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方征伟老师!
提议加一个贤字。贤,这个字寓意深刻,男孩女孩都可以,听起来也跟随时代
2. 你们知道哪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老师是谁
伟大人物的老师有:
1、杨昌济:
杨昌济是毛泽东的老师,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
2、高亦吾:
高亦吾是周恩来的老师,1909年末,高亦吾辗转来到东北奉天,在族兄的帮助下,被聘为正在筹建中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历史教员。转年秋天,年仅12岁的周恩来,由当时任铁岭税捐局主任的三伯父周贻谦从家乡淮安带到铁岭,在银冈书院读书,后转入东关模范学校。
3、文正莹:
文正莹是毛泽东的老师,毛泽东从两岁多至八岁都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务繁忙,就让他的表哥文运昌、文南松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文正莹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毛泽东领会得很快。舅父还手把手地教毛泽东写字,不久毛泽东居然能写得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文正莹高兴得到处向乡亲们夸耀。
4、毛宇居: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他仍然是那样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爱。但他仍是那样顽皮淘气,使老师深感头痛。一次毛宇居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
后来毛宇居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针对毛泽东基础好、领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鉴于毛泽东求知欲强,他就将自己的一些藏书借给他看,扩大他的视野。
5、章太炎:
章太炎是鲁迅的老师,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光绪二十九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光绪三十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
光绪三十二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统三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3. 马鞍山工业学校戴瓅伟
作为教师代表,戴瓅伟老师对自己能在马鞍山工业学校执教多年感到非常荣幸。他从学艺、做人的认识与理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高远的思想,德行的根据、仁心的修养以及渊博的知学,四者缺一不可,然后方能游刃于艺。
4. 一个老师,只有被他的学生超越时,才成为伟大的老师。
1写出本文的观点: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2 从文中找出三个分论点:【这是文中的话】①生活,能够最深刻地告诉你为人之道.②生活,能够最广博的教授你成就大业.③生活,还能够最直接地解答你的处世之惑.
3文中引用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引用韩愈的话,从而说明生活是我们的老师.
4文中划线句“不独大道如此,小事亦也.”有什么作用: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晰.
5任选一个分论点,为它举出一个事实论据:这个再去找点资料就好了 像司马迁什么的
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 我也在做这道题 = =+
5. 柳旭伟老师的介绍
水晶首饰🙅?在你面前不低头是什么事
6. 伟人背后的老师
毛泽东向老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 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 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 张夫人和子女。
朱德给老师让座。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 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 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 ,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德怀穿便服接见老师。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 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 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 ,应该穿军服才好。”彭总说:“我今天是去见老 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 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 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鲁迅百忙中脱身探望老师。鲁迅对寿镜吾老师 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 ,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 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 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 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7. 伟大人物的老师
毛泽东的老师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他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
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1.学前塾师文正莹
文正莹,字玉联,号玉钦,1859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坨。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2.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
1902年春,父亲将8岁的毛泽东从外婆家接回,送入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正式接受教育,塾师是邹春培。邹塾师与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同辈,所以毛泽东称他“春培阿公”,他则称毛泽东“石三讶子”。邹春培教学认真,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他照例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但毛泽东早就会背诵了。他又教《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他教学生填红蒙字,但毛泽东不填,要自己放手写,写得比别人填得还要好。由于他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3.井湾里私塾塾师毛宇居
毛宇居,即毛泽启,又名蕊居、禹居。他是毛泽东的堂兄,长毛泽东12岁。毛宇居为人正直、练达,诗文书法都好,颇具才学。韶山冲的乡邻常请他代写书信、对联等,有“韶山一枝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4, 校外塾师李漱清
李漱清,又名李吉力,1874年生。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湘潭师范和长沙法政专科学校,曾在韶山李氏族校等学校执教。他博学多才,思想开明,是一位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
5. 东茅塘私塾塾师毛麓钟
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他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
毛麓钟又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号云阁,1866年生于韶山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清末曾做过几任县丞。他自幼天资聪慧,在祖父教导下潜心攻读诗书,26岁考中长沙府学秀才,是当时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的长沙府学秀才,深受毛氏族人和乡邻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