附近建有一所"红军坝中学"。
诸葛武候祠 位于沔城镇。相传因诸葛亮的妻子是沔城人,所以汉建兴十二年,汉后主刘禅为缅怀诸葛亮的功绩、降诏致祭,封诸葛亮为"忠武候",并令建祠于沔城,四时享祭。
1985年以来,沔、监、潜、洪四县市群众为复古迹,自筹资金、砖瓦、木料,借农闲之机,维修武候祠,再现旧貌,目前的诸葛武候祠石刻像就是当时出土的文物,后经简单修饰而成。
诸葛亮武候祠紧随其后的是著名的千佛寺,明代嘉靖记载,蜀汉丞相诸葛亮系布衣时寄读于沔城西门外其岳父黄承彦家,与寺中了凡和尚很善,了凡和尚博学多才,擅于辞令,且擅长翰墨,常与诸葛先生论历代兴衰,品评名人成败,志趣相投,互有诗词唱和。午后,诸葛武候经常与了凡和尚散步于寺东柏树下读书。
清真寺 位于沔城镇。沔城是湖北省唯一的区级回族镇,全镇回民5000多人,清真寺是沔城回族镇的象征。建国前,沔城有清真寺两座,一名清真东寺(上寺),一名清真西寺(下寺)。东寺位于里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45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呈品字形,为八字趄门,上悬巨匾,书"古 清真寺"四个斗方大字。进门为望月楼,中悬木质梆鼓,逢斋月回民敲梆鼓晓示。楼后为内花园,再为朝觐大殿。西寺位于红花堤,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门墙后面是门殿,门殿后面是天井,天井后面为梆鼓楼,楼两侧为南北茶室,中央为花园,其后是大殿。1941年,两寺均毁于大火。
1955年,政府曾拨款在西寺旧址上重建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沔城清真寺。沔城回族镇成立后,在省民委及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真寺于1991年得到重新修建。重建了大殿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室112平方米,具有象征意义的阿拉位式门牌楼220平方米,基本上达到了一定规模。
清真寺主要是回民办理宗教事务、穆斯林礼拜和回民在重大节日举行庆祝活动的场所。回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以认主、敬重、爱人、慈祥、宽恕、服从天命、致力和平为宗旨。以"五功"、"五典"为实践内容。"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五典"即子女孝顺之道、夫妇敬爱之道、尊长爱幼之道、兄友弟恭之道、朋友信义之道。清真寺实行阿訇负责制,阿訇主持回民三大节日及回民宗教事务。
回民有三大节日,一是开斋节,即回民一年有一个斋月,白天不能饮食,其主要意义是体现艰苦生活,唤醒回民珍惜人生。当这一个月结束后,就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如同汉族的春节;第二个节日是宰性节,通过宰性施舍给本族人,树立一种乐善好施的精神;第三个节日是圣纪节,是为了纪念伊斯兰教领袖穆罕默德。
回民有许多习俗,如饮食习俗,忌吃猪肉、自死物、血液等。如婚丧习俗,讲求清洁、俭朴、真诚。如沐浴习俗,沐浴时要加以联想,洗手时要想到戒偷盗、赌博和不义之财,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洗脸时要想到顾全人的体面,戒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洗脚时要想到不能走邪道,要走正道等。
普佛寺 位于沔城镇。普佛寺的前身为"甘露寺",位于西门城外城区。此寺三面环水,一面连路。寺院南有洗马池,东有康王桥和司马桥,西有西城古柏和孔明读书台,北有练兵场和歇凉亭,碧水环流、青松翠柏,一派壮观景象。普佛寺建于三国时期。传说那时刘备、关羽、张飞在吴楚地界活动,行军的一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忽见前面有一座凉亭,他们走进凉亭歇息时,刘备提议说:"为坚定兴汉灭曹,安邦定国的决心,应立一誓愿为好。"关羽、张飞一致赞同。并议定,到时修一座甘露寺以了此愿。这时,关羽见凉亭前面有一青石雕成的卧式青牛,随即挥动手中的青龙偃月宝刀,向那卧式青牛劈去,只听一声爆响,青石分为两段,以示盟誓决心。
当时由于曹操势力较大,刘、关、张只有借吴国荆州作安身之地,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以图大业。不久,刘、关、张南征北战,广得城池,喜得良将,事业发达。有一天,他们记起凉亭之事,觉得有了愿未了。当时沔阳尚未建郡,此地属荆州所辖,就议定在这里的碧砚台上修一座甘露寺,以还此愿。后来,刘、关、张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习武练兵。
北宋末年,金兵进犯中原时,传说康王曾在甘露寺隐居避难。后来康王在应天府(今南京)立帝,不忘甘露寺避难之恩,于"建炎"元年在寺院东侧建了一座"康王桥"。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此寺附近练过兵。那时甘露寺已破败不堪。后来,由南海来了两位僧人,在这里重修庙宇,塑造佛像,改"甘露寺"为"普佛寺",至此佛法兴旺,香烟缭绕,殿宇辉煌。寺院中间大雄宝殿建造精致,六龙顶天,四角抓板,亮脊飞檐,雕梁画栋,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像,高六丈余。佛像后面是南海观音,墙上画有白鹤戏松,百鸟朝林的图案。东西两侧修有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前面是韦驮殿,抱柱栏杆,走廊转道,殿内供有四大天王和护法的韦驮佛。大殿后面是三圣殿,上有藏经阁,书柜上经典满架,殿内塑有观音菩萨。大殿东侧是神师殿,神台上注有历代祖师的法名,按源流排列。西边挂有金字牌匾、名人诗词和古今字画。祖师殿旁是厨房、餐厅和卧室、客堂等。普佛古寺的四周,皆青松翠柏,春来绿树成荫,紫竹迎风,百鸟欢歌;夏来莲藕满塘,众人熙熙。特别是洗马池中央矗立一座三层六角拜佛亭,亭顶上的六角脊修有金鳌。亭内有八尺余高的佛像,两边撰有对联一副:"旭日朝佛香烟绕,亭峰池水灵光升",横联为:"普渡众生"。殿的北侧是望月台,站在望月台上,寺院景色一览无余。此景一直到建国前仍完好。1954年大水后倾圮,后毁。
1986年以来,普佛寺开始大规模修建。目前,康王桥依据旧貌重新加固,洗马池上一座壮丽的仿古桥直对"山门",寺内已建起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殿,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造价100余元,寺内有佛法高僧十余名,终日诵经拜佛,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
杨刚桥 位于沔城镇。新闻巨子杨刚,原籍沔城,曾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秘书。1954年,杨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956年10月7日逝世于北京,中外朋友无不惋惜。毛泽东称她是他所器重的女干部之一。
一代才女杨刚被人们誉为"金箭女神",邓颖超评价她是"党和人民的忠诚的优秀女儿",为了缅怀她,昭示后人,继承革命遗志,沔城回族镇人民政府特请上级拔款40万元修建了"杨刚桥",桥长24米,宽9米,孔径18米。
"杨刚桥"桥名三字,由其女儿郑光迪(原国家交通部副部长)所题。杨刚桥的修建,不仅为纪念杨刚增添了一个新的地点,而且使仙监公路和沔城紧密相连,既方便了交通,又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经济的繁荣。
沔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旧址 沔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旧址位于沔城文化路西端,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沔城高级中学院内。这座大楼是1950年春在沔阳州衙的废墟上兴建的。它坐北朝南,东西长35.4米,南北宽22.5米,总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廊檐式,上下两层。大楼开有东西南北四门,南边为正门,呈圆拱形,其上方嵌有用水泥浆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门前是条60米长的道路,两旁绿草茵茵,树木葳蕤,夹道的古石古雕形态迥异,栩栩如生。进入大楼,天棚亮瓦亮脊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室内"十"字型的通道将整幢楼分成四大间,行走十分方便。从通道北侧的楼梯拾级而上,二楼设转楼,为木质结构。各种镂空的护栏、门窗精致典雅,古色古香。
从南北朝西魏起,沔城一直是郡、府、路、州、县的治地,直到全国解放初期,沔城还做过三年的沔阳县治地。
1947年12月沔城解放。1949年8月,沔阳县人民政府从彭场迁至沔城,临时设在七里城李心吉、李心地家。1950年底,县人民政府正式迁入新校办公。
1952年4月,由于沔阳、洪湖分治,沔阳县县治由沔城迁至仙桃,沔城从此结束了县治历史。县人民政府办公处所改为沔阳初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沔城高级中学。历经半个世纪风雨侵蚀,沔阳县政府办公大楼风采依然。
⑥ 石拱桥的历史故事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吴国在抵御越国时出其不意,从预凿的三条内河,轻舟出击包围了越兵,最后取得了胜利,越王勾践做了吴国臣下,这就有了现在众所周知的成语故事“卧薪尝胆”。后来范蠡带着西施途经这三条河到了现在的蠡湖。这三条河就是元塘河、巡塘河、梁塘河,这三条河上分别有以它们所在河的名字命名的三座桥。现在只剩下了巡塘桥、梁塘桥牞这两座桥都已被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元塘桥所在地却只剩下了几块基石,所幸元塘河上还有一座古桥,年代可能比巡塘、梁塘两桥更为久远,就是这座桥,有意思的是,这座古桥两面各写着一个桥名,一面是谷盛桥、一面是求安桥,大概是求五谷丰登、永保平安之意。
记者看到元塘河上的这座古桥,是传统的石拱桥,除了桥面是近年铺设的水泥外,桥的拱形都由古老的石头构成。钱老先生说,过去听他夫人的太婆讲,此桥原是一富户因其耕地被河分开,耕种不便,就出资建造了这座桥。老先生很认真地现场测量了一下,桥长15.6米,宽2.4米,拱径2.3米,跨径4.6米。因为此桥不在大路上,桥面也相对较窄,因此这桥主要是走人和自行车,汽车不通,倒也损坏不大。它可能比清名桥、巡塘桥、梁塘桥的历史还要久远。
三条古河上的三座石拱桥都有悠久的历史,2003年6月,巡塘桥被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梁塘桥也在《江南晚报》报道后得到了重视,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那么这座石拱桥命运又如何呢?钱祖德老先生说,他希望通过报道,能使这一座位于田间的古老石拱桥得到保护和修缮,让三座古老的姐妹桥一起成为历史的见证,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保护古文化建筑。
⑦ 中国十大石拱桥是哪些
一、北京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一块,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卢沟桥是根据永定河水流的特点设计的。桥身全部都用白石,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有11个桥拱,面宽7.5米,有栏板279块,左侧石栏雕柱140根,右侧141根,柱高1.4米,柱头均雕蹲伏的石狮。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编号的办法,共清点出石狮485头。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炮声,民族解放战争在此揭开序幕。卢沟桥史料陈列馆于1981年7月7日在桥头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落成。纪念馆台阶上有一座高4米的艺术雕塑----《狮醒》,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潮州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东门外,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初为浮桥,由浮船连结而成,初名康济桥。后自两岸向江心逐墩修筑,至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成23墩。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桥重修,于桥上修筑楼阁12座,桥屋126间,并统一名称为广济桥。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知府谭伦增建一墩;嘉靖九年,减船六只,形成目前十八梭船廿四洲风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时任知府张自谦再修,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东墩鉎牛坠入江中。有此民谣道:“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桥全长约520米,现存古桥墩21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扬州五亭桥:五亭桥,又名“莲花桥”,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瘦西湖的莲花埂上,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五亭桥是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驻扎在扬州的两淮盐运使高恒为了迎接乾隆帝南巡,开凿了从扬州城向西北直抵平山堂的莲花埂新河(即瘦西湖),并在莲性寺以北的湖面狭窄处建造了五亭桥,以便于南北通行。五亭桥的构思仿自北京北海金鳌玉 桥和五龙亭,因此乾隆南巡到此曾评价它有北海琼岛春阴的意境。这座桥的创造性在于将桥、亭合二为一,形成亭桥;又将五亭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屋面。桥上五亭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与拱形桥身比例适当,配置和谐。桥下列四翼,桥身正侧共有15个桥孔。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称:“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滉漾。”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四、太原十字桥:山西晋祠十字桥(1102)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主体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鱼沼飞梁,汉白玉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
五、晋江安平桥: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桥因此得名,因桥长五里,又称它为“五里桥”。安平桥是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前后历经13年建成,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目前的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筑法,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长桥的两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雕刻着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设有五座凉亭,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边水中建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有两身护桥将军,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穿甲,手执剑,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安平
⑧ 我国的第一座石拱桥是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这座桥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桥身长50.82米,宽9.60米,大拱的净跨度长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虑,为使桥面坡度小,将桥高与跨度呈1:5的比例,这样既便于行人来往,也便于车辆通行;拱顶高,又便于桥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两肩上,各做两个小拱,使得整个桥型显得格外均衡、对称,既便于雨季泄洪,又节省了建筑材料。其结构雄伟壮丽、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为后人所效仿。李春设计的桥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间走车马,两旁走行人,不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见,在1300多年前,在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一个普通石匠李春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实为难能可贵。
李春选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艺与众不同。他采用长方形石料,每块重约一吨,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没有起重机和吊车的情况下,运这么重的大石头是何等的艰辛。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可见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价!
李春带领其他工匠,将石料各面部凿有细密的斜纹,使石块相互咬合扣紧。全桥由28道独立的石拱纵向并列组成。他想,这样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独立负荷载重,又便利于修缮。为了加强各拱圈的连接,他又采用9道铁梁贯于拱背之上,接着用腰铁嵌入拱石之间,使桥能"奇巧固护,用于天下"。
最后,李春又组织能工巧匠,在桥面的两侧石栏杆上,刻有许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艺术,图案细腻,刀法苍劲有力,雕刻灵变,各种鸟兽龙腾虎跃,欲飞若动,形象逼真,堪称隋唐时代雕刻艺术的佳作。这种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样的布局,采用这样的巨形跨度,构成这样的优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创。在欧洲,14世纪才出现法国泰克河上的赛雷桥,但是,比中国赵洲桥晚了700多年,并且早已被洪水毁坏无存。所以,李春造的赵州桥是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唯一尚存的时间最长的一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是相当有价值的。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这座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但是,关于李春的生平事迹却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就连隋朝之后的唐朝人,也只有"制造奇特赵州桥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数语记载。在赵州桥建成100年以后的唐朝开元13年(公元726年)中书令张士贞在《安济桥铭》中简略提到:"赵州清水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没了。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赵州桥的基础非常坚固。1350年来,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这说明李春桥址选择科学合理。赵州桥桥基,是建筑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层上,既没有打桩,也没有其他石料,桥台仅用五层石料砌成,桥基很牢,结构简单。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这样天然地基来承担大桥的全部重量,可见李春对工程学、力学、建筑学、水文、地质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这么多科学知识,无疑是他从劳动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
赵州桥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册。
有关详情访问签名网址!
⑨ 石拱桥的资料及图片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他是隋朝的石将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
⑩ 石拱桥的优缺点是什么呀
优点为:
(1)跨越能力较大。
(2)材料的适应性强。
(3)节约钢材。
(4)桥形美观。
(5)耐久性好,养护维修费用省。
缺点为:
(1)有水平推力的拱桥,对地基基础要求较高,多孔连续拱桥互相影响。
(2)跨径较大时,自重较大,对施工工艺等要求较高。
(3)建筑高度较高,对稳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