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马鞍山且庐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马鞍山且庐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03月14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文化艺术交流等。
法定代表人:叶靖
成立时间:2012-03-14
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4050000012819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马鞍山市花山区金汇城市花园1-109
『贰』 马鞍山采石风景区的主要景点
蛾眉亭
蛾眉亭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张瑰创建,但从诗人贾岛的《牛渚》诗“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测,蛾眉亭其实在中唐时期就有了。
千百年来,蛾眉亭集秀美与壮观于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览江南的无限风光,“出大江而山曰采石,昔人因其山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如蛾眉,遂以亭名”,从明初当涂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记》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人在绝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述了夹江相对的东西梁山,恰如一对弯弯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图,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条银白色的江练,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两山的眼波,浓郁的翠松绿林,仿佛两山的眉,秀丽而又妩媚。
三台阁
三台阁秀丽的采石矶就像一组如画的屏风矗立在长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耸立在翠螺山至高点上的三台阁则像一粒珍珠镶嵌在山巅。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朝时毁。据康熙时太平州州守杨霖在《采石三台阁记》中所载: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为大中丞时,捐俸买下了松莳山。光禄公(曹履吉)也自愿捐三千金建阁于山巅。阁建好后,以“三台”为名,以祀“文昌”之意。当时阁的东西各有三楹,以居黄冠。由此可见,“三台”是星官的名字,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阁不只为了观星象,而是兼有观天时、世时、水时之用。曹履吉身为当涂人,在外做官后回到家乡,“念采石要地,患巨测”,乃“自建高阁翠螺之巅,假风水署‘三台’,实阅江防飞渡也”,希望借助文昌帝君来保护一方的平安,此为一说。也有人认为,曹履吉在京都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积蓄建三台阁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励乡邻贤士认真读书,将来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传说曹履吉的后代果然不负众望,其中一个叫曹忠文的被钦点中了状元,并且也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林散之艺术馆“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公务之暇,发愤自砺。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太白楼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在登临蛾眉亭时都情不自禁地为其题诗,一吐内心的无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题诗描绘蛾眉亭是“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南宋诗人陈垲则题诗曰:“女娲炼石乾坤定,为镇长江立两鳌。”在陈垲眼里,蛾眉亭所在的采石山和东西梁山都像傲世独立、气节清高的巨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起的是不同的反响,蛾眉亭景色之妙由此可见。尽管也屡经战火的摧毁,但它却屡毁屡建,这也是蛾眉亭千年不衰的原因。
据历史记载,亭中原有石碑五通,因风雨剥蚀,多有破损,现已被移至李白纪念馆。今天的蛾眉亭为1987年重修,亭檐正中悬“蛾眉亭”额匾,新立的五通石碑就嵌在亭内的石壁上。《重修蛾眉亭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郁贤皓撰文,由书法家李六珍书就。按原碑复制的还有元代李泂的《过采江诗》;另外李白的《望天门山》、林和靖的《采石山》、文天祥的《采石怀古》等诗,均由当代书法家重新书写成碑。
风光绮丽的蛾眉亭背山面水一如从前,时光仿佛没有移动,改变的只是历史。
太白楼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缜、白居易、陆游、文天祥、李鸿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迹和历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诗作,平添了太白楼深厚的无形财富,它们同太白楼建筑群的有形财富一道为国人呈现了淳厚无比的文化积淀。
『叁』 马鞍山历史上“磁都”之称
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中国七大铁矿区之一,截止到2006年10月,矿区内铁矿山有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所属南山、姑山、桃冲铁矿及待开发的罗河铁矿,已探明的铁矿产地有31处,伴生矿产地10处,铁矿总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全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其中能满足工业开采的约10亿吨以上。
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矿体较大,储量亿吨以上的有5处,矿石平均品位36.55%,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经过选别流程可获得精矿品位53%~64%。
马鞍山郊区的高村、陶村、和尚桥,当涂县境内的白象山,庐江县境内的罗河是潜力很大的后备矿山。硫铁矿集中分布在马鞍山郊区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2.62亿吨。伴生的磷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仅以南山铁矿凹山矿采场和尾矿坝中含磷计算,储量达1427万吨。
-------------------------------------------
磁性材料产业曾是我市工业的一大骄傲,在技术、质量、规模等诸多方面引领全国行业水平。但在上世纪90年代,却一度发展缓慢。进入新世纪,在市委、市政府发展重点工业企业及调整产品结构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下,全市磁材行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重新“洗牌”,并迅速崛起了包括天源科技公司、高科磁材公司、鑫洋磁材公司、通力磁材公司等9家入选市“专、精、特、新”企业行列的磁性材料龙头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马鞍山特色的磁性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安徽省“十一五”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集群。
安徽天源科技股份公司是由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安徽恒信投资发展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依托马鞍山矿院雄厚的磁性材料、磁分离设备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硬磁、软磁材料、磁器件、磁分离设备为主线的产业链,被列为安徽省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龙头示范性企业。2004年,仅有200余名员工的天源科技公司磁材产业链创出销售收入15648万元,利税1961万元的佳绩,以其13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而成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享誉国内磁材行业。同样,由天源科技股份公司与市经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整合原向硫矿破产的磁材厂基础上组建的通力磁材公司,在盘活原企业存量资产的同时,通过大规模投资进行技术改造,短短的3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年产3000吨高档永磁铁氧体材料的专业厂家,并步入安徽省磁性材料生产基地龙头示范性企业行列。2004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80万元,实现利税124万元;今年1—7月,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51.8%,显示了良好的成长性。
而马鞍山高科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则是一家集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材料生产、经营和研发为一体的马鞍山和香港合资企业。近年来,围绕磁材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的高档电机磁瓦和汽车用燃油泵电机定子产品等特形高档电机磁瓦,并且全部出口美国KANE公司。2004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203万元,出口创汇115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920万元,出口创汇105万美元,同比大幅度增长。作为一家异军突起的民营磁材专业生产企业,市鑫洋永磁公司的发展可以称作一个“奇迹”。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这家民营企业仅用不到9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全国生产永磁铁氧体预烧料的大型企业,形成年产5万吨永磁铁氧体预烧料能力,跃居全国同行三甲之列,排名安徽省榜首。2004年,这家只有200名员工的民营磁材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19万元,实现利税301万元,今年上半年,鑫洋永磁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38万元,继续保持3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
据市发展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在制定我市“十一五”规划构想中,已经确立在“十一五”期间按照省级磁材产业集群发展标准,建成以天源科技、鑫洋磁材、高科磁材等为龙头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实现磁材产业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构筑我市工业新的增长极。
『肆』 马鞍山市历史古镇
运漕镇位于含山县城南端约份公里处,形成于三国东吴,发展于东晋时期,鼎盛于明清时代。 明代以来便是含山首镇,商业发达。运糟柯上码头相连、榄杆林立、商船绵延数里。如今镇上还保留了众多的古民居、深宅大院。如东问街的程家大屋, 上大街的陈家大院, 西大街黄家大屋、何氏民居等。
古镇保留下来的, 不仅仅是深宅大院、古民居,还有一些其他古建筑, 同样承载着古镇的记忆。镇上最有名的建筑当属明代嘉靖年间的三台阁,民国三年十二月,由运潜绅士曹靖夫、张韶等人捐资重修。此阁临拥而立,共有兰层六面, 高约12米,蔚为壮观。登阁远眺,运糟古镇的喧闹与 繁华,山水的静谧与秀丽尽收眼底。 自古以来, 文人墨客,社会贤达, 也常常流连于此, 品若饮酒、高谈阔论、吟诗唱和、泼墨丹青, 留下了一批诗词、槌联和书画作品
历阳镇, 为和县县治所在地, 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芸萃的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前, 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始建历阳城, 又名亚父城, 自古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居县境中部,东靠南京, 与马鞍山市区一江之隔, 已有马鞍山跨江大桥相连, 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三条通江河流,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历阳镇有春秋时期伍子胥渡江的 “渔邱渡” 和 “浣纱祠”,三国时孙权为其母做寿而建的万寿塔,唐代刘禹锡的居所 “陋室” 及其千古名篇 “陋室铭” ,唐代诗人张籍读书的 “桃花坞” ,宋代建造、朱元璋登临赋诗的 “镇淮楼” ,明代建造的 “文昌塔” 、 和阳桥” 等诸多名胜古迹和遗址 位于其中,境内中部为一西向长墟,东北、南部均为平原和湖区。
『伍』 马鞍山古代名胜古迹的桥介绍
仙踪江淮桥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仙踪镇,始建于明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距专今有450多年,属江淮之间大旱,仙踪老百姓捐款修 建江淮桥。桥体与引桥长53米,宽约6米,下有三个拱券,桥墩两侧均有分水墩,桥面左右各有栏杆护柱42根,都有雕刻纹饰,该桥造型古朴,结构合理,券下条石按镶嵌式传统制式,是典型的明代建筑,也是江淮之间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大三孔桥,1987年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