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是否存在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和供给部足
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
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来供应公共产品。
\第一,非竞争性消费造成了市场失灵。消费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某人享受了消费利益,并不因此减少别人的消费利益。于是,进行排斥是无效率的行为。因为,有效的资源使用要求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这里边际成本是零,所以价格也该是零。例如,对一座不太拥挤的桥征收通行费,虽然可行但却无效率,因为边际成本为零,收费只能妨碍桥的使用。这说明,对有些公共产品,排斥别人消费是“可行”的,但却是不“应该”的。
然而,虽然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零,但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必须收回,同时,公共产品的提供规模必须确定。在排斥性不存在时,这种成本收回,不能通过市场买卖来实现,需要通过政府来完成。
第二,非排它性造成市场失灵。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任何个人即使不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付费,也能同样享用,个人就有动力成为“免费搭车者”。如果所有个人均这样行事,那么,公共产品提供就会不足。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产品通常将低于最优数量,出现市场失灵
B. 中国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哪些问题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不仅中国,各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共同存在着许多问题:
1、无法准确衡量公共产品的需求,无法量化提供准确的公共产品数量。造成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或造成浪费,或造成短缺。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都是低效率的,从了解调研需求到决议提供,到采购,加工生产,到提供最终的公共产品,花费时间过长,效率低下,付出的成本过高。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机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随意性极大。造成该提供不提供,不该提供瞎提供。造成浪费和供给不足。
2、公共支出的随意性。完全不是调研和调查得到的需求,而是管理者随心情提供。
3、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造成公共产品的提供明显不均,城市获得的公共产品,高于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
4、在提供公共产品的内容上,存在的巨大个人影响。导致管理层偏向哪个领域,哪个领域的投入就多,不偏向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一分得不到供给。
5、决策的非量化,提供多少,怎么提高供给效率高,没有量化的规定,导致非理性的供给。
总而言之,一个是监督问题,一个是管理供给的能力。
C. (16分)材料一: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不足,政府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
(16分)(1)①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其他条件不专变,人们可支配的属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2分)
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教育、医疗等的预期支出,抑制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并使居民抑制当前消费,也是造成居民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重要原因。(2分) ③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制约了我国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增长。(2分) (2)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经济发展,(2分)②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分)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信心。(2分)④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2分)⑤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分) D. 概述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谈谈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十分重要。从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 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全年经济工作,需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划与部署,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一、充分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2018年,我国面临三方面严峻挑战。首先是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再次是两难多难问题增多,要实现多重目标、完成多项任务、处理多种关系,政策选择和工作难度加大。 尽管如此,我国经济仍然在高基数上达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2019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下调全球经济增长展望,把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降为3.5%。 与此同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尽管如此,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这表现在: 我国经济拥有足够的韧性。2018年在大幅度压减工业产能和严格环保督察的环境下,工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在国内结构性去杠杆以及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1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6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同时,受服务业需求持续扩大以及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服务业经营利润同样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1.4%,营业利润增长6.5%。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未来几年我国商品零售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场。我国经济不断迸发创新活力。2018年研发(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2018年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在经济运行层面,我们面临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的双重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在宏观调控上,推出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为此,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需求调控力度。 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这些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决不意味着“大水漫灌”,更不意味着宏观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2019年乃至更长远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将遵循“五个坚持”。 1、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继续推动生动实践。 3、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既要体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还要体现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4、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同时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使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强身健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同时要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赋予微观主体更大活力。 三、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10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都很重要。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关键一环是要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要立足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径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其基本规律大致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价值链上的横向升级。由制造环节向上游延伸,向研发、设计、创意、标准环节推进,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制造环节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务环节推进,如家用电器产业。二是价值链网络上的纵向升级。 要使从事制造环节的企业由模块供应商上升为系统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三是价值整合层面的创新。这主要包括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超前布局新兴产业。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 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应该看到,以数据为关键投入要素的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此,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还要看到,智能制造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自动驾驶是智能制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领域之一。我们需要着眼这些新兴产业,提前进行布局,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积聚力量。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改革攻坚。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更多集中于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上。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优是当前发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引入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供给不足、不优等问题。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应恰当分类、区别对待、具体施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缓解政府投入资金的不足。这些特殊产业也带有普惠性特征,引入市场机制后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决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商业利益问题。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解决好知识经验短缺和资本积聚不足的问题。当前,不少中小企业感到忧虑和困惑,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要依靠新动能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以至于一些企业不知从何着手。 还要看到,一些新产业需要的投资较大、需要的技术较高,大量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投资和运营能力。因此,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激发全社会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推动新技能的普及,同时探索社会资本积聚的新模式。 E. 怎么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主要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履行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F. 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可以从整体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流程上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考虑。 G. 怎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对于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改善的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一般观点认为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以解决市场失灵,但是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人们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而政府财力不足、政府运营公共资金的低效率又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这种矛盾构成了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 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产品市场提供模式,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思路,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来提供公共产品以解决政府财政不足等问题。通过市场可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但是我国的国情和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又决定了我国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提供公共产品。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着供给投入不足和供给量不足,公共产品城乡、区域失衡,公共产品供需矛盾严重等问题,如果只依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则难以缓解公共产品投入的财政压力,而过分依赖市场供给则无法改变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区域失衡的现状。 H. 材料一: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不足,政府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短缺
I. 为什么公共物品会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 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所以任何人都可以享受,但是在经济学中,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每个人都愿意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效益,这样就导致更多人去使用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必然是一种不足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存在。 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成为当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lol皮肤龙年限定皮肤
浏览:370
伊成果之子
浏览:791
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经理李程
浏览:952
马鞍山精密铸造
浏览:942
爱玩mc怎样开创造
浏览:809
工程质量保证书怎么写
浏览:259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浏览:164
马鞍山邓国支
浏览:997
马鞍山薛宏
浏览:3
马鞍山老倪辅导学校
浏览:84
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考试
浏览:740
wapi证书安装
浏览:921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
商丘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49
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浏览:33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
浏览:10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总结简报
浏览:297
究极的妄想发明系列第2
浏览:204
Sw的证书
浏览: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