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竖笛发明者
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它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
Ⅱ 笛子是谁发明的
笛子的历史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Ⅲ 长笛是谁发明的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金等,90后中学生多使用笛头纯银或纯银长笛,较受欢迎的牌子有爱攀、阿塔斯和吉普特,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玻璃长笛。传统木质长笛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温暖、细腻,而金属长笛的音色就比较明亮宽广。不同材料的长笛完全根据演奏者的爱好选择。但是在乐队中应该统一使用一种长笛,以得到最和谐和饱满的音响效果。
长笛是现代已知的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笛 ”这种称呼被古人用来统称其他所有的管型乐器,包括各种横笛和竖笛,而并不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
石器时代的人们因为不满足于苇管单调的声音,所以在野兽的腿骨上打上洞,制造出的就是最原始的笛子——骨笛;现代长笛的祖先,并不同于现在的其他一些笛子。尖头笛和鸟嘴笛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长笛真正的祖先,但这两者本身同长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十七世纪前就已经相当流行的尖头笛,它本身的前身是一种古竖笛——一种结构简单,管身有音孔,同时又有音键的竖笛,靠簧片发声。这种小笛子在民间很流行,现在依然能找到它的变种。长笛另一个近亲祖先就是横笛,它的祖先是从亚洲流传而来的芦笛。横笛的特点是它已经不使用簧片,而是在管身侧面打开一个“吹口”,更接近于今天的长笛,但是横笛在十七世纪前的地位却是远远在竖笛之下,十七世纪后,横笛的优点才渐渐地被肯定,成为乐队中稳固的成员。而尖头笛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有限,在横笛日趋流行的时期,尖头笛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只有在古老的乐曲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了。
横笛不同于尖头笛的没落,横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种种改进。音孔和音键的数量慢慢地增加到现代长笛的标准,并且设计出了分节的笛身——这种新的设计使得调音变得更容易。长笛必须的机械结构也得到逐步的增加,结构与今天的长笛已经十分的类似。
其中与现代长笛最接近的是一种老式D调德国长笛,据记载这种德国长笛大约在1667年左右在管弦乐队中出现,自从芦笛从亚洲传入欧洲后,德国就是成为其发展的中心,德国长笛的名称也因此而来,不过这种德国长笛本身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20世纪初,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特点和用途。这种德国长笛后曾在法国得到一些发展,之后传回了德国,德国的长笛演奏家兼数学家特奥巴尔德·彪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 根据之前英国人威廉·哥登的理论,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式长笛:这种长笛使用的是金属的材料,金属材料的使用使长笛更耐用,零件更容易在工厂中批量制造,金属长笛的音量也比传统木长笛大,更适合在大型音乐厅表演。此外还有锥形的上管和管体厚度、音孔直径、音孔之间的距离等一系列特定的规格,这些数据使得长笛的音准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长笛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称为彪姆系统的按键结构。彪姆系统是一种多键联动的设计,按下一个音键,与之关联的另一键也会自动按下,这样使一个手指就能按下两个音孔。
Ⅳ 什么时候小学开始音乐课吹竖笛的谁提出的有特别目的吗
在国外,竖笛早已成为小学生就开始学习音乐的最好乐器了,竖笛是学习音乐入门最好的乐器,音乐家早就看好这个乐器了,实际上,很多的管乐音乐家都从学习竖笛开始进入音乐大门的。。。。。。。我了解很多乐器,口琴,哨笛,竖笛,单簧管,长笛,吉他,小提琴,萨克斯。。。。。。口琴是非常容易学习的乐器,携带是最方便的,誉为口袋里面的小提琴,哨笛是爱尔兰的民族乐器,类似中国的竹笛,携带也方便,但转调不方便,而且最高音区比较刺耳。一般录音要做一些处理的。。。。。。。。。。。。。如果你没有音乐基础,那么学习巴洛克竖笛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口琴虽然非常好,可是口琴的卫生是最难保证的,而且用一段时间后,簧片会加厚,影响音准,,哨笛不能吹奏复杂的协奏曲。。。。。而巴洛克竖笛是长笛的前身,和小提琴一样的任意转调,吹奏复杂协奏曲,保养和携带都非常容易,被全世界音乐家最看好的学习音乐入门最好的乐器。。。。。学习任何乐器,不吃苦是根本不可能的,学习舞蹈要弯腰,压腿,学习吉他要正确专业的训练,,都是必须的。我劝你,要有决心和毅力,我推荐你学习巴洛克竖笛是学习音乐入门最好的乐器,,可以到我空间去了解一下这些乐器。。。。。。。学习任何乐器都要掌握其基本功,例如巴洛克竖笛基本功是气息,连音,各种吐音。。,乐器的基本功都是演奏音阶的水平高低决定的,就是谁的音阶速度和准确越快越好,谁技巧就高。。。。还有学习音乐知识,视唱练耳。。。。。。。。。。。。。。。
Ⅳ 笛子是谁发明的
笛子的历史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Ⅵ 笛子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闻名于世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遗址河姆渡,先后出土了一百六十多件珍贵的骨笛,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这批笛子多用禽骨制作而成,长约6——10厘米,直径在1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是横开2个音孔,也有1孔和3孔的。有的骨笛的管腔内还插入一截小骨棒,可以抽动,吹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声音。现在新疆塔吉克族还流传着一种叫“那依”的笛子,和这种笛子十分相像。“那依”是用兀鹰的翅膀骨制成的,一头粗,一头细,细的一头横开了一个音孔。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河姆渡出土的这批骨笛中,竟有一支是横开一个吹孔、六个音孔的骨笛,这几乎和今天的竹笛一模一样了。
河姆渡骨笛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不少专家在专门研究它。我国天津的刘士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刘士钺是位残疾人,可他毅力惊人,自学成才。他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中国浙江河姆渡骨笛》,在德国汉诺市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音乐考古会上被宣读后,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在法国发表的有关中国骨笛的论文,也受到一致赞赏。刘士钺因研究河姆渡骨笛成就突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为国际民间音乐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
刘士钺在他的论文中指出,中国骨笛的产生要比世界其它国家早3000年。而且7000年前就能制作一个吹孔、六个音孔、具有现代横笛雏形的骨笛,确实了不起。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赵松庭1987年曾在杭州大学做过一次《笛艺纵谈》的学术报告。他说中国骨笛产生于生活,我们祖先在食鸟兽肉、吸骨髓时,发现管状骨可以发出声音,于是逐渐将它发展成为了笛子。会上,被誉为“水乡神笛”的赵松庭的弟子蒋国基还用仿制的骨笛作了演奏,其声音高昂脆亮,十分动听。
浙江省余姚市有位年轻的教师陆洲,采用4公斤以上的公鸡腿骨,将骨髓抽干、洗净,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挖孔,仿制成造型逼真、音色优美的骨笛。陆洲还创作了反映7000年前河姆渡人民劳动生活的骨笛独奏曲《河姆追溯》。在1986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陆洲用他的仿古骨笛演奏了《河姆追溯》一曲,获得成功。演奏和作曲双双获奖。香港的音乐家张向华先生,用陆洲赠给他的骨笛和《演奏方法》在香港的一次音乐会上做了演出,结果轰动全场,被誉为是“整个音乐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
Ⅶ 竖笛是哪个国家的哪个人发明的
应该是中国发明的,具体人没有记载。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Ⅷ 竖笛是谁发明的
据考古发现,迄今最早发现的recorder(木笛\直笛\竖笛)在荷兰的一个小镇,
Ⅸ 竖笛的竖笛演奏家
竖笛大师WalterVanHauwe曾在他的书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比较一下Stravinsky年轻时,现
在的我们听到他的音乐的反应,你便能发现人们听音乐的味口改变得有多迅速。”在35年后,Stravinsky与Schoenberg的音乐早已被接受,并且在这十年到二十年间,披头土的音乐早已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段话真是具体刻画音乐历史的改变。
在十八世纪后半,必然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到底有什么变化呢?
当时歌剧变得受大家欢迎,symphonyorchestra也变得编制更大了,而音乐厅又开始出现私人的包厢,当然,乐器也就跟着变得更大声,体积更大,更宽广的音域,以及更夸张效果的音乐性,这些都造就了新音乐的诞生,但是,在当时,大部分的乐器无法产生这样的效果,也因此,开始了乐器的改造。不过,有一些乐器却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被改造发展,当然,竖笛就是其中一种,因为竖笛柔软的音色,音域的限制,在移调上的困难以及音准上的不易掌控,都是造成竖笛无法被发展的原因,即使在1900年左右,竖笛被挖掘出来时,仍遇到和十八世纪时同样的问题,仍旧无法在音量上与交响乐器抗衡。不过,因为室内乐Chambermusic渐渐被重视,竖笛便不再需要被拿去和交响乐乐器相比较,竖笛也已经发展出更新更好的吹奏技巧,当然也造就另一番新局面。
大胆的开始,深情的长叹息,轻盈的舞步,激动却适宜的情绪,这几句话是形容十七世纪初当时的音乐最完美的诠释,其实,在当时的音乐中,很少是给特别指名给竖笛来演奏的作品,大部分是为小提琴或是当时的其它管乐所写,不过,在当时,演奏者拥有很大的自由及空间来选择适宜的乐器演奏,因而同一作品会有由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而竖笛再当时的音乐里也表现了无可取代的音乐特色。 泰勒曼Telemann,德国作曲家,1681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他大部分的音乐教育几乎是在自学中得来的,不过,在12岁时,他便在音乐学校担任代课音乐教师,但是他母亲却禁止他继续往音乐的路上走,不过,在他十七岁时,他擅自将学校的地理科学课程改为音乐课程,并在未来四年间,看遍了城中大大小小的音乐会,很不幸的,他母亲又再次禁止他就读音乐科系,并强迫他转学至莱比锡读法律系,当然,我们还能认识今日的Telemann,他的一位室友可居功不小呢,一天,他的室友无意间发现了Telemann的一个作品,并安排这个作品在St.Thomass教堂发表演出,结果当然引起了大大小小的回响,当时莱比锡市的市长,便给了Telemann一个任务,要他每星期都得要发表一首新的Cantata,而开始了Telemann的音乐人生涯。
我想许多学生都演奏过Telemann的作品,也常听见Telemann这个名字,但是,你们必定不能想象在这伟大的作曲家年轻时学习音乐历程的艰苦,尽管Telemann没有擅于变化的天份,没有他的朋友巴哈对心灵上感受的深刻,也没有韩德尔丰富的变化性,但是,他的音乐却是流动而具灵性的,反过来说,因为Telemann充满创新的手法,使得他的音乐在沉寂了一个半世纪后又再度复活。
Telemann跨越了好几个音乐的新纪元,Telemann比德国巴洛克早期非常伟大的作曲家Schutz舒次晚七年出生,并且在贝多芬出生前三年去世,在音乐上他有很多伟大的作品,并创造出当时伟大的德国浪漫乐章,比其他几乎同时期的巴哈和韩德尔,Telemann更是根深蒂固的在巴洛克传统音乐,并且见证了巴洛克时代的改变而进入了新的一种较不复杂的音乐风格,因为巴洛克巴哈及韩德尔最大的不同是Telemann促进了这种新音乐风格的演变,他将旧有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改变为当时的人无法想象的丰富与深刻。