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

发布时间:2021-03-24 20:46:55

⑴ 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二是横向转移,

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1)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扩展阅读:

按照转移支付形式的性质划分,转移支付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这几部分是1994 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维护既得利益,是旧体制的延续,不具有均等化功能。

(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在支付过程中按规范和均等化的原则进行,这是国际上通常称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3)专项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专项拨款,这些重点项目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但其核定并不规范,加之往往被层层截留和被挤占、挪用,其性质属于非均等化转移支付。

(4)其他转移支付,包括上述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等,其性质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均等化的性质。

⑵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区别

一、职责不同

中央财政职责:

(1) 监督各级财政执行财政政策、法令、财务规定以及财政、财务纪律,以便保证国家财政计划的实施及完成;

(2) 保证按财政体制规定把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部分收缴入中央金库;

(3) 利用财政分配手段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4) 保证国防、军队、中央政府各职能机构、中央立法及检察等机构的经费需要;

(5) 满足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投资需要;

(6) 调节下级财政的平衡及对贫困落后地区的补助;

(7) 建立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基金;

(8) 为必要的国家物资储备提供必要的资金等等。

地方财政职责:

①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担负着既为中央财政筹集资金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筹集资金的双重任务。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除按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留取一部分作为地方财政开支外,其余上缴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使用。

②为地方政府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任务提供财力保证。地方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战略目标。地方财政为实现地方政权的职能服务。

③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划分,在完成上缴中央财政任务之后,要用自己支配的财政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④对财政资金的运用进行监督。地方财政根据政策和财政制度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及财政纪律的遵守情况,进行事前和事后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⑤编制地方各级预算和决算,审查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预算和决算报表,汇编本地区的总预算草案和决算草案,经同级政府审查后,报立法机构批准,并逐级汇总上报财政部。

二、定义不同

中央财政是指国家财政中由中央政府直接支配的部分,在国家政权内部反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中央政府处于国家管理组织系统中的最高层次,与此相适应,它肩负着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安定,协调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资源配置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任。

地方财政是指中央财政以下各级财政的统称。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地方政权与所属或所辖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权之间的分配关系。

三、资金来源不同

在中国,中央财政包括中央政府与中央各部门、中央政府与中央企业事业单位之间不通过预算反映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中央各部门和中央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选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这部分资金不通过中央预算,但对中央财政影响很大。

地方财政收入的筹集,主要依靠地方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组织入库。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地方各级财政收入由地方自行组织征收,但涉及全国性财政、财务、税收制度则由中央统一制定下达。

⑶ 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1.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立法

与国际通行做法不同,目前我国的政府同事权划分不仅没有统一的宪法与法律依据,就连一个权威性政策依据也没有,这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极不相称,并导致了许多问题。目前政府间支出划分的交叉、本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某些支出责任转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通过大量专款介入本应由地方自主安排的支出、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的不规范,以及地方随着减免中央税收等等,都与此密切相关。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应该具有的基本框架和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已经比较明朗,立法的时机和条件应该已经成熟,不宜再拖。致于具体的划分办法,包括中央与地方如何划分支出、税收和财政责任,在今后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分别立法,“政府间财政关系基本法”可以暂不涉及,但基本原则应该明确无误地写进去。

2.政府问收入的划分

目前我国政府间收入的划分至少有四种标准,即除了以税收作为划分标准外,还有行业标准、所有制标准和重要性(是否是重点企业)标准,由此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下一步应该按照规范分税制的内在要求,逐步创造条件,以税收作为划分政府间收入归属的唯一标准划分。具体来说,可以在税种划分、分享税率(对同一个税种的税基由各级政府各自按不同的税率征收)或者二者的某种结合这三种形式选择。全部按税种划分虽然是一个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对税收制度本身的设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在目前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可行而又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采取税种标准与税率标准相结合的办法来划分。

3.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

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一要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基本上限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收入再分配和经济稳定三个领域;二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建立起合理分工、协调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三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投资性支出、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和教育、文化、卫生以及科学事业经费支出范围。

4.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是均衡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中央对地方的特殊政策目标和中央对地方进行财政制衡的重要手段,各国都非常重视。在我国,目前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包括多种形式,总的金额也相当大,但是,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是通过不规范的形式转移给地方的,没有地区均等化效果。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虽然比较科学和合理,具有均衡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在机制,但是实施时间不长,特别是由于受中央财力的限制,力度不够大,转移的资金非常有限,对缩小地区间财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近期应该着手在三个方面搞好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工作。首先要归并和简化转移支付体系,形成以均等化转移支付为主体、以专项拨款为辅助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结构模式;其次要集中财力用于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最后要尽快对现行专项拨款进行清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要合并。我国的专款很大一部分属于均衡拨款性质,应当进行清理,不能继续增加专款总量。专款分配方式也亟待改革,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的做法,这些国家有一整套专款分配公式来保证专款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有关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方面的基础

5.省以下财政关系

中央政府在规范省以下财政关系方面,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尊重“分级管理”所赋予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与调控权的同时,依照“统一领导”的基本精神,由中央政府对“省以下”分税制体制作出原则性规定与政策性指导意见。长期以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处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所奉行的基本原则,在具体事务处理上表现为“下管一级”。中央政府在规范“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方面的作为,应与现行的财政管理原则相适应。以此而言,中央政府规范“省以下”分税制的形式、范围与程度将是有限的。中央政府在规“省以下”体制时,必须考虑现行省际问“省对下”体制的级次差异。目前,一部分省区对下体制是“省直接对县”,另一部分省区对下体制 “省对地市”、“地市对县”。无论将“省对下”体制统一到哪一个级次,都会有一部分省区对现行体制作较大的调整,牵动多方利益调整,操作难度不可忽视。省级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对辖区内的财力差异进行必要调节。可行的办法是比照中央对省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建立“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其低限目标是满足县级政权运转合理的、基本的需要。

⑷ 政府采购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区别和联系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或者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者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以及服务的行为。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能力的差异下,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现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其区别和联系如下:

政府采购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区别:

  1. 主体不同:政府采购中的采购主体包括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财政转移支付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2. 目的不同。政府采购是为了满足政府日常的政务活动或者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3. 方式不同。政府采购一般有集中采购和半集中半分散采购的模式。财政转移支付有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以及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的三种转移方式。

  4. 对象不同。政府采购的对象是货物、服务、工程。财政转移支付的对象是财政资金。

政府采购与财政转移支付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持政府活动的正常运行,从而服务于社会。




⑸ 财政转移支付,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

为弥补凯恩斯经济学只着重宏观经济分析,忽视微观经济分析的缺陷,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他们以稀缺法则为起点.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对稀缺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源配置中会有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国家干预。
而资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模式和方式,这就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当代不少经济学者主张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由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宏观控制的经济。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该定义涉及四个问题:
一是稀缺资源,这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
二是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是资源利用,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是经济体制,因为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⑹ 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吗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专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属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财政转移支付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也是世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它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状况。
因此我认为,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之一,其重要目标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⑺ 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

一般公来共预算总收源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上划中央的税收部分。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税收收入地方分成部分+非税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主要包括增值、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环保税;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费以及其他收入。

(7)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扩展阅读: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中包含的上划中央税收部分,是指收入完成过程中,按比例分成上划中央部分,为中央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上解中央支出,是指地方按照体制政策上解中央的支出,属于上下级财政间转移支付。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土地出让收入,即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属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包含在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

⑻ 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哪些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间的财政差异,对省级财政横向均衡起到了调节作用,但距离财政能力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转移支付的效率总体上还不高。概括起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一)转移支付制度模式不利于实现均衡地方财力的目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目标模式:一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模式,二是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在中央可支配财力充裕的情况下,实行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既可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又可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在中央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实行纵横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更有利于调节地区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我国目前实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还没有建立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央财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难以实现均衡地方财力的目标。这是导致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在均衡地方财力方面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制度因素。

(二)中央财政收入总体规模不大,均衡地区间财力分配的作用有限。在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模式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是均衡地区间财力分配的主要工具。然而,财政转移支付对均衡地区间财力分配的功效,取决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而转移支付规模又受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制约。就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而言,我国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逐渐形成了收入重在中央、支出重在地方的收支格局,但总体来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都比较低,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对消除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异、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而言,中央财政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相对于地方对均衡财力的实际需要而言,中央对省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还不够。从国际看,各国转移支付的规模都比较大,且资金来源稳定。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财政总收入2/3左右通过转移支付分配到州和地方政府。2006年,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13991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6%,如果扣除当年地方上缴中央的数额,则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净额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更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偏小,难以担当均衡地区间财力的重任。

(三)转移支付的结构不合理,对地区间财力的均等化作用不明显。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十分复杂,既保留原财政包干体制下的一些体制补助、专项补助、结算补助等形式,又在实行分税制后增加了税收返还和过渡期转移支付等形式,形式类别较多。这种形式多样的转移支付制度,很容易导致管理分散和效率降低。在现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和类别中,原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县乡政府机构改革转移支付、结算补助及其他补助等可统称为财力性转移支付。如果将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比较,可发现用于均衡地区间财政能力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偏低。如,2007年,财力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仅为39.16%,而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达60.84%。并且,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均等化作用较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偏低。2007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为35.3%,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重更低。目前,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结构还不能充分发挥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作用。

(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不合理,制约其发挥均衡地区间财力的作用。作为分税制体制下的一种财力调节机制,转移支付制度要同时处理好“存量调节”和“增量调节”的关系。在分税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在处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上偏向于“增量调节”,从而延续了原体制下的分配格局,并把原体制中形成的非均衡状况带入了新的体制。与之配套的转移支付制度承认并过分地照顾了地方的既得利益,虽然在政策导向上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忽略了“公平”问题,不符合财政转移支付追求“公平”的根本目标。具体表现在资金分配上,现行转移支付主要通过“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既不合理又不规范。就“税收返还”而言,由于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要求建立在往年基数基础上。因此,它不仅不能对地区间财力分配的既定格局作调整,反而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财力的差距,导致出现“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分配格局。就专项转移支付而言,资金分配不是按照规范的方式来进行,而是看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那些跑得快、叫得响、与中央关系密切的地区就能获得更多的拨款。如有条件的配套拨款有利于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配套资金不存在问题,而贫困地区的配套资金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就使发达地区获得更多的拨款。可见,专项转移支付对均衡地区间财力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还扩大了地区间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原有差距。

(五)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置不合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目前,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过多、过滥,覆盖面过宽、重点不突出,难以体现中央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在专项转移资金的管理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如,灾后补偿和重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就涉及民政部、水利部、交通部、教育部等部委,很容易造成操作中挤占挪用、监督管理不到位、资金的拨付效率低等问题。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目前,我国的各种转移支付中,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作为地方财力补助进入地方预算,纳入了地方人大监督的范围,而其他各种形式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都未编入地方预算,使这部分资金脱离了人大的审查、监督。由于缺乏有效约束,各地各级政府挪用与挤占情况严重,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将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地方财政赤字或用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难以完全兑现。这种管理模式局限了转移支付功效的发挥。

⑼ 如何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1.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立法

与国际通行做法不同,目前我国的政府同事权划分不仅没有统一的宪法与法律依据,就连一个权威性政策依据也没有,这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极不相称,并导致了许多问题。目前政府间支出划分的交叉、本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某些支出责任转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通过大量专款介入本应由地方自主安排的支出、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的不规范,以及地方随着减免中央税收等等,都与此密切相关。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应该具有的基本框架和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已经比较明朗,立法的时机和条件应该已经成熟,不宜再拖。致于具体的划分办法,包括中央与地方如何划分支出、税收和财政责任,在今后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分别立法,“政府间财政关系基本法”可以暂不涉及,但基本原则应该明确无误地写进去。

2.政府问收入的划分

目前我国政府间收入的划分至少有四种标准,即除了以税收作为划分标准外,还有行业标准、所有制标准和重要性(是否是重点企业)标准,由此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下一步应该按照规范分税制的内在要求,逐步创造条件,以税收作为划分政府间收入归属的唯一标准划分。具体来说,可以在税种划分、分享税率(对同一个税种的税基由各级政府各自按不同的税率征收)或者二者的某种结合这三种形式选择。全部按税种划分虽然是一个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对税收制度本身的设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在目前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可行而又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采取税种标准与税率标准相结合的办法来划分。

3.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

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一要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基本上限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收入再分配和经济稳定三个领域;二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建立起合理分工、协调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三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投资性支出、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和教育、文化、卫生以及科学事业经费支出范围。

4.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是均衡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中央对地方的特殊政策目标和中央对地方进行财政制衡的重要手段,各国都非常重视。在我国,目前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包括多种形式,总的金额也相当大,但是,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是通过不规范的形式转移给地方的,没有地区均等化效果。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虽然比较科学和合理,具有均衡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在机制,但是实施时间不长,特别是由于受中央财力的限制,力度不够大,转移的资金非常有限,对缩小地区间财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近期应该着手在三个方面搞好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工作。首先要归并和简化转移支付体系,形成以均等化转移支付为主体、以专项拨款为辅助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结构模式;其次要集中财力用于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最后要尽快对现行专项拨款进行清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要合并。我国的专款很大一部分属于均衡拨款性质,应当进行清理,不能继续增加专款总量。专款分配方式也亟待改革,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的做法,这些国家有一整套专款分配公式来保证专款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有关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方面的基础

5.省以下财政关系

中央政府在规范省以下财政关系方面,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尊重“分级管理”所赋予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与调控权的同时,依照“统一领导”的基本精神,由中央政府对“省以下”分税制体制作出原则性规定与政策性指导意见。长期以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处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所奉行的基本原则,在具体事务处理上表现为“下管一级”。中央政府在规范“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方面的作为,应与现行的财政管理原则相适应。以此而言,中央政府规范“省以下”分税制的形式、范围与程度将是有限的。中央政府在规“省以下”体制时,必须考虑现行省际问“省对下”体制的级次差异。目前,一部分省区对下体制是“省直接对县”,另一部分省区对下体制 “省对地市”、“地市对县”。无论将“省对下”体制统一到哪一个级次,都会有一部分省区对现行体制作较大的调整,牵动多方利益调整,操作难度不可忽视。省级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对辖区内的财力差异进行必要调节。可行的办法是比照中央对省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建立“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其低限目标是满足县级政权运转合理的、基本的需要。

⑽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是什么意思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概念:
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基本形式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财政转移支付
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二是横向转移,
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2009年起,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而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设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包含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基本原则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方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阅读全文

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甜醅 浏览:441
lol皮肤龙年限定皮肤 浏览:370
伊成果之子 浏览:791
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经理李程 浏览:952
马鞍山精密铸造 浏览:942
爱玩mc怎样开创造 浏览:809
工程质量保证书怎么写 浏览:259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浏览:164
马鞍山邓国支 浏览:997
马鞍山薛宏 浏览:3
马鞍山老倪辅导学校 浏览:84
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考试 浏览:740
wapi证书安装 浏览:921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
商丘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49
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浏览:33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 浏览:10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总结简报 浏览:297
究极的妄想发明系列第2 浏览: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