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见义勇为 正气歌 对联15副
见义勇为正气歌对联15副
惩恶安良,鼓润英雄气
扶危赏善,荣滋侠义人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见义勇为,匡难扶危真国士;
怀仁勤务,资忠造福好人家。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仗义资金,潜润中华社树;
安良赏善,荣滋世道人心。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人杰勇为,义胆怀仁昭日月;
社坛灵响,忠肝护法壮河山。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见义勇为,祥风匡振英雄气
基金赏善,时雨滋濡肝胆人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资德安仁,唱响清风颂
祛邪举善,弘扬正气歌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资治世尘,见义勇为扬正气;
德馨心月,咏仁公验穆清风。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义胆扶危,琴心凌海月
忠肝护法,剑气化家声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乡邦信响英雄曲
社稷清扬正气歌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仗义扶危,闽海安仁种福;
忠公资德,乡关护法迎祥。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社稷安仁,公忠信义清风颂;
英雄护法,智勇贤良正气歌。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济世安仁,资援义勇英雄汉;
扶危护法,灵响忠良正气歌。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舍已救人,壮烈英魂凌海月
点金资德,忠良皓魄沁家风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仗义荣滋世道。
资忠础润人心;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怀仁种福,德润灵根社树;
资忠仗义,情淳俚俗家风。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6.03.
❷ 全国有几个男人,名字叫米勇贤的
据公安部姓名查询系统,全国最爆笑的人名~~ 刘产 扬伟 赖月京(还是个男的) 范剑 姬从良 范统 夏建仁 朱逸群 秦寿生(亏他父母想的出) 庞光 杜琦燕 魏生津 矫厚根 沈京兵 排名第一的:史珍香 其他搞笑的名字!! 快乐是您主动得到的,快乐方式越来。
❸ 仁义礼智信忠、勇贤诚节恕宽,每一个字的解析,麻烦了!
1儒家思想的核心一
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 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 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 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 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 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 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 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 五常”之中。
信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2儒家思想的核心二
编辑
忠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 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孝
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悌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 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 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 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 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 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❹ 我叫囊贤勇,3年前被别人害了,卡密码也忘记了。怎么办啊
这个好办啊,只要有本人带着身份证直接去银行窗口办理更改密码就可以啊
❺ 寒浞也算夏朝皇帝吗
是。
1、寒浞是夏朝第六任帝,在位六十年。他的夺权,是通过杀死嫦娥的丈夫--后羿(在位六年)而成的。
伯明氏的谗子。有穷国国君后羿篡夺夏朝王位后,他不务政事,四出游猎,将政务委任于寒浞。寒浞一方面对后羿极尽谄媚之能事获得后羿的信任,另一方面又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骗取同僚和一部分庶民的支持。在后羿外出游猎归来时,乘机把他杀死,自己登上了王位,并占有了后羿的妻室,生浇。后来寒浞又攻杀夏后相,灭了斟灌氏,分封自己的儿子,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相妻缗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在有仍充当牧正。寒浞的儿子浇派人追捕少康,少康逃亡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君主任少康为庖正,并把两姚姓女子给他为妻,还封以十里见方之地,五百之众供其使用。少康广布恩施,招纳夏的余众,积极准备复国,而此时的寒浞“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已内外交困。最后少康联合夏臣伯靡,灭掉寒浞和有穷国。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2、“皇帝”一词值得商榷一下,三皇五帝,称皇帝的最早是---始皇帝。
❻ 黄勇贤为什么退出
表面上是手机得不到、其实是压力太大吧、
本来他就不是那么规矩的少年突然让他变得这么好不可能阿
但是节目本身压迫他让他改变但又为了收视率胡乱剪切很多东西、
让勇贤过的又没自尊又没有隐私、
❼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考语文的古诗词 有的发下啊 急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初中生必背优秀诗文名句
――专家推荐篇
51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饣甫 糜。――汉乐府《东门行》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
5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5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5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5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5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58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59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6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6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63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64明月高楼休独猗,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65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67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
68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69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宋。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7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风定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宋。黄庭坚《登快阁》
72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73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外,如今又添,一段新愁。――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74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畿《三衢道中》
75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宋。陈与义《出山》
76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7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78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宋。杨万里《插秧歌》
79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80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❽ 马鞍山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马鞍山人的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一个大众化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午阳节、艾节、夏节等。马鞍山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虽然与其他地方总体一致,但从吃、穿、玩等方面来看,也还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传统节日一般都带有人们良好的祈愿,端午节也不例外。
除纪念屈原外,每年的这一天,马鞍山人大都将艾叶及菖蒲摆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于门楣。以艾叶为神器、菖蒲作神剑,祈求驱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还悬挂钟馗像,以镇宅驱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当年有长者仙逝,这一天,晚辈们还得带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坟祭祀,以祈愿家人平安。
端午节,在当涂县还有“大送小”的习俗。节前或过节当天,长辈们主动给小孩送来“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等礼物,以求晚辈少儿健康成长。
每逢节日,丰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涂人对端午节的“吃”一直颇有讲究。
这一天清晨,当涂人用绿豆糕、蜜饯糕当点心,品茗着早茶。早餐以粽子为主食,午餐则盛行吃“五红”。
“绿豆糕”以绿豆为主料(没有绿豆则以蚕豆代之),颜色黄绿,味道香甜而酥;“蜜饯糕”则以糯米为主料,外撒芝麻,色泽圆润,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态,味道各异。从形状上分,有“小脚形”、“枕头形”、“菱角形”、“牯牛形”等;从原料上来看,均以糯米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为枣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鸡丝粽、白米粽等。
所谓“五红”:一是红心咸鸭蛋,二是黄鳝,三是河虾,四是苋菜,五是雄黄酒。“五红”之中,有荤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鲜的,均为时令佳肴,美味无穷。
端午节这天,当涂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节日特征。
这一天,传统的当涂妇女都在手腕上戴着“端午线”,孩童们则将“端午线”系戴在手腕、脚腕上,胸前挂“香袋”,背背“布老虎”,脚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龙”,以示驱邪避疫。“端午线”是用数十根五色丝线环绕而成,带着清香。“香袋”是用五彩丝线穿连的饰物,一般呈“红心”形,内填五谷及香料。“端午龙”及“布老虎”在制作方法上与“香袋”大体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带夸张,色彩鲜艳花哨。
据明《山堂肆考》记载,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后的事。如今,人们从科学角度认为:端午节前后天气开始闷热,梅天将至,佩戴“香袋”则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上最热闹的一项大众化游艺活动。姑孰大地,江东泽国,历史悠远,地介吴楚,襟江带湖,龙舟竞渡,传统亦久。采石、大信于江,姑溪、黄池于河;博望、湖阳尚勇捷,丹阳、新市尚文巧。端午时节,四乡八镇龙舟竞渡,视先后为胜,热闹非凡。届时,水面龙舟彩绘、旌旗招展,两岸标杆悬彩、人头攒动。重炮开鸣,众舟齐发,循爆竹声声飞驰,奔锦壱彩杆而去。击鼓指令节奏,掌舵把握方向,划桨奋力前行,一鼓一浆,整齐有力,如离弦之箭,破浪前冲,以摘得“彩头”为先。岸边人家及水上船家,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或远或近、或前或后,升起“彩头”,引得龙舟们争先恐后,来回奔腾,奋力争“彩”。岸上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好不热闹。
紧张过后,大家赛唱船歌,《划龙船》成为当涂民歌优秀曲目,入选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学音乐教科书、全国初中义务教育读本。在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锣鼓声、划桨声中,一人高亢领唱,众桨手时而伴唱、时而帮腔、时而吆喝号子,唱腔和韵律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传的《龙船调》民歌这样唱道: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着龙头杖,姑娘们穿起了花衣裳;要问今天做什么事,端阳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来竞赛,赛得江河翻浪花;赛得小孩子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了肠……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人的端午习俗年年有龙舟赛事,当涂龙舟全省屡屡夺魁,全国大赛也取得过第三、第四的好成绩。近年来,当涂县连年在护城河上举行龙舟大赛。护城河整治,还专门修建了民俗味浓厚的龙舟广场。
❾ 马鞍山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马鞍山端午节,一般会送节,送长辈,送女方家里长辈,还有就是吃粽子,其他差不多了
个别地方会有比较多的娱乐节目,赛龙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