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二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张晓明

二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张晓明

发布时间:2021-08-01 20:13:28

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是真的吗

五年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政府主导版、社会参与权、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高。上海打造“文化上海云”,让海量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数据;青岛、成都、焦作等地文化超市采取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连、青岛、泉州、惠州等地发行“文化惠民卡”,将优惠文化产品打包,给群众自主选择权。

2. 细看公共文化服务新政对百姓作出哪些承诺

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性的制度设计,这份意见就像一张扎实的文化民生“施工图”:任务明确,标准具体,进度明晰。按“图”索骥,我们来看看公共文化服务新政对老百姓作出了哪些承诺。
百姓基本文化权益新政“兜底”
对百姓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观看演出、参加文体活动和免费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等基本文化权益,政府明确了保障底线。
作为意见附件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以表格的形式,一目了然:“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两年)比例不少于1/3”“县级以上设立公共体育场”“为每个县配备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服务的流动文化车”……
标准是政府划定的保障底线,重点是“兜”住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梳理出标准的三个特点:一是“提低”,充分体现对现有公共文化基础薄弱、设施简陋、资源匮乏、投入不足地区的有效提升。二是动态平衡,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取各级政府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中准线”,力求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之间持续保持动态平衡。三是“不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应略高于国家标准,向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富有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
保障农民工留守家庭
显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命题的提出,就是因为目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并不均等。但改善文化民生、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和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质量,又不能搞“一刀切”。
由是,意见提出,要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资源缺口,实行精准扶贫,并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对象。
“关注这部分群体的文化需求,不仅仅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兼政府研究所副所长杨永恒表示。
免费+优惠:鼓励降低商演和电影票价
“免费”是意见中引人注目的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免费之外,还要“优惠”。标准特别规定“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之外的文化服务项目,意见鼓励以“优惠”价格提供,比如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性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
巫志南认为,“免费+优惠”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空间,也会培育和带动文化消费市场。
政府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买单”
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在标准中就提出要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农村乡镇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
“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公共投入不足的问题,缓解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提高效能。”杨永恒如是解读。
目前,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和指导性目录,已正式上报中央。
为群众提供对路子服务
此次意见提出,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巫志南认为,这是将“选择权”交给群众十分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广泛征询人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菜单”涵盖范围,在“菜”的来源上真正体现群众的主导性和主体性。
工、青、妇、科等拥有大量公共文化资源的领域,也被纳入视野,意见提出,“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让数字文化资源为智能社区“点睛”
目前,互联网渗透融合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全过程已是不争事实。如巫志南所说,主动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服务效能是明智之举,也是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路径: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建设、数字农家书屋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鼓励各地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加强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乡镇文化站编制至少1人
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在基层,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枢纽”。但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专干不专、没编制待遇低,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被抽调搞乡镇中心工作,文化站被迫常年关门,以至于出现“空气站、牌子站、无人站”的怪现象。
显然,“人”的问题是个突出问题。意见和标准明确,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至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
“效能”成考评领导干部政绩内容
一些地方缺乏文化自觉,“重经济、轻文化”,单纯追求gdp增长,对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意见的这条规定,就是要扭转党政干部的文化政绩观:以效能为导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责任人奖惩的重要依据。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期待各地结合各自实际,也扎扎实实地制定出详尽的施工细则,把这份普惠文化民生的改革新政以工程进度台账的形式得以实现。

3. 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实施路径,必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空间,切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这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率;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社会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政府工作重点在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方面有许多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今后,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准入的发展环境,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宣传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舆论氛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格局,全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和发展动力。

4. 张晓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性别:男
出生:1954年6月28日
职称:研究员
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1年-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6年-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1988年-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1985年-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1年-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人员;
1978年-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研究人员; 1、世界银行与国家发改委合作项目:《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分课题《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项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内部调研报告、论文、专著。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发展先进文化和文化体制改革》,项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内部调研报告。
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经济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项目参加人(项目主持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江蓝生);成果形式:论文集和专著。
4、中国社会科学院常设重点项目:《文化蓝皮书》,目前已经出版《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项目主持人,主编;成果形式:专著。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项目主持人;成果形式:专著;25万字。 1、合著:《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第12章,21000字。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2、专著:《伟大的合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25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底出版。
3、合著:《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3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4、合著:《文化蓝皮书:2003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3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底出版。
5、合著:《文化蓝皮书:2004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3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底出版。
6、合著:《文化蓝皮书:2005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3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底出版。
7、合著:《文化蓝皮书: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3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底出版。
8、译作:《财产的神话》,25万字,合译者:张韶宗,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论文:“中国的企业和企业伦理问题”,《哲学研究》,1996年,第12期;
10、论文:“转型与对外开放中的中国企业伦理问题”,《哲学研究》,1997年,第12 期;
11、论文:“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哲学研究》,2000年,第9期;
10、“计算机伦理——数字时代的社会法则”,《微电脑世界》1999年第37、38、39、40、41、42、期;
11、“知识经济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集体创作,1999年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约3000字。
12、“国家创新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集体创作,199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约4000字;
13、论文:“关于文化产业分析的理论框架”,9000字,载《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14、论文:“略论传媒娱乐产业及其最新发展趋势”2000年11月上海文化产业高层论坛首届年会论文,12000字,论坛论文集。
15、“让自己坐进自己的怀里——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汇流”,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2月19日,2月26日,8000字。合作者:李河、章建刚、刘刚等。
16、“网络时代大势: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汇流”,中国文化报,2001年2月14日,6000字。
17、论文:“加入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有什么影响?”,2002年11月上海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第二届年会论文,12000字,论坛论文集。
18、“艺术品的价格构成和艺术市场的产业化程度”,《艺术当代》2002年第2期(与章建刚合作)
19、“关于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几点看法”,《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6日。
20、“The Problem of Business and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1996中美经济伦理研讨会论文。
21、“The Moral Risk of the Enterprise in a Cross-Cultural Corporation” 1998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哲学系论文集。
22、“Ethical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1999年 澳大利亚应用伦理协会第六届年会主题发言。
23、“The Status of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0年澳大利亚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研究中心研讨会发言。
24、“Some issues on media and media ethics in China”,2001年“澳中理事会”年度中国学者奖学金研究论文。 1997:亚洲青年学者奖学金。
1999:澳大利亚应用伦理协会成员。
1999:澳大利亚《职业伦理与应用伦理杂志》编委会成员。
2001:澳中理事会年度中国学者奖学金。

阅读全文

与二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张晓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