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元1041年到1047年,宋朝和夏发生了什么
公元1041年到公元1047年,还是北宋时期,这里的数指的是西夏,这几年来,宋朝和西夏进行了很多的战争,比如在延州之战
② 宋夏合约北宋宰相是谁
宋夏合约时北宋的宰相是吕夷简。
③ 1044年宋夏和议背景
各取所需,战争过于频繁,不利于生产发展,双方基本的生产生活都要靠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来维系,地理上的因素一些产品必须在相应的区域生产,互通有无嘛。
④ 关于夏大山案件你知道吗
武陟县人民法院 (2009)武民初字第986号
原告王冬霞,女,×年×月×日出生,×民族,
被告夏大山(又名夏山山),男,×年×月×日出生,×民族,
原告王冬霞为与被告夏大山离婚纠纷一案,于2009年8月12日向本院提起诉讼。本院于当日决定立案,当日向原告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举证通知书等诉讼文书,于2009年8月30日向被告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举证通知书等诉讼文书。本院依法适用简易程序,于2009年9月15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王冬霞到庭参加诉讼,被告夏大山经合法传唤未到庭。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王冬霞诉称:原被告经人介绍相识,1992年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年×月×日出生一男孩夏XX。由于婚前了解不够,婚后双方不能和睦相处,被告经常为琐事打骂于我,打得我鼻青脸肿,浑身是伤。2005年为做生意贷款,双方意见不合,被告就动手打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带孩子外出打工。我与被告长期分居,至今已有四年之久。我曾于2006年冬天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后又撤诉。双方协商去民政局离婚,协议写好后,几次去民政局都未办成,双方感情已经破裂。故起诉至法院,请求:1、判决原被告离婚;2、婚生子夏天森由原告抚养,被告承担抚育费;3、夫妻共同财产家属楼归夏天森所有;4、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被告夏大山未答辩。
原告为支持自己的主张,向本院提供的证据有:1、结婚证登记档案材料一份。以证明原被告系合法夫妻。2、证人王新利证言。以证明被告打骂原告。
被告未向本院提交证据。
本院认为,被告经合法传唤未到庭,是对其答辩权利、举证权利和对证据进行质证权利的自行放弃,视为对原告举证和陈述未提出质疑和辩驳意见,经审查,本院依法确认原告所举证据的证明效力。
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和本案有效证据,可以确认以下案件事实:原、被告经人介绍相识,1992年12月8日办理结婚登记手续。1993年8月8日(农历)生育一子夏天森。由于双方性格不合,婚后经常为琐事吵嘴、打架。原被告于2006年分居至今。原告曾于2006年向本院提起离婚诉讼。
本院认为,原被告由于婚前没有进行充分了解,婚后共同生活期间为琐事吵嘴打架,原告曾因感情破裂提起离婚诉讼,且双方分居至今已经超过二年,可以认定双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对原告的离婚请求,本院予以准许。关于婚生子夏天森抚养问题,经本院征询其本人意见,确定有夏大山抚养。原告要求将共同财产单元房一处判归夏天森所有,但未提供证据证明该财产的存在,故对该请求不予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准许原告王冬霞与被告夏大山离婚;
二、婚生子夏天森由被告抚养,原告于本判决生效后五日内向被告支付夏天森的抚养费2227元;
三、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300元,由原、被告各半承担,原告预交的诉讼费本院不予退还,由被告于判决生效后五日内径付150元给原告。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供副本,上诉于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
⑤ 你怎样看待宋夏和议
宋夏和议后,双方维持有二十余年的和平相处。以后双方曾有过几次战争与和议,但和平时期超过对抗时期。和议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和发展。
⑥ 宋夏战争的第一次战争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进攻宋朝。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
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被俘。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
三川口之战中,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但由于当时宋朝有足智多谋的范仲淹在,所以西夏军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固执己见,派环庆副都署任福率军五万余人,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宁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后,伺机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着他们。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中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已是十分疲惫。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宋军溃败,任福等大将战死,几乎全军覆灭。
好水川之战,宋朝再度失败。宋仁宗闻知后震怒,贬韩琦、范仲淹。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均系惨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物价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国出现矛盾等各种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1045年,大宋应元昊请求,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地区经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⑦ 宋与西夏先战后和签订了宋夏和议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内容是什么如何
宋复和约是,宋朝割让三十六州给西夏,每年还要进贡银两,丝帛,…
⑧ 宋夏合约签定时北宋的宰相是谁
宋夏议和是是庆历年号有三人先后任职宰相。
宋夏议和史称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⑨ 怎样看待宋夏议和
1047年 ,宋夏交兵,宋败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与夏议和。西夏虽获胜,但战争损耗及宋夏间榷场贸易停止,经济受损,民怨四起。经过反复的苦战李元昊一无所获,而和辽国关系日益恶化.夏景宗遂寻求与宋议和。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岁赐绢十三万疋、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两国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因和议发生在宋庆历年间,亦称庆历和议。(此后,李元昊又和辽国作战,获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后李元昊残暴,好战的政策,荒淫无耻的生活,导致了内部矛盾恶化终于在一场内讧中被砍去鼻子,羞辱的死去得到了其应有的下场。)
宋夏和议后,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宋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夏得以对付辽,得以经济文化发展,如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双方维持有二十余年的和平相处。以后双方曾有过几次战争与和议,但和平时期超过对抗时期。所以说和议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