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论述文学创造的过程
过程
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3、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5、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6、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㈡ 文学作品的创作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文学作品的创作要经历的首先就是构思了。看似简单实则最考验功夫了,因为想要下笔如有神助,首先就要在脑海中构思清楚。一般看来,构思不过是围绕着主题天马行空,但构思的基础却是十分熬人的,那应该是对生活的点点滴滴,书本知识,周遭人物环境的细细观察等等的积累了。若是没有这些作基底,构思就像是没有地基的空架子,怎么也搭不起来。记得小学第一次写作文,那时候对写作是真的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不知从何着手,还记得那一次是写一件难忘的事,也许如今拿到手,脑子里会迸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类事情,然后下笔如飞的写起来。但对当时神经大条的我却是脑中一片空白,熬了许久之后才想起不久前过的一次生日,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由于小孩子的新奇才觉得很特别。于是我就像报流水账一般把那天从起床到睡觉的事情全写了下来,作文的成绩可想而知啦,还被老师当做反面教材全班点评。真的是一点积累的心思都没有,所以就诞生了这么一篇毫无内容的文章。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性。积累的多了,也有助于写作时的构思。材料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就多了,才能煮出一锅好汤,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构思完毕之后就是提笔写了。这时候就是对文笔的考验了,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材料备齐,就等主厨一展功夫了,若是主厨功夫不到家,那就糟蹋了一锅好材料了。所以,对文笔的要求也同样不容小觑。同样一个故事也许被记叙的惟妙惟肖,如若身临其境,也可能故事本身很精彩但文笔实在不敢恭维,可能就会令读者有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感觉,又或者直接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转眼抛却。文笔的锻炼重要还是在于平时,写的多了慢慢自己就会有感觉,或者找优秀的人点评一下,也会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就拿小学时的作品和现在的比较,当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即使是一两个月之间也会有差距,我们总是在边写边成长的。提笔写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组织语言,不断改进,写写改改,改改再写写,这样才会尽可能的写好一篇文章。
写完了之后就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了——修改。就像一部好的电视剧在面向观众之前还要有拍摄完之后的后期制作过程,对画面的处理等等。同样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后,我们首先要自己先通读一遍,进行弥补和修改。这时可能改动的只是部分的词句,也有可能是一大部分的内容。这时候我们的思考已经和写作前与写作过程的不尽相同了。这时候我们会看的更全面,更客观。据说更好的办法是写完之后将它搁置一边,过一段时间再拿起来修改,那时候的效果也许更好。我们平时看到的这位大作家的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也是不同的,相信他们也要经过一个精心修改的过程再将它发表出来与群众见面。
㈢ 文学创作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审视阶段来: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自合走这条路,该往哪方面发展,现在的学客之路很难走,但是我最敬佩的就是对文学追求的人。
吸收阶段:博览自己关注的领域,打好文化基底。
构思阶段:看看当今的文学形态,如果是为了谋利就要抓住市场动态。
创作阶段:这一阶段时间可能久一点,但要与社会同步,不要总是推举以前别人推举上万遍的例子。
出版阶段:看看市场销量如何,是否有必要修改
㈣ 文学创造构成三阶段
现象学存在论思想的产生阶段
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拓展阶段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阶段
㈤ 孙犁的的文学创作分为了几个阶段
孙犁(1913-2002),一生的创抄作大致可分为两袭个阶段。前期(1966年“文革”爆发之前)创作以小说为主,一九四五年发表的小说《荷花淀》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期(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回忆性散文和文学评论创作,出版《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进入了创作的另一个高峰。这些散文多以“自传”性质的回忆为主要基调。作者以一个老知识分子真切的目光审视社会与人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体生动的所历所闻加以回忆,展开了人生命运遭际的长卷。笔力凝炼、深沉,淡泊琐事中显思想之深邃,平淡中见奇崛,在整个20世纪后期的文学领域具有独特的位置和价值。
㈥ 文学创作的过程
三个阶段
一、积累阶段
内涵:文学创作的积累阶段就是为创作准备原始的材料或素材,作者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源源不断地积存到头脑中。 类型:
1、表象积累
2、情感积累
3、思想积累
4、直接积累
5、间接积累
6、有意识积累
7、无意识积累
二、构思阶段
内涵:
构思是指产生在某种内心心理驱动的作用下,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出具体的,活生生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
特点:
构思活动总是处于一种凝思冥想之中,需要保持“虚静”的心态和高度专注。构思有时候要经历很长时间,特别是构思鸿篇巨制。据说,歌德构思《浮士德》前后经过60年之久,罗曼罗兰对《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构思用了20年。
三、写作阶段
内涵:
写作阶段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媒介把内心的形象尽量准确,鲜明,生动的描绘出来。以便让读者也能像作家那样看到和感受到这些艺术形象。
过程:
1、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他描绘的形象要再次活脱脱地,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2、作者要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这些形象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
3、写作完成后,对初稿进行必要的修改。
创作中的情感运动
情感运动的三个阶段:
1、创作情感的激发。
2、情感能量的释放。
3、审美愉悦的享受。
三股情感流的交汇:
1、动力情感流2、内容情感流
3、审美情感流
上述三种情感流在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交汇在一起。同一种情感,在未被表现出来前是动力情感,在表现之时是内容情感,在情感发挥动力作用或被表现的时候,都有可能激发审美情感。在创作活动中,这三股情感流同时存在,相互混杂,很难分清。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内涵:灵感是作家大量的无意识心理突然涌入意识中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心灵状态里,会感到自己脑筋特别灵敏,思路特别清晰,精力特别充沛。
特征:
1、灵感的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是灵感的显著特征之一。
2、灵感发生时常在作家苦思冥想中断的时候。
3、灵感到来时总是与高度亢奋的情绪相伴随。
来源:
灵感起始于一种充盈的内心状态,这充盈的内心状态来自作家生活积累和艺术探索,灵感既不是来自神授也不是来自天才,取决于作家长期生活的积累和艰苦的艺术探索。清代文论家袁守定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正道出了灵感与作家努力的关系。
文学创作的整体特征
一、合目的和无目的
二、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三、作者创造和读者创造
文学创作的经验
一、中国的境界说
内涵:境界是指文学创作中通过实境和虚境的相互融合造成的能够引发人想象和思索的某种艺术的氛围、风貌和气韵。
特征:
1、实境和虚境的融合。2、实境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虚境包含真切而深刻的内蕴。
3、境界要能印发出读者的无穷想象和深入思索。
境界创造的两条途径:
1、写境
写境就是比较客观地描写实境,通过对实境的描写达到抒发主观情思的目的。即“因景生情”、“由景入情”、“即景会心’。如《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象征,抒发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征人无限悲苦的心情。诗句并无一处写悲苦,却处处笼罩着悲苦,这即是写境的最高境界。
2、造境
造境是主观地虚构境像,即按照主观的感觉和想象创造境像。在造境中,实境直接注入了作者的情思,即”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造境的名篇。
类型:
1,、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又称”宏壮“之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表现的外露,其中的物象都拟人化了,皆着作者之色彩,易于迅速地感染和打动作者。
2、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是指情感相对冲淡隐蔽,内蕴较为丰富复杂的境界。无我之境,作者的主观情思浸润和深藏于景中,达到了”意境两忘“,‘意与境混’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兴味深渺,耐得住读者的反复咀嚼和思索,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西方文学典型的创造
内涵:
”典型“在希腊文原意是指铸造用的”模子“,在文学创作中,”典型“主要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中那种达到了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
特征:
一、文学典型要求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文学描写生活现象的同时必须揭示和反映生活的本质,把生活现象和生活本质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反应生活的高度真实性,产生真正的文学典型。
二、文学典型要求现实真实和理想真实统一。
文学描写现实生活,但不能只描写现实生活,还要比现实生活本身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更加具有统一性。从现实真实上升到理想真实,才能塑造典型形象。
典型化:
内涵:
典型化指的是依据生活中的个别,经过艺术地选择、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个别。这个新的个别比生活中的个别更真实,更完美,也更能鲜明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和规律。
两个方面:
1、个性化个性化指的是赋予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化不是把某类人的特征统统收罗到人物形象身上,而是挑选出最有特点,最能体现出生活本质的个性特征加以突出描绘。例如《红楼梦》中的迎春、惜春、探春,同是贵族大家庭的千金小姐却各有各的个性。
2、本质化
本质化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中集中和概括,提高形象的概括性,加大形象的思想内涵,使形象更加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个性化和本质化统一于典型化中,其中个性化是基础,本质化是在个性化中进行的,并通过个性化而展开,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文学创作的文学风格
内涵:
文学风格是指从文学作品整体上,即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来的品貌。形成基础:
1、作家学识
作家的学识表现为对事物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认识和艺术把握。我国清代文论家叶燮说:“无识则不能取舍,唯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
2、作家才情
作家的才情即作家的才能和情致,是包括作家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致的融合统一,是创造文学风格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3、作家气魄
气魄是指作家进行艺术独创的气度和胆略,是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的表层化显露,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气势。
我国古代文论有“文如其人”之说,西方文论中也有“风格即人”的论断。作家只有敢于遵从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认识,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评价,抵御非艺术、非审美因素的干扰,才能自创一家,形成风格。
4、媒介传达能力
作家的媒介传达能力是指作家对语言符号媒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通过语言形象成功传达出内蕴丰富的审美意象。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然要有极为优秀的媒介传达能力,才能把鲜活生动的审美意象寄寓在超凡颖异的语言形象中,从而形成独有的创造风格。
㈦ 构思是文学写作过程的重要阶段,它构成了文学写作的什么 环节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成品形态与作用方式、传播媒体与阅读对象、构思规律、写作方法与训练方式、写作过程等方面.
㈧ 文学创作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学作品的创作要经历的首先就是构思了。看似简单实则最考验功夫了,因为想要下笔如有神助,首先就要在脑海中构思清楚。一般看来,构思不过是围绕着主题天马行空,但构思的基础却是十分熬人的,那应该是对生活的点点滴滴,书本知识,周遭人物环境的细细观察等等的积累了。若是没有这些作基底,构思就像是没有地基的空架子,怎么也搭不起来。记得小学第一次写作文,那时候对写作是真的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不知从何着手,还记得那一次是写一件难忘的事,也许如今拿到手,脑子里会迸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类事情,然后下笔如飞的写起来。但对当时神经大条的我却是脑中一片空白,熬了许久之后才想起不久前过的一次生日,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由于小孩子的新奇才觉得很特别。于是我就像报流水账一般把那天从起床到睡觉的事情全写了下来,作文的成绩可想而知啦,还被老师当做反面教材全班点评。真的是一点积累的心思都没有,所以就诞生了这么一篇毫无内容的文章。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性。积累的多了,也有助于写作时的构思。材料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就多了,才能煮出一锅好汤,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构思完毕之后就是提笔写了。这时候就是对文笔的考验了,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材料备齐,就等主厨一展功夫了,若是主厨功夫不到家,那就糟蹋了一锅好材料了。所以,对文笔的要求也同样不容小觑。同样一个故事也许被记叙的惟妙惟肖,如若身临其境,也可能故事本身很精彩但文笔实在不敢恭维,可能就会令读者有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感觉,又或者直接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转眼抛却。文笔的锻炼重要还是在于平时,写的多了慢慢自己就会有感觉,或者找优秀的人点评一下,也会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就拿小学时的作品和现在的比较,当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即使是一两个月之间也会有差距,我们总是在边写边成长的。提笔写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组织语言,不断改进,写写改改,改改再写写,这样才会尽可能的写好一篇文章。
写完了之后就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了——修改。就像一部好的电视剧在面向观众之前还要有拍摄完之后的后期制作过程,对画面的处理等等。同样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后,我们首先要自己先通读一遍,进行弥补和修改。这时可能改动的只是部分的词句,也有可能是一大部分的内容。这时候我们的思考已经和写作前与写作过程的不尽相同了。这时候我们会看的更全面,更客观。据说更好的办法是写完之后将它搁置一边,过一段时间再拿起来修改,那时候的效果也许更好。我们平时看到的这位大作家的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也是不同的,相信他们也要经过一个精心修改的过程再将它发表出来与群众见面。
㈨ 陆机把文学创作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陆机所著的《文赋有27篇存世,在赋中,陆机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分为瞻物内、耽思、考辞三个容阶段,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特征和规律。陆机主张物、意相对称,以求得文章的和谐。这一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促成了“意象”、“意境”两词的产生,更启发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总结出了“人生三境界”的文学创作理论。 http://news.lyd.com.cn/system/2006/03/15/0002044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