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脑出现请联网后运行本程序该怎么办
那是这个程序需要联网验证或更新等等,需要验证的只能连接网络再用,更新等一些可以直接关掉,跳过联网继续使用。
B. 在政务中心做窗口服务要什么条件
1、政务服务大厅负责办理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百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2、政务服度务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受问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运行模式。对同一个行政审批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实行联答合办理或并联审批。
3、凡进驻政务大厅办理的事项都要公开办理主体、办理依据内、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结果、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监督渠道。
做好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服务工作需注意的地方:
1、加强学习,为做好窗口服务工作提供强大动力。要求每一名政务服务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广大群众的同时要善于学习,不断学习,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2、重视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多听一听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要经常总结和借鉴新经验、新做法和先进典型。
C. 多少项公共服务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16项公共服务全流程网上办理
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市质监局目前已有16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全流版程网上办理,其中4项为试点运行阶段。今年年底前,市质监局所有适合网上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拟全部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据悉,市质监局共承担21项公权共服务事项,其中有12项行政许可事项,9项其他公共服务事项。截至2018年6月底,市质监局12个行政许可事项已经实现了从申报到送达的全流程网上办理,其中8个事项已在全市正式上线运行,4个事项进入试点运行阶段。除此之外,9项其他公共服务事项中的4个事项也实现了全流程网上服务。相关负责人表示,到年底前,所有适合网上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将全部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赞,支持。
D. 求文档: 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在全市“三思三创”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全文)(一)
(2011年2月10日)
王辉忠
同志们:
春节上班后的第二天我们就召开千人大会,对“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三思三创”活动,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央省委有部署。目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深入推进,中央要求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省委决定今年在全省吝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讲大局、鼓干劲、守纪律、正风气”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三思三创”活动,这是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二是科学发展有要求。这些年宁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两难”问题还很多,特别是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仍然存在。新阶段新起点,宁波科学发展要有新优势,首先各级干部思想必须要有新解放、精神面貌必须要有新变化、工作作风必须要有新改进。三是人民群众有期待。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思进思变思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希望发展更有质量、城市更有品位、生活更有品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工作体现副省级城市的水平。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群众的期待,以百倍的付出、百倍的努力,交出一份让宁波人民骄傲、自豪、满意的答卷。“三思三创”活动,核心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目标是一流的思维理念、一流的意志品质、一流的工作水平、一流的发展质量,关键词是“思”和“创”。“思”,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深入思考推进科学发展的宁波之路,积极思量在全国乃至国际发展坐标中的宁波之位,认真思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宁波之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争先进位意识,着力解决发展理念、发展视野、发展思路、发展体制等方面的障碍,进一步推动宁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创”,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创业创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对照标杆找差距,振奋精神干事业,改进作风破难题,在落实“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中作表率、创一流。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三思三创”活动,全市上下思想更加解放,理念更加科学,眼界更加宽阔,精神更加振奋,作风更加扎实,工作更加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开辟宁波科学发展新境界。下面,我着重讲两个问题。
一、新一轮竞争是一场科学发展的“大比拼”,比的是眼界、理念和智慧,必须以思想新解放争创发展新优势
我们党成立90 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解放思想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开启新征程、开辟新路径、开创新局面的“金钥匙”。什么时候坚持解放思想,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哪个地方思想解放,哪个地方就能脱颖而出,走在前列。宁波过去的成就得益于思想解放,宁波现在的发展依靠于思想解放,宁波的未来更有赖于思想解放。前不久,省委赵书记在参加市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时对宁波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宁波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既看到宁波的优势,不妄自菲薄,把优势保持下去、发挥出来,更看到宁波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奋力追赶、力争领先、走在前列,在全省发展中起好示范和引领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赵书记的讲话精神,迅速在全市兴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以更科学的理念谋划发展,以更大的决心赶超先进,以更扎实的举措推动发展,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取得各项事业新突破。
第一,要在解放思想中找误区,坚定落实主题主线的信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解放思想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和特征。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就是科学发展;城市竞争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思路,就是比落实主题主线的绩效。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目标就是科学发展,“加速器”就是解放思想。因此,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最根本的是要瞄准科学发展这个“靶心”,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有“胆”又有“识”,既有“破”又有“立”,破除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确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就当前来讲,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着力破除在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三大误区”。一是要破除“重知不重行”的误区。通过这些年持续深入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级干部的发展理念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时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偏差。有的对科学发展嘴上喊得很响,但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推进科学发展;有的心中认同科学发展观、观念上理解科学发展观,但“GDP 情结”根深蒂固,一碰到困难就有意无意地走老路;有的习惯于用老办法、老套路解决问题,不善于用科学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去推动发展。看一个地方是否科学发展,不仅仅要看经济规模的大小、增长速度的快慢,更要看发展质量的优劣、发展效益的高低、发展后劲的强弱。如果发展方式是集约的,那么现在即便规模小但未来空间无限;如果发展方式是粗放的,那么即便现在暂时领先,将来也肯定不可持续、难以为继。要继续加强理论武装,倡导知行合一、立说立行,使主题主线不仅成为我们的共同认识,更成为我们的共同行动。二是要破除“见物不见人”的误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思想。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一谈到发展首先想到经济发展,一谈到经济发展首先想到增长速度,忽视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忽视发展应当注意的民生改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结果可能是经济总量上去了,群众的支持度下来了。在“以人为本”的问题上解放思想,不仅要看结构如何调整,产业如何升级,还要看公共服务如何改善,社会管理如何创新,百姓生活品质如何提高。三是要破除“利小不利大”的误区。科学发展既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既要看即期也要看远期。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全局意识不强,重视本位小利而忽视全局大利。少数领导干部追求短期政绩,不注意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我们要通过“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扫除思想上的障碍,勇于冲出因循守旧的羁绊,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桂桔,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的精神实质,切实体现到发展理念和具体实践中。
第二,要在解放思想中找标杆,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眼界决定工作品位高低,心量成就发展事业大小。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特别是“十一五”的发展,宁波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去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 亿元,达到5126 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 亿元,达到1172 亿元,这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昨天引以为豪的发展优势,今天可能就变成令人担忧的“路径依赖”。只有找准标杆、提振精神,自我加压、奋力起跳,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赶超先进,更好地实现高位突破、率先发展。首先,新的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奋力赶超。随着国家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全面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稍一松劲就可能“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稍一松劲就可能被同类城市甩在后面。居安要思危,居危更须忧患,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心中有数,十分清醒。其次,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奋力赶超。宁波“十二五”发展新阶段,最鲜明的两大特征,一个是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深度融合期,一个是进入结构性与素质性矛盾集中凸现期。发展就像赛车一样,在直道上比赛很难将对手甩开,只有在弯道区才有可能超越对手。现在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是弯道区,谁的办法多、应对早、适应快,谁就能步入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因此,我们要勇于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坚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两大转型”同步推进,不断争创发展新优势。再次,特色发展优势支撑我们奋力赶超。宁波有融江通海、接轨上海的区位优势,有大港吞吐、海域广阔的资源优势,有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优势,有集群发展、产业配套的块状经济优势,有内外对接、兼容并蓄的开放优势。这些优势,是我们超赶先进的基础、信心和底气所在。我们一定要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找准“省内坐标”、“国内坐标”和“国际坐标”,力争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走在前列。每个县(市)区、每个管委会、每个部门都要确立学习赶超的目标,在学习标杆中突破发展局限,在赶超先进中培育竞争优势。
第三,要在解放思想中找差距,保持清醒奋进的头脑。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城市竞争其实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是在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比照较量中共同进步的过程。对于一个地方来讲,如果只看光鲜的一面,不看落后的一面,那么这个地方的发展就永远不可能“百尺竿头上台阶”。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承认差距是一种胸怀,找出差距是一种境界,缩小差距则是一种能力。如何正确认识比较过程,正确看待宁波在新一轮发展竞争格局中的方位,当前最突出的是要克服自满、自卑、自闭这“三种心态”。“自满”, 就是陶醉在过去的功劳薄里,只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跟落后的地方比,沽沽自喜,盲目乐观,固步自封。“自卑”, 就是总认为自己的发展不如人,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缺乏争先的勇气和超越的胆魄。“自闭”,就是典型的“鸵鸟心态”,不敢比,不敢争,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我封闭,缺乏包容开放的气度。这三种心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消极的,久而久之必然会贻误发展、贻误事业、贻误大局。我们要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创新优势,不仅要纵向比,更要横向比、跟先进比、跟标杆比。纵向比是一把“尺子”, 可以比出成绩、坚定信心;横向比更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差距、激发斗志。近几年宁波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我们没有任何骄傲自满的资本,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闲庭信步”,特别是对照先进城市还有差距。我们与先进城市发展上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数字上的差距,深层次讲是思想还不够解放。一是发展理念上有差距。无论是规划编制、产业培育,还是城市发展、社会管理,仍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二是发展动力上有差距。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先进城市发展的规律看,未来发展必须更多的依靠科技推动、创新引领和消费支撑。应该说,目前我们的发展主要还是靠粗放型投入,新的发展引擎还没有充分培育出来。三是发展质量上有差距。单位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仍处在较低水平,土地产出率每平方公里只有700 多万美元,公共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品质与先进城市仍有不小的差距。面对区域竞争新态势,我们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把差距作为动力,分析查找出现差距的原因,研究落实缩小差距的措施,在不断赶超中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要在解放思想中找路径,推动“六个加快”取得扎实成效。解放思想,本质是要解决好发展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作出了“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这是宁波“十二五”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要围绕“六个加快”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之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目标。要抓紧制定“六个加快”五年行动纲要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具体抓手、政策措施、时间节点、责任部门,扎扎实实推动“六个加快”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在发挥比较优势中推进“六个加快”。巩固放大港口这个优势,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延伸港口产业链、提升港口价值链,做大做强临港重化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动“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巩固放大先进制造业这个优势,依靠科技、创意、品牌的力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促进“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巩固放大城乡统筹这个优势,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都市区南北组团建设,积极培育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在现代都市建设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二是要在寻求错位发展中推进“六个加快”。突破传统领域的竞争,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本的也在于绕开竞争激烈的“红海”,错位发展“蓝海”来培育新优势。各地各部门要放宽视野、拓展思维,抓住用好机遇,结合自身实际,力争创造出更多的“宁波板块”、“单打冠军”、“拳头产品”。三是要在促进统筹协调中推进“六个加快”。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最高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用设施体系,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第五,要在解放思想中找动力,争创体制和开放优势。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动力之源。没有思想的解放,就跳不出观念的局限,就走不出改革发展的困境。解放思想,“解”就是要从旧的思想观念、旧的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解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解决当前发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放”就是心量要放开,眼光要放远,体制要放活,权限要下放。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不断拓展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一方面,要向改革找动力、增活力、拓空间。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强化原有优势体制的创新,着力突破发展有需要、一直想推进而未推进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向开放找动力、增活力、拓空间。要牢固树立“开放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理念,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理念谋划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大机遇,在更大范围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空间拓展利用外部资源的途径,在引进大项目和国内外战略投资方面有大思路大突破,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家资源、省级资源落户宁波、发展宁波。
二、新一轮发展是一场破难促调的“攻坚战”,靠的是责任、能力和干劲,必须以作风大转变汇聚发展大合力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考验。能不能保持宁波这艘发展巨轮继续破浪前行,展示“宁波实力”、“宁波活力”、“宁波魅力”,关键取决于有没有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关键取决于各级干部有没有一种实干的精神、实干的品质、实干的作风。今天在座的都是领导干部,是推进宁波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在“三思三创”活动中,我们每一个干部都要深入反思、扣心自问,面对新一轮发展、新一轮大考,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担当什么责任、体现什么作为、作出什么贡献。
第一,要问有没有奋发做事的激情,着力解决精神不振的问题。干事业需要一股激情,有激情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创造的潜能,就能最大程度释放创业创新的活力。回顾宁波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成长中烦恼”,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胜利,靠的就是克难攻坚的激情。有的兄弟城市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业绩,靠的也是当地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变革变化的时代,形势瞬息万变,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没有创业创新的激情,就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就会掉队落伍。但是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现在我们一些同志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意志消沉了,战胜困难挑战的斗志丧失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有所蔓延。在这次作风专题调研中,基层群众反映,一些干部思想疲劳、暮气横生,对工作无所用心,对事业无所追求,“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塌塌过日子”;一些干部求稳守旧,对不利因素考虑得多,谋求超常规发展的举措少;一些干部对待名利“积极向上”,板凳还没坐热,工作没做多少,就盘算调动升迁的事;一些干部把上班当休闲,热衷于串串门、认认人、拉拉关系,有的甚至上网聊天、炒股、看电影。上述种种庸懒散现象,与党和人民需要我们拿出的工作激情、热度极不相称,与宁波这座城市所需形成的优势极不相称。一座城市有没有活力和激情,某种意义上首先要看这座城市的公务员和干部队伍有没有活力和激情。下步,要把治理庸懒散作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使宁波这座城市因激情焕发而更加生动精彩、充满活力。
第二,要问有没有大局至上的意识,着力解决全局观念不强的问题。宁波发展,人人有责,贯彻实施“六个加快”,开创“十二五”发展新局面,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和大局,没有“主、谓、宾”之分。从当前干部队伍看,大局意识不强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缺乏全局观念,只顾当前不管长远,只顾重点不管全面,只顾城区不管乡村;有的遇事首先考虑小团体利益,对一些事关全局、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不是主动沟通、协调运作,而是相互扯皮、各行其是;一些干部只欣赏别人的城市,老责备自己的城市,总要讲些风凉话,不当主人当看客,忘记自己也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还有的干部不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在一些重点工程建设中不配合、不作为。要通过“三思三创”活动,引导各级干部树立大局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把注意力从个人利益的“小算盘”转到全市发展的“大棋盘”上来。就“十二五”来讲,全市最大的大局、老百姓最大的期待,就是“六个加快”。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无论是“条条”管理的,还是“块块”管理的,都要同心同向,紧贴这一大局、服务这一大局、推进这一大局,确保每一个“加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三,要问有没有勇于担责的气魄,着力解决在职不尽责的问题。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但前提是要做到推动发展人人有责。特别是机关干部,领国家之体禄、行国家之权力,更应该责在人先、利居众后,把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最大的责任。从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看,通过几轮的审批制度改革,权责分离的现象得到了较大改进,但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有权的看不到、看到的无权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从当前机关干部看,责任心事业心总体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干部的担当意识缺失。有的“爱岗”不敬业、出勤不出力,对待工作“被”字当头、消极应付;有的求稳怕难,不敢担当,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看一个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担当的精神,敢担责的干部越多,宁波的发展就越有希望。各级干部一定要有“责重山岳”的压力,把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什么工作都要尽心尽责、全力以赴。特别在落实重大决策、推进重点工作中,要主动请缨,勇挑重担,以不惧风险的胆识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第四,要问有没有直面矛盾的勇气,着力解决畏难不敢创新突破的问题。困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发展过程,本身就是化解矛盾、克难奋进的过程。困难也是一种机遇,大家面对的问题大同小异,谁率先找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谁的发展就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现在一些矛盾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解决,一些工作之所以迟迟见不到成效,最主要的就是不敢直面矛盾、不敢破难攻坚。当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既有利益协调方面的矛盾,又有体制和政策层面的问题。对于矛盾和问题,敢碰敢触及,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不碰不触及,矛盾永远是矛盾、问题永远是问题,并且将来去解决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各级干部要把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作为锤炼党性、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坚决克服畏难怕事、退缩回避、被动应付的思想,敢于走进矛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突破一切瓶颈,找准矛盾的症结及其演变规律,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创新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的办法,创新化解矛盾的方法,提高破难攻坚的实效。
第五,要问有没有高效服务的作风,着力解决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必须在打造优质环境的基础上,寻找更有价值、更具潜力的发展新优势。这个“优势”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机关服务的水平,就是企业的认同感、群众的满意度。这几年通过效能建设,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事难办”的现象依然存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部门讲程序多、讲效率少,办事慢与经济运行快节奏的反差明显;有的主动到基层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不够,存在“被主动、被提速、被执行、被推动”等现象;一些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脱节,有利益的争着管、有问题的抢着推,特别是对一些有难度或政策上没有规定的事,不作为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有少数干部拘私枉法,没有人情关系不办事,有了人情关系乱办事。下步,要把治理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个重点来抓,推广象山“十个一线工作法”的经验,做到基层反映强烈、巫需解决的问题“立即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上门办”、一些条件暂不具备但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创新办”、一些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的问题不遮不掩“公开办”,全面提升机关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层次。
第六,要问有没有亲民为民的情怀,着力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亲民为民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情感,从对群众感情的深与浅、真与假,就能看出一名干部作风的好与坏。现在有的干部不善于同群众打交道、做朋友,不善于引导群众、说服群众,害怕与群众面对面,害怕走到群众中去;有的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不体察民意、不尊重民意,习惯于“为民做主”而不是“让民做主”,无意之中造成了干群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群众对一些重大决策、重大改革甚至重大民生工程不理解不支持;有的只唯上、不唯下,对领导吩咐和关注的事不遗余力去办,对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不闻不问。在“三思三创”活动中,要突出加强公仆意识教育,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用真心听民意,用真情聚民心,用真招解民忧,特别是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管事情大小、性质重轻,都要立即解决、坚决纠正,使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得到真切及时的回应,使群众工作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最有效手段。
第七,要问有没有干事创业的本领,着力解决学习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领导干部来讲,有能力、有本领,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从当前干部队伍看,在学习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不重视学习、研究和思考,对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熟悉,说外行话,干外行活;有的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做表面文章,追求轰动效应,不愿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有的执行力不强,当评论家、不当实干家,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说得多、干得少,造势多、落实少,口头上一回事、行动上另一回事,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有的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凭主观决策,靠经验办事,习惯拿“以前怎么样”、“过去如何”来衡量是与非、对与错,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举措,打不开新局面。要结合学习型党组织、服务型政府创建,把学习实践能力作为一种重要能力来建设。一方面,广大干部要读好“有字之书”,加强对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维眼界。另一方面,要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之书”,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八,要问有没有艰苦奋斗的品格,着力解决奢侈享乐的问题。艰苦奋斗,不仅仅是工作作风问题,更是反映一座城市、一支队伍、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特别是在“十二五”发展新征程中,我们将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挑战,更需要保持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克难奋进的过硬作风。总体上讲,宁波的干部务实低调,做事中规中矩,但也有部分干部滋生了奢侈之风、享乐之风。有的追求排场,出入高档消费场所,沉缅于灯红酒绿之中,把低级当时尚,把粗俗当风雅;有的相互攀比,比收入、比待遇、比福利,就是不比干劲、不比作为、不比贡献。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树立艰苦创业思想,狠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心思用在谋事干事上,把精力花在抓落实上。特别是要绷牢绷紧廉政这根弦,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仁之举不为、不正之风不沽,树立领导干部良好的形象。
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市委着眼于推进“六个加快”、确保实现良好开局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各地各部门要把开展“三思三创”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同开展纪念建党90 周年系列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全省“讲大局、鼓干劲、守纪律、正风气”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导向、示范导向、用人导向、舆论导向,确保整个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强化实践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破解了多少难题、化解了多少矛盾、推进了多少重大项目、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活动的成效,使“三思三创”活动成为全面争创发展优势、全面改善社会民生的过程。强化示范导向,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作表率,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改进作风,带头克难攻坚,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用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形成“三思三创”的浓厚氛围。强化用人导向,就是要结合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以实绩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把那些有激情、敢创新、作风实、实绩好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让那些忠诚履责、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的人吃亏,....(放不下了)
E. 我想查找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管理方面的东西
安徽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68号) 2004年6月21日省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金山 二〇〇四年六月二十八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设 立 第三章 经 营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规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行为,保障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是指通过计算机等装置向公众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网吧、电脑休闲室等营业性场所。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 学校、图书馆等单位内部附设的为特定对象获取资料、信息提供上网服务的场所,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设立审批,负责对依法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公安机关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治安及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登记注册和营业执照的管理,并依法查处无照经营活动;电信管理部门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实施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施有关监督管理。 第二章 设立 第五条省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发展规划,实行总量控制,市、县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合理布局。鼓励发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积极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第六条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采取企业的组织形式,并具备《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条件。 申请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企业应当符合连锁经营的组织规范,并具备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 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办公场所或媒体将申请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条件和程序予以公示。 第七条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向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一)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和章程;(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材料;(三)资金信用证明;(四)营业场所产权证明;租赁使用的,还需租赁意向书; (五)依法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八条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发给同意筹建的批准文件。申请人应当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设立条件完成经营场所、设施设备的筹建工作。 申请人完成筹建工作后,持同意筹建的批准文件到同级公安机关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和消防安全审核。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经实地检查并审核合格的,发给批准文件。 申请人持公安机关批准文件向文化行政部门申请最终审核。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经实地检查并审核合格的,发给《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对申请人的申请,文化行政部门或者公安机关经审查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第九条设立连锁经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企业,应当向省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同意筹建的批准文件。获得筹建批准文件的,按本办法第七条和第八条的规定,设立规定数量的直营门店后,向省文化行政部门申请最终审核,经审核合格的,发给《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连锁经营企业取得省文化行政部门发给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发展特许(加盟)连锁店。 第十条下列区域或建筑物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一)小学、中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二)居民住宅楼(院);(三)不符合公共场所安全要求的建筑物。 第十一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变更营业场所地址或对营业场所进行改建、扩建,变更计算机数量或者其他重要事项的,应当按申请设立的程序,经原审核的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同意。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变更名称、住所、网络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注册资本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并到原审核的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办理有关手续或者备案。 第三章 经营 第十二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通过依法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接入互联网,不得采取其他方式接入互联网;提供上网消费者使用的计算机必须通过局域网的方式接入互联网,不得直接接入互联网。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办理互联网接入服务手续时,应提供《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和营业执照复印件;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提供接入服务。 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对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终止互联网接入服务;对被责令停业整顿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暂停互联网接入服务。 第十三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和上网消费者,不得利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危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公众利益、他人合法权益或者教唆犯罪的信息;不得利用网络游戏或者其他方式进行赌博或者变相赌博活动;不得进行危害信息网络安全活动。 第十四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经营脱网游戏项目,不得在局域网内播放非网络音像制品。 第十五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并应在营业场所入口处的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 第十六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每日营业时间限于8时至24时,并应在营业场所入口处的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限时经营标志。 第十七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置于营业场所的醒目位置。 第十八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对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的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不得拒绝实施,不得中断运行,不得擅自修改或变更。 第十九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对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书面登记并保存60日。 第二十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场内巡查制度。经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在经营场所内巡视检查,引导上网消费者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进行文明健康的上网活动;发现上网消费者有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行为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予以制止并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举报。 第二十一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依法履行治安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一)禁止明火照明和吸烟并悬挂禁止吸烟标志;(二)禁止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三)不得安装固定的封闭门窗栅栏;(四)营业期间禁止封堵或者锁闭门窗、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关法律、消防安全和网络安全知识。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或行业协会应当做好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健全日常监督检查队伍,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取得营业执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予以公告。 第二十五条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依法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实行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实时监督检查。发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有违法行为的,应当采取技术手段及时终止。 第二十六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活动中有违法行为应当及时进行查处,对不属于本部门管理职责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有关部门接到通报后,应当及时查处。 第二十七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受到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 和被撤销批准文件的,作出决定的文化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在作出决定的同时,将处理决定抄送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作出相应处理。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企业的连锁门店受到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或被撤销批准文件的,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将有关情况逐级上报至省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文化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通知并监督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立即终止接入服务。对被责令停业整顿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及时通知并监督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暂停接入服务。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支持建立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为会员的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 第三十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可聘请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成员、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其他志愿者作为义务监督员,对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进行社会监督。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或者发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经营的,均可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电信管理部门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管理部门侵害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合法权益、违法审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经营行为不查处的,均可向所在地人民政府、上一级管理部门或行政监察部门举报。 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派人调查处理,并为举报者保密。 第三十二条举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和管理部门严重违法行为并经查实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举报者予以表彰、奖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立即终止或暂停接入服务,并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拒绝实施、中断运行或者擅自修改、变更经营管理技术措施或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以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在局域网内播放非网络音像制品的,由文化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受到两次以上警告的,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由文化行政部门予以警告,每接纳1名未成年人罚款500元至 2000元,但最高不超过《条例》规定的限额;累计2次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除按上述标准罚款外,并责令停业整顿;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或在规定营业时间以外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除按上述标准罚款外,并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企业设立以来,累计有10%以上的连锁门店受到停业整顿行政处罚的,由省文化行政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连锁经营企业予以警告或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企业设立以来,累计有10%以上的连锁店受到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或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的,省文化行政部门除对连锁经营企业予以前款处罚外,并撤销连锁经营资格批准文书。 第三十八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条列》规定给予处罚的,按规定处罚。 第三十九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批准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或者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从事或者变相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参与或者变相参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有前款所列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当事人对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或者对其设立或变更的申请不予批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F. 就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拟定一份领导讲话稿
这个是在网上搜的,可以参考一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改一下,应该就可以用了:
同志们: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和姜异康书记、孙守刚部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总结今年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谨代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百千万”表彰活动中获得荣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一贯高度重视,对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决策,要求文化建设更加关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点下移,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把基层文化建设提到一个更高位置,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也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还对构建“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逐步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前不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大学生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了调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设施利用、有针对性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创新文化下乡的方式、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姜异康书记、孙守刚部长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既看到成绩进步,更看到差距和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热切期待,都要求我们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齐心协力、发愤图强,继续抓住重点、发挥特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切实把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文化强省总体战略的积极推进,全省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各级对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增多,向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力度加大,已经建立起从省到市、县、乡镇、村级基层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点,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联网和卫星双重覆盖到村的传输网络,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示范省”,并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和“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省每年举办各类社区文艺汇演4万多场,3400多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5万多场,国有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1.3万余场,有效丰富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农村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农村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的经验,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验,烟台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乡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经验,威海市加强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的经验,潍坊诸城市构建“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的经验,济南市济阳县送戏下乡、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大力推广。综合各地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公益性为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现阶段,我们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属性。在现阶段经济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当由政府来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费,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共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务直接送到百姓中间,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乡群众,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此同时,很多基层文化单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时,给自身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向基层找对了市场,灵活的体制顺应了市场,连出好戏赢得了市场。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优先安排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在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各地各部门注重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形成城乡共建、企乡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补充。
第三,坚持文化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只有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层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有的把学科学、学技术与学文化结合起来,有的把文化活动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道德素质、增强市场观念、掌握致富本领,并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层文化的内容,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坚持重点示范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多年来,各地各部门重视发挥重点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创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盖面大大增强,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扩大了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同时,让基层文化建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点带动、面上铺开之外,更要依靠制度来保障,通过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工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期化、规范化。
第五,坚持硬件建设和管理服务相结合。文化设施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搞基层文化建设,必须抓好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当然,光靠硬件建设这“一手”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管理服务的课题更加凸显出来。只有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管理,才能提高基层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年,很多地方、部门重视创新改进文化服务手段,创新载体、创新抓手,想出许多实招、巧招,发挥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还是初步的,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实践中继续摸索、继续积累、继续完善,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内容,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突出重点,切实把明年农村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统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建设的主线,深刻把握建设文化强省这一文化建设的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重点,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基本方向,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在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上狠下功夫。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一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把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指标。特别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突出目标量化、分解责任,制订县级文化单位、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务规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二要科学规划和建设。按照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思路,设定目标,科学布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三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城乡基层阅报栏(屏),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类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确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围绕打造“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制定实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个规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圈。要进一步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拓展免费开放的范围,提升免费开放的标准,完善免费开放的机制,优化免费开放的服务。要积极探索流动文化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和地广人稀需要进行流动服务的地方,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流动文化服务。四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发挥不同部门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建立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扩展功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坚持资源共享,努力在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上狠下功夫。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提供适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文化产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扩大基本文化服务覆盖面。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立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深入组织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捐赠助读行动,着力解决农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阅读需求。要借助明年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契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同时依托这些优秀传统资源开展文化活动,推动发展文化产业。二要建立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长效机制。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培训、辅导、讲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务,引导和培育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三要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关怀,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融入社区文化生活。深入研究农民工的需求特点,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企业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们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以城带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破除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广泛开展城乡文化共建活动,采取捐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开展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二要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力推进优秀文化艺术宣传推介工程。采取在国家、省级重点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开辟专栏、专题、专门频道,在公共文化场所开辟专门阵地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我省农村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优秀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先进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动。办好《大众日报》“大众文化”专刊、山东卫视“综艺.十艺节”栏目,与《中国文化报》联办“艺彩山东”专刊,与山东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创办“山东文化”专题。组织开展重点剧目宣传推介活动,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山东电视台合作,办好“迎十艺”山东省优秀创作剧目展播。三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要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从试点走向普及,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数字资源。要积极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特别是要大力培养更多的庄户剧团,尽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要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工程,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努力在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支撑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门一定要抓紧梳理研究,结合实际,列出清单,项目化、工程化,变成强有力的工作载体。一是在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二是2012年起,全省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等,希望各级尽快列出单子,积极争取,搞好对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省委《意见》提出“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制定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也需要我们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体。对这些政策,要逐条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变成可操作的项目,积极争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门,要主动上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汇聚更多的资源,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同志们,农村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众热切期待。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风貌,更加积极的作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厉,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G. 本本在单位局域网上网时,网络连接通的,运行cmd,ping能连上,网络状态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包量不大上不去网
第一:如果是不能访问局域网中的其他机器或服务器资源,问题可能出在你的计算机的网络配置、计算机网卡驱动程序、网线及水晶头连接处接触不良等原因。应该重点检查网络配置:
1、你的局域网是否有DHCP服务器,也就是说你的IP是自动获取还是手动配置,如果局域网中有DHCP服务器那么应该是自动获取IP地址,如果没有DHCP服务器,那么就要手动配置IP地址了。如果不清楚你可以询问网管。
2、看网卡驱动程序是否正常,右击“我的电脑”-“属性”-“硬件”-设备管理器,打开“设备管理器”窗口,看一下“网络适配器”前是否有一个黄色的小叹号,如果没有则说明网卡驱动没有问题,如果有那么就要重新安装网卡驱动了。
3、如果以上两步都没有问题,那么你可以检查一下连接到你的计算机的网线和水晶头是否连接牢固,最好是用网线钳重新压一下。
第二:如果连接局域网正常,但是无法访问Internet,你应该重点考虑:DNS地址是否正确,如果有代理服务器并安装有代理服务器软件时要确定你的IP是否被允许访问Internet、再就是看你的网关地址配置是否正确
1、检查DNS地址和网关地址
右击“网上邻居”-“属性”,右击“本地连接”-属性-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重点检查网关地址和DNS地址。
根据你所说的通过局域网访问Internet的方式应该是在客户机上把代理服务器(或路由器)地址配置为客户机的网关地址。
DNS地址是一个公共的服务器IP地址,这个一般是当地的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一个地址,如我们这里都用202.102.134.68
2、如果你的局域网中用的是代理服务器,并且代理服务器中装有代理服务器软件的化,你要考虑你的IP地址是不是被允许通过代理服务器软件访问Internet,这是网络管理员的设置,你可以找他!
H. 迟福林关于《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与统筹城乡发展》讲话的英文翻译
Our country is from the preliminary well-off to the round off transition, whether it is the development or the reform, is i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new" in where I believe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flect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new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ity. Starting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hange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k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shar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important to set up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reform and system innovation found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rural reform should solve the system secur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governance.
First, expand the scope of public services to cover the countryside, narrowing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ow to ease and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a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At present,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re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unreasonable. For example, these years of ecation and medical costs rose too fast, much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low-income families can control the growth rate, and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at in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e ecational factor is about 20%.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o provide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s to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distribution, to eas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that farmers, especially for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rural poverty population, and thus lead to some difficulties of the masses to subsistence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s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afeguard. At presen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ncome, but also reflected in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ublic health, compulsory ecation, the minimum protection and other basic public procts. 2004, China's nominal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3.2:1, if the compulsory ecation, basic medical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e actual income gap has reached 5~ times. 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 the public service factor in the urban and rural real income gap in the ratio of about 30%~40%.
We should fully estimate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to ease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the gap between small and rural economy, it is important to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enjoy the public services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rough for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to provide basic and secure public proct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us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Recent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rural areas,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s to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to do new ecation, health, culture and other business expense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of basic construction fund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use for rural.
How to configure the state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improv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hina's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moderate to speed up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s necessary, but from the real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of the next few years the focus of 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hould be put on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w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From the national sit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ew stag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t present,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two major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with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s the majority of members of the social public demand overall rapid growth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the shortage of public goods. In the face of the first contradiction, it should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the face of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is will not only have a major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also make the reform more extensive social support. To break the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structure to effective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very important. "Fifteen" period, our country has realiz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tax system, this is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Five eleven" period, if we ca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ere is substantial progress, will be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How to estima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chang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system?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serious lack of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has bec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hindered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 and rural partition.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s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exacerbated the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in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equitable, and thus lead to many new social contradictions.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al syste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igrant workers are not cover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range, their basic needs in terms of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 compulsory ecation, public health and other is ignoring the city. This kind of situation,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thus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aboli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eliminate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