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的效能吗
据报道抄,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趋丰富,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提高,积极推动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湖南“公共大戏台”“乡村大舞台”等群众文化品牌,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
希望文化产业可以持续繁荣发展!
② 怎样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当前最重要、最迫切、最基础的工作应当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以此指导全省各地公共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基本前提,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制定的包括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标准,以及技术和管理等相关规范。建立健全基本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应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错误做法。
四、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
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是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五、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变城市偏向型为城乡共进型财政支出体系。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供给者这个桎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③ 浅析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其现代性。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取向的现代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培育具有时代精神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于塑造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有创造性的,积极健康的公共文化。
二是政府行政理念的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必然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文化领域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实现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环境创设上来,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平台建设。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服务内容的现代化。面对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现实,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现代化,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中引入竞争,鼓励符合时代精神、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要尊重公众的创造性,着力于培养公众的公共文化参与意愿,通过优秀文化产品吸引人。
四是服务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责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同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在动力,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发展。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化。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④ 如何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中心环节,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实到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环节。继续组织“中国梦”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导向作用,扩大资助范围,丰富资助门类,突出资助重点。抓好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基层设施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指导各地结合当地群众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尽快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
——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开展公共文化需求调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特点,实现精准服务。加快策划实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会关注度高、边际带动性强的公共文化项目。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⑤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早是哪次会议提出,后来又在什么会议中强调
转自某硕士论文: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内务”。“公共容文化服
务”这一概念是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被首次正式提出的,此
后,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公共文化服务”这一词汇便出现的越
来越频繁。
⑥ 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加大文化服务,普惠大众。继续实施文化馆、图书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县城北新区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免费开放;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欢乐下基层”、“四进社区”等活动制度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免费或优惠开放。
二是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开拓思路,创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围绕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目前将县游泳馆作为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试点。同时保护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重大宣传主题活动,公益性演出每年不少于50场。贯彻落实《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倡导全民阅读,不断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是充分利用文化遗产项目,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利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计划,广泛动员贫困户参与传统手工艺培训,培养(培育)数名大师级传承人,十数名省内外知名手工艺品设计师,数十名传统手工骨干传承人,数十名州内知名手工艺品设计者、市场营销人员,数百个村落传统手工艺传承骨干,在村寨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红色遗迹,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将民俗和传统节日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扶持当地群众发展民宿客栈、民俗表演、旅游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产业;利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博文化服务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开展文化扶贫,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开阔思维眼界、提升知识技能,掌握了解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资讯服务。
四是实施榕江文化“大数据战略行动”。依托国家、省、州、县、乡、村六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整合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文物保护、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借助公共数字文化终端服务等大数据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文化旅游宣传平台创新文化数字资源的传播和服务手段,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快捷、方便、准确、安全和共享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强力推进文化脱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