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东日照秦楼一带秦姓历史
民间相传,秦玑娶爱新觉罗氏,还是摄政王多尔衮之女,为清廷郡马,但孰真孰假,今已难考。特别是如此“满汉一体”之举,在《日照县志·卷六·选举》“秦玑”名下,对此竟亦一字。原文如下: (秦玑)顺治乙酉年选青田知县,未任。 在同版《日照县志·卷十一·艺文志·诗》中,秦玑有《观海》一诗传世: 观海情无极,鲲鹏莫漫猜。 乾坤浮不去,日月催浪来。 徐福寻仙杳,张骞泛斗面。 瀛洲指顾是,一叶问蓬莱。 这是“海曲秦”在县志中的第一篇、也是惟一的墨宝。 海曲秦氏,入清后世代书香,七世至十五世,世世有科第,计进士3人、举人9人、贡生26人、增生18人、监生127人、痒生133人。其中功名、出仕及后世入史,名气最大的当属秦连晋四子秦玙之四子秦国龙(详见拙作《“清官第一”秦国龙》。 据《日照县志》,有清一朝,海曲秦氏“进士及第”者为: 秦国龙,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科三甲12名,冯家沟。 秦纯,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科三甲195名,秦家楼。 秦汝谐,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戊辰科三甲134名,秦家楼。 “文举人”者: 秦玑,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科,董家庄里。 秦国柱,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乙卯科,冯家沟。 秦紘,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科,冯家沟。 秦纟羽,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丁酉科,冯家沟。 秦维,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庚午科,冯家沟。 秦纯,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丙午科。 秦淑颜,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酉科。 秦志屏,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科,郑家结庄。 【4】 秦氏“占籍于照”,落脚之地是“团岭铺”。故秦氏《族中四约》开篇即是“团岭铺山里祖茔世远支繁”。 明初大移民,今之日照诸姓自天南地北来此落地生根,秦氏为何对“团岭铺”情有独钟?网上秦氏后人曾有这样一帖: 明洪武二年,日照秦氏始祖由东海迁住今日照秦楼街道前团岭村。有口头流传:始祖由东海一路走来,到日照前团岭后,说:就住这儿好,高高的,不会再有水淹啦。这说明:始祖在东海的原住地较低,常遭水淹。而这种地势,多在沿海一带或沿河流域。经查,在苏北鲁南,历史上秦姓还是较多的。如苏北,多住居高邮、徐州、东海等地。 海曲秦氏先祖的茔地,一世至四世在团岭埠,至五世秦嘉祥再寻宝地。据秦裕馨先生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记: 五世祖终世,葬丝山里,运粮山之阳。系名堪舆家蔡仙槎勘测点穴,其墓环山带水,林木丛秀。 两位六世祖,葬花家堰,墓茔后依河山,前屏高岭,景色苍苍,一望无际。长六世祖母葬西峪村,左驼儿,右青山,两峦环抱,背后冈陵起伏,下跌处钟成墓穴。此三处林茔,为吾秦氏有名之墓地也。 自此,即可看出海曲秦氏五世之后的“大发”! 一是秦嘉祥的茔地乃由“名堪舆家蔡仙槎勘测占穴”。蔡仙槎何许人?虽邑志中未见其人,但在日照名门望族风水的传说中却屡屡闻听大名。 二是海曲秦氏的茔地自此“迈”出了团岭埠,而且步子太大,风水很好。 顺带一笔,海曲秦氏五世发家后,子孙置地、析产,“风吹”自然引起“草动”。所以,《日照东关刘氏》中记: 我祖来到山东日照,卜居秦楼街道丝山南边的村,命为刘家村,死后葬村前刘家老林(现秦楼工商所附近),二世、三世等后人也有葬于此林,老林树木茂密,毁于1958年。五世上老三支族人刘楷认为秦姓人在刘家村东北立村秦家楼,破坏了风水,于是从刘家村迁出,在丝山东麓立村刘家楼。 (四八七)
⑵ 袁世凯是怎么发迹的
袁世凯发迹始末
苏全有
袁世凯本一执垮子弟,科举考试也未能金榜题名,但却在甲午战后得到小站练兵的统军大权,接着荣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武昌起义后还当上了大总统、皇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够平步青云,官星似火?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最近笔者得到日本有关袁世凯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的记载颇为新颖独到,与过去的说法大相径庭,故而特将其辑录、整理出来,以揭开袁发迹之谜。
一、得到伊藤博文的赏识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前凭着自己灵敏的政治嗅觉,及时回国,从而避免了葬身朝鲜战场的命运。后一度赋闲,但不久就得到重用,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袁世凯的发迹,小站练兵是关键环节。过去人们大都认为这是他四处钻营,投身官宦门下所致,其实这里面另有隐情。
1895年4月,李鸿章在日
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后,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闲谈,李鸿章面对当时大清国与小日本的地位变化,今不如昔,感叹道: “人才难得啊!”伊藤博文闻听此言,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问道:“袁世凯现任何事?”李答道:“小差使,无足轻重。” 伊藤说:“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竟然无足轻重,难怪没有人才啊!’,
伊藤之所以会在这种场合提起袁世凯,是有原因的。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十几年间,袁在朝鲜代表中国驻军交涉通商事务,经常与日本、俄国打交道,纵横驰骋,崭露头角,才能出众,给伊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会向李鸿章提起。令伊藤博文没想到的是,他这随意的一句话,对袁世凯而言则是举足轻重的。
当时,伊藤博文这句话被李鸿章的书记员记在李的日记中了。回国后,李鸿章的日记被各大报纸竞相刊载,袁世凯也因此声誉雀起,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豪杰,“袁世凯”三字,掷地有声,人们争相一睹其风采。袁世凯借此机缘,与名流贵胃交往颇密。大家都觉得袁世凯得到清王朝重用的原因是他投机,交接权贵。不错,袁确实谙于此道,但他被提拔到小站编练新军则与日本人伊藤博文的随口一语有关。在19世纪末等级森严、重文轻武的封建社会里,袁世凯作为一个赋闲的中下层军官,要想投身豪门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啊!
二、想当买办下海经商
袁世凯因伊藤博文的一句话而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借此机缘,得到一些重臣的举荐,奉旨人宫面君,交军务处差遣。但由于此时战事已经结束,无所作为,袁世凯无可奈何,加上几个月来奔走应酬,开支浩繁,人不负出,负债累累,于是产生了想当买办发家致富的念头。
买办是中西方贸易的产物。西方商人来中国做生意,因语言不通,情形不熟悉,于是多雇佣中国人经办,这些人就是买办。买办通过参与中外贸易,得到大约5%的佣金,日积月累,家资巨万。
袁世凯因一时不能得到官场升迁的机会,又十分羡慕买办这一职业,乃谋求改行下海经商,发家致富。恰在这时,西方商人看到中国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军装器械损失殆尽,势必从西方国家购置进口,这一巨大的商机弓}得西洋人争先恐后,竞相设洋行招揽生意,并打算聘用熟悉官场的人充当买办。袁世凯本打算应聘,但当买办需要保证金数万元,而他两手空空,无计可施。 在此绝望之时,袁世凯想到了三个人二他就是自己的莫逆之交一奉天举人王英楷,于是手书一封,祈求援助。主得到友人来书,携带重金到天津会面。二人见面后,王英楷批评袁世凯道:“你怎么这么没有志气?”袁答道:“欧洲国务大臣退位后,以经营工商业为荣,你为何指责我没有志气呢?”王道:“他们是经营自己国家的生意,而买办是为外国人所雇佣,你又不懂外语,而且充当买办在于奔走官场,狗苟蝇营,这都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你名震中外,正值我国刚刚战败,朝廷大梦初醒,你不考虑乘机而进,大展宏图,大鹏展翅,而图谋买办这种像奴隶一样的职业,这不是没有志气是什么?”袁世凯闻听此言,悠悠叹道:“区区小名,虽已上达当道,但不被重用又有何用?”王说:“现在这种世道,即使有经天纬地的才干,没有金钱铺路也无济于事,你不打点打点怎么能行呢?”袁世凯道:“我现在可是两手空空、囊中羞涩啊!’’王随即起身,}h}慨保证:“你若认为我的话可行,下面的事就包给我了,你可静候佳音。”袁世凯感慨万千,道:“惟命是从。” 王英楷经过了解,得知袁世凯有一个姓赵的手下,河间(即河北)人,与清朝宫廷总管李莲英有亲戚关系,于是给了他一些银两,让他到北京为袁世凯运动,联络李莲英。李莲英知道袁是人才,名声在外,迟早会飞黄腾达,故而顺水推舟,满口答应,嘱咐赵氏回秉袁世凯待机行事。此后朝廷有什么重要事情,李莲英均随时密报。数月后,清廷拟编练新军,袁得李报,秘密遣人到京,声称兵事自己最熟悉,要求李莲英代为运动,李遂游说西太后,慈禧得知袁世凯知兵,又为王大臣认可,乃派袁世凯到小站督练新军。
袁世凯遇到了王英楷,可以说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王的一席话,则使我国近代史上少了一个商贾巨富,但却多了一个乱世泉雄。
三、结交康有为
袁世凯以李莲英为内援,练乓小站,但此时西太后退居颐和司,李莲英的权力已大不如前。可光绪帝自亲政后,励精图治,下愿为傀儡皇帝,于是耀拔新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坛之上,康有为大唱维新救国论,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颇缴时誉。
对于康有为的救国主张,袁世凯热血沸腾,他希望军事救国,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干,因为从内心特别想结交康有为。只是因二人素无交往,不曾谋面,故不能通款曲,郁郁不乐。
无巧不成书,这时正好袁世凯有一个幕僚—举人阮忠枢,以举人身份人京。袁世凯遂将他私下仰慕康有为的心思告阮,请他遇有机会,代为表达。
阮忠枢到北京后,适逢康有为组织保皇会,阮正发愁交结康有为无门,有负主人袁世凯的重托,得此良机,遂请其同年进士介绍,加人保皇会,借机将袁的心意转达康有为。康有为早已知晓袁世凯手握军事大权,炙手可热,勇敢有为,若揽在身边,将来必有大用,于是欣然表示愿意接纳,并请阮转达他对袁的心慕之J比。
有阮思枢的中间联络,袁、康二人英雄相惜,函犊往来,情意融洽,遂结金兰之契。
袁、康结交直接影响到后来戊戌血案和袁世凯的飞黄腾达,意义非凡,而二人相交之谜,于此也可揭开了。
四、戊戌告密
康有为与光绪联手后,面对最大的障碍—西太后慈禧,他打算让光绪下诏书,于1898年秋后太后到天津举行阅兵大典,乘机举事。加以康有为所设的保皇会有保光绪不保大清的话,为顽固派分子侦知,秘告西太后,请求恢复垂帘听政,慈禧默许。
李莲英将此事转告袁世凯后,袁想到自己与康有为的交往,函犊不断,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遂拜见荣禄,密陈道:“在下曾与康有为有过交往,近来见他种种狂谬,心怀巨测,恐有不规之谋。”荣禄也听到种种传说,私下里止为此忧心忡忡,袁世凯的报告正触动他内心的忧虑,于是乘利因便,让袁到北京秘密侦察康有为的所作所为。 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且康有为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城府不深,宦海经验十分欠缺。面对后党咄咄逼人的气势,这位白面书生空有报国之志、忠君之心,却手无寸铁,只能郁郁寡欢,忧心如焚。袁世凯的造访似乎使他看到了希望,仿佛落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所以当袁世凯以利害相探,康有为即不加思量,信口而谈,称:“皇上曾下诏谕我与你密谋狱太后,去除维新的阻力,事成之后,将摧拔超迁。我因向来未和你面商,未敢造次。而今见你果真有此热心,我愿先报知皇上。”袁世凯道::“须得皇上手诏,方为名正言顺。”康有为道:“事宜慎密,当先嘱托我弟康广仁奏请皇上颁发。”
康广仁当时在上书房教光绪英文,有便利条件,但迁延3天之久,没有结果,袁世凯以不能久留北京为由,向康有为追问诏书。康有为思量许久,觉得既然已经许诺,无诏书似不能取信于袁,而诏书皇上一定不会颁发,只有伪造光绪手诏一条路了。袁世凯得到康有为伪诏之后,没回寓所就匆匆奔赴火车站,搭车直奔天津,密报荣禄。康有为给袁手诏后,见他行色匆匆,知事不妥,遂去看袁,但已无踪迹,于是又追到天津,在大街上看见袁世凯坐在轿子里,康大呼,袁佯装没有听到。此时康有为方如大梦初醒,连自己的亲弟弟康广仁也来不及通知,即乘汽车至塘沽,搭汽船往上海。
荣禄得到袁世凯的密报后,遂持伪诏直赴颐和园,紧接着西太后匆匆赶往光绪帝的寝宫。此时光绪已经人睡,慈禧即在床前责骂道:“你与康有为干的好事!我自从热河遭遇肃顺等人叛乱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又抚养你成人,本以为可以自立,故撤帘归政,我有何罪?你为什么与康有为谋杀我?”光绪闻听此言,如晴天霹雳,一面磕头,一面哭泣着说:“实不知情。”太后拿出伪诏掷到光绪帝面前,说:“你自己看吧!”光绪有口难辩,遂被囚禁了起来。
五、剿杀义和团
戊戌告密给袁世凯带来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之后不久他就被提升为山东巡抚。1900年,义和团在我国北方地区如火如茶,风起云涌,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可以说是处于事变旋涡的中心。
袁世凯对义和团的政策是剿灭,而清政府则是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清廷上谕命令袁世凯:第一,更换北洋新军的西式服饰、洋操,恢复旧制;第二,着率所部迅速来京勤王。
袁世凯部新军与当时的旧军不同,服饰、器械乃至号令己然西化,以至山东民众见袁军都呼为“二毛子”,而今突然要全行改变,短期内实难办到。再则,煌煌上谕,命令北上勤王,不去显然是以下犯上,臣子不赴君父之难,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题,而以区区数千袁军北上,又焉能抵挡列强十万大军?袁世凯遇到了他生平最危险、最困难的事,稍有不慎,就将跌人无底深渊,万劫不复。
袁世凯经过慎重思量,决定下一遭险棋—抗命不遵,专力对付山东义和团。他先是以军报不通,借故拖延,对劝告自己勤王的人置若周闻;当时京津一带哄传袁为汉奸,欲据山东自立,袁世凯也不予理睬;直隶总督裕禄电告袁称义和团收复大沽,嘱托他转告东南各督抚,袁世凯均付之一炬;对于山东的义和团,则全力围剿,格杀勿论。
为了掩饰自己抗命剿杀义和团的行为,袁世凯声称:真义和团均已北上,俱在京津,在山东的都是假义和团,是土匪。有一统兵官方得胜奉命到沂州剿“匪”,临行前渴见袁世凯请示行止,袁说:“我命你办假义和团,没命你办真义和团。”方又请示如何区分义和团的真假,袁道:“真假你都分不清,如何统兵?”回头对先锋官程某说:“你知道么?”程某很聪慧,回答道:“遇到义和团便以枪相向,被杀的是假的,真义和团能避枪炮,不会受伤。”袁世凯遂命程某替代方得胜统兵。
袁世凯凭借自己的狡猾过人,不仅躲过了一劫,而且还在李鸿章死后,继任为直隶总督,成为汉族大臣中的中坚。
六、大太监李莲英
在袁世凯的发迹史上,李莲英是一个关键人物。没有李莲英的帮助,袁世凯也不会一帆风顺。但李卖官弩爵,引用私人,其不利影响也不可小视。为了长远大计,避免因小失大,袁世凯对李的劣行多予以遏止。
袁世凯时常劝告李莲英要注意名声、舆论,不可胡作非为。一次,李推荐其侄辈给袁,请他安置,袁世凯拒绝道:“你的侄子就是我的侄子,他们还很年轻,毫无经验,万万不可置身政界。而且人人都知道我们的交情很密切,何必以此来贻人口实?你的财产给他们一些就会使他们很富裕了,千万不要只考虑后代的事而忽略了自己的名声啊!此后你不但不要给我推荐,还请不要强迫别人办这样的事。不论需要什么样的珍玩,多少款项,我都惟命是从,只此事不可。”当时袁世凯身上系着玻璃翠玲珑带扣,价值连城,李莲英说:“想得到你的带扣可不可以?”袁世凯慷慨相赠,李知道那是袁的最爱,笑着归还。
后袁世凯剿办土匪,将上奏保荐人才,李莲英有一个亲戚崔某,乞求李帮忙写信给袁谋差。袁世凯明明知道引见函出自李莲英,却故意斥责崔某伪造,并致书李叮嘱他告诫家人亲戚,不可冒名。李莲英知道袁世凯这是虚张声势,也就置之不理。
不久,李莲英推荐他的侄子和崔某随使臣奔赴美国,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美国拟议将拒绝我国公使。经袁世凯多方筹划,更换人员,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袁世凯还写信给李莲英,指责道:“您不听忠告,若此事一旦败露,不仅对您不利,而且还将引起国际纠纷,到那时可就麻烦了。”李莲英得此教训,再也不敢干涉宫外事务。李莲英在清末十余年间格守礼法,老老实实呆在宫中,与袁世凯的劝告不无关系。
贪小不成大,无毒不丈夫,这个道理对一代泉雄袁世凯是再清楚不过了。
七、袁世彤与袁世凯1907年上调外务部
袁世凯在1907年由直隶总督上调外务部任尚书,明升暗降,此举原因,人们大都认为是因为手握大权的袁世凯在上年官制改革中力主立宪,风头甚劲,引起了西太后的疑忌,圣眷不固,故而随即将之上调中央,加强控制。这里所说的原因中,西太后的猜忌确是事实,但猜忌的起因、来由则另有隐情,这需要先从袁世凯的同母弟弟世彤说起。
世彤文才出众,为人狂放不羁,他对其兄世凯常存鄙视之心。世彤喜欢押邪之游,他听说上海是天下的花花世界,于是携带重金往游,楚馆秦楼,夜游几遍,时间一久便钱袋见底。其时,上海有一叫胡宝玉的名妓,风姿绰约,领袖群芳,与世彤关系最为密切。为解决眼前窘困境况,二人即与一帮无赖一设卞放鸽子的风流骗局,钓鱼上钩。
某贵公子腰缠万贯,在卜海觅香寻玉,无赖们便借花献佛,唆使宝玉与某公子定下三生之约,借机索取万金。当这位公了还在做着金屋藏娇的美梦时,人面桃花已无影无踪,急愤之下就到租界英国工部局控告世彤、宝玉和那一帮无赖并报告了他的家丁所侦知的情况:宝玉的藏身之地就在世彤寓所之地。于是,英国巡捕就前往捕拿。这时,那帮无赖早已蛇惊兔逸,踪影皆无,而世彤还与宝玉交颈比翼,留恋于温柔乡中。巡捕毫不客气,将这一对傻乎乎的酣睡鸳鸯双双拿去。
世彤当时叫世选,由于他是袁世凯的弟弟,非同寻常,所以各报竞相刊载报道此事,并注明世选乃袁世凯的胞弟。上海道聂缉规与世凯系旧交,于是让人为世彤疏通解脱,将责任、罪过都推到了宝玉身上。袁世凯闻听世彤在上海的所作所为,大为光火,并上告母亲,严厉责罚世彤。世彤受到其兄世凯的呵护,得免罪罚,不仅不心怀感激之情,反而因母亲的责罚而怨恨其兄,兄弟之间为此结下了嫌隙。
待到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世彤打算前往谋一职位,而世凯因人言可畏,多有不便,恰好其兄世廉在聂士成军营务处任职,就推荐世彤到聂军,以便世廉就近教导、照应,聂士成心领神会,乃派他随世廉帮办营务。
再说胡宝玉,靠着多方营救也得以解脱刑狱之苦,她听说世彤在直隶,寻踪而至,求天津候补知县龚某代通消息,以旧梦重圆。世彤闻讯赶来相见,二人互诉分离之苦,感情之如胶似漆,胜过往昔。宝玉虽遭囚禁之灾,但对世彤绝无怨言,并言明来意,因自叹年龄已大,厌倦风尘,立志依附世彤以终了此生。世彤想到他浪迹上海的日子里,尽管身无分文,但宝玉不仅将自己容于身旁,相依为命,而且还得到护花之资数千元,现今人家来投靠自己,故人相见,雪泥红爪,涌上心头,难以割舍自在情理之中。
世彤鸳梦重温,乐不思蜀,不曾想此事为其兄世凯得知,世凯让世廉代世彤辞去差使,以母亲的名义令世彤到小站。世彤见到母亲,痛陈宝玉立志依附,及其贤淑,求母令世凯给他几千金,了却此局。袁世凯听说宝玉像夏姬一样妖邪,且年龄比世彤还大,为弟弟着想,当然不会答应。世彤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觉得无颜再与宝玉相见,于是复函一通,回归故里。宝玉得见书信,眷念故人,忧郁成疾,不久一缕香魂烟消云散,长归于杨太真庐缥渺山了。世彤闻此噩耗,痛不欲生,感念知己为己丧生,赋悼玉诗百韵,以哀死者,诗风哀婉,凄楚动人,当时传诵者不绝。
宝玉死后,世彤对其兄世凯切齿痛恨,终老林泉,不愿再相见。等到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义和团风起云涌,京津哄传他将据山东为己有,世彤遂上书河南巡抚景星,请他转告荣禄,称世凯所作所为,自己向来不予过问,若将来欺君枉法,请免株连。景星知道袁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并未转达。几年过去了,到1907年袁世凯力主立宪,群臣交相弹幼时,景星才上奏朝廷,并将世彤的上书一并附上。世彤的上书随即在《大公报》刊载,顽固派以为口实,列入奏章,清廷以袁世凯的胞弟竟有这样的言论,为之动容,所以在撤去袁的兼差后仍十分忧虑,于是又采取明升暗降之计,将其上调中央任外务部尚书。
Jl、免官回籍
1908年11月,光绪帝、西太后慈禧仅隔一天先后升天,朝局为之大变。新的执政者为摄政王载洋,他是光绪帝的弟弟,为报戊戌告密一箭之仇,经过一番斟酌考虑,决定借口袁世凯有足疾,将其开缺回籍。
当免官诏书下达时,袁世凯尚在朝房,他担心的不仅仅是免官,还有性命之忧,故而心里忐忑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待到内阁值日官捧诏书通告袁世凯时,袁脸色大变,还没来得及读诏书,张之洞自内出来对他说:“皇上考虑到你的足疾,命你回籍养病 0”袁世凯读完诏书,连声高呼,“天恩高厚,天恩高厚。”没有被杀头,已经是非常庆幸的事了。
袁世凯那边是放心了,但此时袁家则是乱作一团。幕僚张一座借故逃避,仆人们也是慌恐不已,风声鹤Aft,草木皆兵。
次日早晨,袁世凯人朝谢恩,随即乘车到天津。他身穿素服,神色凝重,近40分钟端坐未动,近乎呆了。到天津后,他先到德国饭店,后到直隶总督杨士骥衙门,住在总督署后花园。家眷也在傍晚到天津,住在德国饭店。次日一早,袁世凯就乘车回北京,家眷也于午后回京。袁世凯去天津,一则是与杨士嚷密商,二来是到德国饭店支取存款,汇往河南。至于他的家眷去天津,是因为惶恐担心。
袁世凯到京后,于次日清晨携家眷回籍,走时不仅随从不多,送行的也是寥寥。当时京中谣传将要抄没家产,还有的说不仅仅如此,严重的祸害将接踵而至;有的说袁世凯北洋军队图谋暴动。所以,杨士骤在袁世凯离津后告诫他的门下仆人,对外一律不准说袁在总督署住过。一个人到了落难的时候,方才真正能够感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想来令人倍感凄凉。
袁世凯一生一共有17个儿子和巧个女儿,但这时他们大多尚年幼无知,听到谣言四起,茫茫然没了头绪,甚至还有隐匿的,景象十分的凄凉。
九、三霖(麟)环奏
袁世凯被免官回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晚清末年,御史当中最著名的有3人:赵启麟、江春霖、赵炳麟,俗称三霖(麟)。赵启麟在1906年曾上折弹劫杨翠喜一案,因此名声大噪。杨翠喜是天津的女演员,姿容丰丽,歌喉婉转,表情细腻,深得庆亲王奕励之子、农工商部尚书、贝子载振的喜爱。于是,袁世凯的手下段芝贵重金购得送上,故被任命为黑龙江巡抚。由于此案涉及面太广,袁世凯经过运动、安排,化险为夷,而赵启麟则因污蔑亲贵,被降回原衙门. 三霖(麟)本约定联合行事,一人先行弹幼,二人继之,为首尾环攻之策。赵启麟名字居前,先上弹章,免官后赵炳麟又上折子,西太后仍置之不理。督察院陆宝忠再上,被免官。对此结果,御史们均认为是袁世凯指使,对袁十分痛恨。待到两宫宾天,江春霖继续上疏弹幼袁世凯,罗列罪状达20款之多。 三霖(麟)的奏折一上,即蒙载伴召见,载津说:“我向来没有经历什么大事,这次奉孝钦皇太后遗旨监国,很希望得到你们御史的帮助。过去让言官议论朝政,本意是集思广益,但是最近两年以来,毫无建白。国家向来没有加罪言官的条例,我自当惰守陈规。希望你转告大家,都要直言进谏,可采纳的采纳,否则留中,不予责罚。你向来憨直,我很赏识,一定要始终如一,不可读职。”江春霖说:“当大臣的大都能休休有容,小臣为了国家,也就顾不上忌讳了。我曾经对同僚说过,留中的事似乎大可不必。”载沫说:“今天的大臣非古代可比,尽管如此,你也要勉为其难。”他又让江春霖详细说明弹幼袁世凯的各条款项。
江春霖的奏折,刚刚递上,即获召见,军机处大臣十分惊奇,次日消息传出,受到弹勃的庆亲王马上请假,袁世凯也知晓情形不妙,预先准备。接着,赵炳麟、陈田又上奏章,落井下石,于是,袁世凯被开缺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同样是弹幼袁世凯,江春霖的命运就与赵启麟不一样,江遇到了载伴,而赵遇到的却是慈禧,慈禧尽管对袁世凯有所疑忌,但基本上还是认可他的,而载淬则决意要除掉袁世凯。
十、手枪案
促使摄政王载津下决心开缺袁世凯,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直接的诱因,那就是密而不宣的手枪案。
当北京政坛风声鹤唤、人心惶惶之时、直隶总督杨士骤为逢迎庆亲王和袁世凯,派一姓骥的军官带领驻扎马厂的士兵二百名,以及天津巡警官龚姓带领巡警若干,暗藏手枪,潜赴北京保护庆王和袁世凯的府邸。淮姓所部一行行动秘密,未被人发觉,而龚姓带兵系乘火车到黄村,然后分头人城,结果被北京前门税局盘查,发现军械,乃将龚性及其手下数人送交巡警厅,步军统领衙门同时在西直门、东华门等处也盘查出几十人,均携带有兵器。
步军统领衙门当时系那桐管辖,当审查被抓巡警时,供称:我们是由一个姓龚的军官率领,来京城缉拿要案。那桐于是向巡警厅提审那姓龚的军官,龚声称:“我奉总督杨士嚷的命令来京缉拿革命党,带有公文,但被巡警搜去。”那桐又向巡警厅索要公文,公文由天津巡警开出,内容很是模糊。于是,那桐打电话给杨士嚷,杨称龚某实际上是天津的巡警官,想来是巡警局遣派来京缉拿案犯的。那桐为人十分的明快果断,见此情形,便不打算深究此事,当天就与车站协商,加派车辆命姓龚的军官率所部回天津。
北京巡警部隶属民政部,此事为该部某尚书知晓后,本打算刨根问底,严究不贷,不久又发现那桐将来京案犯悉数放回,很是不痛快,便乘机享告载津,说:“袁世凯擅自调遣军队人京。”摄政王问及那桐说:“手枪案确为事实,但究竟是否为袁世凯所调遣,不敢断言。另外袁世凯一向畏惧刺客,或系天津巡警局人员迎合袁世凯,派兵保护,也未可知。兵丁所携带的都是手枪,而且人数不多,似乎没有其他意思。当此多事之秋,这类事情大可不必追。”
摄政王对于那桐的冷处理,表面上夸奖他会办事,但内心里对袁世凯更加提防。恰巧这时有江春霖的弹幼袁世凯案发生,摄政王载沫因此决意去袁。
十一、东山再起
袁世凯被免官回老家养病,他不甘心就此结束政治生涯,终老乡野,而是时刻图谋东山再起。他在彰德曾赋诗二首:
(一)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二)
百年心事总悠悠,
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
钓翁眼底小王侯。
袁世凯人在彰德,心在北京,他野心勃勃,时刻等待着再展雄风的机会。
与其说是英雄造时势,不如说是时势造英雄。到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的机会来了。为了镇压武昌起义,清政府决定发兵南下,但这时可以利用的军队只有为袁世凯所一手编练的北洋军。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十分注意笼络部下,效忠自己,他要求士兵在吃饭前高喊:“饭是谁给的?是袁宫保。”袁宫保是对袁世凯的尊称。所以,这些士兵只知道效忠袁世凯,不知道效忠清王朝。北洋军清王朝是调不动的,而袁世凯却可以遥控。随着南方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清王朝除了起用袁世凯之外,别无他途。
武昌起义爆发四天后,清政府就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南下指挥北洋军镇压革命军,但袁世凯因权利没有得到满足,说:“我的脚病还没有养好,一旦有所好转,就将立即上路。”袁世凯不是曾国藩,他不会为清王朝卖命的,所以一点也不着急,稳坐钓鱼船,以静制动,静观时变。袁世凯靠着北洋军做本钱,与清廷讨价还价,不久,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节制全国海陆军。利用革命军与清政府对垒的形势,袁世凯鹏蚌相争,渔人得利,终于当上大总统,登上了权利的顶峰。
袁世凯的发迹,与他城府很深、宦海经验丰富、能屈能伸及有巧合有关,也正是由于此,他野心膨胀,竟然想当皇帝,建立家天下。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小处清楚,使得袁世凯发迹,大处糊涂,又导致他一败涂地,一无所有。
(本文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博士生)
⑶ 日照锦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秦楼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日照锦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秦楼分公司成立于2008年09月01日,主要经营范回围为室内外装饰工程、管道安装工答程的施工(涉及许可的凭有效许可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
法定代表人:赵业国
成立时间:2008-09-01
工商注册号:37110230000174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西、山东路北(锦华大厦)
⑷ 日照康升日化用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山东省注册资本:5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版刘强企业类型权: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在营登记机关:日照市东港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后官庄村
法定代表人:刘强
成立时间:2012-01-10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110220003698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后官庄村
⑸ 日照有多少公交车
三五百辆
⑹ 日照华洁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日照华洁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01月30日。
法定代表人:葛瑞
成立时间:2015-01-30
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110220010170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工商局家属院007号
⑺ 袁世凯是如何发迹的
袁世凯发迹始末
苏全有
袁世凯本一执垮子弟,科举考试也未能金榜题名,但却在甲午战后得到小站练兵的统军大权,接着荣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武昌起义后还当上了大总统、皇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够平步青云,官星似火?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最近笔者得到日本有关袁世凯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的记载颇为新颖独到,与过去的说法大相径庭,故而特将其辑录、整理出来,以揭开袁发迹之谜。
一、得到伊藤博文的赏识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前凭着自己灵敏的政治嗅觉,及时回国,从而避免了葬身朝鲜战场的命运。后一度赋闲,但不久就得到重用,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袁世凯的发迹,小站练兵是关键环节。过去人们大都认为这是他四处钻营,投身官宦门下所致,其实这里面另有隐情。
1895年4月,李鸿章在日
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后,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闲谈,李鸿章面对当时大清国与小日本的地位变化,今不如昔,感叹道: “人才难得啊!”伊藤博文闻听此言,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问道:“袁世凯现任何事?”李答道:“小差使,无足轻重。” 伊藤说:“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竟然无足轻重,难怪没有人才啊!’,
伊藤之所以会在这种场合提起袁世凯,是有原因的。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十几年间,袁在朝鲜代表中国驻军交涉通商事务,经常与日本、俄国打交道,纵横驰骋,崭露头角,才能出众,给伊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会向李鸿章提起。令伊藤博文没想到的是,他这随意的一句话,对袁世凯而言则是举足轻重的。
当时,伊藤博文这句话被李鸿章的书记员记在李的日记中了。回国后,李鸿章的日记被各大报纸竞相刊载,袁世凯也因此声誉雀起,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豪杰,“袁世凯”三字,掷地有声,人们争相一睹其风采。袁世凯借此机缘,与名流贵胃交往颇密。大家都觉得袁世凯得到清王朝重用的原因是他投机,交接权贵。不错,袁确实谙于此道,但他被提拔到小站编练新军则与日本人伊藤博文的随口一语有关。在19世纪末等级森严、重文轻武的封建社会里,袁世凯作为一个赋闲的中下层军官,要想投身豪门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啊!
二、想当买办下海经商
袁世凯因伊藤博文的一句话而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借此机缘,得到一些重臣的举荐,奉旨人宫面君,交军务处差遣。但由于此时战事已经结束,无所作为,袁世凯无可奈何,加上几个月来奔走应酬,开支浩繁,人不负出,负债累累,于是产生了想当买办发家致富的念头。
买办是中西方贸易的产物。西方商人来中国做生意,因语言不通,情形不熟悉,于是多雇佣中国人经办,这些人就是买办。买办通过参与中外贸易,得到大约5%的佣金,日积月累,家资巨万。
袁世凯因一时不能得到官场升迁的机会,又十分羡慕买办这一职业,乃谋求改行下海经商,发家致富。恰在这时,西方商人看到中国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军装器械损失殆尽,势必从西方国家购置进口,这一巨大的商机弓}得西洋人争先恐后,竞相设洋行招揽生意,并打算聘用熟悉官场的人充当买办。袁世凯本打算应聘,但当买办需要保证金数万元,而他两手空空,无计可施。 在此绝望之时,袁世凯想到了三个人二他就是自己的莫逆之交一奉天举人王英楷,于是手书一封,祈求援助。主得到友人来书,携带重金到天津会面。二人见面后,王英楷批评袁世凯道:“你怎么这么没有志气?”袁答道:“欧洲国务大臣退位后,以经营工商业为荣,你为何指责我没有志气呢?”王道:“他们是经营自己国家的生意,而买办是为外国人所雇佣,你又不懂外语,而且充当买办在于奔走官场,狗苟蝇营,这都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你名震中外,正值我国刚刚战败,朝廷大梦初醒,你不考虑乘机而进,大展宏图,大鹏展翅,而图谋买办这种像奴隶一样的职业,这不是没有志气是什么?”袁世凯闻听此言,悠悠叹道:“区区小名,虽已上达当道,但不被重用又有何用?”王说:“现在这种世道,即使有经天纬地的才干,没有金钱铺路也无济于事,你不打点打点怎么能行呢?”袁世凯道:“我现在可是两手空空、囊中羞涩啊!’’王随即起身,}h}慨保证:“你若认为我的话可行,下面的事就包给我了,你可静候佳音。”袁世凯感慨万千,道:“惟命是从。” 王英楷经过了解,得知袁世凯有一个姓赵的手下,河间(即河北)人,与清朝宫廷总管李莲英有亲戚关系,于是给了他一些银两,让他到北京为袁世凯运动,联络李莲英。李莲英知道袁是人才,名声在外,迟早会飞黄腾达,故而顺水推舟,满口答应,嘱咐赵氏回秉袁世凯待机行事。此后朝廷有什么重要事情,李莲英均随时密报。数月后,清廷拟编练新军,袁得李报,秘密遣人到京,声称兵事自己最熟悉,要求李莲英代为运动,李遂游说西太后,慈禧得知袁世凯知兵,又为王大臣认可,乃派袁世凯到小站督练新军。
袁世凯遇到了王英楷,可以说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王的一席话,则使我国近代史上少了一个商贾巨富,但却多了一个乱世泉雄。
三、结交康有为
袁世凯以李莲英为内援,练乓小站,但此时西太后退居颐和司,李莲英的权力已大不如前。可光绪帝自亲政后,励精图治,下愿为傀儡皇帝,于是耀拔新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坛之上,康有为大唱维新救国论,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颇缴时誉。
对于康有为的救国主张,袁世凯热血沸腾,他希望军事救国,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干,因为从内心特别想结交康有为。只是因二人素无交往,不曾谋面,故不能通款曲,郁郁不乐。
无巧不成书,这时正好袁世凯有一个幕僚—举人阮忠枢,以举人身份人京。袁世凯遂将他私下仰慕康有为的心思告阮,请他遇有机会,代为表达。
阮忠枢到北京后,适逢康有为组织保皇会,阮正发愁交结康有为无门,有负主人袁世凯的重托,得此良机,遂请其同年进士介绍,加人保皇会,借机将袁的心意转达康有为。康有为早已知晓袁世凯手握军事大权,炙手可热,勇敢有为,若揽在身边,将来必有大用,于是欣然表示愿意接纳,并请阮转达他对袁的心慕之J比。
有阮思枢的中间联络,袁、康二人英雄相惜,函犊往来,情意融洽,遂结金兰之契。
袁、康结交直接影响到后来戊戌血案和袁世凯的飞黄腾达,意义非凡,而二人相交之谜,于此也可揭开了。
四、戊戌告密
康有为与光绪联手后,面对最大的障碍—西太后慈禧,他打算让光绪下诏书,于1898年秋后太后到天津举行阅兵大典,乘机举事。加以康有为所设的保皇会有保光绪不保大清的话,为顽固派分子侦知,秘告西太后,请求恢复垂帘听政,慈禧默许。
李莲英将此事转告袁世凯后,袁想到自己与康有为的交往,函犊不断,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遂拜见荣禄,密陈道:“在下曾与康有为有过交往,近来见他种种狂谬,心怀巨测,恐有不规之谋。”荣禄也听到种种传说,私下里止为此忧心忡忡,袁世凯的报告正触动他内心的忧虑,于是乘利因便,让袁到北京秘密侦察康有为的所作所为。 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且康有为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城府不深,宦海经验十分欠缺。面对后党咄咄逼人的气势,这位白面书生空有报国之志、忠君之心,却手无寸铁,只能郁郁寡欢,忧心如焚。袁世凯的造访似乎使他看到了希望,仿佛落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所以当袁世凯以利害相探,康有为即不加思量,信口而谈,称:“皇上曾下诏谕我与你密谋狱太后,去除维新的阻力,事成之后,将摧拔超迁。我因向来未和你面商,未敢造次。而今见你果真有此热心,我愿先报知皇上。”袁世凯道::“须得皇上手诏,方为名正言顺。”康有为道:“事宜慎密,当先嘱托我弟康广仁奏请皇上颁发。”
康广仁当时在上书房教光绪英文,有便利条件,但迁延3天之久,没有结果,袁世凯以不能久留北京为由,向康有为追问诏书。康有为思量许久,觉得既然已经许诺,无诏书似不能取信于袁,而诏书皇上一定不会颁发,只有伪造光绪手诏一条路了。袁世凯得到康有为伪诏之后,没回寓所就匆匆奔赴火车站,搭车直奔天津,密报荣禄。康有为给袁手诏后,见他行色匆匆,知事不妥,遂去看袁,但已无踪迹,于是又追到天津,在大街上看见袁世凯坐在轿子里,康大呼,袁佯装没有听到。此时康有为方如大梦初醒,连自己的亲弟弟康广仁也来不及通知,即乘汽车至塘沽,搭汽船往上海。
荣禄得到袁世凯的密报后,遂持伪诏直赴颐和园,紧接着西太后匆匆赶往光绪帝的寝宫。此时光绪已经人睡,慈禧即在床前责骂道:“你与康有为干的好事!我自从热河遭遇肃顺等人叛乱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又抚养你成人,本以为可以自立,故撤帘归政,我有何罪?你为什么与康有为谋杀我?”光绪闻听此言,如晴天霹雳,一面磕头,一面哭泣着说:“实不知情。”太后拿出伪诏掷到光绪帝面前,说:“你自己看吧!”光绪有口难辩,遂被囚禁了起来。
五、剿杀义和团
戊戌告密给袁世凯带来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之后不久他就被提升为山东巡抚。1900年,义和团在我国北方地区如火如茶,风起云涌,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可以说是处于事变旋涡的中心。
袁世凯对义和团的政策是剿灭,而清政府则是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清廷上谕命令袁世凯:第一,更换北洋新军的西式服饰、洋操,恢复旧制;第二,着率所部迅速来京勤王。
袁世凯部新军与当时的旧军不同,服饰、器械乃至号令己然西化,以至山东民众见袁军都呼为“二毛子”,而今突然要全行改变,短期内实难办到。再则,煌煌上谕,命令北上勤王,不去显然是以下犯上,臣子不赴君父之难,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题,而以区区数千袁军北上,又焉能抵挡列强十万大军?袁世凯遇到了他生平最危险、最困难的事,稍有不慎,就将跌人无底深渊,万劫不复。
袁世凯经过慎重思量,决定下一遭险棋—抗命不遵,专力对付山东义和团。他先是以军报不通,借故拖延,对劝告自己勤王的人置若周闻;当时京津一带哄传袁为汉奸,欲据山东自立,袁世凯也不予理睬;直隶总督裕禄电告袁称义和团收复大沽,嘱托他转告东南各督抚,袁世凯均付之一炬;对于山东的义和团,则全力围剿,格杀勿论。
为了掩饰自己抗命剿杀义和团的行为,袁世凯声称:真义和团均已北上,俱在京津,在山东的都是假义和团,是土匪。有一统兵官方得胜奉命到沂州剿“匪”,临行前渴见袁世凯请示行止,袁说:“我命你办假义和团,没命你办真义和团。”方又请示如何区分义和团的真假,袁道:“真假你都分不清,如何统兵?”回头对先锋官程某说:“你知道么?”程某很聪慧,回答道:“遇到义和团便以枪相向,被杀的是假的,真义和团能避枪炮,不会受伤。”袁世凯遂命程某替代方得胜统兵。
袁世凯凭借自己的狡猾过人,不仅躲过了一劫,而且还在李鸿章死后,继任为直隶总督,成为汉族大臣中的中坚。
六、大太监李莲英
在袁世凯的发迹史上,李莲英是一个关键人物。没有李莲英的帮助,袁世凯也不会一帆风顺。但李卖官弩爵,引用私人,其不利影响也不可小视。为了长远大计,避免因小失大,袁世凯对李的劣行多予以遏止。
袁世凯时常劝告李莲英要注意名声、舆论,不可胡作非为。一次,李推荐其侄辈给袁,请他安置,袁世凯拒绝道:“你的侄子就是我的侄子,他们还很年轻,毫无经验,万万不可置身政界。而且人人都知道我们的交情很密切,何必以此来贻人口实?你的财产给他们一些就会使他们很富裕了,千万不要只考虑后代的事而忽略了自己的名声啊!此后你不但不要给我推荐,还请不要强迫别人办这样的事。不论需要什么样的珍玩,多少款项,我都惟命是从,只此事不可。”当时袁世凯身上系着玻璃翠玲珑带扣,价值连城,李莲英说:“想得到你的带扣可不可以?”袁世凯慷慨相赠,李知道那是袁的最爱,笑着归还。
后袁世凯剿办土匪,将上奏保荐人才,李莲英有一个亲戚崔某,乞求李帮忙写信给袁谋差。袁世凯明明知道引见函出自李莲英,却故意斥责崔某伪造,并致书李叮嘱他告诫家人亲戚,不可冒名。李莲英知道袁世凯这是虚张声势,也就置之不理。
不久,李莲英推荐他的侄子和崔某随使臣奔赴美国,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美国拟议将拒绝我国公使。经袁世凯多方筹划,更换人员,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袁世凯还写信给李莲英,指责道:“您不听忠告,若此事一旦败露,不仅对您不利,而且还将引起国际纠纷,到那时可就麻烦了。”李莲英得此教训,再也不敢干涉宫外事务。李莲英在清末十余年间格守礼法,老老实实呆在宫中,与袁世凯的劝告不无关系。
贪小不成大,无毒不丈夫,这个道理对一代泉雄袁世凯是再清楚不过了。
七、袁世彤与袁世凯1907年上调外务部
袁世凯在1907年由直隶总督上调外务部任尚书,明升暗降,此举原因,人们大都认为是因为手握大权的袁世凯在上年官制改革中力主立宪,风头甚劲,引起了西太后的疑忌,圣眷不固,故而随即将之上调中央,加强控制。这里所说的原因中,西太后的猜忌确是事实,但猜忌的起因、来由则另有隐情,这需要先从袁世凯的同母弟弟世彤说起。
世彤文才出众,为人狂放不羁,他对其兄世凯常存鄙视之心。世彤喜欢押邪之游,他听说上海是天下的花花世界,于是携带重金往游,楚馆秦楼,夜游几遍,时间一久便钱袋见底。其时,上海有一叫胡宝玉的名妓,风姿绰约,领袖群芳,与世彤关系最为密切。为解决眼前窘困境况,二人即与一帮无赖一设卞放鸽子的风流骗局,钓鱼上钩。
某贵公子腰缠万贯,在卜海觅香寻玉,无赖们便借花献佛,唆使宝玉与某公子定下三生之约,借机索取万金。当这位公了还在做着金屋藏娇的美梦时,人面桃花已无影无踪,急愤之下就到租界英国工部局控告世彤、宝玉和那一帮无赖并报告了他的家丁所侦知的情况:宝玉的藏身之地就在世彤寓所之地。于是,英国巡捕就前往捕拿。这时,那帮无赖早已蛇惊兔逸,踪影皆无,而世彤还与宝玉交颈比翼,留恋于温柔乡中。巡捕毫不客气,将这一对傻乎乎的酣睡鸳鸯双双拿去。
世彤当时叫世选,由于他是袁世凯的弟弟,非同寻常,所以各报竞相刊载报道此事,并注明世选乃袁世凯的胞弟。上海道聂缉规与世凯系旧交,于是让人为世彤疏通解脱,将责任、罪过都推到了宝玉身上。袁世凯闻听世彤在上海的所作所为,大为光火,并上告母亲,严厉责罚世彤。世彤受到其兄世凯的呵护,得免罪罚,不仅不心怀感激之情,反而因母亲的责罚而怨恨其兄,兄弟之间为此结下了嫌隙。
待到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世彤打算前往谋一职位,而世凯因人言可畏,多有不便,恰好其兄世廉在聂士成军营务处任职,就推荐世彤到聂军,以便世廉就近教导、照应,聂士成心领神会,乃派他随世廉帮办营务。
再说胡宝玉,靠着多方营救也得以解脱刑狱之苦,她听说世彤在直隶,寻踪而至,求天津候补知县龚某代通消息,以旧梦重圆。世彤闻讯赶来相见,二人互诉分离之苦,感情之如胶似漆,胜过往昔。宝玉虽遭囚禁之灾,但对世彤绝无怨言,并言明来意,因自叹年龄已大,厌倦风尘,立志依附世彤以终了此生。世彤想到他浪迹上海的日子里,尽管身无分文,但宝玉不仅将自己容于身旁,相依为命,而且还得到护花之资数千元,现今人家来投靠自己,故人相见,雪泥红爪,涌上心头,难以割舍自在情理之中。
世彤鸳梦重温,乐不思蜀,不曾想此事为其兄世凯得知,世凯让世廉代世彤辞去差使,以母亲的名义令世彤到小站。世彤见到母亲,痛陈宝玉立志依附,及其贤淑,求母令世凯给他几千金,了却此局。袁世凯听说宝玉像夏姬一样妖邪,且年龄比世彤还大,为弟弟着想,当然不会答应。世彤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觉得无颜再与宝玉相见,于是复函一通,回归故里。宝玉得见书信,眷念故人,忧郁成疾,不久一缕香魂烟消云散,长归于杨太真庐缥渺山了。世彤闻此噩耗,痛不欲生,感念知己为己丧生,赋悼玉诗百韵,以哀死者,诗风哀婉,凄楚动人,当时传诵者不绝。
宝玉死后,世彤对其兄世凯切齿痛恨,终老林泉,不愿再相见。等到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义和团风起云涌,京津哄传他将据山东为己有,世彤遂上书河南巡抚景星,请他转告荣禄,称世凯所作所为,自己向来不予过问,若将来欺君枉法,请免株连。景星知道袁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并未转达。几年过去了,到1907年袁世凯力主立宪,群臣交相弹幼时,景星才上奏朝廷,并将世彤的上书一并附上。世彤的上书随即在《大公报》刊载,顽固派以为口实,列入奏章,清廷以袁世凯的胞弟竟有这样的言论,为之动容,所以在撤去袁的兼差后仍十分忧虑,于是又采取明升暗降之计,将其上调中央任外务部尚书。
Jl、免官回籍
1908年11月,光绪帝、西太后慈禧仅隔一天先后升天,朝局为之大变。新的执政者为摄政王载洋,他是光绪帝的弟弟,为报戊戌告密一箭之仇,经过一番斟酌考虑,决定借口袁世凯有足疾,将其开缺回籍。
当免官诏书下达时,袁世凯尚在朝房,他担心的不仅仅是免官,还有性命之忧,故而心里忐忑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待到内阁值日官捧诏书通告袁世凯时,袁脸色大变,还没来得及读诏书,张之洞自内出来对他说:“皇上考虑到你的足疾,命你回籍养病 0”袁世凯读完诏书,连声高呼,“天恩高厚,天恩高厚。”没有被杀头,已经是非常庆幸的事了。
袁世凯那边是放心了,但此时袁家则是乱作一团。幕僚张一座借故逃避,仆人们也是慌恐不已,风声鹤Aft,草木皆兵。
次日早晨,袁世凯人朝谢恩,随即乘车到天津。他身穿素服,神色凝重,近40分钟端坐未动,近乎呆了。到天津后,他先到德国饭店,后到直隶总督杨士骥衙门,住在总督署后花园。家眷也在傍晚到天津,住在德国饭店。次日一早,袁世凯就乘车回北京,家眷也于午后回京。袁世凯去天津,一则是与杨士嚷密商,二来是到德国饭店支取存款,汇往河南。至于他的家眷去天津,是因为惶恐担心。
袁世凯到京后,于次日清晨携家眷回籍,走时不仅随从不多,送行的也是寥寥。当时京中谣传将要抄没家产,还有的说不仅仅如此,严重的祸害将接踵而至;有的说袁世凯北洋军队图谋暴动。所以,杨士骤在袁世凯离津后告诫他的门下仆人,对外一律不准说袁在总督署住过。一个人到了落难的时候,方才真正能够感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想来令人倍感凄凉。
袁世凯一生一共有17个儿子和巧个女儿,但这时他们大多尚年幼无知,听到谣言四起,茫茫然没了头绪,甚至还有隐匿的,景象十分的凄凉。
九、三霖(麟)环奏
袁世凯被免官回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晚清末年,御史当中最著名的有3人:赵启麟、江春霖、赵炳麟,俗称三霖(麟)。赵启麟在1906年曾上折弹劫杨翠喜一案,因此名声大噪。杨翠喜是天津的女演员,姿容丰丽,歌喉婉转,表情细腻,深得庆亲王奕励之子、农工商部尚书、贝子载振的喜爱。于是,袁世凯的手下段芝贵重金购得送上,故被任命为黑龙江巡抚。由于此案涉及面太广,袁世凯经过运动、安排,化险为夷,而赵启麟则因污蔑亲贵,被降回原衙门. 三霖(麟)本约定联合行事,一人先行弹幼,二人继之,为首尾环攻之策。赵启麟名字居前,先上弹章,免官后赵炳麟又上折子,西太后仍置之不理。督察院陆宝忠再上,被免官。对此结果,御史们均认为是袁世凯指使,对袁十分痛恨。待到两宫宾天,江春霖继续上疏弹幼袁世凯,罗列罪状达20款之多。 三霖(麟)的奏折一上,即蒙载伴召见,载津说:“我向来没有经历什么大事,这次奉孝钦皇太后遗旨监国,很希望得到你们御史的帮助。过去让言官议论朝政,本意是集思广益,但是最近两年以来,毫无建白。国家向来没有加罪言官的条例,我自当惰守陈规。希望你转告大家,都要直言进谏,可采纳的采纳,否则留中,不予责罚。你向来憨直,我很赏识,一定要始终如一,不可读职。”江春霖说:“当大臣的大都能休休有容,小臣为了国家,也就顾不上忌讳了。我曾经对同僚说过,留中的事似乎大可不必。”载沫说:“今天的大臣非古代可比,尽管如此,你也要勉为其难。”他又让江春霖详细说明弹幼袁世凯的各条款项。
江春霖的奏折,刚刚递上,即获召见,军机处大臣十分惊奇,次日消息传出,受到弹勃的庆亲王马上请假,袁世凯也知晓情形不妙,预先准备。接着,赵炳麟、陈田又上奏章,落井下石,于是,袁世凯被开缺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同样是弹幼袁世凯,江春霖的命运就与赵启麟不一样,江遇到了载伴,而赵遇到的却是慈禧,慈禧尽管对袁世凯有所疑忌,但基本上还是认可他的,而载淬则决意要除掉袁世凯。
十、手枪案
促使摄政王载津下决心开缺袁世凯,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直接的诱因,那就是密而不宣的手枪案。
当北京政坛风声鹤唤、人心惶惶之时、直隶总督杨士骤为逢迎庆亲王和袁世凯,派一姓骥的军官带领驻扎马厂的士兵二百名,以及天津巡警官龚姓带领巡警若干,暗藏手枪,潜赴北京保护庆王和袁世凯的府邸。淮姓所部一行行动秘密,未被人发觉,而龚姓带兵系乘火车到黄村,然后分头人城,结果被北京前门税局盘查,发现军械,乃将龚性及其手下数人送交巡警厅,步军统领衙门同时在西直门、东华门等处也盘查出几十人,均携带有兵器。
步军统领衙门当时系那桐管辖,当审查被抓巡警时,供称:我们是由一个姓龚的军官率领,来京城缉拿要案。那桐于是向巡警厅提审那姓龚的军官,龚声称:“我奉总督杨士嚷的命令来京缉拿革命党,带有公文,但被巡警搜去。”那桐又向巡警厅索要公文,公文由天津巡警开出,内容很是模糊。于是,那桐打电话给杨士嚷,杨称龚某实际上是天津的巡警官,想来是巡警局遣派来京缉拿案犯的。那桐为人十分的明快果断,见此情形,便不打算深究此事,当天就与车站协商,加派车辆命姓龚的军官率所部回天津。
北京巡警部隶属民政部,此事为该部某尚书知晓后,本打算刨根问底,严究不贷,不久又发现那桐将来京案犯悉数放回,很是不痛快,便乘机享告载津,说:“袁世凯擅自调遣军队人京。”摄政王问及那桐说:“手枪案确为事实,但究竟是否为袁世凯所调遣,不敢断言。另外袁世凯一向畏惧刺客,或系天津巡警局人员迎合袁世凯,派兵保护,也未可知。兵丁所携带的都是手枪,而且人数不多,似乎没有其他意思。当此多事之秋,这类事情大可不必追。”
摄政王对于那桐的冷处理,表面上夸奖他会办事,但内心里对袁世凯更加提防。恰巧这时有江春霖的弹幼袁世凯案发生,摄政王载沫因此决意去袁。
十一、东山再起
袁世凯被免官回老家养病,他不甘心就此结束政治生涯,终老乡野,而是时刻图谋东山再起。他在彰德曾赋诗二首:
(一)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二)
百年心事总悠悠,
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
钓翁眼底小王侯。
袁世凯人在彰德,心在北京,他野心勃勃,时刻等待着再展雄风的机会。
与其说是英雄造时势,不如说是时势造英雄。到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的机会来了。为了镇压武昌起义,清政府决定发兵南下,但这时可以利用的军队只有为袁世凯所一手编练的北洋军。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十分注意笼络部下,效忠自己,他要求士兵在吃饭前高喊:“饭是谁给的?是袁宫保。”袁宫保是对袁世凯的尊称。所以,这些士兵只知道效忠袁世凯,不知道效忠清王朝。北洋军清王朝是调不动的,而袁世凯却可以遥控。随着南方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清王朝除了起用袁世凯之外,别无他途。
武昌起义爆发四天后,清政府就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南下指挥北洋军镇压革命军,但袁世凯因权利没有得到满足,说:“我的脚病还没有养好,一旦有所好转,就将立即上路。”袁世凯不是曾国藩,他不会为清王朝卖命的,所以一点也不着急,稳坐钓鱼船,以静制动,静观时变。袁世凯靠着北洋军做本钱,与清廷讨价还价,不久,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节制全国海陆军。利用革命军与清政府对垒的形势,袁世凯鹏蚌相争,渔人得利,终于当上大总统,登上了权利的顶峰。
袁世凯的发迹,与他城府很深、宦海经验丰富、能屈能伸及有巧合有关,也正是由于此,他野心膨胀,竟然想当皇帝,建立家天下。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小处清楚,使得袁世凯发迹,大处糊涂,又导致他一败涂地,一无所有。
(本文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博士生)
见http://tsggl.blog.hexun.com/3347476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