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高时

马鞍山高时

发布时间:2021-03-09 21:31:38

『壹』 塑料除味剂的塑料除味剂使用

使用时,用户根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将粉末尽可能的与料体均匀混合,使粉末与物料充分接触,混合越好,除味效果越好。
对操作温度高低影响不大,一般讲,温度高对除味有帮助。 产品用量是和料总重量的千分之0.5-1.5 。
推荐用量:
对PVC、PVDC制品用量为塑料原料1~0.1%,特殊情况下(如增塑剂气味大比例高时)须试验确定。
对ABS、PA6、PP、PET、PS等塑料原料的制品用量为塑料原料的0.1%-0.01%之间。具体须试验确定。 存放时应保持通风、干燥、防止日光直接照射。
运输时应防止雨淋、暴晒。
储存期18个月。
结构类型 多孔铝硅无机物和有机混合物

『贰』 草鱼肚里可拉长白色的虫怎样根治

夏季是草鱼生长的旺盛时期,也是最活跃的季节。从收割小麦到收割完稻谷这段时间,如果垂钓爱好者锁定草鱼为目标鱼,只要方法对路,气候适宜,准备充分,在野钓中钓到肥美的大草鱼是没有问题的。处于长江边的安徽马鞍山,周边农村河塘坝很多,给钓鱼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垂钓场所。现我将多年采野钓草鱼的方法和经验,向钓友们汇报交流,以达到我们取长补短之目的。 河塘野钓草鱼方法 1.做草窝浮钓。即然是钓草鱼,就要围绕着草下功夫。做草窝最好选鲜嫩的青草,扎成把。儿后负重将草把儿沉人钓点,等待40分钟左右就可以垂钓了。注意的一是做草窝点不能太近或太浅,太近草鱼不敢靠边,太浅草鱼只会在窝底旁边打转转。河塘不比水库,因而尽量找靠岸边水深点的地方做草窝,为浮钓创造最佳条件。浮钓水深点能达到2米左右是最理想的。二是单钩挂嫩草芯浮钓,钩尖外露,达到刺鱼牢不易滑钩。三是浮钓草鱼饵料可以在河塘边就地取材。如树上的野果,农民种莱扔下的青菜叶、嫩山芋梗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捉菜叶上的青虫、蚂蚱等挂钩试钓,往往会起到你想不到的效果。 2.草头旁底钓。草头旁底钓是传统野钓草鱼方法,也是我多年来运用的方法。因为有的河塘边一到夏季水草生长很快,有种叫花生草的草一两个月就向河塘中伸长10来米,因而用长竿垂钓草头旁优势较大。方法一是用长竿打窝器将窝料撒人钓点,这样准确集中。打窝饵料可用酒米加菜籽阱加点面粉搓成硬团,也可用大米滴少许麻油打窝。专钓草鱼商品窝料很好,但野钓中成本高了点。二是有的塘坝由于是细长型,延绵数公里,钓友可多打几个窝子,窝点距离拉长点,打好窝后耐心等侯。三是高温季节草鱼进窝吃食有明显的气泡冒出水面,这时要轻轻地将钓钩下到窝中。有时候会出现鱼光吃窝食而不吃钩饵的情况,这说明钓饵不对路,应及时更换钓饵。荤饵不行换素饵,素饵不吃换荤饵,香味不吃换腥味, 香腥不吃换清淡。只要我们下功夫,总能找到一款草鱼爱吃的饵。值得注意的足,野钓草鱼—千万不能像钓鲫鱼那样进行引逗,否则惊跑草鱼后它会很长时间不进窝。 钓草鱼最佳钓具 野生草鱼劲大力足,特别是在夏季冲击力更大,因此钓具一定要备重装备。一是钓竿最好备5~6米前打竿和小矶竿,长手竿最好前端也装上轻质小线轮,这样钓到10斤以上的大草鱼放心些。二是垂钓前一定要检查调好线轮曳力,防止钓到大鱼线放不出去。三是钓线、钓钩的运用。野钓中线要粗一点,钩要大点,3~4号主线,脑线1.5~2.5号强力线,伊势尼钩 5~6号均可。漂大、中号根据喜好多备几支。四是备支稍大些的抄网,这样钓到大草鱼就方便抄了。 钓草鱼的最佳时间和注意事项 夏季天气炎热,出钓时间一是最好在太阳刚露脸就到河边并将窝打好。高温时7-9点是浮钓草鱼的好时间,你能看到草鱼在浮漂的杂物旁游动找食吃。10点后太阳光强烈温度快速升高,河塘里的草鱼基本上在水中下层游动,浮钓相对来说水层要深些。二是夏季避开午时高温傍晚垂钓。根据我在河塘中野钓的经验,太阳落山前的个把小时里鱼吃钩最欢,钓友切记别错过。三是选择小雨天和雨后多云天气出钓。四是选有树荫旁垂钓。五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浮钓草鱼要做到静之又静,哪怕是一声咳嗽,走路重了点,人走动的影子,甚至头顶飞过的鸟等都会惊吓浮游的草鱼。六是草鱼中钩后不要慌和急,遛到鱼没力气再抄鱼入护。 草鱼的生活习性 草鱼胆小,不耐寒,对温度、声音较为敏感。在水温25-35摄氏度食量最大,温度高时喜欢在水体中上层觅食,温度低时,会潜入水下觅食。草鱼不仅有趋温、趋氧、趋风的习惯,还喜欢在洁净环境中生存,因此,必须根据它的习性和食性选择钓点和钓饵。 钓点的选择 在饲养密度高的池塘垂钓,钓点的选择不讲究。若在面积较大的水库、湖泊等自然水域垂钓,钓点的好坏则关系到钓获率的高低。在池塘施钓,应选择以下地方作为钓点。水口两侧,有活力注入的地方,在深度不超过5米的开阔亮水区域和池塘较为僻静的湾子;水中有芦苇、绿色植物或两山之间的山林背阴处;淹没的庄稼地,有禾本植物、豆类以及草本植物的环境都可诱集草鱼。尤其是黄昏和夜晚,光线暗淡时,草鱼会肆无忌惮的游至近岸觅食;选择下风处,草鱼的耐低氧能力差,喜趋风追浮饵,因下风处比上风处的浪大,水中溶氧量高,并常有被风吹至的菜叶、昆虫等天然饵料。 钓组的选配 钓草鱼要用长竿。钓竿选用5.4米或6.3米、调性偏硬的鲤竿。根据鱼情配钓组,大鱼用粗线,小鱼用细线,如在池塘中钓3-4千克的草鱼,主线用2-3号线,子线用1-1.5号,子线的长度以25-30厘米为宜。钓条要粗,韧性好,钩门宽,沟底深,用0.8-1号关东钩。草鱼体型硕大,中钩后冲窜力强。因此,在钓组匹配上,应充分考虑其主线的承受能力,也就是钓组的坚固性和柔韧性要经得起草鱼挣扎的爆发力。 垂钓方法 有两种调漂方法,一种是无钩调3-5目钓2-3目:这是钓草鱼的一种基本方法,钩饵在自然状态下,诱使草鱼吞饵。这种办法既能使钓组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又起到了隐藏钩线的作用,而且能过滤小杂鱼吞饵的标讯,使信号真实而有效,第二是空钩半水调8-10目钓3-5目,适合在池塘钓生口草鱼。 饵料的选用 草鱼喜欢微酸甜的鱼饵,一般的槽食都可以用,其配比为:麦麸45%,商品饵30%,面粉15%,玉米面10%。先将麦麸置于铁锅中,用文火抄至发黄散发香味,趁热量没有散尽加入曲酒和水的混合液搅匀,再用多层塑料袋密封发酵后即可使用。商品鱼饵可用麸系类饵添加雾化效果好的饵配合,常用的配方有锦龙草鱼饵、色草饵、魔力饵王的万能诱、水の峰超级诱饵。

『叁』 铁矿的成矿规律

不同的地质时期,在类似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同类型的铁矿床;但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和构造运动期,占主导地位的铁矿床类型则是不同的,显示了铁矿床形成与地壳演化密切有关的特点。由老到新,各地质时期的主要铁矿床类型及其成矿规律如下: 这类铁矿床又称受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57.8%。并具有“大、贫、浅、易(选)”的特点,即矿床规模大,含铁量低,矿体出露地表或浅部,易于选别。主要分布于吉林东南部、辽宁—本溪、冀东、北京密云、晋北、内蒙古南部、豫中、鲁中、皖西北、江西新余、陕西汉中、湘中等地。根据矿床中的矿石类型和含矿变质岩系的岩石矿物组合以及其他地质特征,又分为下列两大类。
1.受变质铁硅质建造型铁矿床
典型铁矿床分布于辽宁鞍山—本溪一带,因此,一般称为“鞍山式”铁矿。这类铁矿是受不同程度区域变质作用并与火山-铁硅质沉积建造有关的铁矿床。大致与国外阿尔戈马型铁矿相当。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多集中于2000~3000Ma)老变质岩区。
铁矿床主要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太古宇鞍山群、迁西群、泰山群、登封群、霍邱群及其相当的变质岩系中的不同层位;山西、内蒙古古元古界五台群、吕梁群及其相当的变质岩地层中,变质作用大多数属于绿片岩至角闪岩相,个别产于麻粒岩相中。湖南、江西等省产于板溪群或震旦系松山群。多数地区含铁变质岩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
受变质铁硅建造中铁矿层是多层的,也有1~2层的,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层厚度一般几十至百米,最厚可达350m左右。延长较稳定,个别矿层长可达几十公里以上。矿床规模大多数为大型或特大型。矿石中铁矿物与石英组成具有黑白相间的条带状、条纹状构造,变质程度高时,向片麻状过渡。矿石为磁铁石英岩、赤铁石英岩、绿泥磁铁石英岩、角闪磁铁石英岩。以贫矿为主,含铁品位一般为25%~40%。在贫矿中也有含铁品位达50%~60%不同规模不同成因的富铁矿石。
2.受变质碳酸盐建造型铁矿床
典型矿床分布于吉林大栗子,因此,称为“大栗子式”铁矿。这种类型铁矿是受到轻微区域变质作用的碳酸盐型沉积铁矿床。主要产于元古宇地层中。含矿岩系主要由碎屑-碳酸盐岩组成,如砂岩、泥岩、灰岩等。
已知矿产地不多,主要产于吉林东南部古元古界辽河群千枚岩与碳酸盐类岩层中;云南易门、峨山铁矿产于新元古界下部的昆阳群碳酸盐类岩层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地瓜状、不规则形态,矿体一般沿走向长100~300m,倾斜延深200~500m,倾斜长大于走向长,厚度变化大。矿石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褐铁矿等。矿石以块状、条带状构造为主,鲕状构造次之。矿石类型有赤铁矿型、磁铁矿型、菱铁矿型、次生褐铁矿型。磁铁矿型、赤铁矿型矿石围岩多为千枚岩,而菱铁矿型矿石围岩多为大理岩。富铁矿占较大比例为特点,如云南化念铁矿,其储量一半为含碱性炼铁用矿石。 这是一类与基性、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以其铁矿物中富含钒和钛,通常称为钒钛磁铁矿矿床,储量占11.6%。按照成矿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1.岩浆晚期分异型铁矿床
由岩浆结晶晚期分异作用形成的富含铁、钒、钛等残余岩浆冷凝而成的矿床。中国首先发现于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故国内常称之为“攀枝花式”铁矿床。
矿床产于辉长岩-橄榄岩等基性-超基性岩体中。而岩体多分布于古陆隆起带的边缘,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含矿岩体延长可达数至数十公里,宽一至数公里。岩体分异良好,相带明显,韵律清楚。按岩石组合可以分为辉长岩型、辉长-苏长岩型、辉长-橄长岩型、辉长-斜长岩型、辉长-辉岩-橄辉岩型和辉绿岩型等岩相组合类型。
铁矿体多呈似层状,分布于岩体的中部或下部韵律层底部的暗色相带内,与岩体的韵律层呈平行的互层。矿床常由数至数十层平行的矿体组成,累计厚度由数十至两三百米,延深可达千米以上。主要矿石矿物有粒状钛铁矿、磁铁矿、钛铁晶石、镁铝尖晶石等,含少量磁黄铁矿、黄铁矿及钴、镍、铜的硫化物。矿石具陨铁结构、镶嵌结构。矿石呈致密块状、条带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含TFe20%~45%、TiO23%~16%、V2O50.15%~0.5%,Cr2O30.1%~0.38%,伴生微量的Cu、Co、Ni、Ga、Mn、P、Se、Te、Sc和Pt族元素,可综合利用,这类矿床的规模多属大型,是铁、钒、钛金属的重要来源,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攀(枝花)西(昌)地区。
2.岩浆晚期贯入型铁矿床
为岩浆晚期分异的含铁矿液沿岩体内断裂或接触带贯入而成。中国首先发现于河北省大庙,故常称之为“大庙式”铁矿床。
铁矿床产于斜长岩、辉长岩岩体中。基性岩体沿东西向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矿体是沿岩体裂隙或上述两种岩浆岩接触带贯入而形成的。
矿体形态不规则,多呈扁豆状或脉状,成群出现,作雁行式排列。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产状陡立。从地表到深部,矿体常见分支复合现象,多为盲矿体。单个矿体长数至数百米,厚数至数十米,延深数十至数百米。主要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金红石和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斜长石、辉石、绿泥石、阳起石、纤闪石和磷灰石。矿石结构均匀,常见陨铁结构。具浸染状和块状构造。贫富矿石均有,含钒、钛以及镍、钴、铂等硫化物。
近矿围岩常见纤闪石化、绿泥石化和黝帘石化等蚀变。有用矿物颗粒大,矿石易选。矿床规模一般为中—小型,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承德地区大庙、黑山一带。 接触交代型矿床,常称为夕卡岩型矿床。主要赋存于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类与碳酸盐类岩石(含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这类矿床一般都具有典型的夕卡岩矿物组合(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而在成因和空间分布上,都与夕卡岩有一定的关系。
岩浆岩侵入体的形成时代,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到燕山期都有。在中国以燕山期最为重要。
碳酸盐类岩石生成时代,从前震旦纪到侏罗纪都有,岩性也很不相同。就已知国内夕卡岩型铁矿围岩而言,包括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各种不纯质的灰岩、白云岩;部分围岩可为角岩、片岩、板岩、砂岩或凝灰岩等。从岩性的时代来看,元古宙(包括震旦纪)多为硅质灰岩;寒武纪—奥陶纪多为纯质灰岩或含镁质灰岩;石炭纪-二叠纪多为含泥质及有机质灰岩。中国北方最有利形成接触交代型铁矿的是寒武纪-奥陶纪灰岩,南方主要是三叠纪大冶灰岩和早二叠世栖霞灰岩。
接触交代型铁矿大部分形成于接触带,有的矿体可延伸到非夕卡岩的围岩之中,矿体常成群出现,形态复杂,多呈透镜状、囊状、不规则状和脉状等,矿石矿物成分较复杂。铁矿石以块状构造为主,次为浸染状、斑点状、团块状和角砾状构造。该类铁矿常伴生有可综合利用的铜、钴、金、银、钨、铅、锌等;甚至构成铁铜、铁铜钼、铁硼、铁锡、铁金等共(伴)生矿床。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大型。
这类铁矿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河北省邯(郸)—邢(台)地区、鄂东、晋南、豫西、鲁中、苏北、闽南、粤北以及川西南、滇西等地,是中国富铁矿石的重要来源。
按岩浆岩和围岩条件,在工业上常分为邯邢式、大冶式和黄岗式铁矿。邯邢式铁矿围岩主要是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矿体常呈似层状。大冶式铁矿围岩主要为三叠系大冶灰岩,矿体形态不规则。黄岗式铁矿成矿岩体为花岗岩及白岗岩,围岩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夹火山岩系。
热液型铁矿床明显受构造控制,有的是断裂控矿,有的是褶皱控矿,还有断裂与褶皱复合控矿。热液型铁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常因地而异,多数矿体与岩体有一定距离。高温热液磁铁矿、赤铁矿矿床常与偏碱性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类有关,中低温热液赤铁矿矿床常与较小的中酸性侵入体有关,两者多保持一定的距离。中低温热液菱铁矿矿床与侵入体无明显关系。围岩条件对热液型铁矿的控制作用不甚明显。围岩蚀变是热液型铁矿的显著特征,高温矿床常见透辉石化、透闪石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等;中低温矿床多见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
大多数热液型铁矿体较小,常成群出现。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多见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现象。矿石组合简单,矿石品位一般较高。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分布于内蒙古、吉林、山东、湖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自治区。但也有大型矿床,如山东淄河一带,产于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类岩石中的文登铁矿床,该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矿床由22个矿体组成,呈似层状和透镜状,重叠平行分布。主矿体长7000m,厚12~36m,延深100~470m。矿石矿物以褐铁矿、菱铁矿为主。矿石品位TFe平均41%(褐铁矿)、30%(菱铁矿),探明铁矿石储量1.16亿t,其中炼铁用矿石储量5400万t。 这类矿床是指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铁矿床。成矿作用与富钠质的中性(偏基性或偏酸性)、基性火山岩侵入活动有关。以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按火山喷发环境,可分为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和海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
1.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
在中国东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发育着一套与辉石闪长玢岩-次火山或火山侵入岩有空间、时间和成因联系的铁矿床。典型矿床产于宁(南京)芜(湖)地区的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断陷盆地中,同偏碱性玄武安山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国内有人称之为“玢岩铁矿”。它实际包括由岩浆晚期-高温、中温,直至中低温一系列成因类型。按矿床在火山机构中的产出特点,大致可分为3类:①产于玢岩体内部、顶部及其周围火山岩接触带中的铁矿床,如“陶村式”、“凹山式”、“梅山式”等。②产于玢岩体与周围接触带中的铁矿床。如“姑山式”等。③产于火山碎屑岩中的火山沉积矿床,如“龙旗山式”等。其中以第①类矿床规模最大,矿石含铁较高。
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矿体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柱状、脉状等。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大型矿体长可达千米以上,厚数十至二三百米,宽数十至近千米。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假象赤铁矿、赤铁矿次之,可见少量菱铁矿。矿石构造有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斑杂状、条纹条带状等。这类矿床的磁铁矿以含Ti、V为特征。
2.海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
多产于地槽褶皱带海底火山喷发中心附近,铁矿床的形成与火山作用有直接的关系。典型矿床以云南大红山铁矿为代表。
铁矿体赋存于由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熔岩(细碧岩和角斑岩)组成的一套含矿建造中。下部为石英砂岩、钙质或硬砂质粉砂岩,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粉砂岩薄层;富钠质的浅色岩是主矿体的容矿岩层。上部为厚层大理岩。
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少数呈脉状或囊状,常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条带状、杏仁状和定向排列构造等。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有假象赤铁矿、菱铁矿和硫化矿物。脉石矿物有石英、钠长石、绢云母、铁绿泥石等。 它是出露地表的含铁岩石、矿物或铁矿体,在风化作用下,被破碎、分解,搬运到低洼盆地中,有的经过机械沉积,有的经过沉积分异作用(包括化学分异作用)沉积下来。铁矿物或铁质富集达到工业要求时,即形成沉积矿床。这种类型铁矿床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7%。其矿床具有“广、薄、难”的特点,即矿层分布面积广,厚度薄,矿石多为赤铁矿、菱铁矿,含磷高,难选。根据铁矿床形成的沉积环境,可分为海相和湖相两类沉积矿床。
1.海相沉积型铁矿床
该类铁矿产于新元古代以后各个地质时期。
时代最老的是早震旦世沉积铁矿床,以河北宣化庞家堡铁矿为代表。矿体产于长城系串岭沟组底部,矿体底板是细砂岩或砂质灰岩,顶板为黑色页岩夹薄层砂岩。矿体一般有3~7层,与砂岩互层,构成厚10m的含矿带。矿体顶板之上为大红峪组灰岩和钙质砂岩,底板之下为长城系石英砂岩夹层,常见波痕及交错层。矿体呈层状、扁豆状或透镜体状。矿石主要由赤铁矿组成,还有镜铁矿、石英、方解石和黄铁矿、绿泥石、磷灰石等。矿石具有鲕状、豆状、肾状构造。矿床规模一般为中、小型。主要分布于河北宣化、龙关一带。俗称“宣龙式”铁矿。
分布最广的是泥盆纪“宁乡式”铁矿,主要分布于湘赣边界、鄂西、湘、川东、黔西、滇北、甘南、桂中等地。铁矿产于中、上泥盆统砂页岩中,矿体呈层状,主要含矿层有1~4层,层间夹绿泥石页岩或细砂岩。矿体厚0.5~2m,厚度比较稳定。矿体延长数百米至数千米,最长达十几公里。矿石由赤铁矿、菱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胶磷矿、黄铁矿、粘土矿物和石英等组成。具有鲕状和粒状结构,豆状、块状、砾状构造。矿床规模以中型为主。因首先发现于湖南省宁乡县,故称之为“宁乡式”铁矿。
最新的是晚三叠世沉积铁矿床。该类矿床主要分布于滇西、川西一带,如滇西维西-德钦的楚格铁矿、勐腊新山铁矿和川西盐源—木里一带的褐铁矿、菱铁矿矿点。
2.湖相沉积铁矿床
矿床形成的时代以二叠纪、侏罗纪最为重要,主要分布于四川省。
铁矿层往往与煤系地层有密切关系,产于煤系砂页岩中,矿体呈透镜状和似层状,沿走向变化大。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厚一般小于2m。矿石矿物为赤铁矿、菱铁矿,有时为褐铁矿。矿石构造主要为鲕状、块状。矿石含铁量多在35%~40%之间。
具有代表性矿床是赋存早、中侏罗世自流井群底部的“綦江式”铁矿。是湖相沉积赤铁矿、菱铁矿矿床,伴有磁铁矿、铁绿泥石等,矿床规模一般多为中、小型矿床,如綦江、白石潭铁矿。
另外,还有在山西省寿阳一带产于二叠纪页岩中湖相沉积“寿阳式”铁矿床和甘肃省六盘山以东的华亭一带赋存于白垩纪粘土岩或砂页岩中的湖相沉积“华亭式”铁矿床及广西右江流域赋存在第三纪渐新统煤系中的湖相沉积“右江式”铁矿床。矿床规模均为小型。 本类矿床包括原生铁矿体、玄武岩和含铁质岩石或硫化矿体,经风化淋滤、残坡积堆积形成的铁矿床。
矿床多产于铁矿或硫化矿顶部及其附近的低凹处或山坡上。矿体形态多不规则。矿石矿物有褐铁矿、假象赤铁矿等。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但埋藏浅,矿石含铁量较高,易于开采,是地方和群众开采的主要对象。在中国两广、福建、贵州、江西等省区都有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铁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000年前,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赤铁矿粉作为赭红色颜料,涂于装饰品上或者随葬撒在尸体周围。这是人类利用天然矿物颜料的开始。到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4000年),兴起了制陶业,并发明绘制各种风格的彩陶。绘制赭红色彩陶的原料就是赭石(赤铁矿)。
人类使用铁器制品至少有5000多年历史,开始是用铁陨石中的天然铁制成铁器。最早的陨铁器是在尼罗河流域的格泽(Gerzeh)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乌尔(Ur)出土于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铁珠和匕首。目前中国最早的陨铁文物是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公元前13世纪中期)遗址中发现的铁刃青铜钺。这件古兵器,经全面的科学考查,确定刃部是陨铁加热锻造成的。它表明我国商代人们已掌握一定水平的锻造技术和对铁的认识,熟悉铁加工性能,并认识铁与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但那时人们还不会利用铁矿石炼铁,而铁陨石又很少,所以当时的铁制品是十分珍贵的物品。
我国用铁矿石直接炼铁,早期的方法是块炼铁,后来用竖炉炼铁。在春秋时代晚期(公元前6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液态生铁,铸成铁器,应用于生产,并发明了铸铁柔化术。这一发明加快了铁器取代铜器等生产工具的历史进程。战国冶铁业兴盛,生产的铁器制品以农具、手工工具为主,兵器则青铜、钢、铁兼而有之。据记载,今山东临淄和河北邯郸铁矿等,春秋战国时期都已进行开采。 随着冶铁业的兴盛与发展,发现和开采的铁矿产地,一代比一代多。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据《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产铁之山有37处。汉武帝(公元前119年)在49个产铁地区设置铁官。唐代,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产铁之山104处。明代,有铁矿产地130处。到清代前期(公元1644~1840年)铁矿产地发展到134处之多。古代开采的大部为地表风化残积、堆积矿和江河岸边的铁矿,以及露出地表的浅部铁矿体。采掘方法主要有:
(1)露天垦土法翻耕有铁矿的土地,矿石随之露出地面。《天工开物》记载:土锭铁(即褐铁矿结核)“浅浮土面,不生深穴”,“若起冶煎炼,浮者拾之。又乘雨湿之后,牛耕起土,拾其数寸土内者”。这是古代记载的一种特殊采矿方法。
(2)露天掘取法用于采掘地表露头铁矿体。1974年在鞍山东北的太平沟发掘的汉代古采坑,坑形上宽10m,下窄2m,深10m,呈漏斗状。显然是古代露采遗址。清代开采的庙儿沟(南芬)铁矿,是人们在地表露头处先用棒撬开石缝,再用火烧(火爆法),经过冷缩热胀,使其破碎,采取矿石。
(3)地下凿坑法即沿着矿体往地下凿坑采掘矿石。在河南、江苏、黑龙江等地一些古铁矿遗址,都发现有竖井、斜井和巷道直接采掘矿石的古洞。说明当时人们已能根据矿体的不同产状,采用不同的采掘方法,河南发掘的汉代巩县铁生沟的巷道是沿矿体平行掘进,并沿矿体倾斜分别有上山和下山小斜井,直接采矿。竖井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一般在矿体中间或一侧往下采掘矿石。对缓倾斜矿体再采用斜井。江苏利国东汉冶铁遗址附近的峒山古竖井,井口径1.5m,深约10m。
由于采掘技术的提高,矿井愈来愈深。黑龙江阿城五道岭地区,发掘金代中期的铁矿井深达40m,矿井呈阶梯式,井内有采矿和选矿(手选)的不同作业区,还有灯洞和采掘工具。
(4)古代采掘工具有铁斧、铁锤、铁锥、铁镐和铁砧等。如在河南发现的汉代、宋代一些铁矿,采掘工具是铁斧、铁锤、铁锥、铁镐等,在古采洞的围岩壁上还遗留有铁斧、铁锥的凿痕。到近代(1840~1949年),开采的铁矿山大部是在古矿硐(采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已查阅的40多处矿山资料记载,这些都曾先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地表调查和矿石质量化验。有些矿山开始逐步采用新的采掘、运输方法和设备以及贫矿选别。开采规模比较大。如辽宁鞍山弓长岭铁矿1933~1945年年均产矿石约60万t,最高年产达100万t;湖北大冶铁矿1942年最高年产矿石达144万t;安徽马鞍山铁矿南山区1941年最高产矿石90万t。这3个矿山是我国近代时期铁矿主要产区,也是古代著名的铁矿产地。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对岩石、矿物的认识,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我国春秋战国成书的《山海经》、《管子》中的某些篇章,是人类对岩石矿物的最早总结,并从发现的矿产地中总结一些矿产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管子·地数》中记载:“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而后《史记·货殖列传》:“铜、铁则千里往往出棋置”。概括了铁铜矿产的分布。《管子·地数》对矿产分布规律的论述有:“山上有赭,其下有铁”;“上有慈石(磁铁矿)者,下有金也”,明确地总结了铁和铜、金矿产的垂直(上、下)分布规律,除垂直分布规律外,《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许多地区(山)不同矿产分布的“阴阳”分布关系。西山经:“符禺之山(今陕西华县西南)其阳多铜,其阴多铁”,盂山(今陕西靖边县)“其阳多铜,其阴多铁”;泰冒之山(今陕西肤施)“其阳多金,其阴多铁”;龙首之山(今陕西陇县)“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西皇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中山经》:”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密山(今河南新安县)“其阴多铁”;求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北山经》:白马之山(在今山西孟县北)“其阴多铁,多赤铜”等等。这是古人通过开采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但如何加以科学解释,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找矿线索(标志),古代称之为“苗”、“引”或“荣”。除前边叙述的一些铁矿与其他金属矿产分布规律作为找矿标志外,还总结有,《丹房镜源》:“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铅出剑州(今川北龙山东南)是铁之苗”。“宝藏论”:“上铙乐平铅……铁苗也”。郭璞《流赭赞》:“沙则潜流,亦有运赭;于以求铁,趁在其下”。可见“赭”有在高山上的,也有在流水中,都见有找铁矿的线索。《管子·地数》记:“山上有赭,其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
古代对金属矿物的生成,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博物志》记:“石者,金之根甲”。这是说金属矿物以岩石为“根”,而又被岩石所包围(“甲”),很形象地说明了原生金属矿物的成因。
从上述来看,我国古代人们对地质的认识具有一定水平,许多经验总结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地质找矿价值。但许多经验与认识,没有发展到现代地质科学的高度。从18世纪以后无论在地质学的认识上还是在应用上,较诸欧洲都显得落后。
19世纪后期,中国官办和民用工业进一步发展与扩大,使钢铁消耗量增加,近代矿冶工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但当时我们还没有自己的专业地质人员,因此不得不聘请外国矿师进行找矿。直到辛亥革命以后,1916年由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地质人员在国内开始了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最先进行地质调查的铁矿区有河北龙烟、井陉和湖北鄂城等铁矿山。这可能是中国自己的地质人员最早调查的铁矿床。

『肆』 世界上有哪些神秘的洞

我国著名自然保护区神农架主峰北麓屏障天门垭,被称为“华中之脊”。就在它的旁侧海拔约2200米的地方,有一个神奇的洞。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只燕子在洞里穿梭飞行,所以又叫它“燕子洞”。燕子洞高达20米左右,深度无法计算。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走到洞的尽头,因为洞内十分潮湿和寒冷。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洞内也是冷风飕飕,进洞50米就一片漆黑。然而,那些燕子却照样飞来飞去。

我国湖南省辰溪县仙人湾扎头山村海拔700多米的山腰上,有一个狭长的小石洞,这里清泉长年不断。每天早8时、中午12时、下午18时左右各有一次洞水涌出,站在洞口隐约可听见洞内涛声。不过这里有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如果涌出来的水浑浊,在两天内,周围地区必有大雨,所以当地人都称它为“测天洞”。

在湖南省石门县九渡河乡,那里有一个奇妙的岩洞,当地人称之为“风洞”。风洞洞口约1平方米见方,洞内不断喷出的气流与外界空气相遇,凝结成白雾常年在洞口缭绕,并延至很远。远远望去,公路似突然中断,令许多第一次来此地的人望而却步。更为有趣的是,如果人站在洞口,浑身上下感觉截然不同,在盛夏时节,上身热风烤人,挥汗如雨,而下半身却凉风飕飕,暑意顿消;隆冬时节,上面风雪交加,冰寒刺骨,下面则暖气融融,春意浓浓。

印度尼西亚比路岛上有一个能健身治病的洞穴,关节疼痛或神经衰弱者只要在这里居住上十天半月的,疾病便不治自愈。

秘鲁普诺省贝利斯塔村,有一个会奏乐唱歌的洞穴。清晨,在洞穴内发生阵阵悦耳动听的风琴声;中午,洞内敲锣打鼓,热闹异常;傍晚,笛声悠扬,时高时低。如果阴雨连绵,洞穴就会“表演”女声独唱,声音动听悦耳。每天都有不少游人来这里欣赏奇妙的洞穴音乐。

奇风洞位于我国云南省昆明石林西北5000米处。在北大村与水塘铺交界点,马鞍山东侧的一片石林奇峰间在石峰下的庄稼地里,有一直径一米宽的小洞。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洞,就是奇风洞。奇风洞因会像人一样呼吸而引人注目,故也称为“会呼吸的洞”。每年雨季,大地吸收了大量的雨水,干涸的小河再次响起淙淙的流水声时,奇风洞也开始吹风吸风,发出“呼——扑”、“呼——扑”的喘息声,像一头疲倦的老牛在喘粗气。要是有人故意用泥巴封住洞口,它也毫不费力地把泥巴吹开,照样自由自在地呼吸。

奇风洞

『伍』 马鞍山市高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安徽省注册资本:1,002万元法定代表:高邦财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工商局注册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工业集中区陶甸路958号
法定代表人:高邦财
成立时间:1999-06-15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4050000002573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工业集中区陶甸路958号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高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感悟 浏览:944
定融债权转让 浏览:41
安徽二手塔吊转让信息 浏览:413
土地买卖使用权协议 浏览:54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竞赛 浏览:484
户照的有效期 浏览:738
汽车驾驶证有效期满了怎么办 浏览:851
马鞍山市浩宇机械公司 浏览:139
马鞍山宝龙华庭地基 浏览:324
著作权归什么部门管 浏览:84
上帝创造世界圣经故事 浏览:170
呼市工商局到万达广场坐几路车 浏览:58
马鞍山朝晖花园 浏览:55
创造者锦纶广东 浏览:268
马鞍山纹绣 浏览:399
芜湖合并马鞍山是 浏览:485
嗨氏画师版权问题 浏览:982
马鞍山一铜陵动车 浏览:550
商标相似是不是侵权 浏览:676
借款纠纷二审答辩状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