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文化服务要从群众需求出发

公共文化服务要从群众需求出发

发布时间:2021-04-01 10:36:23

『壹』 政府应该怎么样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1政府来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自人民负责的原则。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2.政府应履行文化建设的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3.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定并执行有关公共服务的相关的决策。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4.政府应接受监督,打造阳光政府。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总结不易,望采纳一下!

『贰』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指标是什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服务,是踏踏实实地为群众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内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容中始终要把群众的文化权益放在第一位,要把如何为群众服务放在第一位。这方面,许多地方都做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工作。如北京西城区文化馆,每年初,他们都会把一张张调查表发到各个街道和社区,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然后,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安排一年的工作。广东东莞的同志们一切工作都从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东莞是个外来工非常多的城市。外来工已经成为当地的主人。不管哪一天的晚上,你都会在一个个东莞的文化广场上,看到一群群在文化的海洋里陶醉的打工族。在一个乡镇的广场上,我曾看到图书馆的同志把一本本图书摆在广场上,让打工族随便阅读。这是真正地为群众服务。

『叁』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群众最需要的是什么

服务

『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群众文化发展有哪些影响

群众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真正开始使用“群众文化”是在1953年。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所谓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群众文化既离不开公共文化,公共文化业离不开群众文化。这是由我们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
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文化总政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处于文化政策过程系统的元政策的层面上,是其他各种文化政策的依据、起点和归宿,规定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全部矛盾运动和发展方向。文化产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要在文化产业活动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抵制和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腐朽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社会主义,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为社会主义服务仍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而群众文化,正是人民的文化。为人民服务,就是为群众服务。而我们国家这种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公共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成了必然的要求。就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来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群众文化”这样的概括二者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只有我们的党和政府,努力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我们的群众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发展的更有活力。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我们必须坚持“政治正确”的原则。这是我们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这种性质要求我们广大的文化工作者生产出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更好的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广大的文化工作者,丝毫不能动摇发展群众文化的信念,要充分的明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群众文化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
所以,一切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都应该珍惜全党和全国人民几十年的艰苦探索,运用文艺形式,发展群众文化,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伍』 我们怎样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所以,我们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体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丧失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将导致民族凝聚力的削弱、国家意志的瓦解、国民心理的崩溃,造成民族和国家名存实亡。
第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变革时期。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在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不少社会成员也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落后观念和不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达共识、多变中求和谐。
第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中华文化神家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魅力和生命力,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1,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手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大力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问题,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2,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是意识形态,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贴紧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尽管运作模式不同,但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转制为文化企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阵地,都不能单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都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自觉抵制低俗、决不见利忘义,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决不给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文化垃圾提供滋生场所。
3,正确处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效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正确把握“两种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要看到,文化消费的权利掌握在人民群众自己手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选择和消费文化产品。只有被人民群众所认同的文化产品,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和审美价值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传扬。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统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陆』 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有哪些内容

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营社会化。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准入、监督和考核体系,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发挥效能。

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制度化。建立健全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激励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使群众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

(6)公共文化服务要从群众需求出发扩展阅读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着眼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特色服务等新方式。

『柒』 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

公共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也就是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却经常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为了配合某些大的活动,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或终止或被挤占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使之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惑,那就是我们的公共文化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简单而言,公共文化活动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利而主办的,公共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我们却往往背道而驰。我们的公共文化活动,有许多的是为了上级所布置的某项工作任务,或者为了配合某些经济的或者其他的什么活动。不是说公共文化活动和这些活动没有关系,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天生的,难以割舍的。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配合这些活动的同时,或者终止了我们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或者将本应该投入到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的各项资源被这些活动所挤占,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活动成为经济等各项活动的附庸,失去了公共文化在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应该享受到的公共文化难以得到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强调作为一个人民的政府的社会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之所在。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标志着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标志着其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更标志着其社会的进步程度。只有保持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程度的高水平,才能够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个富足、安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首先满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保证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除生存权外的基本的文化权利,实现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满足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需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保障。民族文化的特色及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存、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与义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保障公共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人民群众是我们服务的主体,是我们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顾客”、“上帝”。
这不仅仅是从一般的,为人民服务的角度讲,其中还包含着经济的成分。从经济的角度,公共文化活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实际的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款,活动的买单者是全体纳税人。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他们似乎享受的是免费的或低价的服务,其实,他们在纳税的同时也就订购了各种公共服务,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享受这种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是天经地义的,并且应该享受到的是高质量的、贵宾级的服务。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决不能因为公共文化活动是免费的或低价的文化活动,我们就降低我们的活动质量、服务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要照顾到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工作的习惯,在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群众文化人群非职业化、由群众文化爱好者所组成等特征,沿袭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也往往忽略了我们所要面对的人群是全体人民群众,我们所要服务的应该是所有民众,而不仅仅是有时间并愿意参加我们活动的“银发一族”,或者“群众文化骨干”。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欠了很多账,导致大量文化贫困群体的存在,今天,国家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补偿这些文化债务。但在补偿这些债务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更大的公共文化需求主体,不只是文化贫困群体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不要在满足文化贫困群体的同时,又造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盲区。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分层次、多元化的,不能以单一的活动提供给所有的人。
今天的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需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一方面,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也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把“大秧歌”送给“白领小资”和把歌剧、芭蕾送给农民工同样不合时宜,因此,如何丰富我们的公共文化产品,繁荣公共文化活动,成为政府文化部门、公共文化服务者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死抱着原来那些简单的服务方式和传统的节目活动,只能是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达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方式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时代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让公共文化服务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前,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相当多的文化服务单位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置若罔闻,相当多的文化工作者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读取电子邮件,相当多的政府文化网站只是一个摆设,里面多是关于行政部门的介绍,少有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是意识上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为文化不过就是唱唱跳跳、读书看报,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不大,只要有相应的技艺也就行了,因而很少去研究作为信息社会主要代表的网络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利用这一新的平台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文化经费不足所致。只有观念和保障到位,“紧随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方式”才能落到实处,从而抓住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好时机。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阅读全文

与公共文化服务要从群众需求出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
商丘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49
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浏览:33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 浏览:10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总结简报 浏览:297
究极的妄想发明系列第2 浏览:204
Sw的证书 浏览:69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119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浏览:874
马鞍山开源驾校招聘 浏览:509
马鞍山手工活 浏览:475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总结 浏览:326
品管圈成果汇报演讲 浏览:469
千慧知识产权是什么 浏览:939
马鞍山美孚 浏览:976
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743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台帐 浏览:775
征信报告多长时间有效期 浏览:387
日立挖掘机看年限 浏览: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