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发布时间:2023-07-07 09:33:25

① 乡镇如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最新相关信息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了尽快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扎实推进创建工作,迎接明年底的国家验收,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创建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每季度必须听取创建进度汇报,研究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创建工作中的重大硬件和软件建设项目纳入重点督办范围。要建立任务落实机制,按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按照两年创建时限,倒排工作日程,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二、进一步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文化建设责任主体的义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必要创建经费。要下决心将历史欠账还清,保障经费和配套资金要尽快落实,群众文化活动经费要予以确保。
第三、进一步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创建领导小组要定期深入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进行现场督导检查,按照创建任务进度安排,及时通报工作进度。建立考核机制,要将创建工作作为县市区政府年度十件实事之一,纳入县市区政府和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督办,一同考核。
第四、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的社会合力。创建领导小组要创造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文化局、广电局、体育局要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指导,发改委、建管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要搞好对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设施的立项、规划、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
文化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是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鉴赏能力的重要举措。各级文化、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和创新,保证这一惠民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文化、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免费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免费开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免费开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依靠专家,加强对免费开放工作方案的制度设计和科学研究,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文化馆(站)公益性文化单位性质,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不断健全文化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馆(站)进行捐赠和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三)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组织结构,改进内部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讲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增强发展活力。
(四)加强管理,拓展服务领域。要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公共文化事业特点和本地本单位实际,整合业务流程,合理调配资源,改善服务效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努力强化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最大限度地缓解因免费开放带来的供需矛盾。要尊重和贴近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逐步增设多样化服务,重点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
(五)加强监管,建立评估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文化、财政部门要指导、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对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沟通、协调,切实帮助解决免费开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加快完善文化馆(站)业务规范化建设,开展评估定级,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加强宣传,扩大免费开放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群众了解文化馆站的功能作用,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设施,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发展成果

② 乡镇如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最新相关信息

乡镇如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最新相关信息参考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工作规划(2013—2015年)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扎实有效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两年努力,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部)创建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规划。
一、创建基础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35亿元,增长4% ;财政总收入119.8 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4.5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增长5%。
(二)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十一五”以来,全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共投入30多亿元,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了市体育中心、市文化活动中心、市文化中心、分宜县艺术中心、新余市影剧院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兴建了30多个文化广场,修缮了傅抱石纪念馆、罗坊会议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
(三)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团体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戏剧、歌曲、舞蹈、美术等各个文艺领域大胆探索,打造了一批思想内涵深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文艺创作空前繁荣。近五年来,共有1100多件(幅)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项。
(四)文化服务丰富多彩。按照“多元主导、群众参与”的思路,多领域、多形式、多主题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抱石文化艺术节、天工文化艺术节、蜜桔文化节、葡萄文化节、少儿艺术节、歌手大赛、少儿艺术大赛、书画展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共享,不断拓宽公共图书服务领域;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看戏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的问题。
(五)农村文化活动各具特色。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发展形成了一批采茶、戏曲、舞龙舞狮等农村特色文化村,打造了夏布刺绣、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
(六)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制,积极探索发展个人放映队、“影企联姻”、“影政联姻”、“影民联姻”等农村电影放映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完成了市歌舞剧院体制改革,实行了转企改制,其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称号。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存在社会文化团体发育不够成熟、文化人才队伍不够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不高、公共文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在创建工作中切实予以解决,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创建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以提高服务效能为根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围绕全面达标、重点突破的要求,努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保障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权益。针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扎实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构建和谐富裕文明新余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机构为骨干,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共同参与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格局。
2.保障权益,多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不同城乡居民群体的全面覆盖,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注重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培育、扶持和发展,加大精品创作力度,加强文化交流,保护文化特色,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3.统筹城乡,突出基层。坚持城乡、区域间文化统筹发展,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加强部门协调,推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工作重心和资源的下移,强化对偏远地区的文化扶持,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4.重在普及,便民惠民。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求大,重便民,使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为阵地,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群众的参与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5、全面达标,重点突破。对照《创建标准》,通过两年努力,使各项创建指标全面达标,整体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结合制度设计研究,针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学者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一套破解问题和矛盾的有效制度和政策,形成本地亮点和区域示范。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面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工作任务,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创建标准。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省内外有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到位,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健全,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均衡覆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全省领先、中部示范”的目标。
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对照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中部),共有33项内容、72个指标。目前,全市已有24个指标达到创建优秀标准,48个指标未达到优秀标准。按照“全面达标,重点突破”的要求,用两年时间,通过建设“四大体系”,使全市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创建标准,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
(一)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对全市现有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构建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服务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一是推进市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市群艺馆内部装饰工程和傅抱石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确保2014年10月底前投入使用。所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要求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根据服务人口等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按照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标准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二是加快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服务升级。市、县两级3个图书馆全部达到部颁二级馆标准;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1册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8 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4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4次以上。市群众艺术馆、分宜县文化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异地新建或就地扩建渝水区文化馆,增加场地面积和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各项指标达到部颁三级馆标准,争创部颁二级馆。市、县(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配置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重点在场馆利用率、藏书流通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新提升。三是实施“一乡一站一戏台”工程,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面积全部达到300平方米,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公共戏台,举办大型公共文化活动。9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80%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其他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文化部制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和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的要求。四是实施“一村(社区)一室一广场”工程,加强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村(社区)文体活动室设置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8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建设一个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行政村全部建立农家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
(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一是实施“公共文化下基层”行动。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农民自办活动等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社区开展“文化结亲”活动,推动“校园文化进社区”。县(区)要深入开展“一乡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每个乡镇(街道)要有一项特色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各类农民文化艺术节和文体赛事活动。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至少看1场电影,每年看3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5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群众参与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不于5小时。二是全面推行免费开放并实行服务标准化。出台文件支持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并落实免费开放经费,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目录并对外公示。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市民需求,全市形成3个以上品牌服务项目。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个小时。市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提供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的内容并对外公示,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三是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市、县(区)图书馆以总分馆等多种形式形成服务体系,在现有基础上拓宽城市图书馆联盟工程,组织实施第二期工程,到2015年,市、县(区)图书馆全面实现通借通还。市、县(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具有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市、县(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每个馆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市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36次,市群艺馆、县文化馆每个馆每年分别组织流动演出15场以上、流动展览12场以上。四是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做到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形成市分中心、县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构成的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每周活动不少于一次,并且有专人管理,规章制度、服务记录健全。2014年实施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试点工作。基层群众可通过基层服务点等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的资源服务。2014年9月前,市、县(区)两级文化馆、图书馆网站全部建成。同时,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市级建设2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20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3TB。建成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五是统筹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将农村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网、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五位一体”,依托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逐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学校、企业的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将部分农村学校合并后闲置校舍和基层站所闲置场所用于文化建设。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和健身场地,配备必要的健身设备,并在乡镇(街道)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涉及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的工作内容,要达到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并取得显著成绩。六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出台《新余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共文化产品面向社会机构进行购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政府主导下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七是加大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度。针对农民工、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硬件方面,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要设置方便残障人士的设施。市、县(区)图书馆要设立视障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在活动和培训方面,市、县(区)文化馆要经常性组织上述特殊群体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要突出抓好农民工文化建设,保障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每个文化馆、图书馆都要形成1-2项面向农民工的特色服务项目,市、县(区)每年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免费文化培训分别不少于12场和8场。全市工会系统形成1-2个面向农民工的特色服务项目。重点抓好市图书馆分馆建设工作,把赛维、新钢、电工厂社区、暨阳社区、盛德社区、钢丝厂社区图书馆建成服务农民工的示范项目,并逐步纳入借阅“一卡通”工程,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农民工文化资源,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
(三)建设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一是配齐配强基层文化专干。全市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要达到3名以上,实行专干专用。每个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1 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城市社区设有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二是确保文化单位业务人员比例。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单位采取公开招考、引进人才等形式充实文化业务人员。到2015年,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0%,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三是促进社会文化团体的培育和壮大。大力培育社会文化团体和群众性文艺团队,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中文化能人和文化热心人的作用,牵头组建民营文艺团队。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开展“十佳社会文化团体”、“十佳文化品牌”、“十佳文化广场”等评选活动。到2015年,每个社区、村业余文艺团队不少于2支,并能经常性开展活动。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制定出台加强全市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制度,做到有制度、有项目、有队伍、有成效。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都要制定文化志愿者工作制度,设立志愿者岗位,形成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到2014年底,市级文化志愿者队伍达到2000人,县级文化志愿者队伍达到1000人。五是加大文化工作者队伍培训力度。制定出台《新余市文化工作者五年培训规划》,确保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县、乡、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远程网络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80个课时。六是加强高端文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政策,每年邀请部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名人来新余开展文化讲座、指导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交流等活动,提升新余文化品味和档次。
(四)建设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县(区)和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核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二是建立市、县(区)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核机制。对文化行政部门的运行管理、功能实现、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等进行考核评价。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行政服务和运行管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三是制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要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各界群众参
与管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引入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根据公众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促进服务上水平,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四是建立重大文化项目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市、县(区)要制定重大文化项目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对重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精品工程和大型文艺演出等要实行考核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抓好前期审查、过程检查、完成验收等环节,规范重大文化项目管理,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五是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制定出台《新余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意见》,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和效率;深入开展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文化的援助机制,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③ 该如何写康巴什新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思路

一、总体目标

2011至2012年,按照政府主导、公益服务、体系完善、发展平衡、惠及全民的原则,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和服务开展,到2012年底,努力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全覆盖、公共文化新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有效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原则。由政府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提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优惠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提供非赢利性的文化服务。

坚持基本性原则。按照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创建标准》要求,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获得更高层次、更多样性的文化消费。

坚持均等性原则。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覆盖全社会各阶层不同类型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全市人民群众均能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坚持便利性原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就近融入群众生活圈,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传递、服务指引、服务和产品消费近距离、经常性,适合大众便捷获取。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2011至2012年,围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益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1.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面积为1.6万平方米的宝鸡市图书馆新馆;有效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原青铜器博物馆(筹建中的民俗博物馆)建设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非遗陈列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新建、改扩建一批县(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建成门类齐全、功能先进、层次分明、省内领先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影剧院等齐全的文化设施体系新格局。

2.大力加强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市、县(区)两级图书馆配备流动图书服务车,市、县(区)两级文化馆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成与我市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市县(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3.实施市、县(区)两级公共图书馆达标建设。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加强市、县(区)图书馆达标建设。市图书馆达到文化部颁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区)陇县、凤翔县、陈仓区、岐山县,拟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的千阳县、金台区、渭滨区,以及扶风县、麟游县,县(区)图书馆达到文化部颁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4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2册以上。

4.实施市群众艺术馆、县(区)文化馆达标建设。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颁布的《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加强市群众艺术馆、县区文化馆达标建设。市群众艺术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三个区的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国家级文化先进县陇县、凤翔县、岐山县,拟创建文化先进县的千阳县,以及眉县、太白县,县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的标准。

5.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2012年底,全市建成85个单独设置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6.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市、县两级全部建成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县区实现60%以上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维护和发展公众文化权益。

2011至2012年,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益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城乡群众公共文化权利、培育社会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1.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组织文化部门和单位,继续开展大型文化下乡活动、图书流动阅览、送书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积极推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创建工作,巩固提升现有的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展水平。组织农村和城市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春节广场文化周、夏日广场纳凉晚会、社区文艺汇演、秦腔大赛、歌手大赛、自乐班大赛、民间曲艺大赛、“非遗”展示展演展览宣传活动、夏日周末文化广场、社火艺术节、周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开展,努力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2.逐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多元化。继续深化市、县两级院团体制机制改革,大力解放艺术生产力。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在全市重点扶持300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支持600支基层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队,保障民间文艺演出活动经常性开展,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3.全面实现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根据中、省《关于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2011年7月1日起,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4.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市、县两级文化馆业务人员进社区(农村)培训、辅导和调研人均每年不低于48天;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年均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不少于20场(次),下农村、社区服务点活动不少于200次;博物馆每年举办讲座、培训活动不少于20场(次)。市、县两级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60次。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有影响的大中型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开展培训、展览、演出等文艺活动12次以上。各村(社区)农家书屋每年开展群众主题读书活动4次以上。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5.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建设,2012年底,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6.实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制定《宝鸡市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总分馆制管理暂行工作办法》等相关制度,保证分馆(点)规范性、系统性的建设原则。实施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县区图书馆为分馆,乡镇(街道)图书室为二级分馆,村(社区)图书室为分点的总分馆模式。吸收大专院校、部队等单位图书馆加盟总分馆服务体系,同时做好图书流动车服务工作,与总馆、各分馆(点)形成动静结合、馆点结合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调配、统一检索、统一分编,通借通还。

(三)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报道。

理论研究和宣传报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明两年,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实践发展的同时,理论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媒体的宣传报道还需要进一步跟进。

1.加强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各级文化馆(站)和文化研究社团,结合具体实践,参与文化部及省文化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共性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2.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及时跟踪报道,形成强力有效的宣传态势、积极浓郁的宣传氛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新探索、新机制、新做法、新成效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我市整体创建工作。同时,向社会公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情况,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参与示范区创建工作,接受公众的考评和社会的监督,推动我市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四、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按照国家、省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要求,成立创建组织领导机构,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创建实施方案、宣传方案、制度设计方案等,制定并完善创建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和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全面展开创建工作。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分别按照创建标准和建设规划,对照各自承担的创建任务,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第三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0月)。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全面开展各项建设服务工作,基本完成《建设规划》确定的各项内容,力争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创建标准。

第四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改进提升,迎接国家检查验收,确保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顺利通过,力争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五、保障措施

(一)统筹规划,建立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我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城乡群众文化权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既是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明两年,我市将以创建工作为契机,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并实施公共文化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障。

1.建立有效机制。市、县(区)制定并实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确保各社会团体对农村和基层的文化援助。

2.严格落实政策。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统筹利用资源,坚决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3.有效整合资源。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4.加快推进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积极扶持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村(社区)群众自办的业余文艺团队,使其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二)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建立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长效资金保障。

1.强化目标责任。实现“五纳入”,即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承担创建任务的各级政府,以及各级文化、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改善当地公共文化设施,增强文化服务能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意义,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既定时间、既定路线、既定任务,完成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2.完善投入机制。建立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市、县两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其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按照部颁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的标准,对市群众艺术馆的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市人均0.80元,县(区)文化馆不低于全县(区)人均0.60元的最低标准;按创建国家示范区的要求,市、县两级财政分别按所辖人口人均0.60元的标准拨付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经费,市级每年22.7万元,县(区)级每年6.8万元;县(区)财政安排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的业务活动费不得低于其所辖人口人均0.30元的最低标准。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必需的资金,专款专用。

(三)健全机构,完善队伍,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和技术全面落实。

1.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机构,至2012年,在现有每乡镇已有1名文化专干的基础上,再配备1名文化站长,1名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员;为每个行政村和城市社区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专干。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得低于7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业务人员总数的30%以上),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得低于8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业务人员总数的20%以上)。彻底解决公共文化机构无编制,非文化工作人员占编、文化专干不专现象,充分调动发挥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在职人员培训教育制度,市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20天,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2.建立技术支撑。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按照省颁标准,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配备8至10名技术人员,县级支中心配备3名技术人员。落实人员经费,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实现全市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④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要求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指: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的地区。
2、开辟“公共文化论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刊发专家学者及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讨文章。
3、组织有关研讨会: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探讨,对研讨成果进行集中刊发。
4、组织示范区创建成果展览展示活动:在示范区取得阶段性成卜模果时,组织有关成果展览展示活动,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
(二)建立示范区(项目)信息报送制度,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沟通信息。各创建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及时报送工作动态信息,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整理后,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及有关内刊刊发。
(三)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理平台”(即“国家公共文化网”),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对创建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公共文清陵化网”以专题报道方式反映创建工作动型正缓态,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全面报道。
(四)在文化部社文司指导下,组织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适时进行集中宣传。
1、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节点,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通过实地调查、集中访谈等多种方式,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深入报道。
2、建立与中央重要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机制,及时反馈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3、利用有关媒体的内部参考等平台,适时组织重要稿件,建立灵活的发稿机制。 1、创建工作动态:反映各创建单位工作进展,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对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要求,有关会议、文件的精神。
2、创建工作经验、体会:反映各地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措施和效果。

⑤ 弘扬传统文化 构筑精神高地 作文大赛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筑“精神高地”

4月9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构建自强文化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六盘水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构筑六盘水“精神高地”,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六盘水、建设六盘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文体广电局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用传统文化构建精神殿堂
中国凉都·六盘水,是一座移民城市、生态文化城市,古属牂牁,为夜郎国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2000多年前夜郎古国的故里,是悠远文明的发源地。
“三线建设”时期,六盘水率先被确定为与攀枝花配套开发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不仅为六盘水创造了巨大的工业物质财富,也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为了重温“三线建设”伟大历史,全面展示“三线建设”的丰硕成果,讴歌“三线建设”者的丰功伟绩,缅怀“三线建设”英烈,继承“三线建设”精神,弘扬“三线建设”文化,为我市的后发赶超和同步小康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
我市将把弘扬“三线精神”与弘扬贵州精神、贵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六盘水精神结合起来,构建六盘水超越、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把“三线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增强全市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和激励干部群众在新的实践中奉献建设家乡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开创新的业绩。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市文体广电局将进一步加大“三线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把六盘水建设成为“三线文化”的聚集区、展示区、辐射带,不断彰显“三线文化”魅力,增强六盘水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一套书、一首歌、一个场馆、一部电视剧、一套文艺节目、一批‘三线建设’遗址”的“六个一”工程,把 “三线精神”组织成可读、可看、可听、可唱、可演、可参观体验的实体,打造六盘水“三线文化”“独创本”。
同时,要把弘扬六盘水精神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持续深入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六盘水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和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构筑六盘水“精神高地”,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六盘水、建设六盘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全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年年有锦标”、“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年年创品牌”的要求,全市上下掀起了文化建设的热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图为市民在市公共图书馆借阅书刊。
此外,市文体广电局在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原有体育社团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成立了市桥牌协会、市网球协会、市足球协会等26个体育社团。
文化建设和交流活动迈上新台阶。 去年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申报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队伍拓展模式”获得文化部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资格,成为贵州省首批获此资格的市州之一(另一个为黔南州)。另外,我市文艺创作原生态音乐作品《我爱我家》获得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该奖项为文化部在群众文化艺术方面颁发的最高奖项)。
大力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队伍拓展模式”的相关工作,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 深入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充分利用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和全民健身日、全国文化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截至2013年底,我市公共图书馆借阅书刊量140543册次,接待读者37444人次。
促进地域文化和
新型文化产业发展
六盘水有37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6个民族为我市的世居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六盘水各族群众的智慧和情感,形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符号,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其他类不可移动文物近2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7处。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基本摸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建立保护机制,建立资料档案和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体系,整理、申报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各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登记建档,并评审出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重点组织和复兴了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回族开斋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节日活动,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加大民族文化园建设。建成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海坪彝族文化园一期工程、陇脚布依文化生态园一期工程。
虽然我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有所加强,但与周边的云南、贵州凯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将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深入研究我市地域文化的开发保护,加强对历史街区、古城建筑、民族古籍、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的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促进地域文化和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市文体广电局局长周应寿表示。

⑥ 公共文化示范区怎样发挥示范作用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20座城市建成或将建成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各地都探索出了诸多有益经验。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多地经验需要充分地交流和对比。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如何充分体现,成为当下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

信息触网,资源更好共享

各地间的经验交流不可少,互联网时代,能否有一个经验聚合的平台,让各地在学习时,能够进行线上搜索,进行多方面对比和甄选,然后找到最合适的经验去复制学习呢?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说,建立一个能“保存过去、指导现在、创新未来”的示范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至关重要。

经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同意并指导,浙江嘉兴挂牌正式发起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献信息中心并牵头成立示范区图书馆联盟。“示范区文献信息中心就是要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推动各示范区创建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建共享、互鉴互学、互促共进,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基础文献资源,为各地提供经验借鉴,为示范区城市开展交流协作提供平台。”嘉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云飞说,“目前,示范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已建成试运行;文献信息中心共收到101个示范区的3510件文献、106个示范项目的910件文献。”

“各城市在探索和实践的每个过程,都产生了大量信息,无论是教训还是经验,都是十分有价值的。从程序到内容,全面详实的数据能让示范区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金武刚说,在示范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各地就能方便快捷地将全国的信息“一网打尽”,继而找到各类“最适合自己”的经验,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

⑦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示范区意义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得到明确和加强。通过创建,各示范区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并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评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层设施网络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通过示范区创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通过实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一是对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对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对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对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少示范区城市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在公共文化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⑧ 海南如何让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近年来,海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百姓,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海南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搭建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满足公众的基本文体需求。”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表示。

阅读全文

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穿越电影无限流的小说 浏览:714
两个字母的英文电影 浏览:752
十兄弟电影十妹扮演者 浏览:860
韩国剧情片中文在线播放 浏览:828
大尺度微电影国产推荐 浏览:415
/zs」v日e·cn/· 浏览:423
可以直接在线观看的网址 浏览:27
韩国电影最后两个女的一个男的 浏览:587
台湾缉毒电影 浏览:987
类似法国小女 浏览:570
十大日本伦理电影网站 浏览:891
你应该多看看英文电影的翻译 浏览:91
女主特种兵重生军校 浏览:840
科幻电影国语版全集 浏览:702
末世小说txt下载 浏览:568
imax和mx4d有啥区别 浏览:753
外国电影参加派对水池接吻 浏览:155
有关东京女巫传说的日本电影 浏览:885
爱念电影百度云 浏览:322
taopaipu. om 浏览: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