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几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为三大类人群共提供14项服务
1、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
3、传回染病及突发答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4、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5、0~6岁儿童健康管理
6、孕产妇健康管理
7、老年人健康管理
8、中医药健康管理
9、预防接种
10、慢性病患者管理(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
1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12、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13、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14、健康素养促进
其中1-4项为针对所有人群的服务;5-9项为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10-12项为针对患病人群的服务。有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在开展:
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很多地方仅限于发现有精神病后建立档案,做记录、随访,其他均是转到规定有条件的单位);
2、孕产妇健康管理(除产后访视)。
『贰』 公共卫生工作包括哪些具体方面
国家基本公共抄卫生服务主要包括9个免费项目,按人群和疾病划分,具体包括三类服务:
一是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二是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
三是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叁』 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的服务,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负责具体实施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以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树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可以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
总之,我们要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的健康着想,也愿我们国家在党和政府的发展下越来越强大!
『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般人群每年体检一次是吗
三类九项:
第一大类是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分为两个方面:
--为辖区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逐步实施计算机管理。
--基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咨询服务。
三大项目针对重点人群
第二大类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分为三个方面:
--儿童保健。为0-36月婴幼儿建立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每年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1-2岁儿童至少2次。
--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
--老人保健。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定期为全省城乡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
四大项目针对疾病预防控制
第三大类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为四个方面:
--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出血热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包括哪几项
三类九项:
第一大类是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分为两个方面:
——为辖区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逐步实施计算机管理。
——基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咨询服务。
三大项目针对重点人群
第二大类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分为三个方面:
——儿童保健。为0-36月婴幼儿建立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每年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1-2岁儿童至少2次。
——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
——老人保健。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定期为全省城乡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
四大项目针对疾病预防控制
第三大类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为四个方面:
——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出血热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管理人群包括什么人群
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
『柒』 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数不得少于100人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内,是深化医药卫生容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捌』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包括哪十三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13项内容,即: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健康教专育。
预防接属种。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孕产妇健康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2型糖尿病者健康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
中医药健康管理。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管理人群包括哪几个人群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管理人群包括0~6 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性精神病。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为三大类人群共提供14项服务
1、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
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4、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5、0~6岁儿童健康管理
6、孕产妇健康管理
7、老年人健康管理
8、中医药健康管理
9、预防接种
10、慢性病患者管理(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
1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12、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13、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14、健康素养促进
其中1-4项为针对所有人群的服务;5-9项为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10-12项为针对患病人群的服务。13-14项在机构处针对所有人群服务;有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在开展:
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很多地方仅限于发现有精神病后建立档案,做记录、随访,其他均是转到规定有条件的单位);
2、孕产妇健康管理(除产后访视)。
(9)公共卫生服务以人群扩展阅读
“重治轻防”问题的严重性,加重了疾病的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与“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相悖。由此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宏观上应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支出比例,切实起到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作用。从2010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政府可将卫生支出长期占财政支出的3~4%,逐年快速提高至7~8%,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的分配比例应提升至55%,以确保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经费,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由编办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修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中人员编制和结构标准,并建立适应发展的调整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拨付专项经费,大力引进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
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变革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薪酬制度,建立薪酬增长机制、公共卫生服务岗位津贴制度等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时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有效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医生增补机制和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加快“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程,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水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此基础上实施非传染性慢性病综合管理、农民健康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农村居民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工程、降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漏种率等项目,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所能享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4、提高公共卫生干预能力,进一步协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及其激励、评估、推广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快速提高干预措施、生命科学成果在我国GDP中的贡献率,以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持久发展。
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医卫人员的职业培训、资格考评、职称晋升等体制和机制。使临床医护人员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使公共卫生医师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实现疾病预防与诊治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