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滨江新区陈家圩

马鞍山滨江新区陈家圩

发布时间:2021-04-11 15:32:19

㈠ 有谁知道马鞍山采石陈家圩什么时候拆迁啊

2011年吧,下半年差不多。

㈡ 当涂江心洲有没有到对面和县的汽渡

人家问的是江心到和县有没有船。你们说的是采石到江心洲的船。采石有到江心洲的船,在陈家圩和采石长江行管站那都可以。但江心洲没有到对面和县的船。

㈢ 想知道:马鞍山长江大桥高速出口的马鞍山东,马鞍山南的位置在哪

马鞍山东这个出口已经改造成枢纽了,目前已经没有这个出口,在这个枢纽回,如果你是答从马鞍山长江大桥方向出来的,可以转宁马高速,向南京方向,前面一个出口就是马鞍山南,也叫采石河路。马鞍山长江大桥最近的出口叫采石矶,下来直接上国道。

㈣ 《徐贵祥:马上天下》最新txt全集下载

徐贵祥:马上天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十六岁以前,陈秋石一度认为自己是贾宝玉或者梁山伯,至少也是张生。那时候在他的脑子里,隐贤集是一个古老的城镇,而他的那个陈家圩子,同大观园应该有差不多的光景。
隐贤集不大不小,在大别山西北的一个平坝上,一个卞字形的老集镇,主街东西走向长二里有余,南北走向不过一里,街心一条青石板路,抵到头最东边的那一点,就是陈家圩子了。陈家圩子四面环水,自成一体,通过那条宽不到五尺、长三丈有余的竹笆吊桥同老街面相连。
陈家圩子就是陈秋石的家。圩子最南面是一个厚砖门楼,进门两手各有砖墙草顶厢房三间,一条略微向上的缓坡,往上十几步,仰头便是明三暗五的正房,灰砖黑瓦,飞檐翘角,颇有气势。
陈秋石的书房在正房的后面,两间精致的青砖小屋,门前一条碎石甬道,同前院连接。甬道两边,各有一个砖垒的花台。石榴桂花蔷薇芍药,春夏秋冬都有颜色。一句话说到底,陈家圩子这个小小的后院,同前院截然两个天地。前院都是人间烟火,吃喝拉撒,……

㈤ 秦淮河的水利概况

秦淮河干流治理
1949年后,对秦淮河流域开展了治理工作,治理原则是:上游丘陵山区以蓄为主,扩建水库,做到洪水年滞洪,旱年蓄水灌溉;中下游扩大排水出路。结合引江灌溉。因秦淮河穿越市区,无法拓宽河床,只能开辟入江新河。1949年-1958年间,秦淮河流域的整治工作以联圩并圩修防洪堤为主要内容。郊区将清江、江东、茶亭、沙洲等圩田合并成一个4万余亩的大圩,以便缩短堤防和加固堤防。1959年-1969年间,对秦淮河的治理除防洪为主外,同时增加了引、提江水灌溉的新内容。1959年为拦蓄秦淮河水,建武宁门节制闸,设计行洪能力为450秒立方米。1959年武定门红旗抽水站建成,为双向灌排两用站,设施能力为46秒立方米,水泵扬程3.5米,保证了上游百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1978年秦淮河流域遇特大干旱,该站抽江水4.53亿立方米,占全流域抗旱提水问题的78%,大旱之年保证了农业的丰收。70年代后,主要治河工程是开挖了秦淮新河及河口枢纽工程。河口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鱼道、抽水站、船闸等工程。70年代开秦淮新河,全长18公里,由东山镇向西切铁心桥分水岭。经西善桥沙洲至金胜村入长江。
句容河整治
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县民许椿捐资起筑黄埝土坝,渚积水利,灌溉民田。元至正七年(1347年)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自黄埝河至县南桥能通舟楫。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句容知县茅一桂曾议开句容河自铺头(今北山水库)至下三岔之间,建闸三四重,蓄水灌溉通舟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南京工部尚书丁宾准开秦淮河道,上抵句容市城南门。民国24年(1935年)江苏省建设厅遴员疏浚秦淮河句容段长6.9公里,后因山洪暴发,冲毁拦河坝而停工。
1955年冬,对句容河初步拓浚。1977年秋,从县城东南郊直插兆文山、杜家山之间,经方便村大弯向南,至石人头南接周岱老河。于1978年完成,并完成桥涵等配套工程,国家投资经费299.3万元。为沿河两岸环城、石狮、三岔3个乡的两万余亩农田的排洪、引灌以后发展航运打下基础。
溧水河治理
自江宁县西北村至乌刹桥,河道长14千米。乌刹桥以上有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3条支流。20世纪60年代起,按河底宽50米、堤顶距250米、底高2.5米~3.0米、行洪流量每秒800立方米标准治理。1966年冬,溧水、江宁、句容3县组织7000多民工疏浚石臼湖口至石坝段天生桥河。至1971年,共完成土石方5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5万立方米,河底高程达到3.5米。
1969年冬,江宁县铜山公社组织3000多民工治理三干河下游段,废除反修桥至王家圩段6.5千米老河,开新河入一干河,将沿河6个小圩合并成1个面积万亩的大圩,名为五圩,缩短防洪战线10千米,完成土方130万立方米。1972年,建成天生桥套闸和跨河桥梁,投资54万元。1974年冬,溧水区组织万余民工治理三干河上段,从西横山水库至反修桥段,废老河,开1条长11千米的新河。同年冬至1975年春,溧水区组织万余民工治理二干河竹山至常时桥段,裁弯取直、拓宽、疏深河道18.5千米,建成配套桥、涵、闸35座。1977年起,一干河开挖戴家岗、朱家塘两处切岭,长1.6千米;裁弯取直、拓宽沙河口至一干河、三干河河口段河道;裁弯取直、拓宽一干河、三干河河口至二干河河口段河道。兴建农桥3座、排涝站12座、涵闸7座。1979年冬至1980年,江宁县裁弯取直、拓宽禄口公社新村至西岔、周岗公社船闸至朱公村、湖熟公社龙德桥、龙都公社秦淮4段河道,封堵溧水河万寿圩段西岔,扩建乌刹桥,新改建排灌站15座、涵闸8座。1981年冬至1982年,江宁县治理小新圩至陈家圩段,裁弯取直、拓宽河道。1991年大洪水后,溧水区切断一干河穿越县城老河,自县煤气站新开河至宝塔河口,新河长3.56千米。1992年6月12日竣工通水,兴建公路桥2座、节制闸1座、涵洞9座、防洪墙1400米。
秦淮新河分洪道工程
1969年秦淮河流域大洪水后,开辟新河分洪的问题被省、市人民政府提上议事日程。1974年,江苏省水电局提交《秦淮河流域水利规划报告》,提出“开辟新河分洪800立方米/秒,结合引江和发展航运”的设想。并制定东线、西线两个分洪方案:东线从江宁县上坊乡,经麒麟乡,接七乡河入江,河长32千米;西线从江宁县东山镇,经雨花台区铁心桥乡,穿沙洲圩入江。经反复分析比较,选用西线方案。后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75年12月20日动工,1979年11月竣工。新开分洪河道18千米,新建公路桥11座、铁路桥1座、江边河口水利枢纽1处。水利枢纽有节制闸、翻水站、船闸各1座,其中节制闸设计流量每秒800立方米,翻水站装机5台套,容量2750千瓦,设计翻水能力每秒50立方米,船闸宽12米,长160米。
武定门水利枢纽工程
武定门水利枢纽工程由节制闸、翻水站两部分组成。1959年11月,经江苏省水利厅批准,在老秦淮河干河上兴建武定门节制闸。1960年9月建成。1961年抗旱时,在武定门闸下新开秦淮河南岸青坎上修建临时翻水站1处,安装电动机泵33台套,流量每秒6立方米。1962年1月,开始兴建武定门翻水站,1969年5月建成。设计翻水流量每秒50立方米。武定门翻水站建成后,临时翻水站拆除。 卧龙山水库,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北部低山丘陵区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中游,集水面积18.20平方公里,属秦淮河流域,是一座为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城镇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中型水库。卧龙山水库工程批复概算资金2348万元。水库枢纽工程等级为Ⅲ等,主要永久性建筑物大坝、泄洪闸、灌溉输水涵洞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
方便水库,位于溧水区东部低山陵区的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上游,水库汇水面积77.1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养殖等综合功能的中型水库。2008年3月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查评定为“三类坝”。方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批复概算资金3884万元,用于大坝加固、泄洪道加固、输水涵洞加固、金属结构及电器设备更新、工程管理设施改造等。经质监部门核定,该工程施工质量为优良等级。
中山水库,于1958年建成蓄水,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供水、水面养殖、旅游开发等综合功能的中型水库。经多年整修以及2008年全面除险加固后,水库集水面积达32.28平方公里,总库容2868万立方米。
北山水库,原名普渡桥水库,位于县境北部句容河二支河上游,库区在大卓、亭子两乡境内。1958年4月开始兴建,1960年1月大坝高程52米时(设计高程60米)即合龙蓄水,后经三次配套续建,建成3孔溢洪闸,最大泄洪量250秒立米,坝顶长260米,顶宽6米,水域0.8万亩,平均水深4.15米。先后在大坝东端建成东干渠输水隧洞和提水站、发电站各一座。1978年对大坝戴帽加高到60.5米,并建浆砌块石挡浪墙一道高1.5米,墙顶高程61.5米。
二圣水库,位于句容市中部缓岗地区,秦淮河支流的北河上游。1958年3月动工兴建,1960年6月大坝合龙,坝顶高程18.5米,砌做块石护坡。1967年进行续建配套,坝顶高程21米,顶宽6米,长1520米,水域2.05万亩,平均水深1.93米。1969年兴建补水站一座,装机6台255千瓦。1973年在坝埂北端建成单孔12米混凝土浮体闸一座,最大流量108秒立米。1977年对大坝采取戴帽加高,顶高加到22米,坝顶增建浆砌块石挡浪墙一道,高2米,顶高程23米,溢洪闸以北增开非常溢洪道,增加行洪能力,确保汛期安全。1979年,在北涵出口处建成水电站一座,装机1台,18千瓦。
句容水库,位于县城东北句容河上游,距县城4公里,开始以“戴家边”村命名,1963年改名为句容水库,水域0.86万亩,平均水深2.48米。县自来水厂和县化肥厂工业用水均取之该库。水库主体工程于1958年4月开始兴建,1962年10月建成,大坝顶高程31.8米,坝顶长848米,北端设明渠溢洪道。1968年改建成3孔溢洪闸,设计流量90秒立米。1977年在大坝北端增开非常溢洪道,1972年7月3日暴雨,开启溢洪闸泄洪时,发现第一级消力池底部被冲坏,闸门和工作桥有剧烈震动。1984年对溢洪闸进行加固处理,改建陡坡和消力池,增建坝顶挡浪墙一道,拓宽闸下排洪河道,最大泄洪量100秒立米,加固工程于1985年8月完成。
姚家水库,位于溧水区晶桥乡境内、新桥河东庐支河上游。1958年11月开工兴建,1959年11月大坝合龙蓄水。后经1962年、1963年、1977年3次续建,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土坝大坝1条,坝长520米,坝顶高程24米,最大坝高11米,坝顶宽5米。1979年,受溧阳地震影响,东、西涵接头砂浆脱落,大坝白蚁危害严重,均及时进行加固处理。水库集水面积17.3平方千米,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设计总库容1140万立方米。姚家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乡村供水和养鱼。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1万亩。1999年,向乡村供水25万吨,产成鱼4.6万千克。
赵村水库, 位于江宁县横溪乡境内、秦淮河支流横溪河上游。1957年冬开工兴建,1959年春大坝合龙蓄水。后经1964年至1967年续建,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土质大坝1条,坝长500米,坝顶高程36米,最大坝高16米,坝顶宽5米,1997年,增做大坝背水坡平台,扩容后的总库量1063万立方米。水库建成时主要是农田灌溉,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2万亩。1985年后,结合城镇供水和养鱼。 秦淮河主干航道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又名淮水,为天然河流。三国东吴迁都建业,疏淮水,开运渎,凿句容中道,使秦淮河经丹徒水道,与太湖、钱塘之水通运。东晋、南朝时,是都城建康的主要水上通道。河宽约300米,水最深15米左右,可通行载重500石船只,入江口在今水西门附近。刘宋时,江河往来“贡使商旅,方舟万计”。秦淮河全长110公里,有16条重要的支流,流域内水流落差较大。秦淮河在南京城内曾有几条支流,互相沟通,形成南京城内的水道网。主要有青溪、杨吴城壕、运渎、小运河等,由于水源大部分被隔绝,因而大都枯竭。明洪武年间,在秦淮河南源开胭脂河,通石臼湖而达胥溪,为运输江南粮粟以达京师的漕运要道。清代,秦淮河航道趋于恶化,阻梗断航。民国16年(1927)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在内秦淮河举办过一些应急工程,但仅限于局部维护与养护。新中国成立后,对秦淮河干流河道,进行分段疏浅除淤。1960年9月,建武定门节制闸,百里秦淮航运中断。1985年10月,秦淮河船闸建成,又对西北村至乌刹桥河段进行疏浚,恢复秦淮河的通江航运。至此,秦淮河干流航道达到国家6级航道标准,维护标准水深1.5米,维护保证率为90%,常年可供30吨~100吨船队分段航行。据三汊河流量观测点统计,1999年秦淮河船舶通过量为3.45万艘,581.6万总吨,其中重载为270万吨。
天生桥河航道
天生桥河,又称胭脂河,1978年改为现名。此河位于溧水区境内,自沙河口至石臼湖口,全长15公里。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八月,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凿成。天生桥河贯通后,江浙及皖南漕粮、贡品,无需再绕道长江而冒风浪之险,可经胥溪、石臼湖,过天生桥河,至秦淮河,直达京师,成为南京地区连接太湖、水阳江两水系的纽带。明朝迁都北京后,漕运转向北方,天生桥河逐步失去其重要地位。后虽两次疏浚,终因年久失修,逐步湮塞。1977年,溧水区在天生桥南侧建套门1座,以调节河道水位,航道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因附近河段河浅淤塞严重,枯水季节断航。该河段枯水期航道水深在1米~1.8米,宽6米~50米,可季节性通航10吨~40吨级船舶。1986年,对洪昌河的石臼湖口、陈家桥段、三岔河段和化肥厂段等进行了疏浚,圩坝清除和人工挖除老圩埂等工程,使航道保持7级标准,河宽15米~20米,河底标高3.5米~4.5米。1986年起,溧水区航道管理站每年对洪昌河有关河段进行浅滩疏浚、清障,使该河保持6级~7级标准。
秦淮新河航道
秦淮新河系人工开挖的秦淮河分支,位于南京市区以南,东接秦淮河,自江宁县河定桥小龙圩,横穿岔路乡,经铁心桥、西善桥,在大胜关北金胜村入长江,全长17公里。开挖秦淮新河是为进一步改善秦淮河中、下游平原和南京市郊排洪引流,兼利航运。1975年动工开挖,1979年竣工,共挖土方5亿多立方米,国家投资7975万元。1985年10月,秦淮河船闸建成通航,从而结束了秦淮河因建武定门节制闸造成断航的历史,成为南京地区一条重要的内河入江口。秦淮新河通航不久,入江口出现淤浅,影响航行船舶进出。1986年8月,南京市航道部门组织工程船舶疏浚土方15.3万立方米,改善了航行条件。秦淮新河河道宽阔,坡岸平整,水势平稳。枯水期航道宽40米~63米,深2.5米~4米,曲率半径200米~700米,为国家5级航道标准,可常年通航100吨~300吨级船舶。1989年至1999年,对秦淮新河的入江口门和大河口航段进行了多次疏浚,共清挖土方34.92万立方米,使用资金220.82万元,保持了秦淮新河的常年通航条件。
句容河航道
三国到南北朝时的破岗渎、上容渎水运曾一度繁荣,唐宋时的盐港(下蜀港)和元明时的龙潭水马驿因长江主泓道北迁,南岸淤涨而废弃;清代浚拓便民河,促使沿江水系水运复苏,而秦淮水系和太湖水系河道,因多数河床比降悬殊,坡陡流急,不利水上运输,少数河床淤垫,通航困难,1979年仅有七级以下航道76.5公里,常年营运的仅大道河航道2公里。
句容河航道,自句容河房家坝发电站以下,经东门桥、句容河桥、南门桥、瓜子沟、杜家村、石狮方便桥、黄埝坝,陈家圩、阙巷、三岔赵家桥、戴坞村至赤山友谊桥止,长19.3公里,为七级航道。1955年拓浚黄泥坝至东门桥段。1959年又疏浚下段。1978年大规模整治后,自房家坝以下的10.2公里,河底标高为4米,底宽13~15米,航闸控制水位7米,可通航吨级为20吨。 赤山闸,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赤山湖即建有闸坝,以利蓄洪。唐代后续建斗门3所,以节旱涝。清两江总督左宗棠拨营派勇建陈家边闸。1936年江苏省江南水利工程处在花兰墩建造节制闸一座,闸底高5.1米,顶高13.23米,3孔,中孔净宽4米,边孔宽3米,同时废陈家闸,兴建陈家边滚水坝一座,坝长34米,顶高10.7米,9孔泄水,孔底高7.76米,1937年春完工。从而使河湖水位得到初步调控。建国后,对原有闸坝作几次修整,1975年在整治赤山湖、拓宽河道的同时,鉴于原闸坝的调控能力不适应高标准要求,决定废除旧闸坝,在陈家边湖口新建节制闸一座,以集中调控。是年春施工,1976年春竣工。闸身长52米,分6孔。引水流量250秒立米。
房家坝闸 ,该闸位于句容河一支河的下口,上承句容水库来水,主要用于泄洪和灌溉。1961年冬开工,1962年春完成。闸身长12米,分3孔,每孔3米,闸底高15.5米,顶高19.12米,孔净高3.62米,最大行洪流量94秒立米,闸门原用木质螺杆启闭,后改为钢丝钢闸门。建闸后不仅灌溉面积500多亩,并保证了县城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县化肥厂的供水。
三汊河口闸,位于外秦淮河入江口处,上游距下关大桥约300米,下游距三汊河约150m。是南京市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工程主要功能是非汛期蓄水抬高外秦淮河水位,改善城市河道景观,提高外秦淮河水环境容量并引石臼湖、长江水改善外秦淮河水质。河口闸采用双孔护镜门的创新型式,分两孔,每孔净宽40m,门高6.5m,闸门为半圆形的三铰拱结构。拱内圆半径为21.2m,拱外园半径为22.8m。为满足护镜门在关闸挡水时能调节闸上(秦淮河侧)水位的要求,护镜门的顶部设有可垂直升降的活动小门叶,升降范围为5.5~6.65m。河口闸为Ⅱ等二级水工建筑物,工程总长179m。工程于2004年8月5日开工,2005年6月9日完成水下验收,2005年6月22日闸体过水,2005年9月30日基本完工,2005年12月31日全面调试完成,2006年5月21日工程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竣工验收。
秦淮新河枢纽,由节制闸、抽水站、船闸组成。节制闸设计排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并以上游河定桥水位10.90米、闸下水位8.60米、排洪 l100立方米每秒校核。闸下最高洪水位10.60米(1983年曾出现10.36米),12孔,每孔净宽6米,底板分为4块,每块3孔。闸身总长87.2米。河口枢纽工程1978年10月开工,节制闸于1980年6月建成,抽水站于1982年6月试运行并投入使用(以后在1984年12月正式验收)。秦淮新河船闸设在节制闸右侧,长160米,宽12米,高11.5米,上下闸首各长19米,闸首口门宽10.4米,一次可通航千吨船队,设计最大年吞吐能力为600万吨。船闸随新河开挖于1979年3月开工,1980年因全国基本建设项目调整停工缓建,1984年春复工续建,1985年10月初竣工通航。秦淮新河开辟与河口船闸的建成,不仅恢复了全流域通航,而且为恢复和发展秦淮河沟通长江与水阳江及太湖流域的历史作用创造了条件。
武定门枢纽,1958年至1959年连续大旱,1959年国家批准兴建武定门节制闸,1967年批准建设武定门抽水站。位于秦淮河干流下游武定门节制闸,控制流域面积2530平方公里,低潮关闸,高潮引水,使闸上水位经常保持在7米左右,以解决闸上游灌溉用水。武定门节制闸是当时南京地区最大的中型以上水利建设工程。闸塘土方提前于1959年11月底开工,至1960年9月30日大闸全部竣工。输水渠道建在河堤内侧,浆砌块石护砌,送水入闸上游河道。这个临时站一直沿用到1969年武定门抽水站建成,保证了上游百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武定门抽水站为双向排灌两用站。设计流量46.0立方米每秒。水泵最大扬程3.5米。在抽水站上游东水关九龙桥附近建排灌两用配套控制建筑物,3孔闸及9孔涵各1座。使抽水站既可抽引长江水补给上游江宁、溧水、句容3县及市郊共l18万亩农田灌溉水源,又可排除中下游洪涝和抵御江潮倒灌,并为南京城区排涝和冲污。1967年1月26日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 11月开工。1969年5月完工。
溧水区天生桥闸,位于溧水区洪蓝镇境内天生桥河切岭段。1969年12月开工建设,1972年年底建成。完成土方8000立方米、石方1220立方米、混凝土240立方米,国家投资54万元。天生桥闸为套闸,由南、北两闸组成。两闸均为1孔,净宽12米,闸底高程3.5米,门顶高程14米,平板钢闸门,用2×63吨绳鼓式电动卷扬机启闭。两闸间距离120米,南闸首公路桥宽5米,按汽车10吨设计;北闸首工作桥宽3米,300吨级船队,可从秦淮河进入石臼湖。具有分泄秦淮河洪水、引水补充秦淮河水源、改善通航条件的功能。
南河闸,位于雨花台区与建邺区交界的秦淮河支流南河下游。1993年建成。完成土石方3.89万立方米、混凝土3312立方米,国家投资600万元。南河闸1孔,净宽10米,闸总长35米,闸底高程3米,闸顶高程9.2米,胸墙顶高程12.2米,平面钢闸门,双节点卷扬式启闭机启闭。设计水位:闸下11.2米、闸上5米,流量每秒88.4立方米。建成后,不仅减少防洪线10千米,节约因建防洪墙的资金3000多万元,还可在河堤发生重大险情时,使流域21.6平方千米的土地免遭洪涝灾害。

㈥ 马鞍山市区到江心洲怎么走

在市区可以坐六路或是十三路,就看你在哪儿了。然后再坐二十六路到采石,在去陈家圩渡口或是去大闸渡口都可以的。一块钱的渡船费。

㈦ 马鞍山长江大桥的大事记

2003年12月31日,编制申报了过江通道规划。
2004年初,正式启动大桥项目。
2004年07月31日,马鞍山市政府向省政府提交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马鞍山长江大桥及建设安徽融入长三角第三条路网通道的请示》。
2004年09月16日,受省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马鞍山完成马鞍山过江通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评估。
2004年11月19日,大桥筹建工作小组正式成立。
2005年03月02日,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提交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并附预可行性报告与江心洲方案桥址专题报告。
2006年0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同意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项目立项。
2006年04月26日,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编制完成。
2006年05月12日,大桥初步设计勘测工作正式开始,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在和县郑蒲段江面打下桥位初探第一钻。
2006年05月26日,完成《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报告》。
2006年08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复大桥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6年12月24日,大桥试桩工程动工典礼在陈家圩举行。
2007年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大桥工可研究报告。
2008年09月26日,交通运输部批复大桥初步设计。
2008年12月28日,大桥举行开工典礼。
2010年03月25日,大桥在中塔施工平台举行左汊主桥钻孔桩完工仪式。
2010年10月18日,马鞍山长江大桥(公路)全部施工图已批复完毕。
2013年08月06日, 随着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右汊斜拉桥顺利实现合龙,历时5年建设周期、备受关注的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实现了全线贯通。
2013年12月31日,大桥已通车。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滨江新区陈家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Sw的证书 浏览:69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119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浏览:874
马鞍山开源驾校招聘 浏览:509
马鞍山手工活 浏览:475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总结 浏览:326
品管圈成果汇报演讲 浏览:469
千慧知识产权是什么 浏览:939
马鞍山美孚 浏览:976
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743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台帐 浏览:775
征信报告多长时间有效期 浏览:387
日立挖掘机看年限 浏览:926
马鞍山彪哥 浏览:83
雪花钱包投诉 浏览:956
系统平台使用权授权合同 浏览:75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统计表 浏览:664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 浏览:652
楚楚街转让 浏览:414
马鞍山何家俊 浏览: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