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留守儿童公共服务建设

留守儿童公共服务建设

发布时间:2021-04-28 05:41:23

⑴ 留守儿童之家制度怎样建设

新华社重庆11月8日专电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一个家

——重庆市“代理家长”机制调查

新华社记者张琴

由于长期的亲情缺失和管理真空,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和发展,甚至出现了意外和犯罪等极端现象。

重庆南川市创新的“代理家长”机制实行一年来,不仅建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制度,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重庆南川市鸣玉中学成为全国妇联授予的“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首批11所学校之一,重庆市其他区县也纷纷建立起“代理家长”机制。重庆市妇联表示还将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程”,全面推行“代理家长”机制,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

意外频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堪忧

重庆南川市55万农民中外出打工者达15万人,目前有留守儿童18130人。最早在南川市推出“代理家长”机制的鸣玉镇,30%的农民外出打工,2800余名14岁以下未成年人中,父母一方外出的近1500人,双亲外出无人管护的412人;重庆武隆县共有8236名留守儿童,由老人带的占71.6%,亲戚带的占10.3%。

南川市鸣玉镇石龙村12岁的小红面对记者的提问,竟趴在小木桌上掩面痛哭起来。她父母外出打工11年未归且杳无音讯,还留下几万元债务。年过六旬的爷爷、奶奶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和粮食都被上门逼债的人抢走,至今还有8000多元债务没还完,现在靠租种8户人家的田来抚养孙女勉强度日。

更让人警示的是少数留守儿童因此走上违法道路。鸣玉中学初三学生小院父母在福建打工两年未归,他成绩下降后产生厌学心理,想辍学去打工,没有路费就拦路抢劫,被警察抓获。他说:“我们一起玩的几乎都是留守儿童,每天逃课上网打游戏,要不就打架,没心思学习。”

留守儿童不仅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不好和心理障碍等问题,而且其基本的人身安全也缺乏保障。2004年7月,鸣玉镇两名留守儿童到河里游泳时被淹死。

“代理家长”机制建立关爱体系

鸣玉镇党委书记吴意迪说,对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结果让人震惊,他们意识到这个群体的问题不解决好,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这些家庭的幸福稳定,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2005年4月,鸣玉镇启动“代理家长”关爱机制,所做的第一步是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每学期开展一次调查,及时更新各方面情况,建立成长记录,形成全面的系统档案。

机制的核心是在此基础上推出的“代理家长”,即让30岁至50岁的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有识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做他们生活知情人、学习引路人和成长保护人。“代理家长”须每学期制订帮扶计划书和撰写情况总结,每月有工作月报表,做到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和老师沟通走访,并且每学期接受两次心理教育专家的专题培训。目前,鸣玉镇412名无人管护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家长”。

鸣玉中学老师谈自川是小院的“代理家长”,他把小院从看守所带回学校。他说,小院最初对人不理不睬,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350分,是班上第33名,上学期期末考了500分,前进到第13名。小院说:“谈老师对我太好了,我真想叫他一声爸爸,现在想好好读书考大学,将来当一名建筑工程师。”

南川鸣玉中心小学10岁的小炯因父亲两年前去世,母亲打工4年未归,他和没有收入的奶奶相依为命。今年春节,他在“代理家长”吴意迪家吃了汤圆和蛋糕,和吴家拍了全家福,还到公园看灯会。小炯说:“吴叔叔每周给我打电话,经常辅导我功课,就像亲人一样。”沉默寡言的他开始变得开朗起来,前不久组织同学们为父亲去世的同学捐款50多元,他还主动打电话告诉吴叔叔,和他讨论如何继续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去年底,南川市全面推广“代理家长”机制,武隆县在此基础上推出由学校老师和乡镇干部负责的“双代理家长”制度,重庆市其他区县也纷纷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建立起该机制。重庆市妇联表示将在今年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程”,全面推行“代理家长”机制。

加强综合管理 专家剖析解决之道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连续两年提交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议案。他说,“代理家长”机制是目前国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方案之一,其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依靠孩子身边人组成关爱队伍,且投入比较少,属于政府倡导的义务监护人制度,因而具有操作性和推广意义。“代理家长”机制还通过制度设立了进入门槛标准和退出机制,使之更加完善。

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刘明华建议: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综合教育机制,联合民政、教育、妇联和社区等各个部门齐抓共管;二是建立法律和道德结合追踪机制,对不尽抚养教育子女义务的父母和监护人进行强制执行,还要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追踪他们的成长情况,保证其权益;三是建立心理关爱机制,由学校和社区等相关单位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其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四是建立城乡平等机制,积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开辟打工者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父母打工所在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五是建立农村保障机制,积极开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尽可能为外出打工父母不能带走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完善的成长环境,杜绝其受教育的断层和真空。

重庆市精神文明办常务副主任李继才说,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而产生,因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但通过“代理家长”制度等关爱教育机制,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文内未成年人均为化名)(完)

⑵ 国家对留守儿童有哪些政策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2016年2月20日报道:近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提出从家庭监护、政府责任、教育任务、群团组织、财政投入五个维度着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意见》不仅强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更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是“标本兼治”。

(2)留守儿童公共服务建设扩展阅读

26省份出台关爱留守儿童政策,不满16岁不得单独居住

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今年2月发布之后,截至目前,已有山东、福建、浙江、云南、吉林、宁夏、安徽等26个省份出台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措施。

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

《意见》对“留守儿童”给出了明确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尚晓援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主要在心理方面处于劣势。在外打工的父母会给留守儿童物质上的补偿,但在教育、监护方面存在缺失。


⑶ 如何为留守儿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原题: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留守儿童成长辅导社工项目稳步推进
10月28日,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榆林镇中心小学多功能教室笑语欢歌,黑龙江省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师和哈尔滨商业大学社工专业大学生志愿者陪同30余名留守儿童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榆林镇中心小学是兰西县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小学,在校生1128名,其中寄宿生70余名,留守儿童集中,问题比较突出。由黑龙江省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担的“黑龙江省三区社工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选定兰西县榆林镇中心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成长辅导社工项目,采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遵循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促进留守儿童的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及未来发展。
活动利用下午的课余时间,社工师和志愿者以谜语、模仿等形式、游戏等形式与孩子们互动,志愿者则随时关注每名孩子的表现,迅速做好情况记录,进行孩子们的需求评估。活动中,社工还引导孩子们谈理理、聊家人等话题,引发孩子们的思考。社工师和志愿者还结合互动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成长辅导方案。
据了解,兰西县榆林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成长辅导社工项目自9月份实施以来取到可喜成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项目需求对接会和项目启动宣讲会,面向学校、老师和家长全面介绍了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案,征求学校、老师、家长和留守儿童的意见建议近百条。本次活动为下一步开展家庭走访和个案工作奠定了基础。(张聪)

⑷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谈谈国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对于国家而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积极意义:1)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2)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加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3) 尤其现在国家倡导二胎政策,农村留守儿童的概率就更大了,只有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才能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才能提高经济水平加强农村的建设,减小贫富差距。

⑸ 如何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

调查表明,湖南省0~14岁农村留守儿童286万人。从监护情况看,有58.91%的留守儿童与其祖辈亲人共同生活,其生活质量、基本生存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成长环境与由父母监护的农村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就是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必须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社区(村)为依托、家庭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社会问题,湖南省妇联和湖南农业大学开展了“十县百村千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可行性调研。调查表明,湖南省0~14岁农村留守儿童286万人,其中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1%。从监护情况看,有58.91%的留守儿童与其祖辈亲人共同生活,其生活质量、基本生存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成长环境与父母监护的农村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分析其原因,父母外出委托他人监护所导致的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弱化、亲情缺失等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
在广泛的社会调查、专家咨询、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社区(村)为依托、家庭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就是不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家庭结构异化,政府和社会的首要责任在于促进其回归常态化,即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由其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因此,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战略举措。
目前中国农村出现的农民兼业化、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现象,以及全社会面对的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失依儿童问题、夫妻分居问题等,虽然有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户籍地谋生无疑是形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家庭80%左右不再主要依赖农业生产收入,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7.31%的就业地与户籍地相隔200公里以上,必然导致其回家探访频率低,基本失去对其留守家庭成员的照顾。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首先吸纳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容纳能力的提升,最终接纳城市就业人群的家庭整体,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可见,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最根本的也是终极的措施,就是城市接纳其就业人群的家庭整体,从而实现家庭结构常态化回归。
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的另一途径,就是促进农民返乡就业或回归农业。目前中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中老年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为部分青壮年农民回归农业指明了出路:回归农业既可以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家人团聚的乐趣也是一种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地方产业经济体系,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大力发展和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型农业工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职工,促进农民留守家园;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扩大本地就业容量,从而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总量下降。
构建留守儿童人文关怀补偿机制
作为现阶段中国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必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留守儿童人文关怀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弥补家庭教育缺位与偏差,最大限度降低父母外出后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最大可能避免让留守儿童承担现代化发展的代价。
留守儿童是进城务工人员最牵挂的人,让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健康成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最温暖的体现,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具人文关怀的举措,是社会公平正义最具说服力的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目前,全国主要留守儿童密集区,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监护不力等现实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和实施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和补偿性措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改善留守儿童寄宿上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和社区(村)通过各种形式的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和关爱服务队伍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定的亲情缺失补偿和家庭教育补偿,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构建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优化机制
调查表明,湖南外出务工人员中58.04%一年仅回家探访一次,12.08%的外出家长的探访频率在一年以上,且不论回家探访对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就是见一面都难!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亲情也不可避免地被慢慢淡化,这是对家庭伦理的一种冲击,同时也反映了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问题。一方面,家长的责任意识淡化可能漠视未成年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这种社会环境和社区现实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产生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异化的潜在危险是很大的。因此,构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优化机制,不仅是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重构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化家长责任意识,敦促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努力赚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是外出务工家长的朴素愿望,殊不知,子女更渴望的不是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家庭的关爱、家长的榜样和正常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在目前现实状况下,家长提高探访频率或通过电话等方式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第二,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强化家长的榜样意识。我国有一套完整的传统伦理规范,在《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明确表述;在家庭关系中,传统孝文化强调“孝”和“顺”也是基于未成年子女的行为能力限制考虑的。既强调子女对长辈亲人的孝顺,同时也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传统伦理实际上明确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职能和义务。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如何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始终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为宗旨,以维护农村留守儿童最大利益为原则,明确规定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在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诸多保护主体之中政府是主导,家庭是关键,学校是重点,社会是支撑。可以探索通过立法、制定乡规民约、出台约束性政策等方式,切实保护儿童权益。

⑹ 现行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政策.法规有哪些

1、成立自立组织
2、建立专门档案
3、定期召开会议
4、设立咨询机构
5、师生互结对子
具体点来说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⑺ 有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政策

《意见》抓住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和健全救助保护机制这两个重点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安排和系统性的顶层制度设计,主要有以下突破性内容:一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依法提出加强家庭监护监督指导的政策措施,对于厘清家庭和政府的责任,督促外出务工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二是依法设计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弥补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政策短板,有助于遏制侵害留守儿童权益、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发生;三是依次明确家庭、政府、学校和社会责任,构建家庭、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关爱服务体系。《意见》既强调了现行有效政策,又有新的措施安排,部门职责任务明确,组织保障措施有力,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操作性较强。
民政部自2013年6月以来推动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目的在于推动构建以家庭监护干预为核心的新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监测预防、发现报告、调查评估、帮扶干预”工作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形成“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目前全国已有近300个市、县开展试点工作,江苏等8个省份实现试点工作在地级市全覆盖,各试点地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印发工作方案,健全领导协调机制,拓展延伸救助保护范围,成立专职保护机构,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建立发现报告机制,构建转介帮扶机制,依法开展家庭监护干预工作,126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经编制部门批准更名转型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作为试点地区的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确由民政部门牵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明确未成年人保护专门行政机构和服务机构,试点工作初步成效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试点工作探索实践的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工作机制已经纳入《意见》之中。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救助保护机制适用于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未成年人,而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推动建立健全以家庭监护干预为核心,以监测预防、发现报告、调查评估、帮扶干预等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
望采纳,谢谢

⑻ 建设留守儿童福利中心需要哪些条件

感觉没什么特别需要,应该属于社会公益组织一类,跟民政局联系看看如何注册登记吧。

⑼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

为规范校内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2009〕32号)、《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民生办〔2010〕1号)和《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2010〕6号),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考核工作在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由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协调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条 考核的原则是:注重实施效果,力求客观公正;简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指标;实地抽样验证,统一规范操作;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 考核以日常常规工作考核和年终阶段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省协调办年终组织开展专项考核,并结合各地日常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初步考核意见。

各县(区)的考核工作由市级协调办统一组织。

第四条 考核工作实行百分制,对照考核指标逐项进行测评打分,扣分以事实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第五条 考核指标主要分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政策性保障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软硬件建设情况、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等五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

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和执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行了有效的分级督查、考核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建立了信息系统;按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关信息。

(二)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

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考核办法。

(三)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

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执行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四)软硬件建设情况

留守儿童之家内部建设情况符合省定标准,具体参见《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2010〕6号)。

(五)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

1.日常管理到位:明确专门人员;健全工作制度;落实管理职责。

2.活动内容丰富: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抓好健康文化熏陶;开展体质体能锻炼;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独立合作能力;进行心理健康疏导。

第六条 考核结果将进行通报,并作为其他有关教育考核、评先等依据。各省辖市必须对本辖区内的县(区)工作进行考核排序,有关县(区)的留守儿童工作评先评优工作必须建立在考核的基础之上。

第七条 本办法由省协调办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各省辖市可结合本办法制订具体的考核细则,报省协调办备案。

⑽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1、以提高留守儿童及家长的素养为目标,以留守生与家长自主参与、自我教育、亲子互动、共同提高为特征。
2、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留守生的社会宣传,为留守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阅读全文

与留守儿童公共服务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统计表 浏览:664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 浏览:652
楚楚街转让 浏览:414
马鞍山何家俊 浏览:505
经济纠纷起诉状ppt 浏览:235
马鞍山有丝足的吗 浏览:24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浏览:520
彩电的折旧年限 浏览:102
无损检测证书 浏览:825
创造的名句 浏览:365
陌声聚投诉 浏览:389
成果照片图 浏览:332
聚投诉张华 浏览:413
我爱发明自动钓鱼 浏览:199
龚发明重庆 浏览:413
我为你许下爱的期限 浏览:734
我想发明的200字 浏览:989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