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具体要做到“四个实现一兼顾”:实现城乡政治管理体制的协调统一;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分布;实现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兼顾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Ⅱ 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上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发展成果,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使之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构建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
2、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城乡之间在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特点以及区位、人口、资源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差距。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重点在挖掘潜力上做文章,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在发展基础、产业、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明确目标任务,整合优势资源,要围绕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因素,加大财政投入,在城乡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社会保障、平安建设等关注民生问题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3、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注重规划先行。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要坚决摈弃陈旧的、落后的发展理念,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制定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打破城市单一规划、简单区域规划的束缚,把农村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综合规划。形成城乡发展协调、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层次分明、优势特色明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保护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的现代化城乡发展布局。
4、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建设,并非对农村进行简单的改造、修复或重建,而要在更高层次上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地方政府的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明确提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各类社会保险,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完善就业创业制度,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免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大力发展城乡各项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Ⅲ 城乡一体化该如何推进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在消除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一般,普遍地认为,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尽快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西方一些国家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良好发展,这也是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普遍道路。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性、城乡差异性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不能照搬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或者说,中国应如何消化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并把这种经验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实际,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繁荣之路? 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世界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经济的“蝶振效应”愈来愈明显,经济全球化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这确实是中国“三农”面临解决的头等问题,也是必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要求。但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简单地把大量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里,以此来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究竟能不能达到统筹城乡、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并最终解决好中国的农民问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对那些进城农民所提供的简单劳动产品和服务会越来越少。那些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越来越难以取得优势、占领市场。一旦全球经济发展减速,遭遇经济低迷和发展不景气,那种主要依靠简单劳动的产业究竟能够维持多久?那些失去土地转移到城里而且绝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怎么办?如果哪一天中国有2、3亿转移进城的农民失业而又没有地种,那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而且,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普遍强烈。这些转移到城市里的农民一旦赚不到钱不能生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重新回到农村去,因为土地是他们的生存保障。2008年国庆节我们在湖北省京山县调查,就发现了这样的农民工返乡现象:京山县沙岭湾村54岁的村民何贞祥,1994年到海南打工做早点生意,由于做生意赚不到钱,1996年回到村里,1997年又举家到四川省成都市做早点生意。一家三口人在外打工10年,每天凌晨3、4点钟就起来开始做早点,一直忙到晚上11、12点才能睡觉,他们一家三口即使这样起早贪黑地忙,一年到头还是赚不到多少钱,不得已2008年全家又回到村里。由于当时举家一起到成都去做生意,原想是不再回来的,所以把老家的房屋连同10多亩承包地一连转卖给了别人。现在回来没地方住,只好又重新做了一间房,原来的承包地转让给了别人,现在也要不回了。没有地种,何贞祥一家人都为生活生计担忧着。这个村的另一户村民李春龙,大儿子2002年去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工厂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术和一技之长,只能干一些粗活和简单劳动,工资报酬很低,在广州打工6年,除去吃穿住用等生活所需开销,基本没有积攒到钱,不得已又回来。去年买了一台收割机,当了一名收割机手,专门给村里农户收割稻子。 象这样的农民工返乡现象,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特别是中部的一些打工大省和打工大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量农民工纷纷回乡。这充分说明,那种简单把农民转移到城里,不解决好转移到城里农民的长远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等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民问题、消除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要着眼长远、统筹兼顾,从体制机制入手,协调推进。目前,重点要加强“六个一体化”: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做好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大中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在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汇聚枢纽与孵化器功能,强化带动效应,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有序乡村建设发展,二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区管理体制。三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城乡互融互补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布局。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和城乡邮政公共服务体系等。五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推进城乡交通、电力、邮电通讯、供水供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一体化建设。六是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培育城乡流通主体,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加速城乡各类要素流动。 同时,为了扫除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还需强力推进“五项改革”。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户口迁移条件,探索实行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基本条件。二是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制定促进城乡就业规划和计划,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差距。四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五是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新体制新机制。
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有什么现实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是发展的重中之中,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Ⅳ 结合十八大精神,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Ⅵ 新民城乡一体化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2013年发布2013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2013年发布2013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蓝皮书从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回顾总结了我国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了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态势,梳理了城乡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了城镇化对城乡一体化模式产生影响等新情况,探索转型环境下新现象、新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土地、户籍、农民工、社保改革等政策体系角度,探讨“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同时从实践层面介绍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创新经验,以及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新探索。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Ⅶ 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权利什么什么和什么什么民生
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