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鹅头

马鞍山鹅头

发布时间:2021-08-02 19:49:19

⑴ 蒋姓的来历与分支

蒋:出自姬姓。周公旦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蒋氏族谱相传,明永乐年间,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北省交河县,建村蒋家坊(今属阜城县)。明崇祯年间,蒋氏有“文”字辈兄弟三人:老大文升,住交河县小赵屯村,老二文吉去哈尔滨,老三文翰迁至永清县城东关。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文升之后裔“希梦”由小赵屯迁至方佑屯(即现东方屯),与其外祖叶氏同居,繁衍后代至今,故有“蒋家坟,叶家祖”之说。 方佑屯蒋氏先祖统一家族辈份称:“文、维、希、士、绍、东、兴、连、玉、凤、树、焕、堪、锡、致”。先人曾几次撰续《家谱》,由于历史原因,该《家谱》于公元(下同)一九六八年“文革”中被焚,造成蒋氏家族最大的遗憾! 国家有历史,地方有志书,家族有宗谱,此乃后世知晓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据。为拯救蒋氏《家谱》即将失传的现实,一九八五年冬,族人玉英、凤增经过走访、回忆,整理了蒋氏《家谱》初稿,并与族人树兴一起,拟续了“立、雨、敬、春、明、开、延、满、永、升、署、秋、双、发、杰、荣、首、中、部、庆”二十辈宗谱。尽管该《家谱》初稿不尽完善,但该二人付出了一定艰辛。二○○四年夏,九世玉俊邀集族人凤凯、春生、树才、树学、振民、振芳等人,分别了解、收集族人的婚、育情况,在一九八五年《家谱》初稿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更正差错,由玉俊组稿,族长玉才审定,编辑了《蒋氏家谱》第一卷。 本次编辑,从“绍仁”及其后世长子始录,本世录完,再启一世;每世首录的第一人,在其名字上面标有五星;凡已婚男子则予立户,对未婚男女和在外定居婚、育状况不详的,只在其父母户内注明生有其人(已婚女子兼注明出嫁何处),一男娶多妻者,只收录了生有子女的妻室;所收录人员,只录其婚、育情况,不涉及政治和社会活动;为便于分辨,对同辈同名者,在容易弄错的名字后加注了乳名;收集时限为二○○四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这次资料收集,本着实事求是,知道多少算多少。应该说明的是,古代,农民入学或参与社会活动者甚少,日常多用乳名,大号传不开,现流传之大号,有的系后人追封。

⑵ 景德镇所有街道和社区

2019年,景德镇市下辖2个市辖区(珠山区、昌江区)、1个县级市(乐平市)、1个县(浮梁县)。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驻昌江区瓷都大道666号。

1、珠山区

辖9个街道:石狮埠街道、新厂街道、里村街道、周路口街道、昌江街道、新村街道、珠山街道、太白园街道、昌河街道,1个镇:竟成镇。

石狮埠街道:电厂、半边街、韦陀桥、徐家街、大弄口、玉字巷、太平巷、朝阳巷、五龙庵、杨家山、侯家弄、樟树弄、中渡口、新安巷、通津桥、文生弄、雷峰寺、老门头、风景路、薛家坞20个居委会。

新厂街道:新厂、陶阳、黄泥头、一中路、为民、老厂、昌江广场、曹家岭、景陶、林荫路、景华、六〇二所12个社区居委会;陶院、省陶研所、印机、色勘、五二三厂、瓷校、地铁7个家属委员会。

里村街道:新峰巷、陶雨、竟成岭、庆安、铁路、马鞍山、老鸦滩、罗家坞、八卦山、维裕。

周路口街道:云锦巷、广场、牌楼里、金家弄、赛跑坦。

昌江街道:麻石弄、瓷器街、大黄家弄、再胜弄、桂花弄。

新村街道:西路、洪家山、北路、何家坞、中路、百眼井、筲箕坞、昌虹、莲花山、梅家岭、茶叶坞、向阳岭、夜叉坞、梨树园等14个社区。

珠山街道:瓷百、建国、莲社路、龙珠阁、御窑、莲花塘。

太白园街道:西瓜洲、戴家弄、浚泗井、落马桥、工农街、曙光村、小路园、浙江路。

昌河街道:昌盛、幸福、东苑、西苑、学苑。

2、昌江区

昌江区辖2个街道、2个镇、3个乡:西郊街道、新枫街道、竟成镇、鲇鱼山镇、吕蒙乡、丽阳乡、荷塘乡(荷塘垦殖场)。

西郊街道:森林、十八渡、淘金岭、公园路、油榨套、凤凰山、汪王庙、蟠龙岗、一心桥、东风坦、官庄、新风路、亭子下、历尧、金鱼山、哪吒庙、韭菜园、胜利、建国、汽车站、光明、红光、红星、红旗、青花文具瓷厂、华风、黎明、昌明、吕蒙。

新枫街道:下辖新风路、汽车站、红星、韭菜园、红旗、红光、光明、青花文具厂、哪吒庙、十八渡等10个居委会,3个农业分场,9个自然村。

3、乐平市

截至2017年,乐平辖2个街道、15个镇、1个乡;另辖1个高新园和1个工业园区等2个乡级单位,市政府驻洎阳街道。

洎阳街道:洎阳街道管理观音泉、扶摇、陶家桥、景丰门、南外街、安平、东湖、迎宾、文昌门、沿河、飞仙桥、人民新村、联盟、鹅头山、城郊、邹家、中店、镇东、湖腰畈、庞公、八一、友谊等22个居委会。

塔山街道:管理墈上、江维、电化、天济、南岸、上畈、塔山等7个居委会。

4、浮梁县

截至2019年,浮梁县辖10个镇、8个乡:浮梁镇、鹅湖镇、经公桥镇、蛟潭镇、湘湖镇、瑶里镇、洪源镇、寿安镇、三龙镇、峙滩镇、王港乡、庄湾乡、黄坛乡、兴田乡、江村乡、勒功乡、西湖乡、罗家桥乡,另辖2个乡级单位:浮梁工业园区、罗家垦殖场。县政府驻浮梁镇。

(2)马鞍山鹅头扩展阅读

景德镇市位置境域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省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介于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

景德镇市风景名胜

景德镇是中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截止到2012年,景德镇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6个,分别是古窑·民俗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洪岩仙境风景区、德雨生态园、中国瓷园;国家3A级景区3个,分别是金竹山寨、雕塑瓷厂明清园、江西怪石林。

⑶ 祖国第一大河是长江,他像一个巨大的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古名“江”,又称“大江”。在古籍中最早见于《诗经》:“滔滔江、汉,南国之纪”①。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公里。平均每年入海总迳流量达一万亿立米,相当于黄河的二十倍。它拥有七百多条支流,整个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其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支流众多及流域宽广,均居于全国各大河之首。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在整个历史时期,长江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一、长江的形成

我国远古传说,禹治洪水,“凿江而通九路”②。据说禹是四川汶川县人,曾在汶川县铁豹岭一带疏导岷江③;又“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④。还传说禹到过安徽的涂山,浙江的会稽,治理过长江中下游的水系,终于使长江“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于越与南夷之民”⑤。另据传说,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初期,“荆有一人名鳌灵,其尸亡去,??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鳌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鳌灵决玉山,民安定处??乃委国授之而去。??鳌灵即位,号曰开明帝。”

⑥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则是:“时巫山峡(狭)而蜀水不流,帝使令(鳌灵)

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⑦这些大禹治江、开明帝开玉垒山和巫峡的神话传说,只不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群众在与洪水进行长期斗争中的强烈愿望。长江三峡显然不是人工开凿或鬼神之功,而是自然演变的结果。

古老的长江,在地史上可追溯到距今二亿年以前的三迭纪,那时我国大陆中部的地形是东高西低,现在属于长江流域的巫峡和西陵峡以西的地区,是汪洋不见边际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还是一个与印度洋及太平洋相通的广阔的海湾。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由于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横断山脉,秦岭升高,古地中海退出今四川、青海、西藏及贵州、广西的西部,在秦岭、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四川盆地,当时,它与巫峡、西陵峡以东的洞庭盆地,成为自成系统互不沟通的内陆水系。巫山山脉也就成了四川盆地与洞庭盆地之间的分水岭。约在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发生了一次燕山运动,四川盆地上升,洞庭盆地下降,湖北西部的古长江开始发育,积极向四川盆地溯源伸长,大约距今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全流域的地面普遍地间歇上升,上游地区上升最烈,多形成高山、高原与峡谷;中、下游上升的幅度较小,出现丘陵与山地,其间还间歇伴随着下沉而形成了两湖、南襄、鄱阳、苏皖等水原。与此同时,①《诗经?小雅?四月》。

②《淮南子?要略》。

③《史记?夏本纪?正义》。

④高诱:《淮南子?修务》注。

⑤《墨子?兼爱》。

⑥转引自〔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⑦《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注》。

往昔溯源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已沟通四川盆地的水系,由于地形西高东低,于是汇成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东流巨川,这便是人类进入历史时期以前,长江形成的过程。

二、历代对江源的探索

先秦时期,人们多把长江支流嘉陵江当作长江的上源。《尚书?禹贡》就有“岷山导江”以及“?冢导漾”之说,据顾颉刚考订,古人所谓岷山,不是四川松潘的岷山,而是嘉陵江的发源地今甘肃天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的?冢山①。《汉书?地理志》有“遂久绳水出徼外”②的记载。汉遂久在今云南丽江纳西自治县境,绳水即金沙江,但当时并未明确其为长江源流。唐代,汉、藏民族往来密切,对交通必经的通天河已有所了解,惟对它与长江河源的关系,还不甚明了。

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金沙江实际考察后,写了《溯江纪源》(一名《江源考》),纠正了“江源于岷”的错误认识。指出发源于犁牛石的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经实测绘制的《康熙内府舆图》,已绘出木鲁乌苏河(即通天河)。后来,齐召南在《江道编》中指出:“金沙江即古丽水,亦曰绳水,亦曰犁牛河,番名木鲁乌苏??出西藏卫地之巴萨通拉木山东麓,山形高大,类乳牛,即古犁石山也”。注:“西二十五度四分,极三十四度六分,在黄河源之西径一千五百里,??一名布顿楚河,又名巴楚河”③。明、清时所指犁牛石、犁石山或巴萨通拉木山,即为当拉岭,又称朝午拉山,“当拉”是唐古拉的译音。

布赖楚河或巴楚河就是长江源头的布曲。《江道编》不仅指出了长江源远在黄河源头以西的唐古拉山脉及长江源头的布曲,并提到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即沱沱河)、喀七乌兰木伦河(即尕尔曲)和阿克达木河(即当曲),对江源水系的描述已相当全面。然而,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活动的限制,对这些源流中,何者是长江正源,还不可能搞清楚。

由于长江源头地区,地势险峻,空气异常稀薄,气候变幻无常,人迹罕至,路径难寻,在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对于长江发源地始终未能取得统一正确的认识,直至解放初期,仍然普遍盛行长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的谬说。

为了查明长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长江水利资源,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于1976年及1978年先后两次组织江源调查,证实长江的正源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六千六百二十一米的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的沱沱河(或称托托河),也就是齐召南《江道编》中所提到的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在唐古拉山脉这一连绵的雪山群中,发育着数十条现代峡谷冰川,这些雪山冰川的融水和雨雪泉涌又在各拉丹冬雪山以东汇集成尕尔曲、布曲和当曲,共同组成了长江的江源水系,它们由南而北,先后在沱沱河沿以东汇成一股,组成了通天河上游的扇形河网,廻流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青藏高原①顾颉刚:《禹贡注释》。

②《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

③齐召南:《江道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上,通天河在东流至曲麻莱以西处,又接纳了发源于可可西里山东麓的楚玛尔河,继续东南流,过玉树巴塘河口,就是金沙江。

在江源地区五条较大的水流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布曲和当曲中,以沱沱河为最长,达三百五十八公里,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流,但当曲较沱沱河仅短一公里,而其流域面积达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平方公里,楚玛尔河为二万零九百零九平方公里,都比沱沱河大得多;当曲河水流量每秒为二百二十点五八立方米,也比沱沱河大五、六倍。综合河源远近,流量大小,流域广狭诸因素,长江上源似应包括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和北源楚玛尔河三源,较为允当。

三、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床的演变

湖北宜昌迤西的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陵谷地之间,历史时期河床比较稳定,无显著变化。宜昌以下长江出山地而进入中下游广阔平坦的平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在历史早期,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长江中下游河床宽浅,分流河道较多。在古云梦泽所在的江汉平原地区,以江陵为顶点的入湖三角洲平原上,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夏水、涌水等分流河道的发育;古彭蠡泽所在的以武穴(今湖北广济)为起点的入湖三角洲平原上,《尚书?禹贡》所谓“九江孔殷”,也是对战国时期这一江段呈现若干河道分流的描述。后来司马迁“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说明西汉时分流河道依然存在,至今以武穴为“穴口”的长江分流遗迹,在卫星和航空照片上仍依稀可辨。

长江北面的分流河道,随着长江的发育逐渐趋于消亡。此后,长江中、下游的河床,由于所处地貌形态的差异,其演变表现为以下两个河段的两种不同模式: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宜昌以下,上起枝江,下迄城陵矶,全长约四百公里的荆江,是历史时期长江河床演变最为典型的河段。其中自枝江至藕池口长约一百八十公里的上荆江,由于河床构造运动与流向一致,增强了河流的纵向流速,河岸沉积物胶结程度也较紧密,因而比较稳定;但自藕池口以下至湖南洞庭湖出口处城陵矶之间长约二百四十公里被称做“下荆江”的河段,流向呈垂直相交,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显著,河岸沉积物也比较松散,易被流水掏空,因而在历史时期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型河道。其曲折系数达到2.01—3.57,素有“九曲回肠”之称①。

古代荆江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古云梦泽所在的湖沼之中,河床形态还不甚显著,荆江仍处漫流阶段。秦汉时期,云梦泽由于长江泥沙的长期沉积,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向东向南发展,处于高度湖沼阶段的下荆江,开始出现一些分流水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水经?江水注》记载,在石首境内的下荆江河床已开始形成,江中多沙洲而呈汊流发育,至唐宋时,随着监利县境云梦泽的消失,荆江统一河床最后塑造完成,当时两岸有二十多个穴口,加上江北有扬水、夏水、鹤水分流,对下荆江流量起着调节作用。史称:“宋以前,诸穴畅通,故江患差少。”可见当时河床还是比较稳定的。

①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荆江河床实验站:《荆口护岸河段河床演变与分析》,1975年。

南宋时,金人占据了北方,汉族人民大规模南迁,沿江筑堤围垸,扩大垦殖,两岸穴口汊流,几完全堵塞。堤垸制止了河流在汛期时向河漫滩漫溢,把水流限制在河床里,由于泥沙的大量沉积,抬高了河床,洪水过程显著,堤防溃决殆无虚岁。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开小岳、宋、调弦、赤剥(尺八)四穴②。暂时减轻了洪水的威胁。到了明代这些穴口又复被湮。隆庆年间(1567—1572年),疏浚了其中的调弦口穴,但整个下荆江仅靠这一口分泄洪流,不足以减小流量变幅。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离心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冲刷下,逐渐崩坍后退,泥沙则在水流较缓的凸岸淤积,河湾逐渐延长。

下荆江就这样以增长河曲的长度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流量。再加上人们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积的沙滩上筑堤围垸,进行垦殖,又进一步巩固了凸岸的河床。

原来单一顺直型迅速向蜿蜒河型方向转化。清齐召南《水道提纲》江水篇云:明末清初时,下荆江“自监利至巴陵(岳阳)凡八曲折始合洞庭而东北”,可见自由河曲已高度发育。

到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下荆江只有一个虎渡口未被淤塞,而大江两岸人工围垸又大规模地发展,连江中的沙洲也并岸围入垸内。河曲带长度剧增,随着河弯的增长,弯曲半径越来越小,终于形成了葫芦形的河环。在比降较大的汛期,漫滩水流长期作用下,狭颈滩面逐渐形成串钩,遇上大洪水,串钩便被冲开成为新河,造成自然裁弯。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自然裁弯曾发生过十余次,其中较著的有月亮湖(1886年)、古长堤(1887年)、黄泥■(1906年)、尺八口(1909年)及碾子湾(1949年)等,后两次裁弯还保存完好的牛轭湖形态①。自然裁弯的结果,大大减少了下荆江河曲的长度。

然而,裁弯以后的新河床在水流作用下,又开始新的朝着弯曲方向发展的过程。解放后,1967年及1969年对下荆江中州子与上车弯两弯曲段,进行了人工裁弯取直工程①。加上1972年位于监利县境的沙滩子又发生自然切滩和裁弯,河道弯曲系数由1949年的3.19降至2.02②。总计缩短河长八十公里,增加泄洪量约五千秒立米,对防洪和航运都发挥了一定的效益。

由于历史早期北岸的分流河道多,下荆江北面的冲积平原地势已经淤高,再加上新构造运动北岸上升率大于南岸,在北高南低的地势下,下荆江的裁弯通道大都发生在弯曲河道的南端曲颈,因而,迫使主河槽向右岸摆动,其迁徙幅度最大处达十至二十公里。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迁

长江在下荆江以下河段,即城陵矶至江阴河口段长约一千一百六十余公里的河道,流动于间有山丘阶地的广阔的堆积平原上,汊道纵横,河湾发育,是属于低度分汊河道。这一河段,两岸常见基岩矗立江边,悬崖峭壁,如列屏障,人们称之为“矶”。从湖南岳阳附近的城陵矶算起,到湖北的黄陵矶、谌家矶,江西彭泽的彭郎矶、马当矶,安徽纵阳的太子矶,马鞍山的采石矶,②《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湖广四,荆州府石首县。

①孙仲明:《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变迁模式》,《科学通报》28卷12期,1983年。

①潘庆燊等:《长江中游河段人工裁弯河道演变的研究》,《中国科学》1978年2期。

②据1978年10月美国陆地卫星CCT磁带,101计算机图象处理照片量算。

南京北郊的燕子矶等,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个矶。再加上蒲圻的赤壁,嘉鱼的鱼岳山,武昌的蛇山,鄂城的观音石,湖口的石钟山,南京的狮子山等山丘。这些山丘、石矶在地质上是一种断层破裂带,长江河床正是沿着这些破裂带发育,这就束缚了它完全自由摆动的可能性。因此,它不能象黄河那样在一望无垠的冲积平原上自由游荡、迁徙。在矶头突出处往往河床较窄,过了矶头,河床变宽,形成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根据历史记载,这些山丘、石矶很早就滨临大江,江岸一直比较稳定,这就决定了长江在历史时期的总流势。

荆江以下河段低度分汊型河道的形成,是由它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水文特性所决定的。从前者看,正是因为长江两岸节点众多,江床时宽时窄,水流也就时急时缓;从后者看,江水夹带泥沙较多。据1953—1972年统计,汉口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616公斤/米3①。在矶的附近,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有束水攻沙的作用;出矶处,河床开阔,水速骤减,常导致江心洲的淤积,引起河道分汊。目前,长江自下荆江以下至河口段的江中,计分布有大小江心洲一百二十多个,汊道一百余处,汊道总长达六百五十公里,占全长的百分之五十六。

古代,当我们的祖先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时候,长江江面开阔,江深水急,秦汉以前的史料有关长江江心洲的记载还很少。以后长江流域逐渐得到开发,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日益增多,对长江沙洲的记载也就多了起来。

长江江心洲的形成除与河道分汊密切相关外。当水流上涨时,河水漫滩以致水流动力轴线方向改变而造成的水流切滩,也是形成江心洲的原因。它们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转化,江心洲与汊道的消长在历史时期还是比较频繁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几个过程:(1)在疏松的粉砂质江岸,由于江流的冲刷,河床展宽,江心洲淤涨,引起汊道的发展。如湖北洪湖新堤河段的南门洲,嘉鱼河段的白沙洲,江西彭泽的上、下三号洲,原来都是单汊河道。自十九世纪以来,在河流旁向侵蚀下,河道拓宽,江心洲淤积,引起河道分汊。江心洲的淤涨,促进横向环流的加强,从而加速了江岸的崩坍和河道的展宽。

(2)在弯道阶段,由于洪水切割边滩而形成江心洲。如湖北武汉东阳罗镇下的叶家洲,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提到的“北对峥嵘洲”①。黄石市对江的散花洲,据《长江图说》记载是三国时“吴主散花于此”而得名。

江西彭泽的小孤山,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县北十里,高三十丈,周围一里,孤峰耸峭,旧时半入大江,今屹立江中。”②安庆附近的长风沙,《读史方舆纪要》也有在安庆“府东五十里,亦曰长风夹,滨大江”③的记载。

以上这些因切滩而形成的古汊道和古江心洲,以后因河道水动力的改变,被不断侵蚀和并岸而消失。但近年来,从航空像片或卫星像片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切滩的残迹。

(3)因江流主泓道的摆动,汊道逐渐淤塞,造成江心洲并岸。如《水经①水电部水利司:《全国主要河流水文特性统计》,1975年。

①④《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注》。

②《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五,《江西》三,九江府?彭泽县。

③《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六,《江南》八,安庆府?怀宁县。

注》记载,江夏(今武昌)附近“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④,唐宋时期鹦鹉洲距今武昌西南江岸尚有二里之遥⑤,以后《长江图说》记载,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潮沙壅积与北岸相连,不复在江中矣”。清乾隆年间,又在汉阳附近淤积成一新的鹦鹉洲,以后也并岸不存了。又如鄱阳湖湖口外的桑落洲,汉代以后即已形成,宋时仍有“桑落洲在德化县(今九江)

东北十五里“⑥的记载。至明末时已坍塌并岸,《长江图说》云:”归林滩古桑落洲也“⑦,再如三国时南京清凉山下有白鹭洲,元、明时也并岸不存了。

(4)原来较小的几个江心洲聚合而成为一个大的江心洲,从而使汊道减少,稳定性加强。如南京现长江大桥一带,三国至南北朝时,江中有马昂洲、新洲。隋唐时,除马昂洲外,又有芦洲,新洲也分淤为上、下两新洲①。元明时则为草鞋洲、道士洲、护国洲。明末清初时为草鞋洲、八卦洲、七里洲、大河沙②。清末时这些江心洲逐渐连接起来,聚合为一个鹅头状的八卦洲。汊道也减少了,从此八卦洲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由于江流主泓道的不稳定,汊道与江心洲的消长还具有交替演变的特点,表现为旧的江心洲消失以后,又会淤长出另一个新的江心洲。这种交替演变有时还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例如安庆西南黄石矶附近的官洲,当清咸丰八年(1858年)江流主泓道在北汊时,向东、南淤长,洲长达七千八百米,1934年以前主泓道转向南汊,官洲东南岸不断侵蚀后退,仅剩下原面积的八分之一,在它的北面却淤涨出新的培文洲③。以后对官洲采取了保坍护岸措施,江岸才稳定下来,并逐渐与培文洲相连,形成鹅头状的江心洲。在它南面也新淤出学文洲,并逐渐发展并入广阔的清节洲,从而形成复式鹅颈式分汊河段。

历史时期长江荆江以下河段所发生的江心洲并岸,大都是并向左岸,很少并向右岸的。它与下荆江自然裁弯通道总是在右岸切开,共同迫使长江主河槽南移。这一由左岸向右岸迁徙的总趋势,形成了左岸多宽阔的滩地,右岸矶头林立的格局。

长江中下游除去江心洲与汊道的消长以外,由于它的大部分河段是流动在广阔的泛滥平原上,在疏松的江岸,随着主泓道的改变,在江流的冲刷下,历史上还不乏崩岸的记载,这种崩岸大多发生于九江以下的江岸,如安徽铜陵的胥坝在明正德(1506—1521年)以后坍入江中,扬州的江都古城在三国时期坍入江中,瓜洲城在光绪十年(1884年)全部坍入江中等,大规模的坍岸,吞没了大量的农田和城镇。江岸边滩的淤积,使原有的码头废弃,渡口迁移;沙洲的消长,则影响着航道的通行。关于长江河道历史变迁及其规律的研究,对今后全面整治长江的规划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⑷ 蒋姓的来历

姓氏起源: 关于蒋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蒋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自楚灭蒋后,蒋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已迁居陕西省境内,又一支于东汉迁往山东东莱郡。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属江苏)。西汉哀帝时,又杜陵人(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蒋翊被封为兖州(今属山东)刺史,其子孙东汉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阳羡(今江苏宜兴),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苏常州)之滆湖,一支迁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岭。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便多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河南蒋姓将佐随从,后在福建安家落户。宋代,蒋氏已有移居今广东者,如南宋理宗时进士蒋科为电白人(今广东高州县东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蒋允文避乱移居闽中。元、明时期,福建、广东的蒋氏已发展成为大族。 蒋姓是台湾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显赫,自不待访问说。蒋氏家族的源头,史书上记载为:“系承伯龄,望出蒋乡”。蒋氏迁台,始于明末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当时,有位叫做蒋毅庵的人,跟随郑成功父子在台湾高举义旗,反清复明,并且当了郑氏军队的副总。蒋毅庵死后,就葬于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时期,还有一位姓蒋郑氏部属,入垦港东中里西势庄。这两 位追随郑成功来台的蒋姓人士,已被公认为蒋氏移台的始祖。另据史籍记载,台湾的蒋氏,主要来自福建的泉州。从《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蒋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学者蒋邕,他是仙游人,在南宋绍兴年间,到泉州教书,后来就定居下来,成为蒋氏在闽南的开山祖。由此推断,台湾蒋氏的祖先,应该也是来自中原的蒋邕。 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三、堂号 "钟山堂":后汉时有秣陵尉蒋子文在山中剿匪时牺牲了。他生前说过"我的骨头轻,死后一定成神"。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孙权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国都。一天,孙权到钟山堂游览,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蒋子文,骑着白马,拿着鹅毛扇子,孙权于是就在钟山上给他盖了庙,封他为蒋侯,专门派人奉祀他。蒋氏因以"钟山"为号。 "九侯堂":西汉时蒋诩忠于汉室,王莽篡汉后要他做臣子,他坚决不干,就被王莽杀害了。光武帝中兴汉室后,蒋诩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个儿子都封为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号。 历史名人 蒋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依附沪军都督陈其美。后在上海经营交易所失败,投靠孙中山。1924年,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表示拥护,得到孙中山信任派去原苏联学习。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顿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乘机取得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组织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党政府,任军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会议主席,掌握了军政大权。1948年他召开国大会议,通过宪法,他被推选为总统。1949年冬,他率领国民挡部分高级官员和残余部队退至台湾。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势,终年88岁。 蒋琬: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蒋廷锡: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不超绝。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蒋植: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⑸ 马鞍山市修摩托车可行 要找什么样子的 门面

株洲地区 邮政网点代收水费网点

社区名称
地址

城 东
荷塘区城东小区栋7号门面
大 冲 口
芦淞区庆云山路市农机局旁
阳 光
荷塘区大坪路17-2号门面
湘 园
芦淞区人民中路49号门面
黄 塘
荷塘区蝶屏乡黄塘商品街13号
南 湖 塘
芦淞区王塔冲市一中旁
公 交
荷塘区公交公司
钟 鼓 岭
芦漆区钟鼓岭书城门面
荷塘香榭
荷塘区桂花路荷塘香榭2-8号
电 厂
石峰区白石港电厂右侧
裕 丰
荷塘区合泰大街汽车南站对面中南通讯
石 峰 头
石峰区玻璃厂门口
天 顺
荷塘区合泰街C区108号门面
金 盆 岭
石峰区金盆新村
东 湖
荷塘区合泰裕丰广场三区5号门面
龙 头 铺
石峰区龙头铺镇新街101号
白 云
荷塘区红旗村24栋104号门面
清石广场
石峰区清石广场泰和超市里面
东 都
荷塘区红旗广场步步高超市内
清 水 路
石峰区清水路9路车终点站
工业技校
荷塘 区红旗南路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广 汇
石峰区清水塘广汇小区路口
红旗中路
荷塘区红旗中路有色职大
天 桥
石峰区清水塘清石大厦108号门面
东 城
荷塘区华南路东城小区1栋501号
石 子 山
石峰区杉木塘农贸市场旁3号门面
中 南
荷塘区华南路交警支队对面
三 冲
石峰区垅路馨竹苑11号门面
金 钩 山
荷塘区金钩山农贸市场门面
泉 塘
石峰区田心小北门云杉小区外
新 星
荷塘区明照乡新星村
铜 藕 路
石峰区铜藕路口晨光综合楼4号门面
财 富
荷塘区石宋路子1栋1号门面
杨 梅 塘
石峰区湘天桥湘氮宾馆前
太 阳
荷塘区太阳村王坝组
响 石 岭
石峰区响石岭步行街
天 鹅
荷塘区天鹅花园内菜市场旁
大 坪
天元区长江北路大坪管理处门面
天 台 村
荷塘区天台村村口
金 锦
天元区长江南路政华小区20号门面
田 坪 路
荷塘区田坪中13号门面
滨 江
天元区华天路市人事局对面
湘 华
荷塘区同济医院斜对面
黄河南路
天元区黄河南路钻石家园9号门面
文 化 路
荷塘区文化路晨光小区3栋4号门面
凿 石
天元区栗雨办事处凿石村学堂组90号门面
东 环
荷塘区文化路十三中校门口旁门面
仙 岭
天元区马家河镇仙岭村群建组
书 湘 里
荷塘区文化路书湘里门面
高 塘
天元区马家河镇高塘小区
向 阳
荷塘区新华东路152号
金 龙
天元区马家河镇金龙村上节街2号
野 鸭 冲
荷塘区月塘南路3号门面
大 中
天元区农科所三号门面
云 田
荷塘区云田汽车站旁
武广车站
天元区泉源武广火车站
马 鞍
荷塘区云田乡马鞍村
白 莲
天元区群丰镇白莲村樟树组32号
保 健 巷
荷塘区政府对面保健巷6栋4号门面
长 岭
天元区群丰镇长岭街102号面
袁 家 湾
荷塘区中南无线厂菜市场附近
江 璜
天元区群丰镇江璜村江中组
富 华
荷塘区钻石路口对面富华步步高内
妙 泉
天元区群丰镇妙泉村中湖08号
迎 新
芦淞区董家塅迎新路
响 塘
天元区群丰镇响塘村
洗 煤 厂
芦淞区纺织路与人民路交汇处
竹 溪
天元区群丰镇竹溪村四斗坪组
高 家 坳
芦淞区高家坳43路车终点站
云 里
天元区泰山路师专门面
硬 质
芦淞区公园路电线电缆厂2号门面
泰 山 路
天元区泰山路天易楼2号门面
火 电
芦淞区公园路斜对面
桥 北
天元区天坪路炎帝学校门面
来 园
芦淞区贺家土

⑹ 山墙指什么

俗称外横墙 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⑺ 完达山的山峰支脉

连珠山,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中部,属完达山脉向南伸展的山前峦峰,海拔441米。周围山势蜿蜒,山体浑圆,绵延50余公里。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石灰岩构成。
老黑背,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密山市富源乡北与宝清县交界处,为完达山脉主要山峰之一,海拔683.7米,是密山市的最高点。山势东西走向,北坡较陡,南坡较缓,山顶趋平坦。
老龙背,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虎林县永红乡北与宝清县交界处,属完达山山脉,海拔577.4米。山势徐缓,植被多柞林,沟坡处多草地和疏林。此山原来植被丰茂,野生动物和山产品亦多,经多年开发,资源锐减。

神顶山(神顶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县东方红镇北与宝清县交界处,为完达山山脉主峰,海拔831米。山势坡陡顶缓,顶端有一片高地草原。东面有皮克山,海拔823.9米;西面有臭松顶子、将军岭等。

海音山,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县与宝清县交界处,属完达山山脉。山势少陡,构形奇特,群峰环拱,沟深壑邃,植被为椴松柞和椴杨松型森林。常有急风回转驰聘,不论冬夏,松涛阵阵,其声宽宏,岗鸣谷应,音如海涛,因而得名。
皮克山,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饶河县五林洞西16公里,属完达山主峰神顶山北侧之山峰,海拔823.9米,为饶河、宝清、虎林3县交界处,饶河县内第一高峰。
十二烈士山,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西部,距县城60公里。孤山耸立,山势险峻,多灌木。海拔500多米,相对高度100米。

七星砬子,又名“七星峰”、“七女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集贤、双鸭山3县(市)交界处,由7个突几的陡峭山峰组成,故名。属完达山山脉。山势呈浑圆、半浑圆形。峰岭迭宕,怪石嶙峋,山上有山,险要奇峻。七星峰、七女峰、利剑峰三峰与金鱼峰、佛手峰、骆驼峰、虎头峰4峰相对峙,巍峨耸立。七星峰最高,海拔852.7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砬脚至顶,铸有铁索,专供攀附登极。
横岱山,旧作“横黛山”。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县西北境土龙山镇与庆发乡交界处,是一座平地隆起的孤山,海拔293米,面积1.4平方公里。山顶呈平面,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远眺,山体都是横向状,故名。山顶岩石耸立,多洞穴,山间生长有杨、桦、柞树和灌木丛等。

抚远西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抚远县城西,故名。属完达山余脉,北濒黑龙江。呈南北走向,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6.5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山势陡峭。山上植被主要是人工松林和自然生长的柞、桦林。
城子山,又名“白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抚远县通江乡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东南与黑瞎子岛隔水相望,北为滔滔江水萦绕。属完达山余脉。山势陡峭。西南——东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200米,有茂密的柞树林。
长虫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抚远县浓江乡境内,属完达山余脉。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5米。山上盛长柞树,山下是浓江河出口处。西坡有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遗址,为新开流文化类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尔古力山,俗称“卧虎力山”、“五顶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富锦市富锦镇东南11公里处,属完达山余脉,平地拔起,山峦起伏,形似金鱼。海拔538.7米,西北——东南走向,面积120平方公里。山体由海西花岗岩和上古生代浅变质岩系组成。山上森林茂密,山坡布满柞、桦、椴、山杨树等天然林,有鸟兽栖息。
街津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同江市区东北49公里处,北濒黑龙江。昔有名叫盖津的赫哲人居此,得名“盖津山”,后转音成今名。属完达山余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95平方公里。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海拔491米。

额图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同江市东境,北濒黑龙江,属完达山余脉。相传昔有叫“额图”的“萨满”居此,故名。东北——西南走向,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2.6公里,面积80多平方公里。山势雄浑,主峰海拔626.8米,是同江市境内最高点。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
勤得利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同江市东境勤得利农场场区内,属完达山余脉。山势较缓,东北——西南走向,面积8平方公里,海拔185.6米。

黄玉清山,原名冷寒宫山,海拔837.7米,为完达山脉第三高峰,位于宝清县西部瓮圈(统称大叶子沟)。
七峰,当地人俗称七里噶山,齐勒嘎山,位于北兴农场场部东南部七峰林场,属完达山系,最高峰为大喇子峰,海拔774米,是北兴农场制高点。山区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开发利用程度低,属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七峰时常云雾缭绕,风景秀美,站在山下仰望,令人心旷神怡。山区盛产野生榛蘑和猴头菇,偶见及其珍贵的野生人参、松茸和灵芝,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瑰宝。七峰是北大荒的梅花鹿之乡。山区清泉密布,河流纵横,水草肥美,令人流连忘返。
那丹哈达拉岭支脉,自密山而东北,跨宝清东部,由虎林以北迤逦北上贯穿饶河全境,再北跨挠力河,山势低缓,至同江抚远黑、乌两江汇流处始止。
阿尔哈山,由鸡西一带之察库兰岭而东北至密山与七台河及勃利交界处之大山。
宝清县境内的山脉均属完达山脉。完达山脉入境后分为两支:一支走向转北西方向的称为西北岗,地面标高为300~600米;另一支走向继续为北东~南西向的称之为那丹哈达岭。主脉又分出大小余脉分布境内,东西绵延160余公里,南北130余公里。山峦层迭,峰岭错落,总数难以胜数。其中绝大多数是无名的,而有名之山不过百分之四、五而已。仅将有名之山峰、岭顶、丘岗等按海拔高度列述如下:
高山(860~600米) 老秃顶子位于六道林场西北6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49′30″,北纬46°08′,山高854.3公尺,为宝清第一高峰,因山顶无树成秃,故名老秃顶子。
神顶山位于宝清东兴乡东方红林场环山车站东9公里,山峰坐标:东经l33°25′,北纬46°32′10″,山高831公尺,为宝清县第二高峰。
皮克山 位于东方红环山车站东14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3°27′30″,北纬46°33′20″,山高823.9公尺,为宝清县第三高山。
锅盔山位于七星泡乡三合村南10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37′,北纬46°21′。山高801.3公尺,因山顶从四方环视皆似锅底扣置故名谓锅盔山。此山东南麓为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第六军游击根据地的密营区。是宝清第四高山。
稠公顶子位于东兴乡东方红林业局环山车站东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3°21′30″,北纬46°33′20″,山高796.1米,因山上松树稠密,得名稠松顶子,俗称臭松顶子。是宝清第五高山。
兰棒山 又称葛兰棒子山,位于宝清富山乡岚峰煤矿西8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41′30″,北纬46°07′30″,山高694.2公尺,是县境第六高山。其北麓三岔河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部及密营区所在地。
兰花顶子位于小城子乡境六道林场东北8公里处,山峰坐标:东经131°58′40″,北纬46°08′,山高679.9公尺,为宝清县第七高山。
跃进山 位于东兴乡境蛤蟆通河水库东20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59′,北纬46°20′30″,山高650.1公尺,1958年大跃进时宝清县在此采铁矿石,搞炼钢铁群众运动,故命名跃进山,是宝清第八高山。
三道兰棒山位于宝石河林场西北38公里,大板石河上游右岸,山峰坐标:东经131°42′,北纬46°16′,山高636.8米,属兰棒山第三个山头,故名三道兰捧山。《吉林通志》称葛兰棒子山。为县内第九高山。
东大尖山子位于东兴乡境八五二农场部东1 6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3°00′,北纬46°17′,山高627.4公尺,为县内第十高山。因山形圆锥故名尖山子。因其位于宝清县境东部,便于同青龙林场附近的大尖山子区别,故习惯上称为“东大尖山子”。
蛤蟆顶子位于东兴乡境八五二农场部东16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57′30″,北纬46°12′40″,山高614.9公尺,为县内第十一高山。
西大尖山子位于小城子乡青龙林场西南2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1′30″,北纬46°18′10″,山高603.0公尺,为宝清县第十二高山。
中高山(600~400米) 宝石山 位于小城子乡境宝石林场西北9公里,大板石河右岸。山峰坐标:东经131°48′,北纬46°12′30″,山高588.9公尺,山属宝石河上游地区,故名宝石山。
大珠山位于龙头乡珠山林场西北3.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2′,北纬45°50′,山高580.7公尺。
老岗 位于龙头乡大主桥东南17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11′20″,北纬45°50′30″,山高580.3公尺。属于龙头乡界山。
老龙背位于朝阳乡境头道林场东南12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19′,北纬46°01′30″,山高577.4公尺。
碾盘山位于凉水泉子乡境内,梨树林场西北12公里,大梨树沟子上游右岸,山峰坐标:东经131°53′,北纬46°22′,山高553.3米。伪满康德5年(1938年)春抗联五军痛击日伪兴安军的花砬战斗即发生在此。
黄大顶子山位于朝阳乡境头道林场西南18公里,大色金别拉河上游右岸,山峰坐标:东经132°13′30″,北纬46°01′,山高522.9公尺。
海音山位于东兴乡东胜村东南18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3°12′30″,北纬46°29′30″,山高514.9公尺。
三元坝位于东兴乡境内,八五三农场场部东南12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3°05′,北纬46°27′,山高514.6公尺。
棺材山位于宝山林场东12公里,大主河右岸,山峰坐标:东经132°11′40″,北纬45°58′,山高505.3公尺,山形远看似棺材故名。
牛心顶子位于富山乡东北,六道林场东南6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7′,北纬46°04′,山高482.1公尺。山峰形如倒置牛心,故名牛心顶子。
太平山位于夹信子乡境内太平鹿场东3.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07′,北纬46°12′,山高458.4公尺,属夹信子乡内最高山,所以当地人称高山。因靠近太平鹿场命名为太平山。
脚王顶子位于六道林场西南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1′,北纬46°04′30″,山高455.7公尺。相传此山里住一家王姓媳妇脚大,能说善交际,人称大脚王,此山后来就称脚王顶子。
低山(400米以下者) 杨木岗 位于七星泡乡属境西南部,杨木岗林场西南2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30′,北纬46°20′30″,岗至高点海拔394.5公尺。因过去盛产好杨木故名。
关门咀子山位于朝阳乡境头道林场东南6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17′,北纬46°04′,山高387.5公尺。因远看山峰封锁沟口故名。
老虎林山位于朝阳乡境东方红林场西南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20′30″,北纬46°06′20″,山高345.9公尺。
老道沟山位于凉水泉子村西南4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1′20″,北纬46°29′20″,山高335公尺,山峰圆形,峰顶有古城堡遗址。因山下沟谷里民国时期有庙宇,住有老道,称老道沟,此山故名老道沟山。
迎面山位于龙头乡境六道林场北8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9′,北纬46°04′20″,山高325公尺。因此山地处沟口,故名。
青龙山位于小城子乡青龙山村西北1公里,宝石河左岸,山峰坐标:东经131°59′,北纬46°12′,山高311.7公尺。传说过去山中多青蛇,故名青龙山。
老虎山位于龙头乡小毛营南2.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8′40″,北纬45°57′30″,山高267.3公尺。相传此山中有东北虎,故名。
石板山位于十八里乡郝家村西南2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03′,北纬46°24′,山高236公尺,因山为石板石构成,故名。 烽火台山 位于夹信子乡头道河子村西1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12′,北纬46°15′30″,山高246.1公尺。相传古时山上有烽火台,故名。
聚宝山 位于凉水乡聚宝山村西南2.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8′,北纬46°30′20″,山高222.4公尺。因此山形远看似元宝,故名聚宝山。又因山顶有古城堡遗址,当地人也称古城山。南青龙山位于小城子乡小城子村西南4公里,宝勃路旁,山峰坐标:东经132°00′30″,北纬46°11′,山高222.3公尺,地处青龙山南,故名。
迎门山 位于东方红林场老场部附近,山峰坐标:东经132°24′20″,北纬46°08′,山高214公尺,亦称煤山。
狼洞沟东山位于龙头乡境头道林场西南7公里,大色金别拉河左岸,山峰坐标:东经132°13′,北纬46°06′,山高189.8公尺,此山位于狼洞沟东,故名。
元宝山 位于宝清镇西北2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09′,北纬46°19′40″,山高186.1公尺,山形如倒置元宝,故名。
大脑袋山位于朝阳乡境灯塔村后,大色金别拉河左岸,东经132°15′,北纬46°12′。山高171.3公尺,山形远看似鹅头,故名大脑袋山。
兰凤山位于七星泡乡新民村东1.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49′,北纬46°32′30″,山高171.3公尺。山顶之东西两侧各伸出一条大岗,形视展翅之凤凰,故名鸾风山,后习惯写作兰凤山。
大孤山位于十八里乡高家村北2公里处,山峰坐标:东经132°07′,北纬46°28′40″,地当宝清至富锦公路东侧,山高155.9公尺,系平地而起的孤山,故称大孤山。
石头山位于七星泡乡境平安堡村东北1.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49′30″,北纬46°35′,山高142.7公尺,从30年代起即开辟为采石场,当地人称为石头山。
十二烈士山位于小城子乡境青龙林场场部正西1公里处,系小百石河谷平原上隆起的一座孤山,海拔280米,山峰坐标:东经131°52′30″,北纬46°19′,1938年3月18日,抗联五军三师八团一连于此痛击300多名日伪军,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以下12名同志壮烈牺牲。为追悼烈士,五军三师党委命名此小孤山为十二烈士山。
马鞍山位于宝清镇东2.5公里,地处宝石河与挠力河汇合口北1公里,宝饶公路右侧,据挠力河大桥西岸,为宝清镇东部之门户。山峰坐标:东经132°14′,北纬46°20′,山高129.6公尺,形似马鞍,故名。1980年开始辟为宝清镇第一座公园,宝清解放纪念塔建于山顶。
万金山位于宝清镇东5公里,属万金山乡境,挠力河右岸,山峰坐标:东经132°15′20″,北纬46°22′30″,山高120.1公尺,相传开荒占草时发现此地曾有采金遗址,故名万金山。
炮台山 位于七星泡乡境平安堡村东北2.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0′,北纬46°35′30″,山高119.7公尺。围山顶四周有一古城垣遗址,有四门,城中偏西南山顶峰有一高城堡,形似炮台,故人称炮台山。炮台山古城北侧有七星河由西向东流去,河北岸也有一古城遗址,因与河南炮台山古城相对,故历史上称做对面城。炮台山对面城古城遗址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道山子位于十八里乡高家村西北9公里处,山峰坐标:东经132°02′,北纬46°31′,山高109.1公尺。此山是从七星河去宝清途中第三道山故名。
西孤山 位于尖山子乡境索东村东6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36′,北纬46°22′,山高108.8公尺。此山与他山脱离故名孤山,因东南11公里尚有一座孤山,故称西孤山,又名小团山子。抗联五军三师九团团长戴克正,1938年8月同日军作战时牺牲于此。
二道山子位于凉水乡境聚宝山村东3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00′,北纬46°32′,山高107公尺,属平原中漫坡低山。由七星河至宝清的公路由山东侧穿过。这座山是从七星河奔宝清途中的第二道山,故名。
东孤山位于尖山乡索东村东南19公里,属于东兴乡境内,山峰坐标:东经132°42′,北纬46°2l′。八五二农场一分场四队在此山东面脚下,山高106公尺。因在西孤山东方故名东孤山。又名小孤山。
西青山位于青原乡境永安村北1公里,又名小青山,因与东青山相对,故又称西青山,山峰坐标:东经132°15′,北纬46°20′,山高104.9公尺。
头道山位于凉水乡聚宝山村东北4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1°59′,北纬46°33′20″,山高93.8公尺。此山是从七星河去宝清途中的第一道山,故名为头道山。 东青山 位于青原乡东富村东南1.5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15′,北纬46°25′,山高91.4公尺,山石呈青蓝色,因此山西方还有一座青山,故称东青山。
月牙山位于青原乡东六村南2公里,宝清青原公路东侧。山峰坐标:东经132°14′30″,北纬46°28′,山高78.6公尺。形如月牙,故名月牙山。
小山 位于青原乡卫东村南10公里,山峰坐标:东经132°24′,北纬46°01′30″,山高海拔78公尺。山虽不高,但由于平原沼泽地区,人们看见很是喜爱,称作“小山”。

⑻ 长江(安徽段)河道演变及崩岸遥感调查研究

杨则东 褚进海 陈有明 鹿献章 赵华荣 晁玉珠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调查研究了长江安徽段12个河段的河床演形式及崩岸现状,并对岸线演变趋势,岸带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河道演变;崩岸特征;遥感调查

长江安徽段北岸自湖北省段窑,南岸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段至安徽省马鞍山,全长约405km,河床走向大致呈北东,由一系列近南北向河段与北东东向河段相接,成上升式阶梯形状。平面上看分汊河段与单一河段相间分布,呈宽窄相间的藕节形。

安徽境内长江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变形式可分为12个河段,本文利用多时相航片、TM、ETM资料,调查研究12个河段的河床演变形式及崩岸特征。

1 陈家洲(张家州)微弯分汊型河段

陈家洲又叫张家洲,该洲约于明朝永乐年间出水。至清朝雍正时期,张家洲成为条形,把长江分成左右两条顺直汊道。随着沙洲下移到鄱阳湖口,受湖水出口水流顶托而停止,左、右汊道开始向弯曲汊道发展。由于右汊右岸为低丘,河弯发展受到阻挡而停止,转入淤塞阶段,左汊处在河漫滩平原上,弯道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该分汊河段的主汊,并相继形成了长洲、柳洲、蔡家洲、团洲、龟洲和邓家洲。

随着左汊日益淤积和衰退,右汊得以发展,建国后右汊中大轮已通行无阻。

上世纪60~80年代,右汊仍为主汊,而左汊分流有所加强,

受横向环流作用,程营—八里江一带强烈崩塌后退,1969~1986年的17年间岸线后退约400m,同时邓家洲已与张家洲合并向北淤长。

据上世90年代航片资料统计,本河段左岸线长15.0km,右岸线长8.5km。

2 三号洲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下口彭郎矾与小弧山夹江对峙,其上游壅水,河段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由单一至分汊至单一河型变化的趋势。所见的分汊河势开始于100多年前,当时河床较窄,江中无江心洲,属于单一顺直河道,近百年来,由于上游河道变化,河流旁向侵蚀,河

道展宽,江中淤积形成江心洲,左岸抗冲刷强度弱,左汊迅速拓宽成主流。后随着主泓右移,于上世纪30年代下三号洲开始露出水面,30~50年代,上、下三号洲继续扩大(图1)。

上世纪60年代~2000年间,本河段变化表现为上三号洲,以上河道继续拓宽,左岸后退约100m,右岸后退约100~200m,上三号洲向上游延伸,同时左汊明显淤积萎缩,左岸向上三号洲迅速靠近,最大推进距离900m,右汊成为主流。而下三号洲则向下移,1969~2000年间洲头下移2000余米,其右汊逐渐淤积,有新心滩生成,左汊为主流,左凹岸受到强烈侵蚀而崩塌。

图3 长江安庆段100多年来河道演化对比图

本河段左岸线长22.8km,右岸13.4km,直线距离11.7km,曲折度1.95,江心洲3个(包括拦江矶)。

8 池州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自扁担洲到大通,历史上江岸、沙洲演变频繁,故道残迹密布。在航卫片上左岸程家南一带可见有三期长江汊道演变留下的古河道痕迹,早期汊道从左大圩经鲍家圩至老洲,中期汊道由龙湾经汤沟镇至源子港,晚期汊道自白沙包经源子港、老洲至老洲头。后期汊道均穿前期汊道,而且逐次南移说明该河段河床有数次南北向摆动,江面有日渐束窄的趋势。

北宋时期,池州城距江岸十余里,整个河势较目前偏北。航卫片上反映的早期汊道可能就是这一时期河道左汊的残迹,明朝中叶,长江过江口后,在该河段内有估价、乌落、新洲和武梁四洲形成,受顺直河床控制,沙洲均呈长条形。当时江面较现在开阔,从池口至汤家沟最宽部分达15km。左岸自七里矶、新开沟经马船沟、汤家沟、源子港至老洲头;右岸从乌沙镇经汪家村、池口、流波矶至梅埂。这些在遥感图像上都有反映。

明末清初,在马船沟与源子港之间的微弯河段中又沉积了新洲。上述中期汊道应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清道光时期,新洲靠向左岸,中期汊道成为故道,左岸显著推进。在江中又形成了三个条形沙洲,从右向左为崇文洲、氽水洲和凤凰洲。池口段演变成为多汊性河型,其左汊为主泓,使新洲边滩受强烈侵蚀崩塌。

清末至民国年间,估价洲、乌落洲靠到右岸,其右汊乌沙夹江淤塞;左岸武梁洲靠岸,其左汊即为上述晚期故道、与此同时,崇文洲(即长生洲)与合并了凤凰、氽水洲(统称凤凰洲)仍在扩大,凤凰洲右侧又有碗船洲在水,致使池口下侧的乌落洲边滩遭强烈冲坍,池口再次临江。

1954~2000年,河道在分汊段有所变动。凤凰洲逐渐右移,使右汊处于萎缩中,1975~2000年间在右汊入口处又有一些小的无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为主泓,左汊分流也较大,使左汊入口入又有一些小的无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为主泓,左汊分流也较大,使左汊凹岸后退(1954~2000年间共后退约250m),长生洲下移,并在洲头部位被切割,在三汊汇合处,由于中、左汊为主泓,在出口下侧右岸边滩遭到强烈侵蚀,1969~2000年后退300多米,其对岸左岸处于滞流区,边滩生长,岸线推进,1954~1969年推进200m,1969~1975年推进100m,1975~1986年推进300m,至2000年又推进100余米。可见推进速度有加快趋势。在分汊段的上、下单一顺直河段,岸线基本没变化。

本河段左岸线长41.1km,右岸41.2km,直线长38.5km,曲折度1.07,江心洲8个。

9 紫沙洲复式鹅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起大通,下到荻港,是区内河势最复杂的河段。右岸羊山矶、十里长山、荻港等很早就已临江;左岸为较开阔的超河漫滩,历史上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这一侧。

宋代以前,从十里长山到荻港附近的江中已有大型沙洲形成,称丁家洲。可见本河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属分汊河型,它的形成与羊山矶、土桥点的挑流有密切关系。两宋时代,随着大通口和悦洲的形成,羊山矶挑流减弱,丁家洲有明显靠岸趋势,其右汊已成夹江(称丁家夹),这在遥感图像上仍可看到从丁家洲经朱家咀、钟仓至洪家村的丁家夹故道影像。明代中叶前丁家夹淤死,丁家洲完全成为右凸岸的边滩。这时,羊山矶至铜陵县的江面很开阔,达15km,说明羊山矶挑流再次增强,左岸线稳定在王家咀、土桥、胥坝一线南边,在丁家洲两侧江中有沙洲出水。当时河道较直,属微弯分汊型。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200多年间,是本河段重大的演变时期,鹅头状分汊即形成于这一阶段。其原因是在和悦洲附近又有沙洲出水,羊山矶挑流大为减弱,使羊山矶至铜陵段的左侧沙洲靠近左岸,边滩迅速向外扩展。因此,河流通过大通后,由南向正北直冲土桥以下的左岸,使左岸线急速向北后退。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左岸已退至今刘家渡、凤凰颈、姚家沟一线,200年间左岸共后退10余千米。微弯河道演变成曲折率达1.80的弯曲河道。与此相反,右岸丁家洲一带缓流区,江中沙洲大量涌现,明末清初,章家洲、紫沙洲等陆续出水,并于乾隆年间合并成大洲。在左岸一侧又有卫生洲、太阳洲和大兴洲出水。复式鹅头状分汊河型至此形成。与此同时,在十里长山西侧江中也有一些小沙洲出水,到清代中叶合并成一个大型长条状沙洲(老洲)。在复式鹅头分汊形成初期(咸丰、同治年间),主流在左汊、次为右汊,中汊最小。清末到民国年间,安定街一带折流增强,中汊迅速冲开成为主泓道,太阳洲逐渐左移。上世纪30年代初,刘家渡至凤凰颈一带又有太白洲形成,原左汊主流因此束窄为小夹江。

1954~2000年间继续上述河势变化,在鹅头主泓变道处,受横向环流作用,深泓位于弯道左侧,其顶端太阳洲急速后退,1954~1969年洲头后退1200m,1969~1975后退200m,1975~2000年后退1200m,历时46年太阳洲洲头共后退2600余米,平均每年的后退约57m,其中以1975~2000年间后退最快。随着太阳洲、太白洲的后退,其左汊夹江趋于淤塞。同时主泓右侧紫沙洲外扩,并在54年前后,紫沙洲外侧又有一些小沙洲出水,逐渐增大合并,到1986年已合并成一大洲,并有与紫沙洲合并的趋势。

老洲顺直分汊段,主流在左汊,右汊出口处1969~2000年间有新沙洲出水,使右汊趋于淤塞,导致左汊分流进一步增大,土桥上侧左岸受冲刷略有后退,1954~2000年共后退约200m,而老洲左侧的沙洲出水,更将主泓逼向左岸,使之左岸发生崩岸。老洲总体向上游增长。另外,在和悦洲上侧江中又生成了一沙洲。

在鹅咀至荻港单一弯曲河段,右凹岸顺安河口一带受鹅头弯道主泓顶冲而表现为强烈锓蚀,崩岸显著,对岸左凸岸则以堆积为主。

本河段按河型分为:

(1)大通微弯分汊段:左岸线长10.3km,右岸长14.6km,直线长11.1km,曲折度1.32,江心洲2个;

(2)紫沙洲鹅头型分汊段:左岸线长50.9km,右岸长38.9km,直线距离27.0km,曲折度1.89,江心洲9个;

(3)顺安河口至荻港单一弯曲段:左岸长10.0km,右岸长13.0km,直线长10.0km,曲折度1.30。总计本河段左岸线长71.2km,右岸长66.0km,直线距离46.2km,曲折度1.54,江心洲9个。

10 黑沙洲鹅头分汊—白卯洲微弯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荻港,下至芜湖,由黑沙洲鹅头分汊段和白卯洲微弯分汊段两部分组成。左岸为开阔的超河漫滩阶地,右岸则是二、三级阶地和丘陵山地。历史上河道有较大的摆动变化。

宋朝以来,荻港、新港、三山均为频江要地。随着右岸矶头着流,左岸变化很不稳定。分汊与单一河床形式交替出现,尤期是板子矶的挑流作用,使黑沙洲不断向北扩展,左岸崩退。到民国以来,在黑沙洲左汊弯道顶冲点下移演变成鹅头型分汊河型的同时,其右汊扩展成主泓,并直奔东北方向,使得三山街河段左岸节节后退,右岸迅速淤涨成七八个边滩,并陆续靠向右岸,自宋代以来该河段左岸共后退了六七千米,芜湖大拐拐头位置下移11km,并同时左移7.5km(图4)。

1954~2000年,黑沙洲河段,由于泥汊一带强烈折流作用,使黑沙洲显著后退,其洲头1954~1969年后退1200m,1975~2000年又后退了近2000m,同时泥汊下侧左汊入口处的左岸边滩生长较快,1954~2000年左岸前进约800m。黑沙洲左汊弯道顶冲点下移,黑沙洲左汉2001年调查时发现已淤积严重,不能行船,正在向快速淤死方向发展。同时黑沙洲北侧的小沙洲1954~2000年间下移约1000m。天然洲扩展。白卯洲微弯河段,上侧左岸淤长,右岸后退,下侧左岸受到强烈的侵蚀,鲫鱼洲几乎消亡,芜湖大拐拐头1954~2000年后退2500m,右岸六凸子、八凸子等之间的夹江迅速淤死靠岸。右岸线显著外移。

2000年卫片所示,黑沙洲鹅头型分汊河段:左岸线长34km,右岸长18.8km直线长16.3km,曲折度2.09,江心洲3个。白卯洲微弯分汊段:左岸线长28.4km,右岸长32.0km,直线距离25.3km,曲折度1.26,江心洲1个。

图4 芜湖河道100多年来河道演变对比图

11 陈桥洲微弯分汊河段

本河段出口处由于东、西梁山锁门(古代称之为天门山),在其上游壅水,明朝时陈桥洲、曹姑洲已经形成,长久稳定少动,唯陈桥洲左汊时淤时扩,左岸变动较大。

1954~1986年间,陈桥洲洲头先退(1954~1969年后退约1900m),后上涨(1969~2000年前进2800m),在其左汊左岸也经历了先退、后扩张的变迁过程。曹姑洲自1954年以来洲头一直后退,洲尾基本不动。1975~2000年间在陈桥洲与曹姑洲之间又有沙洲出水。陈桥洲左汊有形成鹅头形弯道趋势,但由于受到左岸西梁山及二级阶地的阻挡,所以不能成形。

本河段左岸长23.9km,右岸20.7km,直线长19.3km,曲折度,1.24,江心洲3个。

12 马鞍山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东、西梁山,下至铜井。历史演变较为复杂。元代以前,左岸显著向东突出成大凸岸,采石矶江面较狭窄,现今的江心洲当时已经出水。元、明以来,主泓一直在右汊,河道中沙洲大量涌现与合并。由于江心洲的扩大,分汊河道向两岸发展,江岸不断后退,明末清初,江心洲左汊代替右汊为主泓,右汊逐渐萎缩。清朝中叶,大黄洲出水,清朝末期,左岸突出部分冲刷殆尽,弯曲岸演成顺直河岸。大黄洲与江心洲之间中汊为主泓,使大黄洲受顶冲迅速后退,中汊段河面展宽,于1912年~1934年间小黄洲出水,使大黄洲左汊衰亡,并于1935~1946年间靠向左岸。小黄洲形成后迅速淤长和下移,同时其右汊代替左汊成为主流(图5)。

图5 马鞍山河道100多年来河道演变对比图

1954~1986年间,本河段又有新变化。除江心洲左汊继续为主泓外,小黄洲与江心洲之间的中汊却处于淤塞阶段,小黄洲左汊分流逐渐增强,尤其是1978~2000年间,中汊河道中大片沙洲出水,江心洲左汊左岸后退(最大后退距离400m左右)。小黄洲下移约600m,小黄洲左汊左岸侵蚀强烈,出口处左岸拐点后退约1000m,左弯汊道逐渐取直。江心洲右汊仍处于萎缩过程中,大江心洲继续扩张。

本河段左岸线长41.5km,右岸长44.5km,直线长39.3km,曲折度1.13,江心洲3个。

参考文献

[1]杨则东,鹿献章.长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区防洪治水的环境地质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3):279~283

[2]杨则东,鹿献章.安徽境内长江岸带崩塌遥感调查.国土资源遥感,1998(3):22~25

[3]陈秀其,杨则东,鹿献章等.长江安徽段崩岸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灾害学,2002,17(总66期、增刊):72~75

[4]杨则东,徐小磊,鹿献章.巢湖水患的环境地质问题.灾害学,2002,17(总66期,增刊):64~71

[5]杨则东,徐小磊,谷丰.巢湖湖岸崩塌及淤积现状遥感分析.国土资源遥感,1999(4):1~7

[6]杨则东,鹿献章等.长江安庆段河道演变及塌岸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1):61~63

Remote Sensing Survey and Study on River course Evolution and Bank Collapse along the Yangy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Yang Zedong, Chu Jinhai, Chen Youming, Lu Xianzhang , Zhao Huarong, Chao Yuzhu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Abstract: Based on poly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studied riverbed evolution patterns for 12 river segments and bank collapse featur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Remote sensing survey; Characteristics of bank collapse; River course; Evolution

⑼ 潭柘寺和戒台寺在哪

在北京,寺庙建筑是非常多的,但提到潭柘寺和戒台寺则很少有人不知道。潭柘寺以其年代久远,建筑规模宏大而居北京现存寺庙之冠,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戒台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规制高,规模宏大居全国之冠。由此,潭柘寺和戒台寺久负盛名。

?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风景优雅的潭柘山腰,为九峰环抱,距北京城有45千米。该寺始建于晋代,原名嘉福寺,自始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代更名龙泉寺;金代称大万寿寺;明代则又复改名为嘉福寺;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则改名为岫云寺。潭柘寺乃该寺之俗称,因寺后有龙泉,山间有柘树而得名,并流传最广。潭柘寺历经诸多朝代,历代对其都有重修和扩建,现有建筑则多为明清两代的遗存。该寺占地6.8公顷,殿宇雄伟,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使游者流连忘返。

潭柘寺的建筑可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部分。其中路由南向北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杯厅、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竹林院、万岁宫、太后宫。这一部分由庭院式建筑组成,万岁宫和太后宫为清代皇帝的行宫;西路为楞严坛、戒坛、观音殿、龙王殿、祖师殿、大悲坛和写经室,均为寺院式建筑。在潭柘寺的后山上则有龙潭,在寺外还有安乐延寿堂、明王殿、歇心殿、西观音洞和上下塔院分布。

潭柘寺以潭和柘树闻名,但现在在山上的柘树数量并不多,在寺门前的牌楼西侧有几株柘树,是保留下来供游人观赏的。柘树属桑树科,树叶可养蚕,夏季开花,雌雄异株,果实可食,亦可酿酒,皮及根可入药,其木质坚硬,为珍贵的木材。过去潭柘山上柘树很多,现已基本绝迹。主要景点介绍如下:

山门:门额刻有康熙皇帝御笔“敕建岫云禅寺”六字。

天王殿:为入山门后第一殿。殿正中为弥勒佛,两侧为四大金刚,身后为韦驮菩萨。弥勒是古梵文的译音,意为慈氏,弥勒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弟子。

大雄宝殿:为寺内最大的殿堂,连两侧的建筑也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殿前挂两块匾额,上匾额为赵朴初手书“大雄宝殿”,下匾额则为乾隆皇帝手迹“福海珠轮”。大雄宝殿大脊两端各有一大型琉璃鸱吻,鸱吻上各系黄色鎏金鸱带,据传乃康熙皇帝所赐。

毗卢阁:是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两层,两侧有扶梯通往楼上。高15米,登上可俯瞰全寺远眺群山,毗卢阁下层供五方神: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为智慧之神;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为主宰事业之神;正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是大日如来之意;第四尊为东方阿閦(chǔ)佛,为觉性之神;第五尊为南生佛,主福德。现殿内展有关于潭柘寺历史的有关史料、碑帖及出土的一些文物。

流杯亭:位于寺内东路行宫院中,为一组别致的古建筑。又名猗玕亭。其亭之横匾“猗玕亭”乃乾隆手书。亭的台基中是汉白玉雕刻的水道,北看似虎头,南看似龙首。水道宽约10厘米,引泉水入槽后,水从曲折的水槽流出,若将酒杯放于槽内,酒杯随水漂流使人不管坐在哪个位置都可取杯饮酒。这种饮酒的方法沿袭汉魏“曲水流觞”的习俗演变而来。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处,除潭柘寺外,中南海的中海岸,名叫流水音,恭王府的萃锦园、故宫宁寿宫花园内碧螺亭还各有一处。

戒坛:是出家的佛教徒受戒之地,又称戒台。该寺内戒坛为汉白玉制成的品字形坛,其上置一尊木刻释迦牟尼塑像,该塑像为寺内唯一的一尊木质塑像。该寺戒坛主要是比丘(又称和尚)受戒的地方。

观音殿:是西路建筑之一,为全寺建筑的最高点。殿内供奉一尊观音菩萨像(观音原为观世音,因避唐朝皇帝李世民讳,故称观音)。殿前有清乾隆皇帝手书“莲界慈航”横匾,殿内有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的拜砖。妙严公主笃信佛教在此出家,每日进殿顶礼膜拜,时日既久,所站之处一块砖被站出了深30厘米的脚印。1592年,明万历孝定太后曾将此砖带回宫中玩赏,后送回寺中。因原砖已毁,现展出的为复制品。

帝王树:毗卢阁前有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东为帝王树,西为配王树,高约30米,需6人合抱,传为辽代所栽,至今已逾千年。相传帝王树之名是乾隆皇帝命名的。后来在西面与帝王树相对又植了一棵配王树,传说清代每有一位皇帝即位,此树就从根部长出一新干,故名配王树。

文殊殿:位于观音殿东,殿内供一尊千手千眼佛。佛像有4头10脸(正面4个,左右各3个)40条胳膊,正面6条大臂,两肋各16条小臂,每只手都持有法器,并在手心中都刻有眼,十分精美。

玉竹林:潭柘寺玉竹林非常奇特,其竹由下而上每隔一节即有一道黄和绿色垂直线条,人们称绿杆黄线为“碧玉镶金”;黄杆绿线为“金镶玉”,也有人称为“金丝挂绿”。

龙王殿:该殿位于观音殿西,在殿的廊檐下悬挂一条石鱼,长1.5米,重约75千克,制于清康熙年间。原品在“文革”中被称为“四旧”毁掉,现存为复制品。

塔院:在寺前分为上下两处,有自金至清各代所建和尚塔共72座,时代不同,风格各异,既具观赏价值更具研究价值。

龙潭:龙潭位于寺后集云峰下,距寺约1千米。旧时潭里泉水清澈透底,流水不止,现已干涸。由潭柘寺至龙潭,沿途还有观音阁、歇心亭、海蟾石、烟霞庵等景点。

万岁宫:位于流杯亭东部,亭南为太后宫。乾隆皇帝每到该寺都住在这里。现还保存有乾隆宝座。

?戒台寺戒台寺坐落于京西门头沟区马鞍山麓,占地面积4.3 公顷,距北京市区35千米,是京西又一座闻名全国的寺庙建筑。

名为戒台,这肯定与受戒有关。不错,戒台寺中有我国规模最大的戒台。和该戒台齐名的还有杭州昭庆寺和福建泉州开元寺中的戒台,被称为中国三大戒台。所谓戒台是指佛教寺院向佛教徒传授戒律的地方,戒律是佛教徒的生活准则,一旦受戒其戒律是不容许违犯的。佛教徒受戒称为“三坛大戒”,有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之分,表示三种规格和等级,沙弥戒律共有10条;比丘(又称和尚)戒律有250条;菩萨戒律则分为10重48轻。戒台寺有我国最大的戒台,是我国佛教界受最高等级戒律——菩萨戒的地方。

戒台寺现存戒台高3.5米,呈正方形,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台座共分三层。戒台上为莲花座,释迦牟尼坐像和10把沉香木椅。戒台四周原有数百戒神,现存戒台为明代遗物,四周雕有莲花花瓣、祥云等图案,台上10把沉香木椅为当时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北京京西戒台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时称聚慧寺,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辽咸雍五年(1069年)高僧法钧来此开坛讲授戒律,在寺内建了一座大戒台,故有戒台寺或戒坛寺之名。在五代时该寺曾被毁,明正统年间重修,改名为万寿禅寺。明英宗时曾敕令如幻大师在此说戒,所以寺之原名被人所淡忘,戒坛或戒台寺之名得以流传下来。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对该寺进行修缮扩建,现存建筑大多是那时修建的。

戒台寺整体建筑布局为坐西朝东,其南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三仙殿和九仙殿,大雄宝殿为正殿。北轴线上有明王殿、戒台殿、五百罗汉及财神殿等。其主要景点有:

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罗汉塑像。

千佛阁:原有上下两层大小像千余座,故称千佛阁。现仅存殿基。“文革”期间,戒台寺内神像作为“四旧”均遭破坏,20世纪80年代戒台寺重新修缮时又重塑了神像。千佛阁经北京市领导批准,因其危险决定将其拆除,那是1964年的事了。所以重塑神像时千佛阁不在其内。

观音殿:殿前白玉石栏杆上有十分生动的石狮。

墓塔:戒台寺大雄宝殿北有两座辽代砖塔,为法钧和尚的衣钵塔和墓塔;寺内还有月泉和尚墓塔,此塔原在寺外,因月泉和尚曾在寺内任过方丈,清末时,寺内方丈将塔移至寺内。出寺门向西,在极乐峰下有明代马鞍山护国宝塔;另有建于明代的鹅头禅师塔。

和尚墓地:位于寺之东面,碑冢行列,松林幽静。

牡丹院:位于千佛阁与戒台之间,为江南风格的庭院式建筑,乾隆曾带后妃避暑于此。

极乐峰:位于戒台寺后方,有太古洞、化阳洞、庞涓洞等,为岩溶(喀斯特)洞穴,古人称此为“一峰耸奇秀,树里诱人行。”

戒台五松:对潭柘寺和戒台寺的评论,古人曾有:“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的说法。戒台寺以松名,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一树是一态,巧与造物争”。寺内之松有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抱塔松,被称为戒台五松。各松各具特色,以活动松为例,此松高9米,“牵一枝而动全冠”,如受风袭,天籁有声,故名活动松。此处如你游历,不妨亲临目睹戒台五松的风姿。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写过一首《马上望戒坛》的七言诗:“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即此相看如一梦,固缘还欠戒台松。”由此可知戒台五松已闻名久远了(见照片8)。

⑽ 蒋姓的由来

姓氏:蒋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龄
分类: 以国为氏
堂号:乐安堂 郡望:乐安郡
堂联:三径世泽九侯家声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将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将氏。
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县),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四川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
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寻根溯源
1、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2、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蒋伯龄。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称蒋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鹅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