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的许卫奇同学是学文还是学理的呀
国超一流中学——北大清华学子三分之二以上来自这里
来源: 卡西莫多将爱的日志
北京:四中 人大附中 北师大实验中学 北大附中 清华附中 101中学北师大二附中 景山学校 北京二中 八十中 牛栏山一中
天津:南开中学 耀华中学 一中 实验中学 新华中学
河北:石家庄二中 衡水中学 唐山一中 正定中学 石家庄一中 保定一中 邢台市一中 辛集中学 冀州中学
山西:太原五中 省实验中学 康杰中学 山西大学附中 忻州一中 成成中学 平遥中学 大同一中
内蒙古:呼市二中 师大附中 包头北重三中 包钢一中
辽宁:东北育才中学 育明高中 省实验中学 大连二十四中 抚顺一中 鞍山一中 大连八中 阜新实验中学 沈阳二中 辽师大附中 葫芦岛高级中学 庄河高级中学
吉林:东北师大附中 吉林一中 延边二中 吉林省实验中学 长春十一中 长春市实验中学 松原市油田高中 长春外国语学校
黑龙江:哈三中 哈师大附中 大庆一中 大庆铁人中学 大庆中学 哈九中 齐市实验中学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大庆实验中学 双鸭山一中 鹤岗一中 牡丹江一中
上海:上海中学 华师二附中 复旦附中 格致中学 交大附中 延安中学
江苏:南师大附中 苏州中学 常州高中 徐州一中 盐城中学 启东中学 海门高中 扬州中学 如东高中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金陵中学 南菁高中 武进前黄高中 淮阴中学 海安高中 南京外国语学校 教育学院附属高中 无锡一中
浙江:杭二中 镇海中学 效实中学 诸暨中学 学军中学 台州中学 杭州外国语学校 绍兴一中 嘉兴一中 杭州十四中 绍兴县柯桥中学 温州中学 杭州高级中学 余姚中学
安徽:合肥一中 安庆一中 芜湖一中 马鞍山二中 安师大附中 蚌埠二中 淮北一中 黄山屯溪一中 涡阳四中
福建:福州一中 双十中学 福州三中 仙游一中 厦门一中 三明一中 师大附中 莆田一中 泉州五中 上杭一中
江西:师大附中 南昌二中 九江一中 鹰潭一中 高安中学 临川一中 白鹭洲中学 玉山一中 上高二中 金溪一中 南昌十中
山东:省实验中学 青岛二中 山师大附中 烟台二中 莱阳一中 潍坊二中 济南外国语学校 济南一中 潍坊一中 日照一中 牟平一学 枣庄八中
河南:师大附中 郑州一中 省实验中学 开封高中 洛阳一高 郑州外国语学校 新乡一中
湖北:华师一附中 黄冈中学 荆州中学 武汉二中 武钢三中 襄樊四中 襄樊五中 孝感高中 沙市中学 宜昌一中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一中 雅礼中学 岳阳一中 长郡中学 浏阳一中 株洲二中衡阳八中 湘潭一中
广东:华师大附中 深圳中学 中山一中 佛山一中 深圳高中 惠州一中 中山纪念中学 湛江一中 执信中学 广州六中 广雅中学 广东实验中学 汕头金山中学
广西:南宁二中 桂林中学 柳州高中 南宁三中 桂林十八中 柳州铁一中 河池地区高中
海南:海南中学 加积中学
重庆:南开中学 重庆一中 重庆八中 巴蜀中学 西师附中 外语学校
四川:成都七中 石室中学 树德中学 棠湖中学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雅安中学 绵阳中学 南充高中 彭州中学
贵州:贵阳一中 凯里一中 遵义四中 贵阳六中
云南:昆明一中 昆明第三中学 师大附中
西藏:拉萨中学
陕西:西工大附中 交大附中 西安中学 长安一中 西安铁一中 西安市第一中学
甘肃:兰州一中 西北师大附中
新疆:乌鲁木齐市一中
青海:湟川中学 平安一中
宁夏:银川一中
㈡ (三)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交截关系与假位错效应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交截关系与位错效应,主要涉及对该造山带的原始方位的判断。徐嘉炜(1980)认为:大别-苏鲁造山带其原始构造方位是近EW向,郯庐断裂将其西侧大别造山带南推移约500~700km至现今位置(图2-29)。因此,除前述郯庐断裂带南部,将大别造山带南缘的一些地质体产生切断错移外,其他主要地质体和构造线均被错移。如:①宿松-海州磷矿带错移450km;②大别-胶南隆起中心线错移480km;③磨子潭-晓天断裂与五莲断裂错移490km;④北淮阳构造带错移480km;⑤合肥盆地与莱阳盆地中心线错移520km。汤加富等(2002)详细论述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在安徽境内无巨大平移的直接依据——标志地质体的错移与间接依据。袁洪亮(1983)、李自堃等(1984)从安徽前侏罗纪地层分布与岩相古地理状况,论述了大别造山带呈弧形(即自西而东由近EW—NE—NNE向)展布特点,以及不存在巨大平移的构造古地理证据。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所(1990)编制了震旦纪以来的岩相古地理图册,在大别山—张八岭—线以南与扬子地块北缘地带,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岩相线,沉积等厚线,沉积盆地中心线,以及志留纪、石炭纪残留古岛展布方向均呈NE向延伸,自西而东亦呈弧形展布。但上述现象也可认为,现今地层分布,是经受了多期构造变形改造发生强烈移位结果。据现今地层展布所恢复的古地理,恰恰是代表构造变位所致,即现今由印支期形成的弧形褶皱带是郯庐断裂带平移牵引的结果。问题的关键是在印支期褶皱带形成后,有没有发生一期巨大的平移与牵引运动。
图2-29(a)郯庐断裂带平移复原构造略图;(b)郯庐断裂带平移及主要标志图
①江南隆起带;②下扬子地层区;③大别-苏鲁造山带;④北淮阳构造带;⑤合肥-胶莱盆地;⑥蚌埠栖霞隆起;⑦鲁西-辽北隆起;⑧黄骅拗陷带;1—扬子地块北缘基底出露线;2—大别山南缘变火山岩;3—宿松-海州磷矿带;4—大别-苏鲁隆起带中心线;5—磨子潭-晓天断裂与五莲断裂;6—北淮阳变质构造带;7—合肥-胶莱盆地中心线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处于华北、扬子两大地块之间的复杂造山带,其形成与两大地块的会聚碰撞有关。根据造山带内超高压变质带形成时代与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李曙光等(1989)、徐树桐等(1992)、Ames L et al.(1993)、Cong B et al.(1994)等认为其形成于三叠纪。李锦轶(2001)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震旦纪—侏罗纪沉积环境的演变认为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在中三叠世。汤加富等(1995,2001)通过对大别山及邻区的详细构造研究,认为该造山带印支期早期与主期变形形成与现今山链方向一致的褶皱带,根据中三叠世马鞍山组被卷入两期褶皱变形,且又被早侏罗世地层不整合覆盖,变形时代应发生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上述褶皱形成的大别山隆起,张八岭隆起又明显控制了在其北部和东侧的早侏罗世三角洲相、河流相沉积,不仅盆地形态及盆地沉积中心围绕隆起边缘分布,而且盆地边缘又遭受隆起边缘断裂的切割破坏。因此,褶皱隆起带应产生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上述资料表明,弧形褶皱带形成时期有两种可能:一是印支主期褶皱变形形成弧形褶皱带,并控制了早侏罗世沉积;二是印支期褶皱变形形成近EW向褶皱带后,随即发生左行剪切平移,形成弧形分布,并控制早侏罗世沉积。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应在中三叠世之后(主期褶皱变形),在早侏罗世沉积前,在现今郯庐断裂带内及其两侧地区,应广泛存在代表“郯庐方向”的一期韧性剪切变形与左行平移断裂。大别山及邻区详细地质填图结果表明,不存在此期变形。需要指出的是,张八岭地区由印支早期变形形成的拉伸线理,通过对与拉伸线理相关的微构造动向和相关的早期褶皱倒覆方向判断,其动向在张八岭地区自北向南,由NNE向SSW,显然与“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无关。上述资料表明,由印支早期与主期变形形成的弧形褶皱带及相应的隆起带应代表原始构造方位。
还需指出的是,通过近年来对大别山及邻区的详细地质填图,查明大别山区印支早期片麻理产状及大别杂岩分布,特别是宿松岩群,自宿松向NE延伸,经桐城西与北淮阳地区原卢镇关群中仙人冲组断续相连,构成向东侧倾伏的圈封地质体,共同展现出大别山区为多期叠加变形形成的由罗田、岳西为隆起核部,由西向东呈NWW—NEE向,并向东倾伏的背形穹窿构造(图2-4)。肥东-张八岭地区,同样表现为早期NWW向,主期NNE向两期叠加褶皱(许卫等,2001;汤加富等,2002),相当于大别杂岩的阚集杂岩,分布于叠加褶皱的核部或隐伏于张八岭新元古变质火山岩之下(涂萌玖,1998),而相当于宿松岩群的肥东岩群,在其周围分布。苏鲁造山带南西部日照地区,根据片麻理产状,新元古代五莲群、朋河石组(宋明春,1998),石桥浅变质岩层(董树文等,1996)等分布,应构成向SW倾伏的背形穹窿构造(图2-30)。因此,自大别山区,经肥东-张八岭地区,至苏鲁日照地区,呈现为NWW—NEE、NE—NNE、NE—NEE向弧形展布的链状起伏隆起的山链,构成中国境内呈弧形展布的中央造山带东段总体构造格局。
由于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苏鲁弧形造山带相截,在日照地区及大别山区相交角约40°~50°,在肥东-张八岭地区相交约10°(图2-31)。在郯庐断裂带东侧根据:①郯庐断裂带并未南延,安徽境内的四条断裂分别消失于北淮阳地区卢镇关群、大别山区大别杂岩、宿松岩群及其南侧的古生代地层之中;②大别山南缘的重要地质体,如原震旦系分布线、早古生代构造线、扬子地块北缘变质岩出露线,自西而东呈NWW—NE—NNE向弧形连续延伸,未发生切断错移(汤加富等,1995;2002);③郯庐断裂带东南侧的新元古代变火山岩层,自湖北蕲春四望向东,经黄梅、宿松、庐江、张八岭、直至江苏盱眙、连云港地区。除在安徽潜山隐伏于中新生代盆地之下,均皆连续分布,稳定延伸,未发生切断错移。主张“郯庐大平移”的有关附图,将其一端终止于黄梅,另一段终止于张八岭南侧,其错移距离达200km以上,显然与近期所获地质资料不符。上述资料表明,在郯庐断裂带东侧地质体并未发生巨大平移。但在其西侧:大别山区的大别杂岩与苏鲁日照地区的胶南岩群,磨子潭-晓天断裂与五莲断裂,原庐镇关群与原五莲群等主要地质体与构造线被郯庐断裂截断后,相距约500km,这又作何种解释?前已述及,大别-苏鲁造山带呈弧形延伸,宽约数十至百余千米,郯庐断裂带是地堑型枢纽断裂带,宽仅数千米至二十余千米,在大别山区、日照地区呈高角度相截,而在肥东—张八岭走向近于一致,且又处于该隆起带西侧边缘。由于在早中侏罗世,当郯庐断裂带西侧南部(合肥盆地)强烈下陷,切断大别山隆起与张八岭隆起边缘,使大别造山带及北淮阳构造带中相关的总体向南倾斜的地质体及构造线向北偏移。白垩纪郯庐断裂带内强烈拗陷,切断并使张八岭构造带西侧地质体下沉,且又被中新生代地层覆盖。仅在肥东地区出现零星的穹窿背形。在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东侧北部(莱阳盆地)强烈下陷,并切断苏鲁造山带西缘,使苏鲁造山带内主要地质体,及其北侧五莲群与相关构造线向北偏移。上述现象表明:在早侏罗世至白垩纪时,郯庐断裂带内及其两侧不同时、不等距的断陷结果,必将造成大别-苏鲁造山带西侧地质体被切断错移的假象,这就是由郯庐断裂呈枢纽断陷性质与呈弧形延伸的大别-苏鲁造山带中部成小角度相截,综合造就的一种假位错效应(图2-32)。
图2-30苏鲁造山带日照地区地质略图
1—第四系;2—中生界;3—震旦系(朋河石组);4—新元古代(青白口系)五莲群;5—古元古代胶东岩群;6—古生界;7—新元古界;8—燕山期花岗岩;9—晋宁期花岗岩;10—吕梁期花岗岩;11—五台期花岗岩;12—新太古代沂水岩群;13—榴辉岩;14—实测及推测断层;15—背形轴迹;16—省界;①鄌郚-葛沟断裂;②沂水-汤头断裂;③安丘-莒县断裂;④昌邑-大店断裂;⑤五莲断裂
图2-31郯庐断裂带南段形成演化示意图
1—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大别杂岩、阚集杂岩、东海杂岩、胶南岩群);2—新元古代(宿松岩群、卢镇关群、张八岭岩群、海州岩群、五莲岩群);3—大别-苏鲁造山带主构造线;4—郯庐断裂带及中新生代沉积;T2—J1—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J1—早侏罗世;K1—早白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